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先生教我写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21:4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先生教我写论文
●   安徽芜湖 王树森



在指导六届硕、博论文过程中,先生都亲自研定选题,放手让学生去做。他说这叫“放野马”——马儿只有在原野上奔腾起来,才能真正锻炼本领、砥砺意志;而一味圈养,草食无忧,终将退化。

先生对我们的论文字斟句酌,大到观点结构,小到用词标点,无一放过,有的还让学生推倒重来。我的一篇文章,前后和先生往返了八次,他写下密密麻麻批语、意见的竟达七八十页。他认为,如果轻易让学生蒙混过去,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也是为师者的失职,更是亵渎学术尊严。



我于2006年秋进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先后跟随余恕诚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余先生是国务院认定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我国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师德先进个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等多项荣誉,并有多部专著(合著)在省和全国获奖,其中《李商隐文编年校注》获国家图书奖和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李商隐诗歌集解》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三等奖与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唐诗风貌》一书和论文《李白与长江》分获省社科一等奖。

在硕博连读的六年里,我和其他同学一道,亲身体会先生为人、为师、为学的高尚风范,而感受最深的是先生对研究生论文的指导。

我们这一届有四人硕士论文由余先生负责指导。先生设计的论文选题不仅起点高,角度新,视野广,而且针对学情适度加压,量体裁衣。我的选题是相当艰深的《都邑赋史论》。此前,我交过几篇作业,先生认为均属于文学外围研究范畴,学术价值不大,不利于提高专业研究能力。他说,《光明日报》正在搞“百城赋”,这说明看似“和寡”的赋体在当代社会仍有很强的适应性,仍具有广大的受众,希望我研究历代都邑赋,并拿出厚厚一叠的“百城赋”剪报,让我先熟悉赋体及都邑赋题材的基本特点,再看能否做这个题目。这个选题研究难度虽大,但先生却放手让我去做。先生有一个“放野马”的比喻——马儿只有在原野上奔腾起来,才能真正锻炼本领、砥砺意志;而一味圈养,草食无忧,终将退化。此后两年,我一头扎进图书馆阅读研究,完成了《都邑赋史论》学位论文。此文获学校首届优秀硕士论文奖、省第三届优秀硕士论文奖、省高校首届古籍整理优秀研究生奖,还有多个章节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其中一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

2009年,我继续跟随先生读博。入学之初,先生便为我设定了“唐代有关吐蕃诗歌”的论文选题。其后三年,或在先生宁静的寓所,或在我杂乱的宿舍,或在学校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门廊,或在校图书馆后的草坪,年逾七十的先生无数次对我指点。一天,我向先生交了关于杜甫与吐蕃诗歌的文稿。先生阅后认为题目可做,但要重新调整思路,再拟新稿。时值暑假,我留守校园两个月,和先生往返八次,终于完成了《唐蕃关系视野下的杜甫诗歌》一文。先生对文稿字斟句酌,大到观点结构,小到用词标点,无一放过,其中写满密密麻麻批语、意见的竟达七八十页。这篇论文后来在《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5期刊出。先生在指导六届硕、博论文过程中,都亲自研定选题,多次修改,有的还让学生推倒重来。他认为,如果让学生轻易蒙混过去,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也是为师者的失职,更是亵渎学术尊严。2006年以来,我已积累满满一大书包留有先生圆润字迹的文稿。我想,这是先生给我最珍贵的财富。■



和蔼可亲的韩老师

●   安徽利辛 王雅倩等



老师的家离学校虽较远,但他每天都在七点钟前赶到学校。我想,老师大概不到五点钟就得起床,这时我睡得正香呢!

老师是一位爱笑的班主任。学生犯了错,他也是笑咪咪地教育,态度十分和蔼。

老师没有架子,对待学生就像子女一样。一次上课时,一位女同学说要喝水,老师一听忙拿着杯子,从楼上跑到楼下,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水递到那位同学的手上。



刚进入七年级第一次见到韩老师,就觉得他与我们小学时的老师一样和蔼可亲,脾气非常好。韩老师在课堂上发现有人违反纪律,不会直接批评,而是给他一个警示的眼神;即便有人做得太过分,也不过喊一声他的“大名”,让他注意。老师真给学生面子呢!

课上,凡是同学提出的问题,他总是认真解答,有时一时答不出,他会记下来,说改日告诉我们。一两天后,我们早把提的问题忘了,他却认认真真地告诉我们该作何解。

韩老师的家离学校虽较远,但他每天都在七点钟前赶到学校。我想,老师大概不到五点钟就得起床,这时我睡得正香呢!不久前,老师晚自习后冒雨回家摔折了手臂,医生嘱咐他几个星期不能上课,但他休息了一周就来了,有一天还是冒着大雨来的。他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时,脸上的水珠直往下滴,膝盖以下的裤子全像水洗的。

一次学校卫生大扫除,我们班二组被安排打扫厕所附近的卫生,有的同学嫌脏不愿干。韩老师走过来说:“我来帮你们!”韩老师边说边和同学们一道清除杂草脏物。我想,你是老师,在一旁督促我们干活不就行了吗?

(利辛县巩店镇中心学校八(4)班王雅倩)



韩老师是一位爱笑的班主任。学生犯了错,他也是笑咪咪地教育,态度十分和蔼。一次期中考试,我的语文成绩让作文拉了后腿。我无地自容,真怕老师熊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可老师并没有责怪我,而是含着微笑对我说:“不要气馁,你努力了。这次失败了,不代表永远失败,加油!”

韩老师没有架子,对待学生就像子女一样。有一天上课时,一位女同学说要喝水,老师一听忙拿着杯子,从楼上跑到楼下,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水递到那位同学的手上。有一次课上,我的钢笔滑下课桌滚得老远,老师发现后立即捡起来,并轻轻地放到我的课桌上。我顿时怔住了,这老师多好!

(利辛县巩店镇中心学校八(4)班 吕诗情)



刚上七年级时,有人吓唬我说,初中的班主任都非常凶狠,如果看到哪个学生上课不专心便叫出来狠狠甩上几巴掌。上学后,我发现我们的班主任韩老师并不是这样的。他说,我们都已经长大了,都要面子;如果动粗,会让学生脸面上过不去。这话说进了大家的心底,老师好懂我们呀!老师似乎处处忍让着我们,有胆大的同学偶尔在他面前撒撒娇,耍耍小性子,老师不生气还笑呢!

由于刚上初中,加上部分同学听课、作业不认真,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一直不理想。有的同学劝老师狠一点,对一些“瑕玉”该好好琢一琢。老师听了总是笑而不语。每次考差了,老师都不责怪我们,而是说他自己没尽到责任。他这样说,其实比批评更能触动人。我想,老师这么有耐心,他相信春风总会化雨的,我们也坚信会的。

(利辛县巩店镇中心学校八(4)班温静婷)■



陈曙明老师二三事

●   安徽六安 文才丽



“刚上小学,启蒙老师用那温暖的手握着我的手教我练字;上初中时,一次上黑板做习题,老师发现我的背上被调皮的同学留下粉笔字,立即轻轻地帮我擦去;进了中学,班主任老师第一次找我谈心,说我的名字寓意理想美好,前途光明……每当忆起这些细节,心头总会升起一股股暖意。从教近20年,我也学着当年老师的样子,在点滴小事上关心学生,以浓浓的师爱温暖学生。”这是他在日记里写下的一段感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他女儿的记忆中,他总把学生摆在第一位。

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他下班后就骑车去一位学生家走访。当时女儿才上一年级,那天只有她一人在家。家访结束后,他顶着寒风,沿着乡间崎岖不平的土路往回赶,车子实在骑不动了,便推着步行。当他折腾半天到家后,发现早已睡下的女儿小手小脚都露在外面,冻得冰凉。他在给女儿掖被子时,发现枕边的洋娃娃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道:“爸爸,我chī方biàn面了,作业写好了,您fàng心吧!”

女儿上二年级后的一个周末放学后,他还在办公室给两个学生辅导功课,女儿则在一旁眼巴巴地望着他。女儿那天正患感冒,想让爸爸早点带她回家,可等了好一阵,他丝毫没有要结束的样子。回家后,女儿抱怨说:“爸爸,你太偏心了,当你的孩子还不如当你的学生。你还没有我的老师对我好哩!”

在学生和同事的眼中,他是一位亲和的好老师。

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宝贝”,从不厚谁薄谁。张勇同学思维敏捷,但有轻微的口吃,一当众说话就紧张,每次上课发言都会引来嘻笑声。每当这时,他一边示意同学们别笑,要尊重别人,一边微笑着提醒张勇放慢语速,继续说下去。他还多次家访,鼓励张勇大胆地说,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平时尽量做到想好再说,慢慢地说,流畅地说。他告诉张勇,在家要多与父母交流,可以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复述给父母听。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张勇渐渐克服了口吃的习惯,说话的自信心更强了。后来上课,每当老师提出一些较难回答的问题,张勇都主动举手发言,说得也流畅多了。

这些年一些学校上公开课,就会筛选部分发言积极、成绩优秀的学生当“演员”。陈老师认为,公开课和常态课其实没有本质区别,每一位学生都有听课的权利,千万不能将部分“后进生”无情地排斥在课堂之外。他每次上公开课,都做到全班学生一个不少。课上,他还有意提出较容易的问题好让“后进生”回答,让他们体会“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喜悦。他无论上公开课还是常态课,课下都尽可能地根据孩子的学习水平分层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既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吃好”,也让成绩暂时“后进”的学生“吃饱”。去年,我获得了区“教学能手”决赛资格。他对我说:“不要紧张,你平时的课就很有特点,只要上出自己的个性就行。”他和我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并多次听我的课。结果,我执教的《在大海中永生》一课在决赛中受到好评,获得区“教学能手”称号。

“刚上小学,启蒙老师用那温暖的手握着我的手教我练字;上初中时,一次上黑板做习题,老师发现我的背上被调皮的同学留下粉笔字,立即轻轻地帮我擦去;进了中学,班主任老师第一次找我谈心,说我的名字寓意理想美好,前途光明……每当忆起这些细节,心头总会升起一股股暖意。从教近20年,我也学着当年老师的样子,在点滴小事上关心学生,以浓浓的师爱温暖学生。”这是他在日记里写下的一段感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就是我的同事陈曙明老师。■





严师“逼”我练基本功

●   安徽全椒 郭 杰



于老师上文选课最喜欢提问。我怕点到,便在课前做好预习,免得被问到答不出丢面子。现在想来,多亏老师“赶鸭子上架”,才锻炼了我们当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

一次写字作业发下后,我的本子上画了好几个圆圈,还批上了三个大字:“有进步!”从那以后,我对着字帖认认真真地练,每当觉得枯燥想放弃的时候,眼前总浮现于老师鼓励的眼神,想到那三个大字。毕业时,我们班同学的写字总体水平并不比书法加强班逊色。



1997年秋,我考入滁州师范,班主任是于彩芹老师。初见于老师,发现她不苟言笑,有些令人敬畏。中秋节那天,于老师通知我们晚上七点在操场集合,我迟到了十分钟,有些紧张,怕挨批评。没想到于老师温和地对我一笑说:“我们还没开始呢,就坐我身边吧!”那天晚上,她和我们一起笑着、闹着,唱歌,猜谜语,赏月,吃月饼,就像一位大姐姐。于老师外表虽然严肃,内心却温柔、活泼。同学们第一次在外过中秋,就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大家庭的温暖。

于老师在学习上对我们的要求十分严格,读、写、讲等各种课业都安排得很满。第一个星期,她推荐了十余本书目,有《红楼梦》《傅雷家书》《简·爱》等,要求我们一学期看完,期末必须交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我在农村读初中时,没看过多少课外书,她推荐的书目大都没听说过,更不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但在她近乎苛刻的督促下,我一有空就捧起书慢慢地啃,搜肠刮肚地写。直到现在,我还保持良好的读书、写作习惯。于老师每次上课前还经常安排三分钟时间让我们当堂轮流演讲。我生性腼腆,不善于在公众场合说话,但也不得不硬着头皮走上讲台。记得我第一次演讲的题目是《我的学习生活》。事前,我准备好稿子,试讲了不下上百次,可一站上去,腿就不由自主地打哆嗦,头也不敢抬,完全是在用颤抖的声音飞快地背稿子。第二次、第三次……上去演讲的次数多了,我的胆子就渐渐大了,说的也像那么回事了。于老师上文选课最喜欢提问,我怕点到,便在课前做好预习,免得被问到答不出丢面子。现在想来,多亏老师“赶鸭子上架”,才锻炼了我们当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

于老师对我们练毛笔字的要求更严。她定期发下专门的练习纸,我们每天必交一张作业,她批改后隔天发回。我一直写不好字,没想到上中师还像小学生那样练字,真不想写,但她紧盯不放,逼着我们耐下性子天天当一会“小学生”,规规矩矩地磨墨临帖。一天中午,我们正在教室里练字,于老师进来巡视一圈后说:“这段时间大家练字有进步,下列同学——”她一一点名,竟说我也有进步。我以为听错了,怎么可能是我呢?于老师朝我微笑着点了点头。老师说的是我!我太高兴了。这一次写字作业发下后,我的本子上画了好几个圆圈,还批上了三个大字:“有进步!”从那以后,我对着字帖认认真真地练,每当觉得枯燥想放弃的时候,眼前总浮现于老师鼓励的眼神,想到那三个大字。毕业时,我们班同学的写字总体水平并不比书法加强班逊色。多年来,我不仅重视写好板书,而且关注学生写字。这学期,县教研室特意安排我上了一节写字公开课。如果没有当年于老师给我打下厚实的练字基本功,我是没这个底气登台的。我的这节公开课获得不少听课老师的好评。■





怎样扭转“男孩劣势”

●   安徽潜山 朱小闯



报载,上海市第八中学提交申办“男子中学”方案,希望以“男校”的方式挽救“男孩劣势”。消息披露后,引发舆论热议。

“男子中学”能不能挽救“男孩劣势”?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男孩劣势”。校长卢起升说:“男孩劣势”首先体现在学业上,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身心成熟普遍比女孩晚,一个8岁男孩的专注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只相当于7岁女孩的水平。女生因此获得更多的锻炼和表现机会而变得更强,并使得一开始就“落后”的男生,一直得不到“冒头”的机会。所以,在中小学阶段,男生在学业成绩方面总体处于劣势。他提议办“男子中学”,是希望能够采取“扬长补短”的措施,帮助男生改变“学业劣势”。

如果如卢校长所言,“男孩劣势”主要就是“学业劣势”,那么这个所谓的“劣势”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难道男孩在学业上一定要比女孩优秀?从成长发育角度看,中小学中同龄的男女生相比,女孩普遍要早熟一两年,她们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自理能力都要好一些,因此部分男孩学业比女孩差是正常的,而男孩学业上落后的局面,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扭转的。因此,为了补上男孩暂时的“学业劣势”而办一所“男子中学”驱动力还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是教育退步的一种举措。

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人类学教授莱昂内尔·泰格在《男性的衰落》一书中写道:“似乎看来男生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的确是成绩欠佳,而女生的表现却正变得越来越好。当然,这没什么不好。然而,问题仍然摆在那里:男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的,我们也要追问,男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男孩的“学业劣势”只是显性劣势,其内在的原因是“角色劣势”。今天的不少男孩越来越不能胜任家庭、社会赋予的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的角色。什么是男子汉?所谓男子汉就是指胸怀坦荡、富有爱心的男人,有责任心、勇于担当的男人,有主见、做事果敢的男人,为正义而英勇无畏、重然诺的男人。而现在的男孩甚至包括一些大男人,性格懦弱无主见,遇事婆婆妈妈;不敢冒险,缺乏进取心;心眼小,没有宽容心;做事不愿吃苦,没有毅力和恒心;文弱不堪,多愁善感等等。究其原因,这些并不是因为男女生混校所造成的,而是与我们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有很大关系。

从社会环境而言,一些娱乐节目,尤其是娱乐明星的消极影响虽不可小觑,但现在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则是主要原因。张鸣先生在《作为宠物的孩子》一文中指出:对现在的父母而言,“孩子,是他们的一切,更是他们的安慰。养个孩子,在某种意义上,就像养个宠物。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带给他们的慰藉。”现在的父母,最大的理想就是“给孩子找一个安稳的工作,看着他找对象,成家养孩子,而父母会一直帮着儿子,最后含饴弄孙,尽享天伦。”最近的一则新闻证明了张鸣先生的观点。来自河北的刘喜梅三年中10次来到重庆,不惜打、骂、闹,劝自己在外闯荡的儿子回家,像其哥哥一样进入国企工作,端上铁饭碗,有一个稳定的职业。这位母亲无疑是爱孩子的,但她爱的方式是不放手,是包揽孩子的未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回想我的小时候父母也是这样的。我因为体弱多病,父母不要我做体力活,只要认真读书就行了。在求学过程中,我的父母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希望为我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希望我得到老师更多的照顾。大学毕业后,父母为我的就业和婚姻操了很多心。我成长的道路应该说是顺利的,但也使得我适应社会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所欠缺。为了吸取这个教训,我对待我儿子是尽量放手,告诉他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儿子从初一到高三一共六年都在我任职的学校读书,其间我在学校担任科室主任和副校长,但他在学校没有任何“特权”。六年中,我没有为他争取过一次照顾。他违反了班级班规,我要求班主任和其他学生一样处罚。我深知,我不能安排他的明天,他必须从小就要学会适应这个社会,自己争取自己的未来。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我认为,父母爱孩子,就要学会放手。为什么老鹰不教刚出生的小鹰如何飞翔,而是用嘴把小鹰叼到高空而放手让小鹰自己练习飞翔?因为老鹰懂得只有放手才能让小鹰学会飞翔。达尔文说:“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父母对孩子不要事事控制,处处阻拦,而应该多鼓励男孩去探索,从小培养他们勇于冒险和敢于竞争的个性,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男孩劣势”的出现,与我们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也有很大关系。基础教育阶段是男孩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男教师成为他们人生的楷模。但恰恰相反,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偏多的现象,城市比农村严重,小学比中学严重,幼儿园比小学严重,许多幼儿园连一个男教师也没有。据北京市2006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小学女教师比例高达81.3%,男教师仅为18.7%,而城区女教师又比郊区多5个百分点。女教师的优点是细心、耐心、温柔,但学生长期在女性的氛围中长大,就有可能造成他们阴柔有余而刚强不足,细心有余而豁达不足,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那样。据有关研究显示,基础教育阶段屈指可数的男教师也会受到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女教师的影响,其男人的性格趋于衰退,也偏向以女性化的施教影响孩子。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基础教育阶段男教师之所以“稀有”,源头在于报考师范院校的男生太少。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此要引起重视,寻求对策。我认为,师范院校在招生的时候,应当保持适当的男女比例,甚至可以做一些政策倾斜。政府应该整体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以吸引更多的男性来从事这一职业。

“男孩劣势”的出现,还在于我们教育的评价导向有问题。男孩生性好动,可学校老师都要求孩子“听话”、“不惹事”。女孩子规则意识比男孩强,男孩更喜欢“离经叛道”,很难符合老师的“好学生”标准,一些活泼好动又暂时成绩落后的男孩总被视为“问题男孩”甚至是“差生”。学者很早就发现,现代教育的一些方式对于男孩的天性来说是一种束缚。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中‘纪律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必须常常花大部分时间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不把心思放在教材上。学校很重视宁静,鼓励沉默,奖励呆板一律的姿势和运动;助长机械地刺激学生的理智兴趣的态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生遵守这些要求,如有违反就要加以惩罚。”学校都是以是否“听话”“守纪”作为衡量好坏学生的标准,并以规定形式强制推行这一标准,男生还有男人的棱角吗?我想,即使再勇猛的狮子,在这样的规训下,也会把它培养成温驯绵羊的。

应试教育下的教学评价机制对男孩也是不公平的。现在的应试更适合女孩,女孩的记忆力好,能静下心学习,所以考试成绩总比男孩好;男孩比较占优势的动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往往很难通过书面考试检测出来,而且男孩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等能力,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有所体现。不少男孩平时成绩不好,是把大多精力耗费在应试学科学习以外的科技文体活动兴趣上。有不少男孩平时考试不怎么的,只知道玩,但后力强,冲击力强,高考成绩令人刮目,而且日后创造力不小。但在中学阶段,没人关注他们的后力。因此,我们要探索新的教育评价机制,让男孩的潜在优势也能够得到认可。要改变“男孩劣势”,学校还要施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适合男孩子的教育方法。男生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喜欢体育活动、动手实践、挑战和观察。学校应该尊重男孩喜欢竞争、对抗、刺激和实验等的兴趣特点,鼓励教师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多组织探究性、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使男孩的兴趣和特长得以展示和发展。

当然,为改变“男孩劣势”,办“男子中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前提是必须有正确的而不是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男孩劣势”问题,也不是办几所“男子中学”所能奏效的。这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从培养民族未来的大局上取得共识,并实实在在地去行动。■





孩子们写给我的信

●安徽怀远 何香乐



两个多月前,我第一次走进教室。这是一节二年级的音乐课。我学的不是音乐专业,因为农村教师仍然不配套,老师大多兼教多门课。我因为能弹着一手流利的钢琴,对乐理也了解一些,就兼教音乐。

课前,我认真备课,把打算教的歌曲练了多遍。

上课那天,我找人将风琴抬到教室时,学生们大声笑着、议论着。我示意他们安静下来。一个孩子站起来小声地问道:“老师……你会弹琴?”我点点头:“是啊,怎么了?”“老师,我们从来都没有听过弹琴……”

孩子的话让我惊讶万分。我看看风琴,上面有一层薄薄的灰,看来是很久没人碰过了。

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方案,请孩子们闭起眼睛,听我弹琴。

弹什么呢?什么歌曲是农村孩子熟悉又喜欢的?好吧,就弹动画片主题曲,哪有不爱动画片的孩子!

“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英雄小哪咤……”孩子们熟悉的旋律响起了,教室静得出奇,他们认真倾听的表情实在让我感动。一首曲子弹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微笑着问:“刚才弹的是什么歌?说说自己听歌时的感受好吗?”孩子们发言踊跃。接下来,我又说了一些关于音乐的故事,如贝多芬的《月光曲》。不知不觉中,一节课结束了,孩子们都说时间太快了。

回到办公室,回想刚才的一幕,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农村家长更关注孩子文化课的学习,对其它课并不重视,这里也留不住音乐教师。孩子对音乐课太渴望了。正在想着,一只纸团塞到了我的手里,一个孩子从我身边飞快地跑开了。

这个纸团是什么呢?我将纸团展开,是从练习本上撕下的纸写的信:“音乐老师,我喜欢您的课,我充满了快乐。音乐老师如果天天上音乐课,我是多么开心啊!祝音乐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二(一)班陈佳琪。”

我说不出心中的滋味,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最后把这封信小心地夹在我常看的书里。

时间一天天过去。一天上班时,办公桌上放着一张折得整齐的纸条,打开一看:“敬爱的老师,您好!我的音乐老师,我爱您。老师,你什么时候教我们跳舞?您长得真美丽!我喜欢音乐课,我喜欢听老师唱歌,想看老师跳舞。祝老师开心每一天。刘姝言。”

我把孩子们的心声向领导作了汇报。校长同意我每周在每个班上两节音乐课,其中一节改为舞蹈课。我曾跟着专业老师学过几年的舞蹈,没想到现在有了用武之地。

当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孩子时,教室像炸开了锅。一大群孩子冲向讲台把我抱住,里三层、外三层……那一刻,我落泪了。

我和孩子们唱着、跳着,相处得越来越愉快。孩子们还是给我写信,有时一天就多达几十封。在信里,孩子们不会写的字有用拼音代替的,也有写错别字的。信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教学到生活,从批评到赞美,五花八门,甚至还有几封信,很关心地问我有没有男朋友,说我一个人在这工作很辛苦。我珍藏着这些信,保存着一份份快乐。

从教几个月来,我虽感到农村的教学条件与繁华的都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并不后悔走进这里。快乐,不会因为地域改变而显得不同。现在,我已收到两百多封孩子们的信。孩子们,你们的快乐,是我工作中快乐的源泉。■



女孩与木瓜

●安徽蚌埠 王水湘



我常常会想起一个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南夕。

那一年,我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可心情却有些沮丧,因为在我的职业构想中,从未想过当教师。虽然,教师职业拥有美誉,环绕着光环,可对我并没有多少吸引力。

我最初当一(1)班的班主任,还没和学生们见面,便在点名册中发现了她的名字——南夕。这女孩的名字和美国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谐音,一定很优秀吧!

南夕小脸胖胖的,留着短发,黑软如缎的发丝闪耀着柔和的光泽。她不爱笑,常用清亮的眼神静静地看着你。她的铅笔字稚嫩而整齐,作业常得甲加五角星,倘若有一次没有得到,她就会不满意地嘟起嘴。

大凡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会得到老师的宠爱。但我并没有对她特别在意,因为我仍对当教师不太满意,认为这工作太辛苦了,所以见到再好的孩子也打不起精神。

然而,我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小小的孩子,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给予我心灵持久的力量。

那是一个多雨的春日,下课时,南夕走上讲台,递给我一颗小小的青色的果实。“老师,这个送给你”。我有些意外地问:“为什么要送给我呢?”南夕的声音沙沙的,说话慢慢的:“这是我和爸爸星期天在院子里的树上摘的,这叫——木瓜。爸爸说,可以吃的”。小姑娘只字不提为何送给我。我接过了木瓜,她就转身离开了。

小小的木瓜很香,沁心的气息是我从未闻过的。我一面沉醉于它的香气,一面思忖着南夕的话:可以吃。说实话,它这么清香,我真舍不得吃呢。

我把它放在书架上,看到它时,就会拿到鼻尖前,贪婪地嗅一嗅。一周后,它蔫了,饱满的青皮布满了皱纹,像一张饱经沧桑的脸。我这才想起,它也会变味、腐烂,我必须吃了它。于是,切开它,试着咬了一口,仅仅一口,苦涩的味道便窜到唇齿的每一个角落,吃兴皆无。果子虽没吃,但那香却长久地氤氲在我的记忆中。

突然有一天,有孩子告诉我南夕要转学去北京了。我的心中一阵失落。这说明孩子已在我的心中占据位置了。

南夕临走之前,来到我的面前,目光依然清亮如水。她向我挥手,我强作微笑。看着她被妈妈牵走时,我才突然想到,也许以后就不一定能见着她了?我定在那儿,不知该说什么。孩子们一涌而出,都送南夕去了,只留下空空的教室和孤单的我。我为什么不去送她呢?

孩子们回来了,南夕的同桌哭了,我的眼眶也湿润了。没去送她,竟成了我心中的一大遗憾,每次想起那一刻,总是生出一丝挂念和歉意。

后来,我经历了许多,渐渐懂得,在尘世的纷扰中,在各种各样的人生中,只有儿童那没有杂质的情感才是最珍贵的。生活虽然让人饱尝苦涩,但只要你用心体会,那艰辛的背后常常酝酿着芬芳和甜美,一如那枚小小的木瓜。于是,在平凡的工作中,我会为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倍感欣慰,会为发表的文字沾沾自喜,更会为纯洁的童心感动得流泪……

而今,那只小手托着一枚木瓜那么自然地递到我的面前温馨的一幕常浮现在眼前。超市里的木瓜金黄而诱人,吃起来香,闻着更香,但却远不如记忆中那只小木瓜。现在的南夕,应该已经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了吧!■





“我画的是你”

●安徽宿州 杨卓莉



这天早晨,杨卓尔眼泪汪汪地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想妈妈了!”她的个头在我们班最小,看起来根本不像一年级新生。看着小卓尔可怜的样子,母爱之情涌上心头。我一把抱起她揽在怀里,就像抱起自己的宝宝一样。我贴近她的小脸亲切地说:“想妈妈啊?那你就把我当作你的妈妈吧!好不好?”她轻轻地摇摇头。我忽然意识到这话不该说。于是,我转而笑微微地说:“你看,我们多有缘分啊!咱俩的名字那么像,只差了一个字,昨天,你不是还高兴地说怎么这么巧吗?”她还是有些伤感地低着头轻轻地说:“我妈妈叫杨莉!”“哎呦,那更巧啦!你看哦,我俩的名字里都有‘杨卓’两个字,我和你妈妈的名字里又都有‘莉’字。我们太有缘了!”她一听提起了一些兴致。我又说:“我做你学校里的妈妈,有什么事儿,什么话儿说给我听,行吗?”她点点头说:“那你不能告诉我的妈妈!”我笑了,一个多么爱自己妈妈的孩子。我亲昵地对她说:“我只做你学校里的妈妈。如果你妈妈知道老师愿意做你学校里的妈妈,她是不会生气的。”她仍然说:“还是别让我的妈妈知道吧!”我只好答应她说:“好吧,这是咱俩之间的秘密,不告诉你的妈妈。”她莞尔一笑,眼眶里不再有眼泪,高兴地回到座位上去了。

第二节课,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孩子们自由想像画画。孩子们都兴奋地发挥着想像力,在洁白的纸上涂抹着。我一边巡视,一边询问孩子们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走到杨卓尔面前,发现她先画了一个大大的圆,然后添上眼睛、鼻子和嘴巴,最后用线条勾勒出飘逸的长发—— 一幅女性图像生动地出现了。这小姑娘的简笔画功底真不错。我悄悄地问她:“卓尔,你画的是谁啊?”我以为她画的是自己的妈妈或熟悉的亲人、朋友,没想到她回答说:“我画的是你!”“真的是我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是的。这是你的眼睛、鼻子和嘴巴,还有你的长头发!”她抬起头,笑咪咪地看着我说。我准备问她为什么画我,但一想,有些心里话,特别是内心的感受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我激动地掏出手机,把这幅画拍了下来。

小卓尔刚入学,离开了妈妈,可能不大适应。当我像妈妈一样,轻声细语地和她交流,温暖地抚慰她,并说自己就是她学校里的妈妈,她不再流泪,并认可了这个“秘密”,还用画笔画出了她的另一个“妈妈”。她是想在老师的身上找到妈妈的身影呢!■





余老师的三句话

●安徽怀宁 张斗和



台下听课者众多,台上只有三十个学生和他们的语文老师余映潮,但教学气氛十分热烈和谐。

我也吃语文饭,早就通过媒体认识余映潮,但当面见到他还是第一次。这一天,他上的是《陈太丘与友期》一课。

评价余映潮的课不太容易,流行的优质课评价标准对他似乎不适合。特级教师王君只有一句评价:他对语文本质的领悟和对语文规律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

听余老师的课是两年之前,可真到现在,脑中还回响着余老师课上讲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请打开课本,我们一起读——”

这样的导课,几乎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但却显得那么自然、妥帖,没有刻意的情境渲染,没有做作的煽情表达,开门见山,用最简洁的方式直入文本。这是真正的导课。余老师的一句“打开课本,读——”显得格外响亮,接下来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也显得格外悦耳。

第一个环节朗读结束后,余老师要求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用朗读表现课文的两个层次。当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后,他又说:“请同学们尝试与自己合作,思考问题,为什么这样划分层次?”这是我印象最深的第二句话。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便成了公开课上的一道熟悉的风景。其实,“探究”、“合作”的前面还有一个“自主”,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的基础,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分组讨论,热闹一阵。“请同学们尝试与自己合作,思考问题”。余老师这句略带幽默的一句话,还教室一个宁静的思考时空,为真正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注释。

最后,余老师收课,要求学生从任何角度来“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余老师说:“请同学们听我讲,做好笔记。”这是我难忘的第三句话。他一口气说了十多个“故事”:这是一个开门见山的故事;这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这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这是一个运用了虚写手法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守信重礼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品行修养的故事;这是一个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故事;这是一个用对话描写来展开情节的故事;这是一个用元方的话语来点题的故事……我想,这是学生笔记中“故事最多”的一课。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尽管答案不一,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学生不能凌空蹈虚,要学有所得。余老师曾说过:“积累二字,事关重大。”这节课,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余老师尤其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学习方法的积累。“听我讲,做好笔记”这句话,可能有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不敢讲,可是余老师这样讲了,也要求学生做了。

一堂课,我记住了余老师的三句话。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余老师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个性。■



还是要读透文本

●   安徽合肥 夏发祥



我们教研组有位年轻的胡老师要上公开课。她拿着《藤野先生》课文来问我:“师傅,这课怎么上啊?”我说:“离上课还有几天,你每天把这篇文章看两遍,同时要勾画圈点并作批注;等到你把文章读透、读到烂熟于心时,自然就知道怎么上了。到时候我再和你讨论一下。”

几天之后,她告诉我,以前教这一课总要花很多时间,结果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自己也不满意。这几天她一有空就把课文看两遍,才渐渐有了新的考虑。她说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想把教学内容确定在文章是怎样写藤野先生这一点上。

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并和她一起进行教学设计:本文用两课时上,第一课时以文章的明线,即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主要教学内容,第二课时讨论文章的暗线,即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我们认为,这样的设计,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环节简洁,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

公开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胡老师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写藤野先生的几件事,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性格。学生们认真阅读,勾勾圈圈,然后结合情节和相关词语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论学生说到哪,胡老师都能从容地引导学生予以细致分析。师生共同解读,使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逐渐丰富清晰起来。

我觉得这堂课教学环节简洁,教学过程流畅,教学内容集中,尤其是学生活动的时间特别多,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课后,老师们都认为,胡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目标单一集中,教得轻松,学得轻松,让人耳目一新。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的设计经常出现在很多名师的教学实践中。李镇西老师教学《祝福》一课,用了近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对这篇小说的阅读初感差别很大:“我读了以后第一感觉是愤怒”,“我读后的第一感觉是沉重”,“我感到的是悲哀”,“我觉得特别孤独,为祥林嫂孤独”……关于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是谁的问题,更是众说纷纭:祥林嫂的前任婆婆、“我”、柳妈、卫老婆子……李老师在第三节课结束前和第四节课阐述了自己对礼教杀人这一主题思想的见解。他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礼教不仅是恶人杀人的凶器,也是无数普通的人甚至善良的人无意中杀人的工具;不仅过去有旧礼教杀人,今天也同样有新的礼教杀人,而且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杀人者’”。李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心灵。

李老师之所以敢于让学生“自由论谈”,我想一定是他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反复阅读,反复揣摩,对文章的内容已烂熟于心了。

我在上《丑小鸭》一文时,也是在反复阅读课文之后设计教学方案的。安徒生的这篇经典童话,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有人认为,即使你是一只丑小鸭,只要你努力,心中有梦想,脚下有行动,就一定能变成白天鹅的;但我们绕不过去的问题是,她本来就是天鹅蛋,无论怎样也会变成天鹅的。文中“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似乎正可以作为这种解释的佐证。然而,这一句话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另外,当丑小鸭已经有了一个可以生存的“温暖的屋子”,有了一些朋友,如果她就这样生活下去,她能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一只天鹅吗?诚然,一种“到广大的世界里去”的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唤醒了她的自我意识,在她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然而,没有关爱,丑小鸭连活命都不可能,还想成为天鹅吗?这就告诉我们,成功仅仅靠自己是不够的;支持丑小鸭精神的力量是爱与追求,而不是恨与报复。这样去分析,才能真正理解丑小鸭变成天鹅后为何那么谦逊。

我想,只有对文本细读,有了对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这一现象的多角度的思考,才能根据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科学的引导、理智的评判。

上述课堂教学的共同点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阅读、自由发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读出感悟、读出问题。老师之所以敢于这样“放手”,不怕学生“放茬子”,是由于他们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已经认真细读了文本,对文本的内容、主题、写法都了如指掌,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形有了多种预案。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喜欢牵着学生的鼻子,拽着学生朝着自己指定的方向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师自己对文本读得不多、研究不透。教师的脑子里只有一种理解,一种预设,怎敢让学生肆意乱说呢?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上公开课时,因为对文本多看了几遍,讲课时往往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课堂教学结构的开放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丰富性,都是以教师读透文本为前提的。庖丁解牛,是由于他对牛的骨骼结构了然于心,所以从头解剖还是从尾解剖,亦或从中间解剖皆可。教学亦然。■





教师的三种高度

●广东深圳 孙建锋



教育教学实践无数次印证这样一个认识:教师在教学中是可以有三种高度的。



教师等高学生



一次大型公开课前,我首先邀请几位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听课。受邀老师在热烈的掌声中坐到学生中间。教师与学生平起平坐,可以换位思考,体验过程,品尝当学生的“滋味”,了解当下学生的“风情”。接着,我怂恿学生直呼“孙建锋”的姓名。孩子们说一呼“孙建锋”“过瘾”;再呼“建锋”“亲切”;三呼“锋”“亲密”。教师就是要走下圣坛,融入孩子;放下威严,亲和孩子;人格平等,对话孩子。此谓“教师等高学生”也。



教师高于学生



一节五年级的习作课,郑老师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乡村趣事》。吴栋同学咬着笔杆,望着本子发呆。交作文的时间快到了,他索性把课文《桂花雨》抄上“交差”。郑老师给他的作文评语是:“这篇作文110分,5分是你抄写的辛苦分,5分是你懂得欣赏的分,那100分是给原创作者琦君的。”看了郑老师的评语,吴栋写道:“郑老师,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穷’得没有‘乡村趣事’,便目光四处‘流浪’,发现《桂花雨》好美,就‘偷’来了。”看了吴栋的短文,郑老师回批:“此文200分,100分因你坦言,100分是你的原创分。”

据说南海生有一种珍珠贝,吸进沙粒之后,便把壳合起来,沙粒被温柔地包容、接纳,不久便化成了珍珠。如果郑老师没有足够的心智高度,怎能理解吴栋成长中的缺失并给予包容?如果郑老师没有足够的宽容高度,又怎么能有吴栋这么好的“原创”?这孩子的那段短文,不也像珍珠贝育出的珍珠吗?



教师低于学生



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我决定清空自己固有的文本解读,蹲下身来倾听学生与文本的个性对话:

“‘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位置’,家庭、学校、社会的大树上,不都有每个人的位置吗?”

“‘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地球上有两个相同的脑袋吗?”

“‘大树上每片叶子都很美。’地球上每个人不都很美吗?为什么还有歧视与战争呢?”

……

我还把一个孩子高高抱起,仰视并聆听她与文本的哲思对话:

“‘大树,春天叶子嫩绿,夏天茂盛,秋叶枯黄,冬日飘零’。在家族的大树上,我像春天般的叶子嫩绿,爸爸像夏天般的叶子茂盛,爷爷像秋叶枯黄,老爷爷已经冬叶飘零了。但是,听爷爷说,叶子在树里,树在叶子里。我在爸爸的身体里,爸爸在我的身体里。”

“蹲下去”,“抱起来”,教师低于学生,学生创造性地与文本对话的智慧之水汩汩而出……■





焦仲卿也是“帮凶”吗

——从一位老师应对课堂生成问题想到的

●安徽潜山 徐 维 朱太平



教师备课时预设无论怎样周到、完美,课堂上总会有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甚至与自己看法相左的问题,让人无法应答。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或敷衍过去,或认为在添乱,甚至觉得在有意刁难老师而不予理睬;而高明的教师却将其视为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以灵活机智的处理获得意外的精彩。

前不久,我们听了王老师的一节市级公开课,他在教学中应对、处理师生观点冲突的做法就很高明。

王老师授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孔雀东南飞》。正当他说到焦仲卿与刘兰芝一样对爱情坚贞的时候,一个反对的声音从教室一角传了出来:“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观点。我认为焦仲卿太懦弱,正是他不敢直接反抗母亲才导致了刘兰芝的悲剧命运。”这位同学说后,马上有几位同学附和。他更来劲了,便站起来说:“我认为焦仲卿也是导致刘兰芝自绝的帮凶之一。如果不是他听说刘兰芝要再嫁后讲了那些刺耳难听的话,刘兰芝是不会‘举身赴清池’的”。

教室一下安静下来,同学们都在等待王老师的回答。我们真替王老师捏了一把汗,担心他应对不了这个出乎意料的小插曲。高明的教师就是有办法。王老师稍作考虑后,首先对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精神予以肯定,接着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全班同学讨论这位同学提出的“焦仲卿是不是帮凶”的问题。

学生讨论十分热烈,两种看法出现分歧,其中“帮凶论”竟得到不少同学的认同。部分同学虽不接受这个观点,但又觉得“帮凶论”有些在理,连听课老师也认为这位同学提的问题跳出了常见,既“大胆假设”,又“合理求证”,不失为一种个性化解读呢。

“真是这样吗?如果焦仲卿真是帮凶,那么对他一直说愿为爱情而死的话以至最后‘自挂东南枝’”的举动怎么理解?”王老师看同学们说得差不多了作出发问。

这一下把持“帮凶论”的学生问住了。我们也在想,如果焦仲卿是“帮凶”,他的死就只能解释为悔恨和赎罪。这么去解读,诗歌的主题就变了。这显然不是作者的意图,也与诗歌呈现的整体内容和表达的主题不相吻合。

同学们一听都默然了。王老师进一步说:“阅读必须整体把握,不能断章取义,既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刘兰芝表面备嫁,其实已决意去死;焦仲卿说的那番话,既表现了对爱情的不渝,也表达了共同赴死的决心。我们要感受作品中焦仲卿忠于爱情、容不得爱情掺进半点沙子的好男子形象的巨大震撼力,还要了解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误会这一冲突情节来充分展示人物复杂性格、塑造人物个性鲜明艺术形象的用心。兰芝、仲卿都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叛逆者。他俩爱得执着,在各方压力下虽都有点软弱,但最终还是一同“以死抗争”。学生听了都连连点头,两种不同观点的冲突化解了。

王老师面对学生偏离自己预设的不同声音,不顾及所谓的教师权威,不怕学生对自己说“不”,不去简单、武断地应对,而是抓住这难得的不同声音,将可能发生的危机看作生成教学亮点的契机,以变应变,因势利导。他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教师的胸怀、智慧和学识。时下,不少老师在学生提出超越自己预设的问题时,或虚情假意地赞美学生“你真有创造性,你的观点很新颖”,然后轻描淡写地请他坐下;或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的话语,依然让课堂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运行。前一种做法看似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但因为没有及时指出误读所在并进行合理解读,学生仍然会陷入误区而不自知;后一种行为看似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却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活跃的思维状态,浪费了可贵的生成资源,失去了将文本解读引向深入的极好机会。

(本文系作者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冲突的认识与应对”(10YJC880117)研究时所写的一篇文章)■





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享受快乐

●   安徽凤台 张传丽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年龄期,童年时代养成的阅读习惯,会像最忠实的朋友一样伴人一生。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识字量大增,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感知感悟能力,且课业负担较轻,只要教师适当指导,学生就能亲近阅读,喜爱阅读,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儿童课外阅读,首先要选择推荐好的图书。学生需要美丽的童话、好听的科幻故事。近年来,获奖的儿童文学精品,如孩子特爱的《哈利·波特》,传递科学知识的《可怕的科学》系列,杨红樱、郑渊洁的《淘气包马小跳》《皮皮鲁总动员》系列丛书,都是学生欢迎的书籍。我们还应该结合课文学习拓展视野,适时推荐相关读物。如学习《火烧赤壁》《猴王出世》《将相和》,可以引导学生读少年版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和《史记》;学习《最后的辉煌》《三克镭》,可以布置学生阅读《诺贝尔》《居里夫人》等。教师推荐图书必须有计划性,要在了解童书的基础上,坚持教育与趣味并存、传统与现代并举、名家与新人并重、略读与精读共有的原则。我们不妨把每个学期推荐阅读的书目分类、分级列表,在每个学期开始张贴到读书专栏中,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达级目标,并适当地开展一些有趣的测评活动。

张之洞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叶圣陶先生说:“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纵观大意的,能够纵观大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更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特点和阅读目的,学会速读浏览、泛读了解、精读感悟、诵读积累。如报刊和新书目录,可以先速读浏览,大体了解,再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阅读的顺序和精读、泛读的篇章;读小说先浏览故事情节,再细读精彩片段;读诗词,重在朗读品味、背诵积累;读散文,则重在体验语感,理解内在思想涵义。

教师在课内教学中结合课文实例教学生掌握上述方法,方能“得法于课内,有益于课外”。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总结阅读的方法,布置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课外阅读名篇佳作,要求学生按课堂上学习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向学生推荐名人阅读的方法。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但不能硬性要求做一定形式、一定量的笔记,更不能布置机械的抄写、做题作业,以免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可以每天安排学生做30分钟课外自主阅读作业。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初始时可以采用摘记的方式,只简单记录读物标题、阅读时间、新学会的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句段;一两个月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所读文章的特点,用简短的话概述内容,并摘记精彩的、需诵读积累的语言;经过一段时间后,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简单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对有关内容、写法的感悟,再结合作文教学指导他们写整篇读后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要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必须重视创造良好的集体阅读氛围。教室要张贴读书名言,要有小书柜、读书专栏。每周要是固定的读书时间,如安排两节早读课诵读古诗文,上一节课外阅读课,或教师范读,或学生交流。吉姆·催利斯在《朗读手册》里写道:“几乎每一个热爱阅读的班级中,老师都要定期地给学生们朗读。”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每天课前的几分钟的时间为学生朗读,可以读学生推荐的好文章,可以阅读适合学生的知识或故事,也可以是准备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图书精彩片段。我们还可以办一个班级图书交流站,把同学个人拥有的好书汇总公布在读书专栏中,让学生一对一地直接交换阅读。为了检验阅读效果,可以开“和好书交朋友”主题班会、读书故事会,举办读书知识竞赛、古诗文诵读比赛、阅读笔记展评等。为了推动家庭阅读,可以鼓励家长每学期为孩子购买2本图书、订一份少儿期刊,并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同时通过倾听、交流检查,促进孩子养成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



男孩就该有阳刚之气

●   安徽临泉 张 坤



男孩子就该充满阳刚之气,但极少数男孩却成了“伪娘”。

一个母亲曾在一篇文章中倾诉自己的苦恼:每次走过小区操场,心里都有深深的失落,因为在那群争球奔跑、欢笑嘻闹的阳光少年中,永远看不到儿子的身影。他总是在家静静地呆着,或拨弄着手指想心事,或看着爱情小说大滴大滴地掉泪。他难得出一趟门,也是去逛服装市场,去购买女孩子才喜欢的东西。他每天早上像女孩一样洗梳,宁可迟到,也要注重仪表。他可以坐书桌旁花3小时来包书皮,叠、剪、粘,哪儿不顺眼拆了重包,包完了再贴上公主和美人鱼的贴画。转眼上初中了,他们班同学个子都往上蹿,再看儿子,由于缺乏运动,长得没肩没屁股很是单薄不说,遇见生人就脸红。他平时来往最多的是女生,男生几乎没有。

王先生最近也很苦恼,说他的10岁儿子路路喜欢穿女装,早上梳洗时竟要涂妈妈的口红。一次看到路路正在神神秘秘地对镜“化妆”,他一股怒气夺掉那支口红。“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样子,不能动妈妈的那些东西,那是女人用的。”王先生教育了一番路路。可没过几天,他发现儿子又偷偷地涂妈妈的指甲油,并兴奋地向小女孩展示。

这两个孩子的“伪娘”特征非常明显。“伪娘”,顾名思义,指假女子。它是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即动画、漫画、电玩游戏的总称)界名词,通常指的是拥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角色,有的可能更胜过一般女性角色,甚至连声音都接近女性。很多时候,他们能以假乱真,让人误以为是女性。“伪娘”来自日本动漫,盛行于日本和我国台湾。内地的“伪娘”风虽然比日本和我国台湾吹得晚,但如今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那么,本应成为男子汉的男孩为什么会变成“伪娘”呢?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时下,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一个男孩出生后,理所当然地享受来自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所有家人的宠爱与呵护。他们被视为温室里的幼苗,风不能吹着,日不能晒着。在这样的“圈养”环境下,不少男孩缺乏社会担当的意识、自我生存的能力以及抵御挫折的心理素质,有的便渐渐变成“伪娘”了。此外,现在不少家庭的母亲过于强势,成人女性的行为与性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养成。

男孩子缺少阳刚之气,学校教育也脱不了干系。一些学校忽视孩子个性,认为听话才是好学生的标准。在这样的导向下,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有可能变成温顺的“猫”。幼儿园、小学、中学,女老师较多。在女教师的潜移默化影响下,男生难免会变得刚性不足、柔性有余。此外,教师怕承担安全责任,不少学校对孩子缺乏有意识的磨炼教育挫折教育,也是导致“男孩不男”的原因。

改变男孩“伪娘”现象,需要各方面作出努力,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从孩子小时就要注意“男女有别”,不要给孩子产生性别错位。首先,在名字上,别给宝宝有性别错位称呼。路路妈怀孕时特想要一个女孩,便给孩子起了一个水灵的名字。3岁的路路有一双大大的眼睛,皮肤很白,看起来特别秀气,别人常误认是女孩。刚开始路路妈并不在意,可时间长了,发现路路有的行为真有些“娘”,说话慢条斯理,动不动就爱哭,高兴的时候撒娇劲儿像极了女孩子。名字将陪伴一个人的一生。孩子的名字除了传达一个特定的个性化意义之外,不能在性别上有任何混淆。路路妈因为喜欢女孩而给宝宝起了一个较为中性的名字。专家认为,父母所期盼的性别或者偏向的性别会有意无意地传达给宝宝,影响孩子的性别自认,因而会导致孩子长大后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其次,是性别教育。很多家长认为,孩子2—3岁时根本没有性别意识,没有必要早早地对他们进行性别教育。其实宝宝的性别观念很早就形成了,18个月的时候就能分辨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到了两三岁时,就能很好地认同自己的性别观念,五六岁时就会形成持久并且稳定的性别认同感。家长应该在日常的语言中让孩子对性别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告诉孩子“你是男孩子”、“女孩子是这样的”诸如此类的话,让孩子顺利完成性别认同。再次是衣着,包括发型、玩具、生活用品等性别区分,使宝宝逐渐熟悉自己的性别角色。父母不应在孩子性别上开玩笑,给他们穿不符合性别的衣服,玩不符合性别的玩具,以免宝宝误入“花丛”。

二是要对儿子进行性别强化训练,打造男孩的强健体魄。父母该从吃、穿、住、行等各种生活细节上提醒男孩,该怎样走路,怎样说话、穿衣服,怎样表达情绪等。这些细节要在生活中时常提醒,让孩子能明确男性的行为方式。如果男孩的言行像女生,妈妈应该提出来,防止他将女性化的举动变成习惯。强健的体魄是男孩阳刚的外在标准。在孩子的青春期,父母要注意加强孩子的营养,让孩子的身体能够得到更好的发育和生长,而不要长成一根豆芽菜,风一吹就倒。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活动,注意孩子发育期的饮食营养,让男孩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特别要让他们多参与一些户外体育活动。

三是不要溺爱孩子。家长给孩子特殊的待遇、对孩子过分注意、有要求就轻易满足、生活上放任懒散、病痛时大惊小怪、包办日常事务、哭闹时迁就等,都是溺爱孩子的表现。家长应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磨难”,有意无意地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把勇敢、坚强、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等意志品质注入孩子的潜意识。要鼓励男孩子克服困难,敢于担当。要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杜绝一切消极的暗示。比如,“他就是很娇气,像女孩子一样”,“他从小就是爱哭”,“他很害羞,就像小女孩一样”这类的话是不应该对男孩子说的。■





美哉舜耕山

●安徽淮南 孙仁歌



淮南市有一山,叫舜耕山。尽管有考证说舜耕之山在山东历山,但在我们心中,这里就是一座虞舜躬耕之山。我供职的大学就位于舜耕山下,地图上就是这么标的。

有一年新生刚入学,我出的第一篇作文题是《舜耕山下第一秋》,要求学生以舜耕山为背景,写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没想到交上来的一篇篇作文,表达的多是悲秋、哀秋甚或哭秋的主题,不少学生在文中慨叹自己未能跨进名牌大学的门槛。舜耕山在他们眼中似乎成了一种人生失意的象征,它与众人视而不见的一堵矮墙毫无区别,有位学生说他竟趴在那堵矮墙上痛哭了一晚。

作文讲评课上,我跟学生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舜耕山可能并非是虞舜躬耕之山,但却仰仗虞舜之名立兹千古。这里的世代人们确信它就是虞舜之山,这山就赋予了一种文化。大家若去登山,必能情满于山。舜耕山因不得水而失血脉,我们就以仁爱与善待来滋润它吧。

我还告诉学生,舜传说是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有说姚姓,又有说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故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害群之马,后继承尧位,遍访四岳,招贤纳士,勤勉于民,并禅位于治水有功的禹,留下美名佳话无数,以致成为后世景仰的圣贤。法国大作家雨果有一句名言:“苦难是生命的花朵。”传说中的虞舜出生于一个贫寒之家,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去世得又早;父亲性愚顽,继母两面三刀,弟弟又桀骜不驯。然而,虞舜却始终孝敬父母,善待弟弟,无论面临多少凶险与不测,总是以善待恶,以善化恶,表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恩大德。在妥善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同时,虞舜还从事各种体力劳动,20岁之前颠沛流离,做过一些小生意,为养家糊口四处奔波。孟子说:“舜发于畎田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柏里溪举于市。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虞舜后来得到尧的赏识,被召到身边,委以重任,从此虞舜又以勤政爱民、善举无数而扬美名。虞舜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不远千里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其夫墓前。李叔曾《斑竹怨》一诗,今人读来仍为之动容,感慨万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伦理道德,所以虞舜形象自然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世代厮守的一个千古垂范的道德象征之一。淮南境内舜耕山虽不高,但它的文化高度、道德高度却是无与伦比的。

我还想到,虞舜美德具有传承孕育功能,养山亦养人:山得养山润,人得养人秀。于是,我再让学生以舜耕山为题作文。这次作文,他们大多告别了那种悲情格调,文字中多了些温馨,让人感到舜耕山也是一座不凡的山。由此看来,淮南境内的舜耕山虽然不可取代今山东境内的大历山,却也无可消弭淮南人普遍信其有的内在文化形态。从这个角度看,拥有这样一种信其有的文化心理也就够了,大可不必去穷根究底,非要把舜耕山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或许穷究到底,史上压根就没有虞舜其人,就是传说,可归于神话体系。如若这样,倒不如做一个信其有的审美者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03 , Processed in 0.0882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