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30年2013-12-09 作者:袁越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今年是转基因农业诞生30周年。历史证明,这项技术非常好用,是有史以来传播速度最快的农业技术,这就是为什么今年的“世界粮食奖”颁给了首创植物转基因技术的三位科学家的原因。
10月17日,2013年“世界粮食奖”颁奖典礼在美国爱荷华州首府得梅因市举行 10月17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几百名科学家、企业家、农民代表、非政府组织代表和农学院学生齐聚美国爱荷华州首府得梅因市,参加本年度“世界粮食奖”(The World Food Prize)颁奖仪式,以及随后进行的粮食问题研讨会。虽然当时因为政府关门,导致大部分原定出席的美国政治家缺席了典礼,但包括冰岛现任总统奥拉维尔·格里姆松和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在内的数十名外国政要的出席还是为本次颁奖典礼增色不少。
“世界粮食奖”的创办人是出生于爱荷华州的“绿色革命之父”诺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博士,他采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的高产小麦品种挽救了成千上万第三世界国家穷人的生命,并因此获得了1970年诺贝尔和平奖。“世界粮食奖”旨在奖励那些为提高农业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人口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素有“农业诺贝尔奖”之称,中国的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就曾经是该奖的得主。该奖的评奖范围不仅局限于科学家,还包括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等各行各业人士,中国农业部前部长何康也曾经获得过该奖,以表彰他主导的农业改革让中国多年来首次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今年的“世界粮食奖”回归科学,获奖者是在植物转基因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比利时根特大学的马克·范·蒙塔古(Marc Van Montagu)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玛丽-戴尔·齐尔顿(Mary-Dell Chilton)教授和孟山都公司的首席技术官罗伯特·傅瑞磊(Robert Fraley)博士。当年三人互为竞争对手,最后几乎在同一时间获得了突破性成果,如今他们早已成为好朋友。
本年度获得“世界粮食奖”的三位科学家:(左起)罗伯特·傅瑞磊、马克·范·蒙塔古和玛丽-戴尔· 齐尔顿 关于这三位获奖者的故事,必须从60年前,也就是1953年讲起。那一年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联名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解开了遗传的秘密。随后的研究证明,几乎所有的生命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这就为“人为改变生物性状”这一人类多年来的梦想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20年后,梦想成真。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家斯坦利·柯恩(Stanley Cohen)博士从一种非洲爪蟾的染色体上切下一小段DNA,组装进了大肠杆菌的基因组中,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转基因生物。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非常大,柯恩博士不但要掌握DNA分子的定点剪切和黏合技术,还要把经过处理的DNA分子导入大肠杆菌,并诱导母体接受这个外来基因,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些步骤只能在细菌体内完成,高等动植物都做不到。
必须指出的是,这不是自然界发生的第一次转基因事件,甚至也不是人类创造出的首个新物种,因为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人类早在1万年前就开始通过杂交育种和定向筛选等技术培育出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农作物新品种,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等都是如此。这些支撑起人类文明的农作物和它们的野生祖先相比早已是面目全非了,这就是为什么本次颁奖大会的特约嘉宾、欧盟委员会首席科学顾问安妮·格洛瓦(Anne Glover)博士在发言时开门见山地说:“大家目前吃到的几乎所有食品都是被祖先们转过基因的,反转人士之所以拒绝转基因,完全是因为迷信。”
当然,两者并不完全一样。杂交育种是一种粗糙的技术,成功与否要看运气,是否安全也要凭运气,而转基因技术则是精准的,可以把任何一个特定基因准确转移到目标物种中去,这就避免了杂交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更加安全可靠。事实上,该项技术诞生后不久便得到了实际应用。1978年,科学家将人类胰岛素基因成功转入大肠杆菌,“诱使”后者源源不断生产出了廉价的胰岛素,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自那以后,以细菌为母体的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于从生物制药到食品工业等诸多领域,很少遭到公众的质疑。但当科学家们试图把这项技术运用到植物中去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