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代即时通信工具黯然消失 解读BP机发展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8 12:4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代即时通信工具黯然消失 解读BP机发展史


2007年07月31日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2007年3月22日,一个普通但与无线寻呼息息相关的日子。这一天,中国联通30省无线寻呼业务正式关闭,曾经风光20多载的无线寻呼业务就此划上了句号。

    快节奏的生活让作别变得频繁,但离别并不都是伤感的。



电报“下岗” ,微波、短波退休,手机、QQ、MSN等个人即时通信工具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事实上,无线寻呼正式退市之前,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多年。在移动通信飞速发展之后,无线寻呼无憾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有事儿呼我”

    可以说,BP机是第一代个人即时通信工具。它可以在茫茫人海中为你众里寻他,并第一次实现了“随时随地”传信息,“有事儿呼我”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流行语。BP机的流行,体现了人们对即时沟通的强烈渴望。

    国内第一家无线寻呼台创立于1984年的上海,当时共有4000用户。1985年11月1日,京城第一家人工无线寻呼台,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属下的北京无线通信局经营的“126”正式开通。因为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这能发出声响的小黑盒子有什么用处,且1000多元的售价几乎是当时普通人一年的工资。几年中,国内的无线寻呼发展得不温不火。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无线寻呼业出现转折。尤其是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让组委会的官员和更多的普通用户认识了无线寻呼。那时,组委会的不少工作人员是126的“大客户”,126台为他们提供了“专项服务”,比如,发会议通知、留言回复等,126几乎成为组委会的“秘书台”。这之后,BP机时来运转,变得炙手可热。北京复兴门长途电话局南门东侧的一间小平房——126营业厅前,经常出现排队交费的长龙。那时候,腰间别着一部BP机会引来众人羡慕的目光。由于家庭固定电话尚未普及,打电话极其不便,街头公用电话也不多,于是,手持BP机排队打公用电话成为街头一景。

    1991年,汉字寻呼机问世,传呼的信息量增大,受到用户的普遍青睐。1992年春节,人们开始用BP机传达节日的问候,北京126寻呼台每小时的寻呼量甚至达到了1万次以上,寻呼业务发展火爆。

    为缓解126人工台的压力,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1992年12月28日,北京无线通信局127自动寻呼台开通。因自动寻呼不需话务员接转,呼叫方只要连续拨出10个寻呼号码,并听到两声清脆的“滴滴”声音后就完成了一次呼叫。自动寻呼大大方便了呼叫者,也刺激了寻呼用户数的膨胀。当时,北京无线通信局只有位于西直门的营业厅受理“127”自动寻呼业务,用户为申请“127”夜间就开始排队。这一年,北京无线通信局的BP机用户数量突飞猛进,仅126、127台就达到15万用户,创下了历史纪录,使无线通信局所属寻呼台成为京城“老大”。

    内忧外患寻呼衰

    1993年8月,原邮电部出台国发第55号文件,社会经营单位获准进入电信业务市场。开放就意味着竞争。此后,社会办寻呼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无线寻呼的发展如火如荼,仅北京一地平均每周就有2家寻呼台开业,且当年投资、当年收回。那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富,上寻呼。在利益的驱动下,寻呼业迎来一个雪崩时期,寻呼台数量以翻番的速度递增。

    在1995年至1998年的4年里,全国每年新增的寻呼用户数量均在1000万以上。到1999年底,全国经营寻呼业务的单位已有1400多家,寻呼用户总数达到了7360万户;2000年底,达到8400万,寻呼用户总数已持续数年居全球第一。其中,出身“邮电”,也就是隶属原邮电部电信总局经营的寻呼台占据优势,市场占有率超过60%。

    一个行业的发展,不仅受技术、市场、相关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更面临不可预知的政策风险。

    1998年,电信体制改革开始,原邮电部将电信总局经营的无线寻呼业务进行了剥离改制,成立了独立经营的国信寻呼集团公司。以后,又根据国务院的有关决定,于1999年5月20日正式将国信寻呼集团公司成建制划转中国联通。在中国联通上市的85亿元净资产中,“国信”作为优质资产占据69亿元。应该说,国信成建制融入联通,寻呼为联通的成功上市和加快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无线寻呼进行体制改革、整合的同时,我国移动电话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出现了又一个“雪崩效应”,用户数量逐年呈几何级数递增。相关资料显示,从1998年到2000年,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分别增长600万、1300万和4000万户。到2000年时达到8526万户,总数超过了寻呼用户。为节省话费,很多移动电话用户接到来电后不讲话便挂机,用固定电话回复对方。这种方式也无异于“寻呼”。但这种寻呼方式是自助式的、高效的。进入21世纪,手机逐渐具备了主叫号码显示、短消息等功能,这使得手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寻呼机的功能。这些业务的替代作用击中了无线寻呼的“命门”,使得寻呼无力还手,在竞争中节节败退,并渐渐被用户遗弃。

    无线寻呼作为最早放开经营的电信业务之一,市场开放程度高,加之门槛过低、行业监管力度不够等原因,一些寻呼企业不计成本“改频入网”,盲目扩张、追求市场占有率,造成价格战惨烈,竞争无序等,也加速了寻呼业的衰亡。

    BP机,生活因你而变

    当寻呼成为一段记忆时,沉淀下来的却是温馨和美好。BP机带给人们新的通信观念和个人通信体验,彰显了当时的生活方式。

    BP机,让日子有了更多的期盼。人们在拿到盼望已久的BP机时,大都会立即兴奋地告知亲朋好友自己的呼号,最后还不忘叮嘱一句:有事儿呼我!人们希望忙碌,希望“BP……”的声音不断响起,尤其是在人多的时候铃声大作。有些人耐不住经常沉默的BP机,没事儿就“自呼”。

    数字让人理性。但数字BP机的出现,让枯燥的数字具有了一些感性,变得有些人情味儿。BP机年代,造就了不少“数字恋人”。第一代数字BP机的姓氏代码为两位数,可以想见,当恋人们看到那熟悉的、期待的两位姓氏代码时,怎么不会对数字产生别样的情愫。此时的数字不再冰冷,传递的是温暖。

    北京第一家寻呼台——126,在众多用户心目中,是带给人温暖的地方。“有困难找班长台”。这里的话务员,见证了寻呼时代为用户服务的点点滴滴。

    寻呼火爆的年代,寻呼台话务员曾经是很多女孩子羡慕的职业。但人们不知道,这些话务员的工作是多么简单、机械、紧张、枯燥。话务员每应答一个用户呼叫按要求必说三句工作用语:“您好”、“您呼多少号”、“您贵姓”。在问话的同时,眼睛盯着计算机屏幕,右手还要在8秒种之内将寻呼号码敲入计算机的小数字键盘,眼睛、嘴巴、手指同时工作。时间长了,小键盘上的数字已模糊不清,话务员们也可以不看小键盘而准确地“盲打”。每天的工作实行轮班制,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赶上什么班就上什么班。寻呼台话务员基本上来自部队转业、社会招聘、长途话务员转岗等。因为女职工多,且年龄相仿,到了婚育年龄,为合理安排人手,生育也要自觉“排队”。

    工作紧张辛苦,但服务质量不能因此打折扣。那时,因为126人工寻呼坐席繁忙,用户经常打不进来,不少有特殊需求的用户会经常拨打班长台电话。在用户心目中,班长台无所不能,可以为他们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当年的126台值班长之一——王红丽给我们讲述了有关126台为各类用户服务的几件小事。

    “我找爸爸、妈妈”。有一天值班时,班长台的电话响了,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他们什么时候回来?我害怕。”原来父母在孩子睡觉时出去办事,把孩子一个人留在了家里。为避免发生意外,班长就引导孩子:“爸爸、妈妈是不是有一个能出声的小机器?你能记得号码吗?”在班长的反复提醒下,孩子终于想起了父母的寻呼号码,126话务员顺利地找到了他的父母。

    班长台还经常接到用户提出代发情书、诀别信等请求电话。有些夫妻吵架,女方在气头上拨通班长台后,边哭边说着指责对方的气话,并告诉班长台:“给我呼100遍!”班长台俨然成了宣泄不良情绪的场所。此时,班长要边劝慰用户边发出呼叫信息,承担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还有一些外国朋友到北京后,经常询问到哪里购物、看病,游览哪些景点,如何乘车等。还有的用户第二天要出差,希望126寻呼台“叫早”……这些分内分外的要求,寻呼台也尽力满足,为用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1990年,126台话务班被命名为“北京市先进青年班组”;1991年,被邮电部授予“全国邮电先进集体”。

    如今,不少当年的寻呼台话务员已成为北京联通客服中心、外呼发展服务中心的中坚力量。

    世事更迭、变迁,让寻呼成为往事。喧嚣过后,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通信手段的变迁、发展趋势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总是希望摆脱束缚、超越限制,并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进行沟通。显然,无线寻呼老矣,满足不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而手机报、手机电视、网络等移动互联工具正成为获取信息的新手段。通信技术的升级、进步是永恒的。作为电信运营商,需要的是不断调整审视行业、世界的目光和心态,跟上人们需求变化的节拍,并引领人们走入更加丰富多彩的无线通信新世界。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2:45:11 | 只看该作者
当寻呼已成往事2007年05月30日


来源:北京商报



  10年前,人们曾为拥有一部BP机而自豪。时至今日,网络和手机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眼花缭乱,寻呼机也被逐渐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里。近日,来自信息产业部的消息,曾是传呼业老大的中国联通在今年3月份提出的退出申请已获批,今年年底,延续了23年的中国寻呼业历史将最终谢幕。
  据相关资料披露,寻呼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1950年左右。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线寻呼接收机,并取名为“BelIPaging”,这就是寻呼机被称作“BP机”的由来。
  中国从1984年开办了无线寻呼业务,上海率先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模拟寻呼系统。1986年,北京开始开通寻呼业务,当时主办的惟一电信运营商是北京电信(现北京网通的前身),其先后开通了126人工台、128自动台、129汉显台等几个主要寻呼台,用户一度达到上百万。

1991年是中国寻呼业的转折点,BP机上一连串字母、数字变成了生动的文字。汉显机一经面世就受到了用户的青睐,1992年春节,北京126寻呼台每小时寻呼甚至达到了1万次以上。1993年邮电部出台第55号文件,社会经营单位获准进入电信业务市场,寻呼市场至此全面开放。1999年,信产部决定实行中国电信改革,北京电信正式剥离寻呼业务,交由中国联通掌控。这次重组使得中国联通寻呼在全国拥有近4500万用户,市场占有率超过60%,成为中国寻呼业上最后的一个大佬。
  然而,随着手机的全面普及和通信资费的大幅下降,寻呼机“死亡”的命运似乎已难以避免。用户的退网、交费率的下降,使许多小寻呼台相继退出或“走掉”。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句表达别离惆怅的经典诗句,用来对照寻呼业“当初轰轰烈烈地来,而今悄无声息地走”的23年流年光景,似乎仍不足以传达出其中全部的沧桑与怅惘。现在年龄超过30岁的人们大都亲历过“寻呼时代”,其中很多人当初都曾对一台寻呼机梦寐以求,但寻呼业即将向他们告别的时候,尘封的记忆中又开始复苏:在某寻呼系统工作的刘音1994年从某中专学校毕业后,凭着姣好的容貌、标准的普通话、每分钟100多字的录入速度,顺利进入某寻呼台。“当时我们一上班,就拿一千多元钱,又不用东跑西跑,多好啊,确实是个好工作。”刘音感触地告诉记者。而1996年,市民汪先生花了2000多元买了一部传呼机,兴奋地整天拿着传呼机翻来覆去地看,就等着清脆悦耳的“嘀嘀”声理直气壮地响起来。然而两天过去了,传呼机一直悄无声息。第三天凌晨一点左右,这部24小时开机的传呼机突然声音嘹亮起来。半夜惊醒的汪先生不但没生气,反而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楼下的公用电话亭。拨通电话后,激动的他刚刚问了一句,“刚才谁呼我?”就听到一位男士用低沉的声音回答:“对不起,呼错了。”这些故事在寻呼业即将告别的时候,在每个人的回忆中竟然这么清晰、这么难忘。
  作为第一代个人通信工具,寻呼机见证了个人通信工具从固定到移动的变迁,在通信网络和手机功能日益完善的今天,寻呼机终于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
  在我们回想寻呼机的时候,我们会想到那个清脆的B-B-声,那个满街找电话的纯真时代。
  几年前,在你扔掉寻呼机的时候或许没有对它说再见,那么现在请我们一起向它告别:别了,寻呼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22 , Processed in 0.1027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