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未来——数字化时代阅读大趋势
总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数字化的未来,我们是将发动一场阅读的革命,还是要革掉阅读的命?
文/徐升国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
人类走向读屏时代
随着iPhone和iPad掀起的智能手机与触摸屏电脑席卷全球,谷歌眼镜广受追捧,屏幕正在全面渗透进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人类正在全面进入读屏时代。
对此,美国著名互联网观察家凯文·凯利(Kevin Kelly,简称KK)提出,随着屏幕技术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到处都是有屏幕,不光是硬的平板,也可以是软的可弯曲的,可以是像眼镜、手表甚至是衣服一样的材质,可随身穿戴,甚至就是投影这样的虚拟屏,这些无处不在的屏幕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在人类与屏幕交互方式上,PC时代键盘加鼠标是人与机器最好的交互方式;在智能设备普及的时代,触摸屏幕和语音成了新的更为便捷的方式。在未来,面对由无数屏幕构成的新生态里,人类可以用身体语言,用3D的操作方式与“移动”变换中的屏幕交流,不断地打破传统和标准。
当手持的屏幕功能变得更强大,质量变得更轻,块头变得更大,它们将被用来观察内部虚拟世界的更多东西。当你走在大街上,手持一块电子屏幕,它将显示并且记录大街前方的一景一物:哪里有干净的洗手间,哪个店铺出售你想要的东西,你的朋友住在哪里。电脑芯片正变得越来越小,屏幕正变得越来越薄并且越来越便宜,在未来40年,半透明眼镜的一个功能将是为现实世界提供信息支持。如果你拿起一个物体,通过眼镜观察它,该物体(或地方)的基本信息将分层呈现。通过这种方式,屏幕将让我们能“阅读”一切东西,而不仅仅是文本。仅仅是2012年,5×10的18次方个晶体管被嵌入到除计算机之外的其他东西上。很快,大多数产品,从鞋子到汤罐,将内含一块体积很小的智能隐形芯片,而屏幕将成为我们与之进行沟通的工具。
此外,我们不仅可以从屏幕阅读相关信息,屏幕还可以从我们的眼光和行为中阅读信息并进行互动配合。屏幕可用于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它们会成为我们的镜子,用于我们发现自我。现在已有数百万人用袖珍屏幕摄像机记录自己的所处位置、起居饮食、体重、情绪、睡眠方式和所见所闻。一些潮人已经开始进行生命记录:记录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言语、每一个场景和每种活动。一个屏幕就足以成为记录并且显示各种活动的海量数据库。这种全程的自我跟踪,其结果是获得一个极为完美的人生“记忆”以及非常客观的高质量自我形象,这是任何书本所不能达到的。读屏不仅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屏幕还正在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读屏时代,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直接改变了人们与阅读相关的所有方面,包括阅读的内容、读物的产品形式、人们的阅读行为模式、人们阅读的结果等。阅读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
阅读再定义
2012年至2013年,是数字阅读发生剧烈变化的一年。这一年,移动互联网出现井喷式爆发,传统PC电脑的销售开始在一些地区出现历史少见的下降。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等迅猛发展,云计算基础下的多屏共读成为现实。从1岁儿童到80岁老人,数字阅读呈现出全民化的趋势。
据CISCO的统计数据,“到2016年,每人平均将拥有1.4部移动设备,全球移动连接设备数量将达到100亿部,包括机器至机器(M2M)模块,该数量将超过当时的全球总人口(73亿人)。”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的发展与普及,满足了人们在移动中对内容的需求,随时随地生产与消费内容,也正在成为读者的一种阅读习惯。
以APP客户端、二维码等为代表的新型数字传媒入口发展迅猛,使门户、搜索引擎的作用在弱化。数字阅读方式进一步移动化和傻瓜化。微博、微信异军突起,两者推动下的碎片化阅读、社交化阅读获得进一步大发展。微阅读进一步流行和泛滥。传统大众媒体进一步退位。阅读渠道和阅读内容被改写。
以前我们在讨论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时候,花了很大精力在讨论深阅读与浅阅读,经典阅读与娱乐化阅读。随着碎片化、微阅读的进一步扩散,这些讨论都越来越失去了基础。
UGC即用户创造内容的维基模式进一步扩展,改写了传播阅读内容生产模式。以Self publish、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正在成为新的主流。从2008年开始,美国自助出版的图书品种就超过了传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品种。
现在,随手拍照和发微信记录心得,分享、转发别人的微博与微信,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对于他们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而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阅读的过程。在这里,分享既是阅读又是创作,分享成为阅读的内容来源和阅读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革新了以前“阅读是获得”的观念,阅读成为生产和传播。传统的出版、发行、传播、受众、作者、读者,这些清晰的概念都正在被改写。
根据这一变化,克莱·舍基 (Clay Shirky)提出一个新概念:“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其核心主题是,随着在线工具促进了更多的协作,人们学会更加建设性地利用自由时间来从事创造性活动而不仅仅是消费。分享、对话、协作、人人参与,构成了认知盈余的基础,也构成了新的信息化生产与生活模式。舍基提出,人们正经历一个乐于创造和分享的年代,由于技术使创造和分享变成可能,我们将看到一个人人参与的新时代。
阅读渠道、阅读内容、阅读内容生产方式三个方面的改写,都指向一个方向:改写阅读定义。
长期以来,图书都是阅读的代名词。在中国,阅读就是读书,读者、读书人都是指图书的阅读。虽然报刊也属于阅读,但从经典的意义上,阅读不包括报刊。
随着电脑、网络、手机等数字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形式均产生了较大冲击。一方面,阅读越来越变化无处不在,阅读“泛在”化;另一方面,数字阅读呈现出显著的娱乐化、碎片化和社交化现象,同时媒体影像化、图片化,使阅读的定义在重新被改写。
阅读的本质,是信息通过间接渠道的传播与获取。通过阅读,我们掌握了我们不能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亲自体会到的色、声、香、味、触、法,文字使我们超越了肉身,超越了时空,使文明跨越时空进行传递。然而,自从有了广播、有了图片、有了影像,有了数字化,传统的纸质图书、期刊、报纸的功能就在一日日被补充、被替代。
我们正在目睹传统媒体受到冲击和面临死亡的六大过程:首先是音像,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现在,录音录像已经几近成为文物;其次是电影电视,国际上电影、电视的市场规模正在大规模缩水;第三是报纸,2008年金融风暴以后,美国大报的破产已经不能成为新闻,就连《纽约时报》也需要卖楼求生;第四是期刊,《商业周末》被一美元卖掉,《读者文摘》经营难以为继,连色情杂志《花花公子》也要破产;第五是书店,鲍德斯书店的破产一度震惊国际书店业,中国的大量实体书店正面临如果政府不出手相救就会大面积死亡的境地;第六是图书。图书出版业曾经被以为是数字化中的净土,轻易不会被挤跨,但是,自从亚马逊推出KDP(Kindle Direct Publishing),美国出版界就一天天地感受到了逼人的寒意……
传统媒体的衰亡,其原因和结果就是传统阅读的衰亡。
然而,这一过程还未结束,还在继续。
阅读的未来
读屏时代,屏幕无处不在,对屏幕的阅读也因此无处不在。在这个阅读 “泛在”时代,纸介质的消失从总体上讲是必然的事,没有了纸介质,传统的书报刊的界限也自然消失。
随着屏幕的互联化,社交式阅读、拍照式阅读、分享式阅读,使阅读进入读图时代,图片、影像、流媒体都在使文字的作用退化。
3D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Google glass,穿戴电子产品等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二维信息时代进入三维信息时代,图片、影像等二维显示技术也逐步弱化,世界进一步还原到三维立体时空。
在这个时空中,学生们通过3D打印设备实际参观各种物品的生产和应用过程,或者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直接进行实地考察,对世界进行理解和思考,所见即所得。他们看见和体验到的,就是他们要学习的东西。切身体会,使他们对需要掌握的知识体会得更加深入和透彻。他们再也不用仅凭一纸文字,通过对文字的推测和理解去还原事物的真相。
从这个角度上看,文字是一种古老、陈旧、低效的信息传播形式。文字信息需要通过写作的人进行信息转换,将真相转换成文字进行传播,而读者则需要将文字重新解码和还原,但这个过程往往意味着大量信息的误读和丢失。此外,对于不认识这种文字的人来说,阅读这些文字无异于天书,完全无从知道里边包含的信息,就像我们面对失传的古老文字无法解读其含义一样。
如果是这样,那么,基于文字的阅读行为会不会有一天退出历史舞台?
既然如此,我们还要不要从新生婴儿就开始训练儿童的纸质图书阅读技能?还是只要让他们作为数字原住民无师自通地沉浸于屏幕世界就好?
如果这样,那么当面对越来越多不读书而只知盯着屏幕津津乐道于拍照、转发和分享的年轻人,我们是要叹息他们的不学无术、不求上进呢,还是应当感叹我们作为数字移民已经老朽得正在被时代淘汰出局?
但是,由此一来,会不会基于文本阅读而形成的人类文明,包括数千年面壁文字阅读而建立起来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想象思维大厦,会不会弱化?抑或更加进步?
总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数字化的未来,我们是将发动一场阅读的革命,还是要革掉阅读的命?
本文刊于《出版广角》201306期,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纸质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