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岛:诗歌,意味着精神世界的可靠性与持久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3 11:3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岛:诗歌,意味着精神世界的可靠性与持久性
2013-11-23
  来源: 晶报   

晶报:这是由您创办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举办的第三届了,目前,这一国际诗歌盛会已经成为汉语诗歌乃至国际诗歌领域的高端平台,影响力日隆,在很多人眼里物质繁荣、商业至上的香港,以什么态度和底蕴接纳并玉成了这一文化活动?换句话说,为什么是香港?
北岛:漂泊了二十多年,香港收留了我,算是缘分吧。香港虽弹丸之地,却有深藏不露的一面,如果被“文化沙漠”这种陈词滥调遮蔽,就没法看到这个城市所蕴籍的种种奇异的可能性。我到香港不久就意识到,只要诗歌能在这里扎下根,就有开花结果的可能。
北岛(1949年8月2日-),原名赵振开,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1978年北岛和诗人芒克创办了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89年移居国外。2007年,北岛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之后搬到香港,结束其近20年的欧美各国漂泊式生活。“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由他创办,至今已是第三届。

我是2007年到香港中文大学教书的,2008年正好是《今天》创刊三十周年,于是我们筹备了纪念《今天》三十周年的诗歌音乐会,想不到全场坐满了年轻大学生,诗歌唤起了他们的激情和共鸣。由此起步,我们提出长远的目标甚至几近疯狂的总体构想,具体就是推动两个诗歌项目:其一是“香港国际诗歌之夜”,每两年一次,即2009年、2011年与2013年,今年已经是第三届;其二是“国际诗人在香港”计划,每年邀请两位世界级诗人,与最优秀的中文译者合作,出版双语对照的牛津版诗集系列,并由译者事先主持导引和细读的工作坊,继而请诗人亲临香港,举办个人朗诵会、与本地诗人和读者交流,以及媒体采访和报道等一系列活动。
一开始,很少有人相信诗歌在香港是可能的。有意思的是,几年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这样相信:既然电影在香港是可能的,书在香港是可能的,为什么诗歌在香港不可能呢?
晶报:本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3”的主题为“岛屿与大陆”,这两个词连接在一起的意象,让人会想到地域之间的关系,也有诗歌对应文学,个人对应群体(世界)的想象,请具体解释一下这个主题。
北岛:我在诗歌节的诗集序言中首先引用了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扉页上约翰·邓恩(1572-1631)的诗句:“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小块,/是大陆的一部分。”这首诗穿越了三百多年的黑暗,成为人类团结与尊严的隐喻。然而,在当今时代,这诗句却成为全球化疾病的隐喻——如果全球化是“大陆”,诗歌就是“岛屿”。全球化的新版图背后,充满了语种、民族、宗教、文明的交错、并置与对抗。在某种意义上,象征岛屿的诗歌,独立而高傲,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保证。
晶报:本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3”邀请了十八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诗人和汉语诗人,其中既有阿多尼斯这样的诗坛巨匠,也有不少诗界新人,在邀请诗人方面,主办方有什么考量?
北岛:与前两届香港国际诗歌节相比,第三届国际诗歌节邀请的国际诗人增加到近于四分之三的比例。毫无疑问,阿多尼斯是诗坛巨匠,他精力充沛,优秀的新作还在不断问世,无疑构成本次香港国际诗歌节的重要动力。此外,还有不少国际诗坛的“明星”,包括智利诗人劳尔·朱利塔、西班牙女诗人巴尔多斯、澳大利亚诗人彼得·明特、美国华裔诗人杨君磊等。汉语读者的有限视界在不断的发现与被发现中得到拓宽。本届诗歌节以中青年诗人为主,构成独特的砥砺激发的潜能。
除了几个大语种外,我们还特别关注小语种诗歌的深邃魅力及其对诗歌的开掘。
晶报:我们知道,为了让诗歌进一步融入广大社群的生活,本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3”和有关单位合办了“诗歌电车行”活动,请具体介绍一下这个活动。有没有想过通过其他一些诗歌与具体物介携手的形式,进一步在大众中推广诗歌?
北岛:“诗歌电车行”项目是参照伦敦、纽约、旧金山等国际大都市诗歌与公共交通合作的经验,将诗歌与环绕香港最繁华地区的“叮当车”结合起来,让数十辆老式的“叮当车”载着诗歌叮叮当当地游荡在香港的街巷,为香港市民增添新鲜而惊奇的诗意。“诗歌电车行”项目是我们与英国文化协会和欧盟等多方合作的尝试,别具一格。
“诗歌电车行”构成词与歌、静与动、片断与印象的多重关系,强调诗歌的三个因素,一是音乐性,二是可感性,三是简短而韵味悠长。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香港,在拥挤的空间与短暂的时间交错回映,中英文对照的国际诗歌,为香港提供不同背景的人们的交流与互动,留下诗意的感受和生长着的想象。
“诗歌电车行”的诗歌海报以中英文为主,作品包括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大陆和香港等诗人的作品,这只是“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3”中18位国际诗人的一小部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教育局的官员得知信息,立即向香港中学老师和中学生热情推荐“诗歌电车行”项目。当我们致函感谢时,得到的回信是:
北岛老师:
正如你所引用的诗句: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小块,是大陆的一部分。”香港就有这样的教育官员。
晶报:除了“香港国际诗歌之夜”,您还创办了“国际诗人在香港”,请具体谈一下这两个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
北岛:我平生参加过很多诗歌节,坦白说,“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堪称世界上大小诗歌节中最为重视诗歌翻译和出版的,因为我们相信出版品是诗歌节“沉淀的精华”。每届诗歌节都会出版一部标志性的诗歌合集,以诗歌节主题命名,含各位诗人的母语、中文和英文诗歌代表作,这届就是《岛屿或大陆》。从第二届开始,又增出了每位诗人的单本诗集,口袋书大小,既方便携带和翻阅,又可收藏到专门设计的盒装中。诗歌节的出版品除了在选诗上极尽斟酌,在设计制作上也讲求精美,乃至成为爱好诗歌的读者们的收藏,也被讲究品位的公司用来作为独具情调的礼品。诗歌节的艺术总监麦安女士不仅负责整个诗歌节的艺术设计,也把她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注入到出版品的细节设计之中。
晶报:我们知道牛津大学出版社中文部近年来陆续推出了“国际诗人在香港”丛书,那么“香港国际诗歌之夜”有没有具体的出版物,作为活动的支撑与记录与诗友们分享呢?
北岛:众所周知,诗歌翻译和出版在当代是一项既艰苦又奢侈的事。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背后,有两个团队支撑了这样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使命。一个是由柯夏智(LucasKlein)、方梓勋、陈嘉恩等翻译家主导的诗歌翻译和编选团队,幸好是在香港这样一个汇聚国际化人才的风水宝地,这样的一个梦之队才能形成;另一个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每次诗歌节前,中大出版社的编辑出版团队都要在中文、英文、阿拉伯文、日文、俄文、西班牙文等复杂的语言丛林中穿行。
“国际诗人在香港”双语对照诗系的出版计划,则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担当,著名香港出版人林道群亲自设计。过去三年中,已出版了六位世界级诗人的作品,包括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的《春的临终》,美国诗人迈克·帕尔玛的《疯子与扫把》,两年前不幸去世的俄国诗人德拉戈莫申科的《同义反复》,美国诗人盖瑞·施耐德的《水面波纹》,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时间的皱纹》以及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默的《早晨与入口》。“国际诗人在香港”的项目还在进行中,明年春天法国诗人博纳富瓦将是第七位。博纳富瓦已90岁了,长途旅行不可行,但将采用视频方式,在朗诵会和工作坊与学生及读者沟通。明年秋天还将邀请加拿大诗人和小说家阿特伍德。已出版或即将出版的双语对照的牛津版为英文、日文、法文、阿拉伯文、俄文、瑞典文。最初构想这套丛书时,就已预料到内地读者的需要,尤其是内地大量学习语言的大学生。国际诗人的精选诗作与最优秀的译者的共同合作,构成最理想的状态。南京译林出版社已与牛津签定了合同,将于明年年初出版精美的简体字版。
晶报:不可否认,诗歌在当下愈发式微,尤其在青年当中备受冷遇,与如今流行的其他文化形式(有些文化形式已经娱乐化了)无法同日而语。您怎么看待这个现状?诗歌能否焕发新的活力与人气,还是只能带着古典的标签真正地走进古典..北岛:这是相当复杂的现象。一方面是媒体的娱乐化狂欢,另一方面,诗歌朗诵会还是吸引着不少年轻人,因为诗歌与青春有着某种内在的共生性。不同的现象共存并置,是对诗歌的考验,也是对人类精神的考验。
重要的是诗歌写作,沉潜、感悟,不在人数,少而精,这意味着精神世界的可靠性与持久性,意味着人类精神的重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01:19 , Processed in 0.08056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