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家并非遥不可及
……
刚才,方芳老师谈起了教师魅力和教育家成长的问题。就此机会,我也想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我首先要说,教育家于我们而言,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什么样人才能称为教育家呢?我想从“家”的字义谈起。
我们祖先创造文字往往反应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先的居所是上面住人,下面养猪,因而产生了“家”字。对祖先来讲,有了居所和牲畜,就能够维持生存,家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我由此推想,某个领域中可以称为“家”的人,指的就是将工作和事业当成自己生活全部的人。“家”的字义演变为指有专门学问或技能的人,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说到教育家,我认为,教育家就是将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人。教育家不一定是发表论文和论著最多的人,也不一定是最有名望的人,更不一定是位高权重的人。一个人将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生活的全部和生命的归宿,我们就可以称他或她为教育家。今天在座的各位有许多就是这样的老师,所以我说,教育家的目标与大家并非遥不可及。
被称为“家”的人,既是凡人又非凡人。“家”必始于凡人,而最终成为超凡脱俗之人。超凡和脱俗,就是说他或她必有与众不同之处。首先,“家”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或工作充满激情,无比热爱,用我们过去的话讲,就是把“工作当作信仰”。他们从不计较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确切地说,他们认为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值得的。他们常常陷入思考而难以自拔,不知疲倦,讨论问题时滔滔不绝,两眼放光。这是“家”们最显著的特点。不具有这些特点的人就难以成“家”。在一次英特尔工程大赛中,中国学生未能拔得头筹,带队老师问评委是何原因,评委答说,学生做的项目很好,但在答辩时,我们丝毫看不到学生眼中兴奋的光彩。也许这种评价标准我们难以接受,但这的确是能否成“家”的关键,因为“家”们视工作为享受。一个人若不能从工作中享受幸福,他就与“家”无缘。
“家”们在专业领域里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眼光。这种洞察力来自于刻苦的学习和钻研。所以“家”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吸取知识如饥似渴。我曾读过一本脑神经科学的权威著作,作者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最令我惊讶的是,书后的参考文献目录竟有几十页之多。这是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学生在评教作文中写道:“方老师是我见过的最爱学习的人,每当走过办公室的窗前,总能看到她不是在备课,就是在学习。老师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我常想,有时我们在抱怨学生学习不刻苦时,不妨反思一下,我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不是一个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楷模?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丰富的联想也是“家”们鲜明的特点。由于他们对专业问题“朝思暮想”,在别人看来毫不相关的事情,却能在“家”们的大脑中产生关联。这是他们思考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种质变就是灵感或顿悟。英国天文学家布莱德雷发现了恒星“光行差”现象,其后百思不得其解。一次他在泰晤士河上乘船,看到船掉头时桅杆上风标的变化突然得到启发,因而发明了一种测量光速的新方法。有“朝思暮想”的量的积累,就会有思想上质的飞跃,创造或创新由此而成。“家”的大脑是一台始终运转的机器。对于“家”们来讲,思考是他们最大的享受和幸福。
也许“家”还有其他许多特点,我们不必一一列举。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热情,这种热情为“家”们带来无穷的幸福与快乐。没有热情一切都无从谈起——不会有欲罢不能的思考,不会有灵感与顿悟的产生,也不会形成独特的专业见解与专业风格。热情不是一个智商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情商问题,归根到底是价值观问题。成“家”与成功不同,前者更依赖于个人的自觉与能动。我相信,一个人只要主观上想成为“家”,就一定会为之努力,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加拿大作家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称此为“一万小时天才定律”。我们不妨作一个简单的计算:假如一年工作260天,每天“锤炼”一小时,那么凑足一万小时大约需要38年,每天“锤炼”2小时大约需要19年……所谓“锤炼”,无非就是用心做事。如果你每天用心工作,做每件事情都精益求精,“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利用起来,那么不需太长时间,你就会成为非凡的教师,从而接近或达到教育家的境界。
说到这里,大家不要把“家”们误解为不食人间烟火、毫无生活情趣的怪人,尤其不应误解教育家。“家”的境界就是幸福人生的境界。被称为“家”的人就是能够从工作和生活中享受无限幸福的人。除了前面所说的“家”的特点外,教育家首先还必须是一个丰富的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善解人意和洞察心灵的人,一个会在生活中寻找到热情、激情、快乐和幸福的人。因为教育家的工作就是改变人,他或她必须与人心灵相通,他或她应当比其他专业的“家”更具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去影响和改变别人。
北京四中提出“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享受工作、取得成功、赢得尊敬、获得发展、和睦相处、精神丰满、衣食无忧”的全面和谐的幸福观,提出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为核心的“北京四中教育价值体系”,系列举办教师的教育思想研讨会,目的就是使教师能从工作和生活中收获幸福。不论今天我们是不是教育家,我们必须具有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工作的需要。因为教师是善良的人,学生就会成为善良的人;教师是高尚的人,学生就会成为高尚的人;教师是快乐的人,学生就会成为快乐的人。这就是以人育人。方芳是一位快乐的教师,因此学生说,“在英语课堂上收获最大的,是快乐的生活态度。”最后我要说,对教师来讲,你从工作中收获的幸福越多,你与教育家的境界就越接近。成为教育家应当成为每一个北京四中老师追求的目标。
……
(本文是11月26日在方芳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