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视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访孙正聿教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8 17:5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视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访孙正聿教授
2008-7-4
 来源:搜狐博客
  2008年6月28日,周六,我本以为需要到孙老的家里拜访他,试探性的地打了个办公室的电话,竟然通了,“喂,你好!”响亮而温和的招呼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没想到采访进行如此顺利,我直奔他的办公室,准备沐浴春风。他没有节假日,他觉得科学家们都是每天泡实验室的,他研究哲学也是如此,他不知道不做学问该干点什么。
  今年11月就满62周岁的孙正聿教授还是习惯性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搞学问,我问他最近在忙什么,他说,“最近在写《中国哲学发展30年的报告》,7月15号就得交稿,30年,哲学8个二级学科都得有。”微弱的光从玻璃中透过来,缕缕银发,矍铄的眼神,让我突然间觉得,这位老人会带给我很多采访之外的收获。
     他从小就喜欢看书,“哥哥的课本,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一类的课本,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我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小人书’中看来的。”“工作以后,填写的各种个人资料中,常常有‘爱好’或‘特长’一栏,想来想去,唯一可以填写的,就只有‘读书’这一项了。”他对读书有着特别的偏好,鲁迅、黑格尔、马克思的格言几乎成了他的口头语。
  李卜克内西和法拉格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梅林的《马克思传》、科尔纽的《马克思恩格斯传》、《鲁迅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在我们初高中还在玩耍、做题的时候,孙老在同样的年纪了解了这些重要的人和著作。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就实际上是时代给与的,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没有恢复高考,我现在不知道在干什么,但在同一个时代,‘机遇只奖赏给有准备的头脑!’没有机遇,谁也凸显不了,没有高考,我还在卸火车,当搬运工呢,我做过司机、电影放映员……那个时候没有想到会有机会参加高考。在既无学可上又无工可做的几年中,在尚未关闭的图书馆里,我认真阅读了《鲁迅全集》、翻阅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我从小就喜爱哲学,很多现在有名的哲学家都是在别人消沉、忙碌其他事情的时候,他们仍在学习,就是因为他们很积极地去对待生活,努力地去阅读能够阅读到的东西。”
  时代变了,是不是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人才也越来越少了,这是我的疑问。
  “时代变化了,人们没有理解一点,人永远还是人,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的问题。人只要存在,就永远有一个最深层的最基本的东西。”他对繁华世界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他的世界里只有学问。
  “我总觉得每代人都会出人才,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确实没有九斤老太的想法,怎么就一代不如一代呢,青年人现在接触的东西多了,创造的学术环境这么好,生活相对比较稳定,当然能够集中精力去搞学问,怎么就做不好呢,只是有些人可能会做不好,但是有些人却做的更好。”他直言,包括他自己的孩子,唯一的遗憾就是阅读量不够,应试,导致的就是本该多读书的年龄没有多读书,“作为父母,这是我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最大的遗憾。没有像我年轻的时候有那么大的阅读量,而我呢,老师在上面讲课,我在下面看小说,现在孩子这么做就别想考上好学校了。”他对我笑着,真诚地坦露着内心的无奈。
  他不随便接受校外媒体的采访,对于自己学校的学生,他坦言,“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或者说是交流的机会,我们有机会在这里聊,聊得挺好有意思,那么对于我而言,这就是自己的一种生存状态。”
  说起做学问的态度,孙老侃侃而谈,“做学术研究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真诚,这是最重要的。米卢说:‘足球是快乐的,态度决定一切。’你只有在你的学术研究中感受到一种所谓心理学上的‘美的高峰体验’,你才能做好学术。搞学术不是为了挣钱、出名,而就是为了喜欢。”或许,这和他喜欢读书是一个道理。
  “以前给全校的文科老师讲过一堂课‘为学术而学术’,这是一种职业学者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职业学者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职业学者的工作方式,它也是一种职业学者应有的心态。”
  在《孙正聿哲学文集》的后记中我看到这样一段话:“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构成特殊的生活意义。”他耐心地向我解释,“真诚地研究,真切地思索,真实地思想,应当是每一个人‘思想’为生的‘思想者’的存在方式,那么该怎么做呢?我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最看重三个东西,一是思想,二是逻辑,三是语言。就是要‘在思想上跟自己过不去’‘在讲理上跟自己过不去’‘在叙述上跟自己过不去’。就是要和自己较劲,任何一个道理那就像王国维说的那样,头两个境界人人都可以做到。登高望远,博览群书,我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但是不见得有收获,有时候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说,任何一个在思想领域、科学领域有贡献的人,说到底,就一条,他见到了别人所未见到的东西,那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他首先真诚,其次他和自己较劲,我要讲清这个道理,我可以饭不吃,我可以觉不睡,但我一定要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这就是研究,我把这个叫做‘为学术而学术’。”
  他很愿意自己总结一些东西,他从小就爱护名誉,特别尊重自己,“写了些东西,自己都是很有感悟的。”我翻看《孙正聿哲学文集》第三页上写着:“人生在世,悠悠万事,何事为大?‘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这句黑格尔的话是他的座右铭,他觉得,尊敬自己就是把自己当成“人”,以“人”的标准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人之为“人”的标准,则是人类文明所达到的“最高尚的东西”,也就是自己生活的时代所达到的“真善美”。
  《人民日报》曾经以《讲出哲学的魅力》为题,报道了孙老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动人事迹,孙老浅笑,“讲课我概括为四个字,‘有理讲理’,首先要有理,把道理讲清楚,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学生不爱听政治理论课,可能是教师没有把道理讲清楚。学生以为是‘跟着感觉走,紧拉着梦的手’,我说,‘跟着理性走,紧拉着哲学的手’,学生认为我说的有道理,生活上可能就这么去做了。人都如此,没有人跟着感觉走,这是要碰壁的,跟着理性走,去思考到底应该是不是这样,那么路就可以走通了。”对于学生,他有自己的理解,“润物细无声,对于学生不仅要讲道理,而是他会看你在做什么。”
  “那您的学生您怎么看”,我随口问道,“我带了一批非常好的博士生,我非常欣赏,什么想法也没有,就是想学问,建设学术团队很重要,它是一种学术传统,一种学术环境,一种学术氛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吉林大学里学术氛围最好的之一就是哲学学科。如果大家都有不正的心思,想着赚钱、利益、投机取巧,慢慢地一个群体都会这么去做,反之,结果自然是相反的。”
  在他的世界里到处都是格言,“清代诗人张潮说过,学者和非学者的区别在于,学者是‘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这就是学者的简单界定。在别人都不写稿、不想问题的时候,你在忙碌地研究学问;在别人忙碌地研究着休闲娱乐之名时,你能独善其身,静心研究。这就是学者的两个要求。很简单,这就是学者,要说难不难,也很难,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上,很难不受沾染。”
  这时候,我想起来,在联系院里其他老师想要孙老的电话时,得到的答复是他没有手机,“我的手机最近才有,而寻呼机我从来没用过。学者,不能媚俗、不能赶潮流,他永远是一种批判精神,学者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反其道而行之,你可以示范一种新的生活的样式,在物质至上的时代,金钱就是唯一的么?真理是最朴素的,青年人,除了学问,参与的繁杂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多做一些,慢慢地就会成长起来。反过来说,紧追潮流,追求物质享受,什么经历都有了,最后只能把‘学者’丢掉,这很现实、很简单。”
  我自然地想到,做学问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吧!“当官的路红彤彤,经商的路黄灿灿,搞学问的路黑洞洞,如果学者想着前面的红彤彤和黄灿灿,那么黑洞洞的路还会去走吗?但是,也有跳槽、转行的,不是外面的世界真奇妙,而是自己的内心太空虚。无论做什么,只要乐在其中,就是幸福的生活。数学家陈景润、科学家钱学森,对我们看似很枯燥的东西却乐在其中。”年过六旬的他,希望自己可以一直搞学问直到自己不能动了,而且他觉得自己会像那些前辈们一样长寿。
  说起“冠军”,孙老给我这样的解释:“‘冠军’表示第一,但是领域不一样,冠军的状况也不一样。比如说,文艺界,群星璀璨,谁是第一很难评价。学术界讲究思想多样化,要有个人的独特风格,在社会总体承认上属于领先人物,就是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提出真知灼见,拿出研究成果,得到相应的社会承认,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而他所担负的责任意识包括很强烈的理论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能够开一代学术之风。”
  在“冠军”的路上前行,他坚守的就是马克思的两句格言,“目标始终如一”“为全人类而工作”,“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是一个磨练的过程,‘冠军’既是一种自我的实现,又要对社会有一定贡献,这就是‘冠军’。”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冠军,该如何成功,尤其是青年人,该怎么把握自己的路呢?“成功,首先要立志,其次需要执着,任何一个时代都如此,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都依旧遵循这两点。即首先自己要有一个目标定位,取法乎上,而得其中,而取法乎中,则仅能得其下;其次,立志不能是空泛的,而应该是执着的,专心致志,一辈子去做学问。同时还要求在用心做学问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真诚,真诚的思想,真实的求索,那么最后才会拥有一个真切的思想。”
  如何成为冠军呢?这或许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问题,“这还要从幸福的观念说起,就是自己能够感觉到快乐,但是感觉上的快乐和自己目标上的实现是两个概念。什么是成功,我们已经进入现代社会,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只要真实地在你所做的那个事情里面很突出,很有成就,这就叫成功,而有成就就毫无疑问地要拿出自己的成果,否则那算不上成功。成功要得到两种承认,先是一种自我的承认,‘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另外就是社会的认同,一个作家写小说不就是给人看的吗?总要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种社会的承认度就标志着你是否成功。但成功讲究过程,尤其是市场经济,有两句话:是才压不住,压住不是才。如果自己被压住了,首先要反省自己。”
  他在面对时代变迁的同时对于青年人还是寄予了很多的期望,“生活是需要磨练的,尤其年轻人还特别容易走极端,容易随波逐流,青年人波动非常大,所以在这个期间,我倒真实地感觉到一个学校、一个院系、一些老师对学生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一个很好的学术团体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老师休息日也都来,照样工作。因为他们敬畏学术,不能够随意对待学术。”
  什么是敬畏学术呢?
  “敬畏学术,是把自己看做是学术的人格化。”
   那是对学术的高标准严要求吗?
  “那这又成了外在的东西了,实际上,学术、学者自觉到了一种生活方式,我要做学者,我要搞学术,我就应该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为学术而学术’,我既不是为了提职,也不是为了卖稿费,就为了把问题讲清楚,正因为你这么做了,顺理成章你什么都有了,越什么都想,越什么都没有,不想它反而都能获得,科学家们都是如此,天天泡实验室。只去想学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的成果就能够激动人心,我写的东西有人读了,另一些人写的或许就没有人看。”
  我列数着孙老的很多成就: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政协委员……还有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和出版的著作,问他最看重哪一个?
  “荣誉是一种标志,但毕竟是外在的,我最看重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我问自己,在这200余万字的文字中,究竟有多少是值得读者一读的?自己有多少‘文献积累’,有多少‘思想积累’,有多少‘独立见解’,自己是清楚的。讲课时,什么时候理直气壮,什么时候惴惴不安;写稿时,什么地方酣畅淋漓,什么地方捉襟见肘,这些,这些有谁比自己体会更深呢?我什么时候能像黑格尔、马克思那样去讲别人想不到的道理,就是我最得意的……我觉得这些是最重要的。而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有几次确实是我独立地思考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明白了一个道理,可能一个学者的快乐就在这儿。”
  做学问和生活是否也有异曲同工之理呢?我想找到答案。
  “为人为学是一个道理,所有的真正的大家都很谦和,没有人会去装。有人的世界就有人际关系,还有很多复杂的东西,生活和做学问都很复杂,关键是要看怎么处理,说到底,还是尊重自己,拿自己当回事,真诚地研究自己的学问,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从小就习惯不和别人去比较,跟自己身边的比永远都没有收获,需要跟全国的搞学术的人去比、和全世界搞学术的人去比,然后对自己定位,这样才能有出息。”
  随后,我问他心目中的冠军是谁,“这个不是一个单个的人,有很多,是能够真正有所作为的人,从古至今不乏学术上的精英。”
  那对于现在哲学界的大家们怎么看的呢?
  “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学问上相互欣赏”。真正搞学术的人都有互相可以汲取的东西。现在讲究宽容,我认为宽容的前提是自信,认为自己有一定的成绩才能充分肯定别人的成果,如果自己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那么也不会去夸赞他人。乒乓球讲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是足球就没有这样的口号,缘于技术层次和乒乓球不在一个阶段。我的学问搞的好,我就希望别人比我搞的更好。”
  孙老的话里总会提到学生、提到学校,“学校建设也是一样,学术圈里应该互相比较促进,而不是勾心斗角,关键不是名衔,而是你实际的学术价值。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快乐的感觉和目标的实现,不实现自己的目标,永远不会宽容、永远不会快乐,不会大度。不断地有目标的实现,人自然就会宽容大度、幸福快乐了。”
  他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快乐而幸福,孩子现在都已成家立业,他一直以来对孩子都没有什么硬性要求,按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如果父母把心思放在正事上,那么孩子也会跟着想正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从来没说过他们一句话,更不用提打孩子。”
  孩子不会犯错误吗?“孩子我觉得不叫犯错误,他应该有他的个性,你不要轻易地批评他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而是一种引导,慢慢地他就会改变。”
  回忆起曾经艰苦的生活,他很感慨:“那时候很穷,生活难以维系。”哲学大师面对苦难,用自己的精神财富,真诚地研究态度一直走到现在,他很感谢他的老伴,“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携手走过三十多年了,如果用‘相濡以沫’来形容,是不为过的。那么艰苦的日子,她从不抱怨;那么坎坷的岁月,她从不灰心。这套200余万字文集的初稿,全是她一个字、一个字打印出来的,校对出来的。我的老伴儿就是我的助手。”或许这是另一种幸福的含义吧。
  采访临结束,孙老送我一套《孙正聿哲学文集》,我说,写句励志的话吧,孙老只是写上了“朱丽惠存”的字样,我心里明白,“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是我这次最大的收获,简单直接,但它的内涵却不是一下子就能搞清楚。孙老明白,所以,做学问是他一辈子的爱好和兴趣,并以他认可的生存方式每天进行着同样的工作,乐此不疲。他说他是快乐的。(朱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2 22:22 , Processed in 0.0816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