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懒换百勤——写作课的组织窍门转载▼
写作课离不开知识的传授,但写作课更主要的特征是能力训练。写作课不能唯技法,但写作课一定离不开技法的训练。由此看来,写作课是以活动训练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其中课堂组织就是必然环节。而这个组织的组织者——教师是主角,但大多数时候,需要学生协助完成这项工作,这样学科代表或小组长就充任了这个角色。 写作课最繁重的工作,莫过于文章评价。老师一人评一班,工作量大而效果不佳,更多是结论性的判决,往往引不起学生深刻的触动。即使是有所触动,也是短暂的,如过眼云烟。如果让学生组织,学生参与评价,这个过程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训练。这时,教师要做的事情,是给学生明晰可操作的标准,给学生评议的方法,是对小组长进行必要的培训。更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辅导学生形成一种公平公正、认真细致的评价氛围与评价道德。而在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是这些组长、代表的选择。 写作课的活动、评价,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活动本身能有序、高效地进行,能协调组员的关系,能调动组员的参与积极性。另一个环节就是做好知识把关,而这一环节要求把关者的写作水平相对要高一些,能辨识作业的好、中、差,甚至能提出恰到好处的修改意见。 代课老师总要给本学科选择科代表或小组长。按常理,这代表或这组长都应该是学习尖子或成绩突出者,但作为组长或科代表往往是组织能力占第一位。比如,与老师沟通、组织活动、组织学生评议成绩等。在此基础上,才是知识水准、认识能力这些专业问题了。有的学生,成绩优秀,但偏偏缺乏组织能力。如果选这样的学生做组长或科代表,就可能会出现组织问题,反之,如果让这些学生自己单独承担任务,则有可能会顺利完成的。 换一个思路,当需要分组进行活动时,小组的划分与组织、小组长的产生,采用小组自由组合、组长民主推荐的方法。组成的小组,往往成员间关系和谐,被推选的同学一定是在小组中人气高、威信高的。作为老师,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鉴赏力。一般情况下,同学们会推荐既成绩好又有组织能力的同学出任组长或科代表的。这样就可以顺利解决组织活动与水平把关的双重问题了。退一步,如果同学们推荐了组织能力强而成绩一般的同学,也无妨。凭小组长的组织能力,他是可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调动成绩好的同学的积极性,让成绩好的同学做好水平把关的工作,而达成组织活动与水平把关的双重任务。这正应了刘邦说过的一句话,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他不如萧何;论统帅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这三人皆为人中英杰,刘邦却能够遣而用之,这正是刘邦所以取天下的原因了。人不可能是全才,但集英才而用之,这正是优秀组织者的能力所在。 反过来,如果我们将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推选组长,则可能出现或因这同学在同学中的人脉不好而没有感召力、向心力;或因他缺乏组织能力而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 另一个角度,如果由教师指定组长,则可能会出现由于不了解情况,或情况了解不透彻,推选不合适的人,而引起别的同学不接受,从而出现强龙不压地头蛇的情况;或由于没有听取民意,而导致同学的心理抵触,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所以,最简单的办法,是放手让学生民主推荐,教师指导开展工作。表象上看,教师是懒了,但以老师的懒换来学生的勤,一石双鸟,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能力养成,教师总是外因,这个外因要通过学生感受、理解、体会这个内因消化吸收才起作用。特别是写作学科,写得再好的老师,如果教学不得法,没有学生真正的练习感悟,是不会形成写作能力的。 这“懒”,是智慧,要“懒”得适时适情,“懒”得妙手天成,不留痕迹;这“懒”是艺术,要“懒”得巧妙和谐,“懒”得学生喜欢;这“懒”是策略,要“懒”得得心应手,“懒”得成果丰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