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母语教材的一般比较
(本文已经发表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第12期)
邓维策
本文称为一般比较,乃是因为笔者掌握的资料十分有限,只是在教材的外在形式上做简单的对比,指出形式上的异同,而不能对两国母语教材做全面的、深入的研究。本文用来比较的教材是:江苏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以下简称《语》)和马浩岚编译、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供12-18岁学生使用的《美国语文》(以下简称《美》)。
一
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没有规定统一性的课程目标,对母语课程的规定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什么,人们还在争论,实体对象不明确,依赖于实体而存在的性质却成为课程的根据。无论是必修课程中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还是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语言文字应用、文化等,都各自独立、相互排斥,其间并无内在联系着的同一的课程意识,所谓“共同基础”不过是主观方面的、空洞的一厢情愿罢了。
在理论混沌、规划阙如的情况下,《语》保持了比较清醒的课程意识。“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能够关怀学生成长,指示获得教养的途径,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很好地体现了人文精神。《语》在每个单元的后面介绍了语言知识,体现了课程应有的品质。语言有理解和表达两种运动运动方式,《语》课后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每一单元之后,设计了独立的写作训练。《语》在理论界存在的道德论、文化论、人格论的喧嚣声里,拨开迷雾,坚守了“语言”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美国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的总目标是:“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这个标准规定这门课程的学习对象是语言,指出了语言学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价值。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有40多个州制定了英语课程标准。纽约州《英语语言艺术核心课程》前言从四个方面规定了语言教育目标:
1. 为获得信息和理解能力而学习语言。
2. 为进行文学反应和表达而学习语言。
3. 为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而学习语言。
4. 为进行社会交流而学习语言。[[ii]]
获得信息和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语言实现的。学习目标可以有多个方面,学习对象则只有语言。“语言”作为实体性对象,是课程的灵魂,从理念到规划,贯穿到教科书。
《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导学系统中,介绍作者的与文本联系比较密切的生平事迹,介绍时代背景和一项文学知识,设计了3个左右的“阅读理解”题和5个左右的要求用指定思维方式回答的思考题,“作品积累”板块紧扣课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多项写作训练,把课程规划落实到实际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中。理解和写作是《美》的导学系统集中设计的内容,教科书让课程理念现实化,让课程规划中的僵死的语言规则与活生生的语言结合起来,恢复了母语教育的生机。
二
从教科书的整体结构上看,《语》共有四个单元主题,每一单元之下又分为二至三个标题,选文混杂着古今中外的多种类别的作品, 共有15篇必教文章,6篇选教文章。每个单元分为选文和写作两大部分。
《美》以时间为经、以主题为纬编排课文。这套教材从美国的源头开始至当今,时间跨度未超过300年,根据不同时期的特征,美国历史被分割为六个部分,教材以历史特点作为单元主题,六个主题依次是: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和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每一个单元由五至七课组成,多数的课选编二篇文章,有的是一篇一课,有的是六篇一课。文章的类型包括神话、日记、演讲辞、书信等。《美》的写作与选文阅读结合在一起。
《语》的每个单元都有170字左右的单元提示,单元提示分为二段,第一段把该单元的内容概括为一个对象,围绕单元的对象简要阐释,第二段提出问题,引发读者对单元对象的思考。
《美》的每个单元的前面都有“时代故事”,一般包括总序、历史背景、本时期的文学等三个部分。“历史背景”部分比较客观地、简略地介绍不同时期的历史,从英国清教徒乘“五月花”号航行到美洲,到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美国,经过南北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不避讳空气污染、犯罪、贫民窟,甚至是安提爱塔姆大屠杀,既写履行公众职责的英雄总统华盛顿、亚当斯,也写“水门事件”的尼克松,既写繁荣,也写萧条。叙述历史,渗透了勤劳、节俭、自立等品德和自由、平等、民主等普遍的价值观。美国历史是美国文学的土壤,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烙印于相应时代的文学上。“本时期的文学”介绍文学特点、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
三
《语》的分标题一般选编一至三篇文章,导学设计放在一组课文的后面,有的称为“活动体验”,有的是“问题探讨”,有的是“文本研习”,每一单元课文后面都设计了“积累与应用”。所谓“活动体验”,是这样的一些形式,朗读、背诵、搜集资料、让父母阅读文本等;活动体验的目的在于理解文本。“问题探讨”侧重于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的理解,“文本研习”侧重于文本内容的概括,这两种设计都有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本的写作方法的研究。“积累与应用”涉及文体、词语、表现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美》的导读设计是一个系统。每一课的文本之前设计了四个板块: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文学聚焦。“阅读指导”一般介绍作者生平,突出作者人生中的重要事迹。“背景知识”具体介绍与文本密切联系的历史状况或作者个性、特殊经历。“文学与生活”分为“联系你的经历”、“日志写作”、“专题聚焦”等三个部分。
《美》的导读设计最引人瞩目的是文本后面的部分。这一部分分为二大板块:问题指南和作品积累。“问题指南”一般分为“文学和生活”、“阅读理解”、“思考”、“文学聚焦”;“作品积累”一般分为“点子库”、“微型写作课”。“阅读理解”针对课文设置3个左右的问题,“思考”板块虽然也是提问,但是,回答问题的方式有明确的要求,包括“分析”、“解释”、“推断”、“得出结论”、“评价”等。《美》的每一课都有一个知识点,比如“神话”、“演讲”、“无所不知的叙述者”、“单一效果”,等等,“文学聚焦”板块在课文前后二次具体说明知识点。“点子库”结合课文设计了多项写作题目,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训练;“微型写作课”进行专门的写作训练,一般而言,课文是什么体裁,就写什么体裁的文章,从构思、写作技巧、范例到写稿、改稿进行全程指导。
四
《语》具备了现代教科书的一些意味,与《美》相比,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要处于好“语言”与历史、文化、价值观、文学、思维等方面的关系。在我们的传统里,有所谓文史不分家的观念,现在,我们必须明确,文章或文学绝对不等于历史,把《史记》当作历史或文学来阅读,其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目的不同,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就不同。而对于某一篇课文的历史背景的介绍,目的是借助历史准确地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同样地,文化、价值观都不是母语教学的目标,它们是文本产生的土壤或尺度,也是理解文本的背景,是解释文本的尺度。《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中学堂章程》设立的科目有“修身”,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养成学童德性”,很显然,“修身”是一门道德教育课程,道德教育不归属母语课程,换言之,母语教育不担负道德教育的责任。育人的确是教育的高尚目标,但是,母语教学是从母语这个方面来育人,母语教学要培养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这个目标实现了,我们也就完成了教育赋予我们的使命。语言是单纯的、实在的本体,正是这个单纯、实在的本体,却能承载多重目标,这是因为:“实体性的东西,坚定不移的东西,才是特殊目的的负荷者,并可以促进和实现这些特殊目的。”[[iii]]美国的课程标准解释说:“文学是英语语言艺术的核心,是所有语言学习活动的试金石,它代表了人类用语言构思和交流思想的独特天赋。”[iv]从《美》的选文看,美国的文学不同于中国的文学,美国的文学概念比较宽泛,包括我们所说的日记、演讲等写实类文章。
语言是精神活动的产物,思维是精神的核心,因此,进行语言教育必须紧紧抓住思维这个内核。《美》导学系统的“思考”是一个固定板块,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既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通过特定的思维方式回答问题来训练思维能力。思维方式既是在对文本进行思维,同时,又超出于“这一个”文本,潜在地朝向另一个文本的理解,使得语言能力的训练具体化、显明化。《语》仅仅在单元的后面而不是在每一文本的后面设计了4个左右的思考题,这些题目旨在理解文本,沉陷于个别文本中,而不能同时朝向文本之外,刚刚进入学习就停止了脚步。现在,思维科学已经十分发达,我们应当借助思维科学的成果,结合文本,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掌握概念、判断、推理这样的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在语言中进行思维训练,在思维训练中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2013-9-10于星枫苑
通讯地址:浙江台州市外国语学校
邮编:318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