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光在这里放慢脚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5 21:3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光在这里放慢脚步马来西亚东海岸:流连“慢生活”作者 [英] 约翰·布伦顿 编译 刘雅芳 《 青年参考 》( 2013年10月23日   42 版)
    珍拉丁湾的黎明
    与海龟一同潜泳
    从丁加奴河上远眺水晶清真寺

    暂时“逃离”灯红酒绿的吉隆坡,前往近乎静止在时光隧道中的马来西亚东海岸,世俗与传统、浮华和质朴,在这段1000公里长的旅途中达到了平衡。
    我坐在吉隆坡大华酒店(Majestic Hotel)的温室里,被上千种兰花包围着,享受着下午茶。30年前,我头一次来马来西亚时,大华酒店几近倒闭,没想到现在凤凰涅磐般重生。
    每次回吉隆坡,我都觉得这个城市仿佛被彻底翻修了一遍。富裕阶层喜欢去的是“无黑色领结”(No Black Tie)俱乐部那样的爵士俱乐部,还有五光十色的主题酒吧。当然,最受大众欢迎的是旋转露天茶座和一些夜总会,其中最有名的“天台”(Skydeck)酒吧就设在诺曼·福斯特大楼的第23层,正对着地标建筑——双峰塔。
    任何国际化大都市都能发现纸醉金迷的去处,让吉隆坡与众不同的是马来西亚的社会和文化成份,这些成份仍在巩固这座日益摩登的大都市,而且没有给人矛盾的感觉。从上流人士的别墅区搭上出租车,不一会儿就到了享誉全城的美食一条街“阿罗街”(Jalan Alor),那里原是红灯区,如今,成片的大排档提供亚洲最棒的街头美食,像香料烤鸡肉串、干锅空心菜、海扇加大虾焖面,每份不超过3英镑。
    在城外度过了一个马来西亚式的混搭之夜,我返回一家名叫“归家”(Backhome)的唐人街客栈休息。第二天,我就要前往这个国家的东海岸,进行一次1000多公里的远行。如果说吉隆坡代表了马来西亚时尚、多元的面孔,参观沿海岸散布的村落则意味着深入其更加保守的边远地带。我就是想看看,与未来派的吉隆坡相比,乡村风情到底有无变迁。
    旅游业繁荣与其无关
    离开市区才半个钟头,拥挤的高速公路就一路升高,钻进了浓密的热带丛林,这一带便是所谓云顶高原(Genting Highlands)。随着越来越多的棕榈树和橡胶园被抛在脑后,高速公路消失了,连铺装路面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被当地人称作Jalan Timur的古老单行道,两边密植椰子树。这条小径穿过无数个村落,沿海岸线通往泰国边境。
    第一个目的地珍拉丁(Cherating)湾曾被视为马来西亚旅游业的希望之星,那里有数百英里长的白沙滩,法国的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很早就开设有服务设施。然而直到今天,现代化也没有对那里的村落生活产生多大影响,土著居民如从前那样悠闲自在。
    几年前初探珍拉丁湾时,我住在热心肠的马龙泰(Mak Long Teh)夫人家。她在自己的高脚楼上开了客栈,专为外国人提供住宿。坐在地板上与她的家人共进晚餐是最温馨的情景,足不出户即可尝遍当地饭菜。马龙泰旅馆每年都在升级,先是盖了平房,后来加了淋浴,还有热水供应。可不知为何,旅游业的繁荣始终没有发生,奢华的大饭店从未出现。随着潮汐来来去去,洁白的沙滩兀自变幻出不同的形貌。   
    到海滩边随便走走,我看到一群来自欧洲的学生在南海的烈日下踢足球,当地孩子反而躲在树荫笼罩的村舍之间,他们更喜欢传统的游戏——藤球,类似用脚踢的排球。在一家咖啡馆,瘦削的渔民和穆斯林朝圣者坐在一起,啜饮炼乳咖啡。惟一让我遗憾的是,许多出售蜡染布和编织篮的乡村商店改头换面了,取而代之的是泰式水疗店。
    欣慰的是,当地的食物美味依旧。每到午餐时间,马来妇女们就会摆好摊,出售用老式木炭炉烹饪的各色小吃,烩牛肉、咖喱墨鱼、苦瓜、椰子汁烧竹笋……盘子里盛上满满的白米饭,其余的任你挑选,无论肚量大小,酒足饭饱后,掏几个英镑结帐就行。
    在相对保守的东海岸,酒精饮料是被严格禁止的。即便如此,海滩边的咖啡厅或小餐厅里仍弥漫着浓烈的派对氛围,一些马来嬉皮士弹唱着鲍勃·迪伦的小调。
    转遍海岸线需要半年
    沿海岸曲折蜿蜒的路上,每隔几百码就会有卖水果的小摊,芒果、木瓜、山竹、红毛丹,味道一个比一个鲜美,尤其是在东南亚酷热的天气里,红毛丹特别解渴。我们路过每个小村庄,都会发现有几条土路从主路上分出去,穿过椰子林伸向海滩。虽说并非初来乍到,我还是会不时被引诱着下车探个究竟;转完所有的海边隐蔽处,大概要花半年时间。
    滨海路穿越丁加奴州首府瓜拉丁加奴(Kuala Terengganu)时,风景为之一变。我参观了一座辉煌的宫殿,那儿曾是苏丹的居住地,之后是略带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水晶清真寺(Crystal Mosque),这座庙宇是伊斯兰文明公园(Islamic Civilisation Park)的一部分,后者位于丁加奴河的岛上。
    与吉隆坡时尚、科技噱头十足的购物中心不同,传统的马来特色商品仍在这里生生不息。我抽空参观了一家蜡染作坊,买下了一件价格不菲的手织蚕丝衣服,面料中还混合了金银线;倒推回50年,如此贵气的服装只有在马来人的庆典仪式上才穿得出来。
    离开瓜拉丁加奴,通向泰国边境的公路几乎空无一人。除了狂热的潜水爱好者,少有游客乐意跑到如此偏僻的所在,而目前还不是潜水旺季。早餐依旧在路边小店解决,主食是椰浆饭,配上辣椒干炸凤尾鱼、花生和煮鸡蛋。我问主人哪里有住宿的地方,对方指了指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夹在海滩与一道浅浅的溪水之间。
    往前走了几公里,路边的指示牌提醒,我已无比接近此行最希望寻找的圣地——那上面写着,这儿是“南海边的加勒比”。
    旅馆里的海龟保护基地
    帕纳里克旅馆(Penarik Inn)看起来像个设施齐全的村落,十多座小屋掩映在浓密的椰子树荫下,树上挂个牌子,写着:“危险,小心椰子掉落!”这可不是开玩笑,当地人提醒过好几次,大风起时,被椰子砸在脑袋上是非常致命的。看得出来,这儿的客房最近重修过,住宿者可以选择两种制冷方式:空调或者传统的天花板吊扇。
    屋子里陈设朴素,门口的吊床专供嗜好午睡的人打盹。早餐有两种风格,可以吃煎蛋和烤面包抹椰子酱,也可以选择当地食品,如糯米饭加甜鱼或烤布丁加香兰叶。
    眼下,帕纳里克旅馆是由雅德和阿德琳夫妇经营的。里雅德的父母于1992年开设了这家小饭店,夫妻俩接手后,致力于推广绿色旅游,规定每周有一天“海滩清理日”,届时,客人们将被组织起来,清理海滩上的废弃物,甚至帮助海龟上岸下蛋。帕纳里克旅馆监管着一个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海龟孵卵基地——此前,一些游人晚上打着火把在沙滩上戏耍,吓跑了前来繁衍后代的海龟,这处动物保护设施的建立令状况明显改观。
    大家乘渔船驶往一个名叫巴图巴拉(Batu Bara)的无人岛,那里的沙滩适合日光浴,当然,享受阿德琳精心准备的午餐也是美事一桩。其实,最吸引我的还是观鱼,五颜六色的鹦嘴鱼和长带般的鳗鲡在清亮的浅水中“散步”,让人忘却了时间。回程中,可以在船上小睡片刻,或忙里偷闲地体验一下垂钓之乐。如果你是海钓发烧友,不妨和当地的渔民结伴出海,做一整天南海上的渔工;不谙泳技者,也可以跟村民们一起,到红树林里远足。
    日落时分,人们坐在海滩上,伴着旅馆里飘出的音乐,用炭火烧烤对虾和螃蟹。蓦然回首,吉隆坡的灯红酒绿似乎有几百万英里远。这才是马来西亚的完整面貌:你可以先在首都享受激情四射的夜晚,而后去东海岸体验“慢生活”,如此安排假期,岂不是更有情趣吗?
    英国《卫报》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21:46:37 | 只看该作者
狂欢与盛宴以外是文化的传承瑞典乡间的仲夏梦作者 [美] 丹妮尔·帕格门特 编译 书畅 《 青年参考 》( 2013年06月05日   42 版)
    身着传统服装的乐手们前来助兴
    身穿节日盛装的孩子们翩翩起舞
    “五月柱”是狂欢的中心
    家庭聚餐是联络感情的好方式

    每到仲夏时节,在瑞典的城镇和乡村,狂欢和宴会便如期上演。对漂泊异乡多时的人来说,快乐的家族聚会让他们追忆旧日时光,并为自己的文化传承而骄傲。
    每种文化都有世代相传的仪式,在斯堪的纳维亚,那就是仲夏日庆典了。早在中世纪,当地居民就用树叶和鲜花把五月柱(midsommarstang)装饰起来,向神明祈求好收成。如今,仲夏日聚会越来越不像是为上苍举办,更类似一场趣味十足的花园派对。无论如何,这都是独特的狂欢,对一个伴着这种仪式长大成人的美国公民来说更加难得。
    我82岁的姨妈是个意志坚强、热情好客的瑞典人,住在充满田园风光的南方省份斯莫兰(Smaland)。我小时候常到那里去度假,最开心的要数参加家族成员的仲夏日聚会。由于人太多,舅舅们通常会在当天租一辆巴士。大家欢聚一堂,尽情地唱歌跳舞,吃美味的自助餐,痛饮烈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种用土豆酿的饮料,下肚前冰镇片刻更佳。
    排场不大但韵味十足
    那是去年6月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空气中飘荡着阵阵花香。我和3岁的女儿弗兰基融入贾特(Jat)镇中心广场的人群当中,围着一根20英尺高的五月柱摄影留念。与其说那是广场,倒不如说是一小片草地。当然,对于瑞典中部的无名乡村而言,这种规模的排场,已经和纽约布鲁克林区巴克莱中心(编注:NBA篮网队主场)的揭幕战差不多吸引人了。
    最先前来迎接的是表兄汉斯,他当年一头漂亮的金发已经稀稀落落。整个家族的成员几乎都来了,许多已多年未见,彼此亲热地打着招呼。乐师们开始调试吉他,参加聚会的宾客纷纷拿出咖啡和糕点,性急的年轻人头戴鲜花,三步并作两步涌入广场。
    五月柱是男人们关注的重点,舅舅带着一帮汉子,先把树叶从拖拉机上卸下,然后把圆形的桦木钉在一起,摆成一个15英尺高的大十字,再用葡萄叶覆盖,两面各挂一个花环。未婚的姐妹们则用野花编织花冠,每人留下7朵,放回各自的卧室——这样做,她们就会在夜晚梦见未来的丈夫。准备停当,大家回家换上蓝底的碎花围裙,迎接游人光临。
    从纽约到斯莫兰,我需要乘飞机、火车、汽车,光是坐汽车就需要一整天。宽容地说,贾特算是个小镇,苛刻地讲,它就是几个农场外加两座教堂。在瑞典,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的仲夏日派对,城镇越大,派对的规模也越大,不过说心里话,小地方的派对更有味道。
    在儿时的记忆中,斯莫兰是最特别的去处:桦树林一望无际,田园牧歌式的草地随处点缀着野胡萝卜花和羽扇豆花,黑黢黢的湖水深不见底,一群群麋鹿悠闲自在地逛来逛去。大人会吓唬孩子说,森林里潜伏着侏儒。孩子们却不怕这些,三天两头去寻找越橘,下雨后则去采蘑菇。我的姨妈就住在森林里,总爱给我们这些淘气鬼烤肉桂卷和脆圈饼。
    所有人都会尊重传统
    那天下午3点左右,广场上的狂欢达到了高潮。蓝色和黄色的彩旗迎风飞扬,这两种颜色象征着天空和太阳,也是瑞典国旗的配色。绝大多数人身着盛装——在斯莫兰,传统服装被称作“varendsdrakt”:女人穿配有白色饰带的宽松上衣,外套刺绣背心,裙子长及脚踝,扎着深红色腰带,头戴白色帽子;男子的传统服装则是蓝色的背心和鹿皮短裤。
    所有装束都是手工制作的,瑞典人多少个世纪前就是这样穿着打扮,不同的省份都有各自的特色。
    每逢仲夏日,大部分瑞典人会赶回故乡,即使是叛逆的青少年,到时候也会手拉着手,围绕五月柱边唱边舞,老人们通常不参与其中,代之以坐在木椅上尽情鼓掌,年轻的妈妈们摇着熟睡的孩子哼唱。而在我看来,仲夏日派对是更受女孩子青睐的保留节目——尽管弗兰基一句瑞典话都不会说,她的确乐在其中:冰淇淋、赛跑、花冠,一样都不少。
    斯莫兰离北极圈仅几百英里,仲夏日作为白昼占据绝对优势的日子,意义不言自明。夜晚来得迟,而且较为短暂,所以,喝两、三大杯滋味醇厚的黑咖啡提神很有必要。
    此前一天傍晚,我和弗兰基穿着睡衣来到阳台上,静观远方的湖面闪闪发光。太阳倔强地不肯落山,天空中没有月亮,也不见星星。我们俩牵着手,困惑而又疲惫,久久等待着回房间读睡前故事的信号,那就是黑夜来临;然而,什么都没发生。女儿忍不住问我:“瑞典怎么没有晚上呢?”我只能哄她说,对3岁的小朋友而言,睡觉是一门必修课。
    音乐和美食彻夜不休
    下午6点前后,尽管四下看起来还像正午光景,广场上的人群不约而同地慢慢散去,到了各家各户张罗晚宴的时间了。彼时,在瑞典的任何一个角落,人们都准备把酒言欢,自助餐已经摆好,手风琴里飘起优美的音乐,一场场盛宴马上就要启幕。
    姨妈拍着手招呼大家前往拉瓦格德(Ravagard)农场,我的外祖母和外祖父一个世纪前就住在那里,妈妈和她的9个兄弟姐妹也是在农场中长大。
    刚进餐厅,就见桌上摆满佳肴,有奶油酱青鱼、番茄酱青鱼、莳萝酱青鱼,还有一大盘渍鲑鱼片,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水果。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家族秘制的特色菜:一大砂锅土豆、洋葱、奶油和凤尾鱼炖在一块儿,旁边配上一碗迷你香肠(prinskorv),肉丸子和素丸子堆成小山,面包应有尽有……真是太丰盛了,简直能让半个镇子的人吃饱。
    这是一场不能再纯粹的家庭聚会,所有人都不再拘束,争先恐后地往盘子里“堆砌”美食。即使是还在倒时差的弗兰基,也对这些异国风情的佳肴赞不绝口。大家盛满盘子,便移步到门廊,姨妈早早摆开了一张20英尺长的大桌,上面排列着蜡烛、微缩版的五月柱、国旗、闪亮的银器、盛满烧酒的小杯……足够进行一次瑞典式的餐前祈祷。
    即便你不喜欢酒,来到瑞典,也必须感受它的滋味——有民谣为证:“若不饮尽杯中物,你便不是瑞典人。”好在我有一半瑞典血统,不至于把自己弄得酩酊大醉。
    仲夏夜似乎永远不会来临,但光线终于暗了下来,天空变黑了。弗兰基爬上我的膝头,渐渐沉入梦乡。蛋糕端上了桌,音乐依旧不见停止,人们的热情也丝毫没有减退迹象。第四轮敬酒过后,我感觉阵阵倦意袭来,加上女儿睡得香甜,不得不起身送她回屋。当然,我非常清楚,聚会还要持续好几个钟头,人们不停地吃吃喝喝,直到太阳再次露头。
    当天发生的一切,都被我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来。这次家族聚会太可贵了,也许若干年之内,眼前这些面孔再没有机会围坐在一张桌子旁,甚至有些人我此生再也不会见到。
    转眼间又是夏天了。今年,我决定带上丈夫和儿子故地重游,并且把瑞典的仲夏之梦告诉更多人,让他们对那发祥于世界顶端的、童话般的传统心驰神往。
    美国《纽约时报》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8:53 , Processed in 0.0733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