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雷 教师·车手·文史专家 吴启雷 生于1983年4月,上海人,字雨田,号补拙轩主。上海东方卫视节目嘉宾,上海教育电视台特邀传统文化研究学者,上海博物馆专业志愿者。前瑞士Proair车队上海俱乐部车手,前上海游骑兵车队队长;上海自行车联赛2012赛季结束后再次回到上海游骑兵俱乐部。出版《岳家军》、《岳飞十讲》等著作,另有多篇文史研究论文发表于《看历史》等期刊上。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语文教师,民革上海师范大学支部党员。
推荐语
吴启雷是个骄傲的人,他立志要与别人不一样。他出身于文史学科家庭,家族中教师众多,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学术氛围的影响,大学开始就倾心于传统文化的研究。现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史(宋元部分)、汉字的演变、两宋文化等课题的研究。 从2010年开始,作为主讲嘉宾,吴启雷老师陆续与上海多家电视、广播媒体联合录制宋代书法、绘画欣赏类的节目,深受观众好评。因为出色的专业水平和热情的公益情怀,他被上海博物馆聘为书法、绘画、陶瓷等方面的讲解员。 这些繁忙的事务,吴启雷老师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他致力于国学普及教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体系。大量阅读文史书籍、背诵古文经典,既是他的成长经验又是他现在教学的两大抓手。他十分注意为学生建造完整的文史学科框架,使他们从小就能够完整地构建起中国历史、文学的大框架。这样的教育实践非常富有挑战性,同时也非常迷人。 让我更为惊奇的是,他还是一个自行车运动员,从2008年开始参加上海自行车联赛,一直有不俗的表现。 2013年4月,吴启雷老师的专著《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正式出版,另一部有关古代绘画欣赏的著作《画中有话》也已进入出版程序。我视之为吴启雷老师这些年开阔而丰富的教育生活的一次小结。 (推荐人 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倡导者与实践者 张文质)
不做只会教书的药罐子 文 | 吴启雷 我是一个教师,我的社会责任要求我将自己的知识教授给我的学生。而我的学生,可以是学校里的孩子们,也可以是社会上的成年人。我很乐意与人分享我的思考和心得。 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2004年参加工作之后,我的国学教育公益性活动逐渐增多,这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当属在上海博物馆的义务讲座,前后达13年之久。 上博是个不错的平台,我一直认为那是我事业和人生起步的地方,尽管我不是上博的员工,也没有进上博工作的愿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上博的日子里,我在两个方面逐渐成长起来。第一个方面是自身的专业积累。因为上博的经历,我得以接触到大量专业而细化的文史知识。我不记得在上博听过多少场的专家讲座,也数不清自己为了读懂一幅作品而读了多少古籍、史料和当代人的研究成果。第二方面体现在我的发展规划上。正是在这持续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自己想要什么,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30岁之前的目标在哪里。同时,持续的学习,让我能够持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对我日后写出自己的专著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不断学习和阅读是我做教师之后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结婚前,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每天中午是固定的阅读时间,每天晚饭后到睡觉前的时间可阅读可写作。粗粗算来,一天阅读时间约有三个小时。周末,除去外出参加体育锻炼,也保持两小时的阅读时间。后来谈恋爱,每次约会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正好可读书;每次等女友来吃饭,那段空闲也会拿出书来读。一点一点的知识,就是这样装进了我的头脑。而我又可以把这些知识在任何一处讲台上教给我的学生,同时也更好地消化了这些知识。 因为家庭的原因,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史学科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读大学之后,我几乎所有的兴趣也都集中在这一方面。后来涉猎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但还只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只是从传统文史学科衍生出去的知识,如古文字、陶瓷、书法、绘画、古代文学等,然后就是中医、中式烹饪之类。那会儿,我还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2006年,我终于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在宋史上,后来,又集中在军政史和文化史两个方面。2008年,我着手《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的创作。回头看看从我决定专业发展方向到成书出版这一过程,确实时间漫长,颇不容易。 我不是宋史专业出身,也没有读过宋史方向研究生,自然属于门外汉。一个对宋史一知半解的人要去研究宋史关键人物岳飞,并要写出一本厚重的著作来,其难度可想而知。研究依旧从阅读开始。我大量地阅读我能读到的与岳飞有关、与宋代军政有关、与宋金战争有关的史料、论文和论丛,几乎是死记硬背地把这些书中的关键知识牢记在心。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再找人请教。刚开始时,因为我不太认识这方面的行家,所以有些盲目。 巧就巧在,2011年春天,我加入上海民革。组织上考虑到我的情况,将我安排在民革上师大支委。这极大地方便了我的研究,创作也顺利多了。2013年4月1日,《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终于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 这本书共40万字,前后修改了两稿,整整用去了五年时间。不过五年一本书,实实在在地垫高了我生命的厚度。这也让我想到,作为教师,我们要的是有价值的文字和真的学识;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的学术要对得起自己的尊严。 古代书画也是我的研究领域,另外,我还创作了韩世忠的个人传记《砥柱中流:韩世忠传》。有同行问我,我是怎么发现我要写的这些题目,并落笔成书的。以我自己的体会来说,通过阅读,我发现了兴趣点,从而决定了应该在哪一点上下大力气;随着我对这一兴趣点的挖掘,越来越多的相关信息会出现在我的面前。比如我做岳飞研究,在积累岳飞史料的过程中,与岳飞同时期的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史料也就陆续积累起来了。而那些在写岳飞时没有解决彻底的,或者是与岳飞有间接影响而与韩世忠有直接影响的问题,就可以在新的一本书中呈现。新问题往往就是在解决旧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我想,只要同行们能够勤读书,勤动笔,勤思考,都可以发现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所在,并有的放矢地去解决。 我今年30岁,工作第十年。与所有的青年老师一样,一进单位就得接受各种培训。但我觉得,青年教师应该更多地主动提升自己的学识和涵养。教育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信仰。古人对艺术有文人气和匠气之分,那么,对于做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做教书匠,照本宣科地教学生,还是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让学生通过你的教学与你产生思想的碰撞?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 (本文选自《教师月刊》2013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