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拘一格的语文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7 00:0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拘一格的语文课

作者:史金霞 


       两分钟课前准备时,播放张雨生等演唱的歌曲《奥林匹克风》并打出歌词字幕:        五大洲的梦 三大洋的情/奥林匹克风 跨世纪的风/奥林匹克风 全世界吹
送/吹到哪里都欢腾 哪里都欢腾/黄河长江的浪/昆仑黄山的松/万里长城是条中国龙/黄河长江的浪/昆仑黄山的松/万里长城是条中国龙/北京邀请你/奥林匹克风 /吹到这里会亲朋 这里会亲朋
       奥林匹斯山 奥林匹亚城/奥林匹克风 涌动人类的梦/奥林匹克风 吹暖送友
情 /吹到哪里就繁荣 哪里就繁荣/长白山上的雪 珠穆朗玛峰 /神州苍穹 无处不飞虹 /长白山上的雪 珠穆朗玛峰 /神州苍穹 无处不飞虹/北京邀请你/奥林匹克风 /吹到北京唱和平 北京唱和平 /来吧 来吧 来吧 奥林匹克风 /来吧 来吧 来吧 奥林匹克风 /来吧 来吧 来吧 奥林匹克风
       一、“奥林匹克”
       上课铃响,教师将歌曲音量调小,面向大家:“这首歌你们听过没有啊?”
       “听过!”“没听过!”众说纷纭。
       教师笑着说:“这首歌很老了,是上个世纪的一首歌曲。我想这首歌传唱的时候,大概还没有你们呢,你们都是九几年出生的啊?”
       “92!”“93!”
       “哦,那时候还真没你们呢。”
       “音乐书上有!”“音乐鉴赏听过的!”
       “是吗?这首比你们年龄还大的歌,确实曾经很有名的。在上个世纪,我们中国曾经举办过一次亚运会。你们知道吧?历史上讲过吧?”
       学生纷纷摇头,教师于是故做吃惊,打趣道:“我印象中,你们可是史地班的学生啊!”大家都乐了,“回头你们问问历史老师或者政治老师,好不好?亚运会也是奥林匹克的一部分,而且随后我们国家还申请过2000年的奥运会,在这期间,创作了大量与奥林匹克有关的歌曲,而这首歌是大家比较喜欢的,众口传唱,一直至今,甚至——都收进了你们的音乐教材里了!那么,你们觉得这首歌唱得怎么样呢?看看这歌词,你们觉得写得如何?你们先自己心里想想啊,先不要把你们的评价说出来。”
       随后关闭歌曲,“我们以这首歌开头,引入奥林匹克的话题,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关于奥运知识的抢答!”
       学生正襟危坐,做摩拳擦掌状。教师故做神秘地说:“谁答得快,答得对——默写的时候……他就先交!”教室里笑成一片。“要奖励促进嘛!”
       大屏幕打出:“现代奥运知识问答”。
       “即将在2008年8月8日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是第几届奥运会?”
       声随字幕而出“29!”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是哪一年在哪里举办的?”
       应答此起彼伏:“1896年!”“在雅典!”“在希腊雅典!”字幕亦应声而出。
       “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是谁?”
       “顾拜旦!”又是异口同声。
       教师追问:“他是哪国人?”
       “法国!”
       “他的全名是什么?”
       “……”学生开始翻书。
       “不要翻书,书上没有。”教师于是打出字幕:“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 ”。
       “对,记下来。你要看清楚啊,他的身份,他的称谓,他是——”
       “教育家!”学生喊道。
       “是啊,皮埃尔·德·顾拜旦,是法国教—育—家!除了教育家之外,他还有什么称谓呢?”
       “奥林匹克之父!”学生齐答。
       字幕点出“‘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教师读:
       皮埃尔·德·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1896-1925)。由于对恢复和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有学生问:“第一届主席是谁啊?”
       教师一笑,点开屏幕:“马上就知道了!徐梦骋,来,请你给大家把这部分文字读一下。”
       顾拜旦于1883年提出举办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并把它扩大到世界范围。
       1892年,他遍访欧洲,宣传奥林匹克思想,呼吁复兴奥林匹克运动。同年,在巴黎运动联合会成立10周年会议上,倡议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
       1894年1月,他致函各国的奥林匹克组织,建议于同年在巴黎召开国际体育会议。同年6月16日-24日,在巴黎举行的国际体育大会上,15国代表决议每4年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了筹办奥运会,6月23日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希腊人维凯拉斯出任主席,顾拜旦任秘书长,还亲自设计了奥运会的会徽、会旗。
       1896年4 月6日-15日在希腊的雅典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共有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加了雅典大会。
       “好,不错啊,第一次看到,马上就读,能够读得这么流利,很好。我们大家就是要锻炼自己,使自己达到这个程度。现在,我问几个问题,看看你们听的能力怎么样。”
       学生点头,做好回答的准备。
       “第一届国际奥委会的主席是谁?”
       “维凯拉斯!”
       “哪国人?”
       “希腊人!”
       “那么,那时,顾拜旦的任职是——”
       “秘书长!”
       “决定在希腊的雅典举办第一届奥运会、决定每4年举办一次奥运会、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那一年,是哪一年呢?”
       “1894年。”
       “嗯!1894年。你们这个听的能力不错啦,我刚才说的这一段话里,混淆的信息是比较多的,但是你们注意力很集中。那么,产生这些决议的地点是在哪儿呢?”
       “巴黎!”
       “法国的巴黎,她不但是浪漫的艺术之都,还是现代奥林匹克的发源地!这真是一个迷人的都市啊!”一边说着,一边点开屏幕:
       二、涵咏文本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顾拜旦的著名演讲:《奥林匹克精神》。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这篇演讲一共是7个自然段。你们先把它标出来,待会儿我们分析的时候,就会比较方便。昨天我说请同学们把这篇课文看一下,看了吗?看来大部分同学看了,是不是还有人没看啊?如果你没有预习,那么一会儿你可能跟不上大家的思路,你跟不上大家的思路呢,我们也不会等着你,只有这样,你体验到了思维不能同步无法参与进来的苦恼之后,你才会吸取教训,你才会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学习啊,归根结底,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啊。
       下面,请大家看一下84页注释①:‘选自《中外名人演讲精粹·欧洲卷》,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年版。有改动。这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课本所选的课文,是‘有改动’的。我特意查了一下,看看它和原文有什么出入。我发现,最重要的改动,是有两个段落被删掉了,而我认为,这两个段落,真的是不应该删掉的。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被删掉的这两个段落,你们看看是否赞同我的观点。”
       学生聚精会神,盯着大屏幕,准备迎接挑战。
       “我们看这些删掉的段落,不能白看。(众笑)还是要考察一下大家的能力的,什么能力呢?就是我经常给大家强调的,听的能力。看一段文字,听我读一遍,迅速概括出它的中心意思来!你们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啊,要集中精神看、听、思考。”
       点开大屏幕,同时再次强调:“这是课文第一段之后删去的部分,下面我来读一下,你们认真看,注意听。我读完之后马上就问问题啊。”
       教师开始读:
       第一段之后所节略部分:
       奥林匹克精神为逐渐变得镇静和自信的青年所崇尚。随着昔日古代文明力量的逐渐衰退,镇静和自信成为古代文明更宝贵的支撑,它们也将成为即将在暴风雨中诞生的未来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现在,镇静和自信却不是我们的天然伙伴。人自幼就开始担惊受怕,恐惧终身伴随着他,并在他走近坟墓时猛烈地将他击倒。面对如此擅长扰乱他工作和休息的天敌,人学会了反对勇气这一曾为我们的祖先所崇尚的品德。你能想象当代人让勇气之花在他们手中凋谢吗?我们知道今后该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  但是,勇气仅是造就时势英雄的尚武德行。正如我以前在一篇教学论文中所说的,根除恐惧的真正良药是自信而不是勇气。自信总是与它的姐妹镇静相辅相成。
       读完之后,教师马上提问:“请同学们现在回答,这两个小段集中讲了什么观点?”
       学生立刻回答:“自信和镇静。”
       教师:“嗯,自信和镇静,这是——”
       学生:“根除恐惧的真正良药!”
       教师:“对,是根除恐惧的真正良药。那么,对现实而言呢,现实之中,我们的青年他怎样了?”
       学生:“当代人已经缺乏了……”
       教师:“缺乏了什么?”
       学生:“缺乏了勇气。”
       教师:“很好,当代人缺乏了勇气,最直接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恐惧!”
       师生共同说:“缺乏了勇气,于是恐惧感就越来越强烈了。”
       教师意味深长地说:“现实生活中,让人恐惧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强权专制,愚昧无知,野蛮杀戮……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吧?同学们理解吧,这恐惧包括很多很多啊!”
       学生会意地纷纷点头。
       教师接着说:“那么顾拜旦好像是先说,如果克服恐惧就得有勇气,但是,他接下来又分析……”
       学生接着说:“根源不是勇气。”
       教师:“根源不是勇气,那是什么?”
       学生:“是自信!”
       教师:“噢,是自信!只要你有了自信,你就会——”
       学生:“镇静!”
       教师:“你有了自信,有了镇静,那么,——”
       学生:“就有了勇气!”
       教师:“勇气自然而然的就归来了!”
       学生若有所思,教师总结:“那么,我们看顾拜旦在这里是在强调奥林匹克精神对青年人恢复——
       学生:“自信和镇静——(师生同说)至关重要!”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段该不该删去啊?”
       学生摇头:“不该!”
       教师:“真的是不该删去啊,我不知道编者为何要把它删去。好,大家把这个观点记下来吧,我们青年人需要自信和镇静,需要恢复勇气,克服心中的恐惧。人一旦缺乏了勇气,恐惧感就越来越强烈,而邪恶之所以能够猖狂,是因为正义先丧失了勇气,恐惧了、害怕了,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对抗邪恶。作为教育家的顾拜旦,如此清晰地阐述了人类如何才能保持勇气——以奥林匹克精神恢复我们的自信和镇静,使之成为未来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 ”
       学生纷纷拿笔要写,教师举起自己的手,按在胸口上,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你们把它记在心里啊,记在心里!”学生点头,安静。
        教师:“好,下面还有一段被删除的,是在第四段,删掉了一部分。我们先看一下课文第四段的有关内容。请一个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
       一学生读课文第四段。
       教师:“同学们看这一段的最后两句‘在那时,有这些人也许就够了,但今天则不然,需要怀有共同兴趣的大众,凭什么该把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到这儿就结束了,就进入下一个段落了。而实际上,原文这里还有这么多内容。”
       教师继续点开大屏幕,“现在,我再读,读完之后还要问你们问题。”
       第四段所节略部分:
       凭什么样的贵族法令将一个青年男子的形体美和强健的肌肉、坚持锻炼的毅力和获胜的意志同他祖先的名册或他的钱包联系起来呢?这样的矛盾虽然没有法律依据,但的确要比产生这些矛盾的社会更具生命力。也许该有一个由凶暴的军国主义支持的专制法令给它们予以致命的打击。
       教师读完,“现在,请同学们把节略的这部分内容和课本上的内容联系起来理解、思考30秒。然后回答我的问题。”
       学生静读思考。
       半分钟后,教师提问:“把节略的部分补上,整个第四段,顾拜旦是在说?”
       学生:“奥林匹克是为大众的。”
       教师:“对,奥林匹克是属于大众的,是属于全民的!奥林匹克体育是为大众的!对,你把它写在旁边。这个体育,是为谁的?(生:为大众的!)它由不由人的什么决定?(生:地位!)它由不由人的什么决定?(生:财富!)它由不由人的地位和财富决定?(生:不由!)对!只要他是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之高低贵贱、财富之丰厚寡薄,只要他是一个人,那么,他就应该拥有享受奥林匹克精神、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权利!应不应该把这段删去啊?”
       学生:“不应该!”
       教师:“是啊,不应该!奥林匹克运动,应该是全民参与的乐园,而不是权贵们炫耀资财权柄的盛宴。既然不应该删去,所以我们就把它补上!”
       点开大屏幕,呈现“阅读文本涵咏体会”版面,主页为顾拜旦照片。
       “好了,请看,这就是顾拜旦!现在,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阅读文本,涵咏体会,请你拿起笔来,圈点勾画,从文章中找出那最能触动你心灵的文字,我们今年就要举办第29届奥运会了,那么,现在读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精神》,哪些地方对于你而言,觉得很有现实意义?它能触动你的思想,触动你的心灵呢?你就把它画出来。跳读,有选择性的读。”
       学生开始阅读,边读边画,教师在其间巡回,时而与个别学生交流一下。
       1分钟后,教师轻声说:“你画出来后,在旁边写上点评啊。”
       又1分钟后,教师再轻声说:“当然了,你有什么问题,觉得费解的,也把它画出来,也许对顾拜旦的观点,有些你是不认同的,你也把它画出来。”
       3分钟后,教师拍手:“好了,时间到了!大家都已经在文中画出了自己的认识,下面,我们该进入哪个环节了?”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对,还是老规矩,自由分组,彼此交流,声音大一点也无妨,时间2分钟。”
       话音甫落,学生已经就近自由组合,三五成群,开始了热烈的交流探讨。教师巡回其间,不时参与其中,简单说上一两句话,或询问,或质疑,或赞同。
       三、共赏相析
       2分钟后,教师笑着拍手:“好了,好了,各就各位!时间总是这样,很快就流逝过去了,所以我们每次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不得不有时间限制。”教师说着点开“共赏相析”版面,介绍道:“同学们看,这是第一届奥运会上的一幅照片。现在,我们就来共赏相析,把你们刚才小组讨论的内容共同交流一下。还是要抓紧时间,时间是有限的,一会儿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还想给大家完完整整地推荐一篇文章。”
       学生片刻宁静,阅读思考。
       教师笑道:“还是老规矩,谁要发言举手或者直接站起来,或者示意我,我可没有强迫不想发言的同学发言的权力啊。”
       1.奥林匹克梦想与运动功利主义
       李帅:“我想说第2段,就是‘运动员欣赏自己的努力。他喜欢施加于自己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紧张感,而且因为这种紧张感,即使他不能获胜,也会给人以胜利在望的感觉。但这种乐趣保留在运动员内心深处,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自得其乐。那么设想一下当这种内心的快乐向外突发与大自然的乐趣和艺术的奔放融合在一起,当这种快乐为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为带圆柱形门廊的体育馆所珍藏时,该是何等情景呢?’我读到这里就觉得很美好,把这种很美好的情景,和现在的运动员参加运动比赛的心情和目的比较一下,我觉得现在的运动员参加比赛是十分紧张的,完全没有这种轻松自在的状态。这是违背奥林匹克的初衷的。(师插话:你认为这初衷是什么呢?)我觉得奥林匹克精神的初衷就是为了所有人,在第5段里有这样的话:‘奥林匹克精神必将以现代产业发展所赋予的各种形式为地位最低下的公民所享受。这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它是给全民的,可是现在却只是一部分人的。而且,这一部分人或许并不完全是因为自己喜好它,或许初衷是喜好它,可是到了最后,是为了某种利益不得不去参加这些比赛。(师:你的意思是,就不再是因为自己的喜好和热爱,而是因为某种压力或者为了某种利益了,是吗?)对。而且,以前,初中老师说过,奥林匹克也是一种综合国力的表现,我觉得这完全是不搭界的东西。”
       说到此,师生同笑,教师接着说道:“你觉得‘奥林匹克也是一种综合国力的表现’这种说法,和顾拜旦所说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完全不搭界的。(生肯定地点头)那么,我现在先问你一个问题,第2段里你所读的这些内容,如果现在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能不能从文本中找到一个合适语段?”
       李帅:“能。就是这一句:‘奥林匹克精神同纯粹的竞技精神是有区别的,奥林匹克精神包括但又超越了竞技精神。’”
       教师:“很好!关键句抓取得非常准确。那么,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在你读的第2段话之后,有这样一句总结,说:‘这就是很久以前诞生在阿尔弗斯河岸边的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绚丽的梦想。’我们当然都知道,这里的‘这’,就是指代的前面的‘当这种内心的快乐向外突发与大自然的乐趣和艺术的奔放融合在一起,当这种快乐为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为带圆柱形门廊的体育馆所珍藏时,该是何等情景呢?’对不对?”
       李帅点头。
       教师:“那么,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把这个绚丽的梦想概括描述出来呢?这一段文字,表现了奥林匹克精神这个绚丽梦想的哪些特点呢?”
       全班学生都陷入思考,片刻,议论声起。
       李帅:“自然,快乐。”
       陶家骏:“美好!”
       方宇:“享受!”
       教师转身板书:“对,它是属于自然的,是美好的,它带给人的是身心的享受,它带给人的是快乐。自然,美好,享受,快乐。那么,如何理解‘为带圆柱形门廊的体育馆所珍藏’这句话的含义呢?”
       李帅:“它还能带给人一种向往,一种荣誉感。”
       教师转身板书:“对,向往,荣誉!我们任何人在内心深处,都是渴望着被认可的,而奥林匹克精神,就能带来这些绚丽的梦想:自然、美好、享受、向往、荣誉。总而言之,它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就像昨天韩寒的文章所说的,奥运会应该是一个大PARTY,奥运会应该让老百姓好好的放松和欢乐一下。你们说是不是?”
       学生纷纷点头,笑。
       教师:“李帅,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你刚才说,现在我们参加奥运会,目的性、功利性太强,为了达到目的,十分紧张。对吧?(李帅点头)那么,我想问你的是,这个功利性、目的性,是不是就完全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顾拜旦是不是有这个意思呢?他完全排斥功利性和目的性吗?(其他学生:没有。没有。)没有?是吗?李帅,你能回答吗?”
       李帅摇头,表示不解。
       教师:“好,你先请坐,思考一下。其他同学,你们说没有,是你们自己这么认为的呢,还是你们从文中找到了依据呢?”(其他学生:文本中有。有的。)
       蔡宇骞:“在第3段里,就是85页第一行:‘我们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运动功利主义同古希腊留传下来的高尚、强烈的观念结合起来,开辟奥林匹克新时代。’”
       教师:“很好!蔡宇骞阅读得很细心,而且十分注意倾听。其实刚才好多同学都注意到了。李帅,你注意到这句没有?(李帅笑着摇头)没有吗?好,这就是我们互相交流的必要性啊,互补了。好,蔡宇骞,你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涵义吧。”
       蔡宇骞:“嗯……”
       教师:“也就是说……来,小蔡,看着我,对,把书拿起来,我帮你一下,你站直了,声音大点,你不是罪人啊,你不要紧张。”
       大家齐笑,蔡笑,站直,面向前。
       教师:“好了,现在你把你的理解大声说出来,把这句话的涵义阐释一下。”
       蔡宇骞:“奥林匹克精神里,也包括个人想取得成就、想获胜。我参加比赛,我想取胜。这是应该有的。”
       教师:“嗯,那用顾拜旦的话说,这就是——”
       学生齐声:“运动功利主义!”
       教师示意蔡宇骞坐下:“对,运动功利主义!就像我们同学们学习一样,我们大家在课堂上学习,如果有考试,我们每次参加考试,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
       学生齐说:“考个好成绩!”
       教师:“对,都希望自己在考试中能取得一个好成绩。但是,我想问同学们,你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你是怎么定义你的好成绩的?”
       学生议论纷纷,教师继续说:“我们打个比方,比如陶家骏,你是不是这样想过,我一定要超过李帅!”
       大家笑,陶笑着点头,教师亦笑,接着问:“这种心态你们是不是都有过?(生笑着点头称是)那么,陶家骏,你觉得你这种心态好不好呢?”
       陶家骏点头,复又摇头,其他学生从沸腾也进入思索。
       教师接着说:“你们有没有想过呢,你超过了这个人,这个人前面还有别人,那么你就一路超赶下去,是吗?在这种和别人不停地较量、攀比过程中,你体验最多的会是什么?”
       学生:“失败感!”
       教师:“是啊,你将永远处于一种挫败感之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超来超去几时休啊!这样一来,你注定是失败的。”
       学生领悟过来,频频点头。
       教师:“周东星,你说说看?你是不是一定要超越了你前面的人,你才是进步了啊?”
       周东星:“嗯……我觉得,人进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教师:“嗯,进步是有一个过程的,那么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应该是超越——?”
       周东星:“超越自己。”
       教师:“对,是超越自己。周东星,你还记得上次写高考作文‘好奇心’,你在作文结尾写的那句话吗?”
       周东星:“记得。”
       教师:“大家还都记得吧?(生:记得!)要——自己跟自己比,今天的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好,请坐!那么,奥林匹克精神里有没有这个意思呢?”
       生大喊:“有!”
       教师转身欲板书,同时问:“有!那么,是什么?”
       学生齐声说:“更快!更高!更强!”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说:“对!更快!更高!更强!同学们,我们要记住这句话,它实际上的意思是说,我们要自我超越!那么,这种运动的功利主义,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人们希望自己更完美、更完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子的,是不是?(学生点头)我们希望自己更完美、更完善,是不是我们必须要通过和别人比较啊?一味和别人比较,我们很容易处于挫败之中,除非你总是和不如自己的人去比。这样,这种不恰当的比较就会造成,或者我们跟比自己强的人比,我们越比越自卑;或者我们跟不如自己的人比,我们越比越自大。这种自卑和这种自大,都是——”
       学生:“走入极端了。”
       教师:“不只是走入极端了,是人性的一种变态啊!是一种畸形的心态啊!真正健康的心态,应该是——”
       学生:“自己跟自己比,超越自己!”
       教师:“所以说,古希腊留传下来的高尚、强烈的观念就是什么啊?对,就是这个观念,奥林匹克精神是为了满足一个健康的人的完成,是一个健康的人的观念。好,这个问题我们暂时讨论到这里,下面还有哪些同学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静读,思考。
       教师轻声询问:“你看文本中还有哪些重要观点没有提出来交流?或者,刚才有没有哪些问题已经涉及了,但是还没有进一步展开说明?”
       2.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陆嘉伟:“第85页,‘奥林匹克精神必将以现代产业发展所赋予的各种形式为地位最低下的公民所享受。这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正在为她奠定基础。’我还想再谈谈这几句话。”
       教师:“刚才李帅在发言的时候,涉及到了这几句。没关系,你接着说你的感受。”
       陆嘉伟:“读到这些文字时,我就想起了前几年为了奥运场馆的建设开辟专用的绿色通道,运输那些材料;还有现在奥运场馆附近那些交通等公共设施也在不停地建设;还有,比如昨天我们所说的那个奥运文明加油手势之类的。我就感觉整个社会都在为奥运服务,这种氛围,我们不能说是不好的,但是,我感觉,特别是近几年,好像来得太迅猛、太激烈、太突然了,有一点繁琐;而且,我感觉是带有强制性的,不是人们自觉、自愿的,不是人们很自觉、很自愿地去接受的,都是政府或某些组织硬要你怎么样,比如说我们学生,都是学校硬加给我们去做某些东西的。”
       教师:“唔,因为我们是学生,所以谈起什么问题,我们首先就会联系到学校、学习。这很正常。你接着说。”
       陆嘉伟:“我觉得,这些做法,就是违背了完整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的。”
       教师:“哦,你觉得这是违背了顾拜旦所说的完整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的。那么,顾拜旦所说的完整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呢?你能具体阐释一下吗?”
       陆嘉伟:“我认为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示意黑板上的板书)”
       教师回身看黑板:“就是这些,是吗?”
       陆嘉伟:“嗯,美好、享受、向往、荣誉和快乐。”
       教师:“是这些吗?你看一下原文:‘这就是很久以前诞生在阿尔弗斯河岸边的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绚丽的梦想。’这些是奥林匹克精神,它作为一种绚丽的梦想,它给人类带来了那些美好的感受。是不是?但是,它并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在文本之中,顾拜旦有没有具体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呢?”
       陆嘉伟看书,沉思,其他学生纷纷举手。
       教师:“好,陆嘉伟请坐,方宇早就在举手了,你请说。”
       方宇:“我补充一下陆嘉伟的发言。”
       教师:“唔,对,是补充一下,很好。请!”
       方宇:“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就在这一段里面呢。”
       教师:“就在这一段里面呢?好,其他同学注意听,请大声一点。”
       方宇:“就是这一段话:‘虽然奥林匹克精神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利,甚至也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保持自己的天赋,而不是停留在其父母生活的那种境况,但是,奥林匹克精神将依然为人类所需要。’这段话的涵义是说,虽然奥林匹克精神不能确保社会和平,但是,它能够促进和平。”
       教师:“能够促进和平!概括得好!”转身板书:“促进和平”。“接下来呢,是什么意思?”
       方宇:“它虽然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分配生产和消费的必需品,但是它能够促进。”
       教师:“那么,这是指的什么呢?促进什么呢?”
       方宇:“公平。促进公平。”
       教师重申并板书“促进公平”。
       方宇:“下面一句,就是说的可以促进教育。”
       教师重申并板书“促进教育”。
       方宇:“这就是完整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促进和平,促进公平,促进教育。”
       教师:“很好,方宇概括得准确又简练,请坐!同学们,这就是‘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提出来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促进和平,促进公平,促进教育。也就是说,一个符合奥林匹克精神的奥运会,应该能够体现它促进和平、促进公平、促进教育的精神内涵!”
       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注视黑板上的几行大字,陷入了沉思。
       3.教育和体育的关系
       沉吟片刻,教师张口,打破了这宁静:“现在,我问同学们一个简单的问题,顾拜旦他首先是一个?”
       学生齐声:“教育家!”
       教师:“但是,他推广的是体育运动。在这里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就是体育和教育是什么关系?”
       与此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教育”和“体育”两个词。
       学生纷纷回答:“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不可分割。”
       教师转身,大声问:“请再说一遍?教育与体育是相辅—相成吗?”
       茅姜卫大声回答道:“体育属于教育!”
       教师接着问:“如果我们给它们集合一下的话,这两个应该是个什么集?交集吗?”
       学生齐说:“是并集!体育属于教育!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
       于是,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集合,包容教育和体育,然后,在下方的体育上又画了一个小集合。
       教师:“对啊,教育包括体育,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的体育,应该是促进人完整和谐的发展,而不是摧残人的身体和精神。是不是?用我们熟知的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就是(师生同声)——要促进我们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成为一条训练有素的狗!体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就像恩格斯评价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样,我们说,‘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他首先是一个——教育家!”
        教师点击屏幕,第一届奥运会图片渐渐隐去,“现在我们看,通过共赏相析,这篇课文里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自己分析了出来。”
       点击,出现“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区别”。
       “这个问题,李帅已经解答了。”
       点击,出现“恢复奥林匹克精神的理想如何变成现实”。
       “这个问题,在我们补充第四段节略内容时也共同解答了,要——体育为大众!要公平、平等,要追求欢乐!”
       点击,出现“怎么理解‘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刚才陆嘉伟和方宇两个同学合作,解答了这个问题,其实李帅也涉及了。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促进和平、促进公平、促进教育!让我们铭记,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点击共赏相析超链接,“那么,现在的时间就交给我吧,我履行我的承诺,给大家读一篇文章。这是现代著名作家筱敏在今年三月份所作的文章:《圣火》。文章先发表于《随笔》第二期上,后被多家杂志转载。请大家仔细看,认真听,用心思考。下面,我来读。”
       四、拓展延伸
圣       火

筱敏

       圣火点燃,在奥林匹亚点燃。
       在西方遥远的城邦,山与海的一隅,据说是神居住过的地方,更是人成长为自由人的地方。那些如人一样生命力洋溢的诸神,那些如神一样心智澄明的人们。一如埃斯库罗斯的句子:“高耸的山峰,比邻群星。”在希腊,自由的人们,比肩众神。
       圣火点燃,在神殿之上点燃。
       ……
       我们看到国家在布置盛大的庆典,国家在宣示其意志和强盛,于是我们看到举国欢腾。我们的欢腾究竟是因为张开了自由人的身心迎接圣火,还是因为将向圣火注入东方的神圣,我们上下张灯结彩,那是为了迎接希腊精神,还是为了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国家精神。
       来自天庭的祥云即将卷裹圣火的火种,我们可以展示的东方的元素何其繁盛。也许首先是东方巨龙,它盘踞千年,一代一代繁衍古代的品种。也许是向日葵地里竖起的兵马俑,它们裹在大国的盔甲之中。也许是从皇宫的重门舞出来的长袖,它们引领大众的欢腾。还有那些被征集的笑脸,苹果一样光滑红润,不要一丝记忆的皱纹。我们毕竟看见东方笑了,我们笑了,我们不知道那是生命被点亮了,还是灯笼被点亮了。我们看到了巨人的身影,但我们看不清楚,那是一个身心强健的人的身影,还是一个国家的身影。
       圣火来了。
       那真是希腊来了吗?
       (限于篇幅,仅选首尾)
       五、心手相连
       《圣火》读完,学生个个面色凝重,教室里安静如夜。
       教师点击屏幕,《奥林匹克风》歌词再次出现在屏幕上。
       “同学们再来看一下,这首《奥林匹克风》的歌词,这首曾经鼓舞了那么多中国人的雄壮豪迈的歌曲,这首被收进了你们的音乐书中的经典老歌,它的歌词里面,有什么呢?”
       学生静静地看着歌词,默不作声。
       教师:“歌词里有什么?‘黄河长江的浪 昆仑黄山的松 万里长城是条中国龙;长白山上的雪 珠穆朗玛峰 神州苍穹 无处不飞虹。’歌词里有什么?有人吗?”
       学生默默摇头,低声说:“没有。”
       教师点击屏幕,出现hand in hand的歌词,并点击超链接,歌曲前奏响起。
       “这是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会歌hand in hand,我们翻译成中文,有的是手拉手,有的是心手相连。这首歌被称为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奥运会会歌,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一度考虑定它为永久会歌。歌词是很好理解的。we see the fire in the sky,凝视这圣火在天空燃烧;we fell the beating of our hearts together,我们的心在一起跳动;this is our time, to rise above,这是我们的时刻,正在冉冉上升……”
       演唱开始,师生屏息谛听。
       歌唱过一个段落之后,间奏期间,教师点击屏幕,出现一个中文版歌词。教师朗诵其中一个段落:“每一次我们彼此给予/感觉到胸中燃烧着永恒的火焰/举起手/伸向天边/清晨的宁静能让生活和谐无限/到永远/我们手拉手/把世界走遍/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美好家园/我们手拉手/心与心相连/冲破重重阻隔我们心相连到永远。”
       歌声又起,谛听片刻,教师将音量调低:“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2008年8月8日,就要在我们的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了!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呼唤,这是一个——拥有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的、能够促进和平、促进公平、促进教育的——一个完整的民主的奥运会!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做出努力!好不好?”
       学生:好!
       (授课时间:2008年6月17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00:04:48 | 只看该作者
自由思想成就独立人格

作者:黄耀红 


    苏州史金霞出过一本书,叫《不拘一格教语文》。不拘一格,并不是什么理念标举,它的引人注目恰恰是它回到了教育的本原,回到了课堂作为生命交互场的本质。
    无论冠以怎样的模式与旗号,我们无法设想:拘于“一格”的语文课,它与人的精神之丰富,言语的培育,人格与个性之形成之间将是怎样一种背道而驰,是一种怎样辛勤而愚蠢的付出。
    不可能有人祈望:从我们课堂里走出的孩子或青年,一个个都是拘泥于知识与文本的“器”,就像没有人敢去设想自己:生命成为一种格式化的演绎,成为一种思维与话语模式,成为一种僵化的框架。
    今天,一口气读完史金霞的《奥林匹克精神》之课堂实录,真是喜出而望外,如深秋里见到高远的天空。此一刻,似乎苏州就在河的那一边,似乎史老师轻如山溪的声音隐约可闻,似乎看得见她的浅笑,看得到她在课堂上创造的激扬而美丽的风景,看到那些热烈的、自由的、开放的、跃动的青春,亦如原野一样铺陈在天边。
    确实,史金霞的美丽与丰富,从容与独立,智慧与理性,她对于教育、对于课堂、对于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如此静水流深,如此特立独行,如此深入心灵。
    这样的课,深深触动我们粗糙而板结的内心。她的课,像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在铺天盖地的文本解读训练与应试技能指点的衬托下,史金霞的课堂令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起点,问一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我们该怎么看待教材里的文本,培养“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现代公民,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这种被无数嘴巴重复过的教育理想究竟如何通过一堂一堂的课,变为“日拱一卒”的执着,变成用“我的课堂”来开启的自觉与可能?
    《奥林匹克精神》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的一篇演讲稿。这样的文本,到底要教什么呢?是字词句篇,是主题、结构、层次,是句子构成与内涵的分析吗?是诸如“这个指代什么”“这个句子的表意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之类的判断吗?
    倘语文课讲的就是这些,我甚至以为,这样的语文课,从根本上消解了语文教师存在的意义,也消解了语文课的意义。这样的语文课,不只是碎片化,技术化,功利化,更重要的是,是这种基于传递的授受型、线性文本解读过程,很可能将人的精神引向了刻板的结论,僵化的轨道,非人的境地,整个课堂的生态将呈现出生命矮化甚至寂灭的状态。
    师生在课堂,无非是两种角色飘浮在预设的、固定的流程里。在这里,你看见坐着神情漠然的青春与童年,却始终看不见真正的“人”。
    这是生命不在场的教学,虽然,这里依然不乏陈旧而慷慨的声音,甚至浮泛而热闹的对答。
    从史金霞的课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种面对文本的姿势。
    是的,姿势。以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文本就是以什么样的姿势面对生命,也决定着你一生以什么的姿态来面对他人,面对自我,面对知识与自然,历史与世界。
    文本观的背后其实是生命观。
    当《奥林匹克精神》进入到教学这一生命互动的场域,我们追问的所有问题必然指向:这个文本的教学会给学生以怎样的意义与影响?
(一)

    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姿态来面对文本呢?是循着文本的思路或主题的既定轨道,以理解求得顺应,以演绎获取求同,最终让文本成为仰之弥高、止息生命的凝固世界?还是以质疑开启过程,以平视探询真相,最终让文本成为一个开放的、多向的、未完成的世界?
    文本是封闭的城堡,还是开花的原野?这是提问课堂是否回到生命的开始。
    在史金霞的课上,我欣喜地看到她独立的理性,批评的精神,对文本理解的可贵的底蕴。
    看到吗?她不认同教材对于原文的取舍,并且引领学生对比取舍前后的文字,以还原这个思维的过程。她不是想否认教材编辑的水平,而是藉此启发学生:你在文本面前永远是“站着的”,而不是“跪着的”。你看到,这样的影响如此打动那些青年的心,哪怕只是听着读一遍,他们依然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懂得忠实于原文的合理性。
    从那一刻起,我相信学生的精神在整堂课上都是舒展的,他们没有理由不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过程,因为那里有他们自己的识见与声音。
(二)  

    我们如何将“教材文本”重构为“教学文本”?
    如果没有教师的存在,学生看《奥林匹克精神》有多大问题吗?一个高中学生可能并不会太有障碍。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为什么要教?没有我为什么不行?一个读者与一个教师,显然有不同的文本敏感。
    我看到史金霞在教学文本创造中的深刻与独到。
    她从播放奥运歌曲开始,从奥运历史背景的抢答开始,从演讲者作为教育家的身份开始,从文本删改前后的对比开始,开启了学生自由、自主、独立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最后,她引导学生阅读《随笔》上发表的《圣火》,回到《奥林匹克风》不同歌词话语的对比评判,从而在学生心里凸写一个大写的“人”字。
    这就不是技的语文课了。她将课堂的精神境界,提升到一个超拨的境地,令人的思想敞向一片天空的蔚蓝与大洋的辽阔,甚至将去除了司空见惯的深深蒙蔽,让人走向思维的敞亮与澄明,走向思想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
    文本链接、文本改造、文本拓展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如何让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情怀,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声音。
    人世间,你还能找得出比思想自由与人格独立更富庄严感的事情吗?
    课堂或教育,离开了这样的终极意义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人的工具化命运,而工具思维永远不可能让人站立,让人创造,让人开创未来。
(三)

    文本解读过程是由“我”走向“你”的单向过程吗?谁才是文本解读的最大启发者,是教师吗?
    不得不佩服史金霞的课堂智慧。在这里,我看到的永远是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彼此辉映,师生文本理解的过程成为文本与生活的“互文”:生活体验开启文本意义,文本意义唤起生命体验。
    从这样的观念出发,你不必惊讶于学生总在联系真实的社会生活现象在理解奥林匹林精神:比如关于奥运是综合国力的体现的反思,比如关于超越他人与超越自我的重新体认,比如关于运动功利主义的内省。
    因为生命在场,因为文本与生命的“互文”,学生读的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文字,何尝又不是他们心中的迷惑,何尝又不是他们对问题的重新观照呢?教学情境下的文本意义,不是作者告知,教师告知,而是那种滚雪球一样的生命赋予与生成啊!
    生命高于文本,体验重于认知。文本教学成为学生圈点的自主过程,成为分享发现,质疑与交流的场合。不用担心内容太多,教学时间不够;不同担心这一段如何讲,那一部分如何说,学生就是一场对话,一场交流。关于奥林匹克梦想与运动功利主义,关于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关于体育与教育的关系。
    这是一种阅读方式,讨论方式,其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参与方式,一种发现方式。
    而教师永远是首席,引入新的文本之后,学生看到了“黄河长江的浪 昆仑黄山的松 万里长城是条中国龙;长白山上的雪 珠穆朗玛峰 神州苍穹 无处不飞虹”这种歌词对于“人”的漠视。这种大而空的话语,不是偶然的文学思维出了问题,而是打开一个小小的缺口,让我们看到,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里那种“人”被挤压、被放逐,被损害的命运。
    在史金霞的课堂上是一种难得的幸运。我相信,三五十年之后,她的学生在回忆遥远的中学时代时,他们更意识到这是一种怎样的福祉。因为,他们从青年代起,就具备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他们,没有被蒙蔽。
    (作者系教育学博士,非常教师网总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4:24 , Processed in 0.07036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