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冯毅:成长加速诱发童年危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9 10:0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冯毅:成长加速诱发童年危机
● 冯毅
女儿的降生给我带来了太多的快乐。然而,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每一天”的记忆却开始模糊起来。我时常喃喃地说,女儿,你慢点长啊。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觉察到“童年的速度”。特别是在儿童教育的现实世界里,孩子们的童年正走得越来越快,甚至他们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体会童年的快乐,就已经被拽出了童年的篱笆,塞进成人世界的樊笼。

看起来,我们忽视了儿童。可是,这样的归因恐怕会让人觉得委屈。在这个高度重视教育投资的现代社会里,谁会忽视孩子?准确地说,我们并没有忽视儿童“这个人”的存在,而是忽略了这个人当下作为“儿童”的存在。我们分秒必争地规划儿童的童年生活,却早已忘记了童年生活原本拥有的节律。

我们会随意僭越儿童的天性,随意踏入他们童年的园子,植入成人世界的法则和秩序。以爱之名,我们让孩子在童年时就为青年时期的求学、成年后的就业“积极备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学教育界流行起一个出自大学的理念,叫做“把学生带入高速公路的入口处”,认为做到这一点是好的教育,是好的教学。

若是从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永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把学生带入高速公路的入口处”这一理念是正确的。然而其中有一个非常敏感的词,就是“高速”。高速公路最显著的特点是快速,由此实现了大运量和高效率。速度,对于一个追逐效率的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将高速公路作为教育范畴的意象,进而作为一种风向标来指引小学的教育教学,就要三思而行了。

首先,发展的“高速公路”,学习的“高速公路”,思维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给儿童规划了一种高速的生活。我们不禁反思,梦幻的童年,是不是更应该在田埂上、大树下、花丛中,而不是在“高速公路”上,或者是奔向“高速公路入口”的路上。即便我们可以辩称这种高速的生活是未来的,但是,如果小学教育是在为了促成童年生活与这种未来的高速生活对接,我们能保证绝不会悄然将童年生活提速吗?

其次,我们并不否定“高速公路”的价值,也不否认儿童借助“高速公路”可以得到更快的发展,但是也要考量是不是该让孩子自己选择。或许,原本他想选择的是诗意的花间小径,选择惬意的林荫大道,而我们一定要将他带到“肆意”的高速公路的入口处,非要为童年规定一种速度不可,这不是对童年的强制吗?

再其次,按常理,人们出行时选择高速公路,其理由就是为了快捷,为了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这似乎就传递着一种寓意:要结果而不要过程。试想,当童年高速地向着终点飞驰的时候,孩子们还能看清沿路风景吗?他们还会在乎童年生活的每一天吗?

一番追问之下,我们不难琢磨出“把学生带入高速公路的入口处”这一教育隐喻可能引发的童年危机。追求儿童明日发展的高速度,客观上造成了今日童年生活的高速度,这种高速的童年忽视了儿童过一种有意义的、快乐的童年生活的诉求,单一的、持续快速的行走方式,造成童年生活的单调、乏味和疲劳。

可怕的是,这样的理念正在影响着家长、教师,正在影响着学校和教育。这些“超速”教育理念让我们看到了儿童教育对功利的屈从,对效率的追逐。

造成童年加速的原因是复杂的,从根本上看是对孩子未来所要面临的压力的恐惧。社会竞争的急速加剧,造成就业、住房、择偶等一系列的压力直接从学校教育的终点压向起点,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势不可挡。无奈之下,家长、老师们只有早点为孩子做好准备。

童年的速度,从一个新的角度再一次提醒我们关注童年的消逝。毕竟,当童年的速度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童年就真的死了。在这个已经很难重拾古典意义的童年信仰和价值的“后童年时代”,我们应该正视儿童的当下处境和遭际,调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童年加速的现状,敦促我们加速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儿童的教育,重新规划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固然要促进儿童走向富于发展的未来,然而也正如杜威所说,儿童的生活不全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的,儿童的生活就是当下的生活,童年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弥足珍贵的。

作为教育者,我们并不能承诺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我们至少可以把童年应有的闲暇和快乐还给孩子,让童年尽可能回到它本来应有的节奏和速度。我们当然不希望当时间流走,留在孩子们心目中关于童年的记忆少之又少。

关心儿童,就从关心儿童的童年生活开始。就如同开启孩子们的中国梦,要从圆了他们童年的梦开始一样。这是作为一位父亲、一位教师的我的神圣职责。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1:09 , Processed in 0.13055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