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志田:学术会议的仪式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1 11:0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罗志田:学术会议的仪式化
● 罗志田

学术会议不应是为开会而开会,而当是为学术开会,且最好多向青年学者开放

前曾略及学术会议的仪式化,该文发表前适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于是有同事误以为我是在说那会。这是个误会。拙文实先已写就,不过发表稍晚,恰出现在会议之后而已。若一个人自己做着某事,又对此事表示不满,虽可以托辞说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终有些不地道。

在民国早期,倒真曾见类似的现象。时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在自己办的刊物上撰文批评政府的教育政策,却并不以其掌握的权力改变这政策,可谓史上奇观。但那是士与大夫分离之后读书人向知识人过渡时代的特殊现象,不易重现。近年也曾见退下来的大学校长和副部长谈教育弊端。尽管他们和章士钊一样选择不在任上解决自己看到的问题,到底还是退而后针砭。学者不能连官员也不如,一边开会一边批评会。虽说一人可有多重认同,若身份转换太迅捷,仍难避虚情假意之嫌。以此视我者,或也有点不仁者见不仁。

其实我是希望以学术会议为例,说明我们的学术呈现一种日益程式化的态势,有可能变成被程序控制的仪式和表演。前文刊发后,最近回看电脑,竟然先有“学术仪式化”一文的半稿在,说的正是学术会议。可知我心中存此思虑,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今日各类学术程式中,学术会议的确是一个重要成分,现在几乎已到没有学术会议就不是完整“学术”的程度了(如有的历史系就曾规定研究生不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不能毕业)。在一些重要的科研单位,每到年底,可谓放眼皆是学术会议(因为当年开会的任务要完成,当年的经费也要用完)。

而学术会议本身,也越来越仪式化。不仅前述的报告和问答逐渐行礼如仪,其他很多方面,也往往带有“计划学术”的味道。即使在长期推行市场经济的社会,学术会议也已是有计划地进行。像我们这样曾经历过计划经济的地方,“计划学术”的味道就更浓厚。其特点是有系统而且“完整”,但也因此变得封闭而不开放。

我自己也曾办过几次专题性的学术小会,但很快就歇手而不复敢于问津。盖除了无数多的繁文缛节外,最大的苦恼是最适合这一专题的学者不易聚拢,而有些几乎未曾做过这方面研究的人又千方百计想要来(估计也是要完成开会的任务)。一旦参会的人稍多,就不得不压缩每个人报告和评论的时间,结果就连行礼如仪也须浓缩进行(沈松侨兄曾在会上慨叹:他致力于会议评论凡十数年,没有一次能把他的意见说完)。外国的学术会议报告后的提问常常是一问一答,我们如今多数时候已改为众问一答,且常因时间不够而可以选答。

在我们这里,有些级别高的学术会议往往还要“审查论文”,合格者方能入选。看似非常认真而且尊重学术,然而在学理上却有些问题:不论什么层级的办会者,都不可能样样通而又研究精深,他们怎样“审查”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学术论文,尤其是那些具有突破性的论文?若送来的论文都是办会者学力所能及、足以准确判断,则其是否居于学术前沿,便很成疑问。这样的论文,其报告和讨论不流于形式,还能怎样?且实际的“审查”,又往往别有所重,并不仅限于学问。

如果说“审查论文”是我们的“特色”,别处的选择也未必充分开放。一篇报告或一个发言的重要与否,往往已经前定了;尤其是所谓的主题演讲,报告尚未进行,其价值通常是由学人已确立的学术地位所决定的。这更多是一种荣誉,意味着对报告者既存研究的承认(在外国,这类承认的重要性不亚于获奖)。但即使高段学者,也很难短期内连续发表真有价值的学术报告。于是在学术会议频密的时代,较有成就的学者已甚感难以应付接二连三的主题演讲,而真能写出好论文的年轻人可能连在会议上发言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凡说话便易生误解,我必须申明:我并不反对开办学术会议,估计以后还不得不参会甚或参与办会。但我真心希望我们不是为开会而开会,而是为学术开会;并能大幅延长评论特别是问答的时间,充分实现研讨这一开会目的;同时尽可能唯文是取,更多向努力于一线的青年学者开放。

(作者为历史学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5:35 , Processed in 0.061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