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雄是这样制造的:评书演义中的历史错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2 00:0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雄是这样制造的:评书演义中的历史错误
2014年01月20日

来源:新周刊 作者:杨津涛



[/url] 中国人最基础的历史认知,往往来自评书演义。但那些在街头巷尾,收音机里传来传去的演义故事,却充满了林林总总的历史错误,实在当不得真。




中国人最基础的历史认知,往往来自评书演义。但那些在街头巷尾,收音机里传来传去的演义故事,却充满了林林总总的历史错误,实在当不得真。
话说[url=http://apphistory.news.ifeng.com/figure/detail.php?id=79]隋炀帝
即位,大赦天下,这一赦在山东放出了一条大虫,此人乃私盐贩子程咬金是也。既遇大赦,别的犯人一哄而散,但程咬金却赖着不走,狱吏只好沽来水酒牛肉,伺候他饱餐一顿,老程才出狱而去。但他出狱后,家中没钱,便拿一条旧裙当了一两银子,做起了柴扒买卖。随后,老程又在梦里学了三路大斧,从此走上了反隋的革命征程。
这是《说唐演义》第二十、二十一章里的情节,但就这短短两章,历史错误层出不穷。首先,隋唐时官府禁止杀牛,牛肉不是普通百姓随便吃得到的;其次,那时人们花的是铜钱而非银子;最后,程咬金在真实历史中是将门之后,并非私盐贩子出身,而且他的兵器乃是高富帅将领惯用的马槊,绝非什么大斧。
对于中国人而言,他们的历史认知通常都是从《说唐演义》之类的评书小说开始的。那些评书中的“历史”,在人们脑子里存在了几十年,但谬误却比比皆是。
因此评书或小说只能是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真把它当成真实历史,难免贻笑大方。
白银直到明朝才实现货币化。
在《水浒传》里,我们时常能看到好汉拿银子结账或打赏。鲁智深还没出家时,碰上金老汉父女,就是自己掏五两银子,找史进要十两银子,接济了他们。武松上景阳冈打虎前,找酒家买酒买肉,用的也是碎银子。事实上,在《水浒传》故事所处的北宋末年,白银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
中国历来是贵金属匮乏的国家,社会上流通的白银少、价值高。在宋朝,只有皇帝赏赐大臣或向辽、金、西夏缴纳“岁币”时才用,普通老百姓买东西花的是一枚枚的铜钱、一叠叠的“交子”(纸币)。
到了明代,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顺差,西欧各国从美洲掠夺的大量白银,很多都被用来购买中国的瓷器、丝绸和香料,使中国市面上的白银逐渐多了起来。到了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老百姓的田赋、徭役等合而为一,统一征收白银。此后,不管是朝廷给官员的俸禄,还是民间买卖、借贷,都开始采用白银结算。
《水浒传》、《金瓶梅》这些反映北宋题材的话本,大都成书于明朝以后,所以在叙事时时常代入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白银货币化。
历史上从没有过“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大杀器。
评书里的皇帝大都是昏庸无道的,比如《杨家将演义》里的宋太宗只知道任用老丈人潘仁美、陷害忠臣杨家将。对于这样的昏君,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于是为了满足民间诉求,小说家或说书的,便发明了一种“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大杀器”。
最著名的自然是八贤王赵德芳的“打王金锏”和杨家老太君佘赛花的龙头拐杖。此外《说唐演义》里的程咬金、尉迟恭,《杨家将演义》里的高怀德,京剧《大保国》里的徐延昭,他们使用的兵器鞭、锏、锤等,也具有轰杀昏君和奸臣的伟大功能。
无论是金锏还是龙头拐杖,看上去是很拉风,但实际能起多大作用呢?小说里,“大杀器”不是来自上一代皇帝的赏赐,就是当朝天子的恩典。但是,哪个皇帝会给臣下发一件能把自己打死的“大杀器”,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所以,谁也没见过这些玩意发挥过威力,否则八贤王一锏毙了潘仁美,大宋天下不就太平了?奸臣尚且打不得,更何况“昏君”?
现实中的皇帝都是想方设法加强皇权,岂有给自己找不痛快之理?有个例子能说明皇家对这类“大杀器”的看法。慈禧是有名的戏迷,但是她禁止在宫里演《大保国》、《打龙袍》、《锁五龙》。这些戏演的都是忠臣为国事,手拿“神器”冒犯太后、皇上的故事。估计在老佛爷心里,这全属大逆不道,让宫女太监们看了不免想入非非。
包青天的铡刀纯属子虚乌有。
看包公戏,大家最期待也最激动的场景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包青天请出“龙、虎、狗”三口铡刀,一声令下,让恶人身首异处。这个画面看起来确实是很爽,但包大人要是敢这么办,估计很快就要被撤职查办。在真正的历史里,无论铡刀,还是死刑立刻执行,都是子虚乌有。
中国在秦汉时期就有死刑复核制度的萌芽,到了包拯所处的北宋年间,已经发展出一套完善的复核机制。在宋朝时,死刑判决大都要上报提刑司、刑部或审刑院核准,然后才能执行。一个犯人即使被核准了死刑,也不能立即执行。唐宋年间,死刑不在朔望、上下弦、二十四节气等日子执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电视上总看到“午时三刻处斩”的桥段,这也与历史不合,唐宋时处决犯人通常是在黄昏时分。
现代人讲程序正义,古时候何尝不是?包青天再英明神武,也会有一时糊涂,办错案子的时候。要是没有一个复核的程序,或让犯人鸣冤的机会,即使是包青天,怕也免不了制造出几起冤案来。
马槊才是“高帅富”的兵器。
无论《三国演义》还是《隋唐演义》,武将手中兵刃,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赵云的龙胆亮银枪、罗成的五钩神飞枪等,总是那么霸道拉风。其实刀也好,矛也罢,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普通士兵才用的把式,是屌丝的武器。
相比于刀枪,真正的兵器贵族是马槊。遥想曹孟德在长江上“横槊赋诗”,睥睨天下,是何等威风。还有赵云在八十万军中七进七出,“砍旗两面,夺槊三条”,注意夺的不是刀,不是枪,而是槊。这些细节,充分说明了马槊在兵器中高大上的地位——非大将不能用。
马槊看上去与矛类似,但槊锋长,刃宽,能刺,能劈砍,杀伤力强大。大将用的马槊打造工艺繁复,如制作木杆,要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篾,再将细篾用油反复浸泡,泡到不再变形、开裂为止。最后把细篾与葛布层层胶合,再经过桐油浸泡等工序,才能做出马槊的杆。由此而成的槊杆,柔韧受力,刀砍不断。
打造一支马槊要耗时三年,且成功率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岂是普通小兵可用?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标志。
评书中使槊名人,首推单雄信。他手中一杆金钉枣阳槊,重一百二十斤。单雄信相传祖上乃北周名将,虽然家世没落,但家中仍是能建起庄园的一方土豪,自然玩得起槊。
至于吕布的方天画戟、张飞的丈八蛇矛都是槊的变种。相较之下张三爷的丈八蛇矛,就比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高帅富得多。这是自然,张飞家是土豪,二爷不过是卖草鞋的,玩不起槊啊。
但是,非要较真的话,青龙偃月刀也是杜撰的,这兵器最早出现在宋朝《武经总要》里。真实历史中,关二爷使用什么兵器呢?《三国志》记述了“斩颜良”的片段,“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既然是将颜良“刺”于马下,关二爷用的多数是马槊之类的刺杀兵器。
古代禁止杀牛,梁山好汉哪能顿顿熟牛肉?
《水浒传》里,好汉们下馆子,从来不看菜单,张口就是筛几碗酒,再切几斤熟牛肉。林冲看守草料场时,外出沽酒,那“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还有武二哥景阳冈打老虎之前,也是点了熟牛肉下酒。读者看了这些情节,不免以为在宋朝时,牛肉是随处可见的普通食物。
事实上,牛肉在当年相当昂贵,原因很简单——官府不许杀牛。在农业社会,耕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西周时就有“诸侯无故不杀牛”的规定。中国古代政府给予耕牛的特殊保护,怕是今天的印度人也望尘莫及。比如,在汉朝,杀牛是要偿命的,即使你是牛的主人。
汉以后,对杀牛的惩罚不再那么严厉了,牛主人擅自杀牛,在唐朝判徒刑一年,在元朝则要杖责一百。杀自己的牛尚且如此,那要是杀了别人家的牛,刑罚当然会更重。在梁山好汉们所处的宋朝,在不是正当防卫的情况下,杀死他人的牛,要处以“决脊杖二十,随处配役一年放”。
在唐宋时期,不管这牛是老得拉不动犁了,还是意外瘸了腿,都是不能杀的,除非等牛自然死亡。虽然也有人偷偷杀牛尝鲜,也不可能如《水浒传》里,那些酒家有如此充足的牛肉供应。或许张青、孙二娘夫妇做人肉包子的买卖,就是因为牛肉太难寻了吧。
实际上,好汉们下馆子最可能吆喝小二的是:“切二斤羊肉。”北宋以羊肉为主要肉食,《清波杂志》记载北宋时皇宫“御厨止用羊肉”。苏东坡也有“十年京国厌肥羜”的诗句,这位美食家连出生五个月的羊羔都吃腻了,于是发明了“东坡肉”,当然,猪肉在宋朝城市消费量也不小。
傻傻的福将,欢喜的结局。
所谓“福将”,顾名思义就是在战场上福星高照,总能化险为夷的大将。这种人常以喜剧形象出现,他虽非主角,却能给读者留下最深的印象。福将的代表性人物是程咬金、牛皋、孟良和焦赞。
仔细分析,几乎每部演义评书都有福将存在。福将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相貌却是“千人一面”。他们都是身材高大,相貌丑陋,胆大心细,还有一身忠肝义胆。而且不同评书的福将有互相抄袭之嫌,比如《明英烈》里的胡大海和程咬金何其相似。
福将能有今时今日的面目,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变化过程。以大名鼎鼎的程咬金为例,他出身世家大族——自曾祖起,历代都在北齐为官。所以历史上程咬金的兵器就是前文说过的“高富帅”兵器——马槊。到了《说唐演义》故事里,程咬金虽然是世家出身,但家世没落,成了和寡母相依为命的私盐贩子。
程咬金被改变身份是明末清初,在晚明的《隋史遗文》、康熙年间的《隋唐演义》里,程咬金开始改头换面。民间艺人包装出了一位混世魔王程咬金。于是乎,“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成了现在中国人的常用俗语。
牛皋的身份变迁同样如此,真实历史中,他在岳飞手下是中军统领。等到《说岳全传》问世,钱彩笔下率真、勇猛的牛皋就一下深入人心。历史上牛皋是因反对议和而被秦桧杀害,小说则给了牛皋一个真正的喜剧结尾——在岳雷扫北中,上演了一出“气死兀术,笑杀牛皋”的传奇。
武将单挑纯属想象。
网上有一批“武评”爱好者,就是依据小说中武将单挑的情节,给关羽、吕布,给呼延灼、鲁智深定个武力高下。评书里的武将单挑,我们耳熟能详。长沙城下,老将黄忠大战关云长;潼关阵前,许褚裸衣战马超,让人读来心潮澎湃。
但仔细一想,两军对垒,军队的人数、装备、士气,以及将领的指挥无一不影响战场胜败,战争没有理由会被两个逞匹夫之勇的将军所左右。否则脚有残疾坐轮椅指挥的孙膑,也不可能让孔武有力的庞涓死于乱箭之下。
历史上,真正的著名武将单挑极其罕见。上文提过关羽斩颜良算是一例,还有就是孙策和太史慈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恶战。太史慈曾带一名随从在野外与孙策一行偶然相遇,遂上前迎战。当时“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两人打了一个平手。
从上面的案例来看,古时武将不到保命的关键时刻,断不会赤膊上阵,与敌将拼个死活。
通常所说的为将之勇,并不是单挑,而是率军突营陷阵。如《三国志》中有吕布手下大将高顺,此君常率精锐“陷阵营”,突袭敌阵,攻无不克;还有就是夺了侄子江山的明成祖朱棣,他时常率骑兵突袭军阵,屡屡得手。不过,朱棣的勇武另有乾坤,皆因侄子建文皇帝有旨意,要抓活的。讨逆军上下被捆上手脚,才让朱棣有恃无恐,不然明枪暗箭,匹夫之勇焉有活路?
异姓封王难如登天。
听评书时,很少有谁谁被封个侯,大都是皇上一高兴,当场就封王了。薛仁贵在历史上的最高爵位是平阳郡公,到了评书中就成了平辽王。异姓封王在唐朝还较常见,著名的有汾阳王郭子仪、燕郡王罗艺,或者是赏赐功臣,或者是安抚割据势力。所以在唐朝故事中编个“平辽王”的爵位,尚在历史框架之内。
然而在以宋朝为背景的小说中,满天飞的异姓王爷就有点扯了。在这些子虚乌有的王爷中,最神奇的要数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他同时被封为靠山王、敬山王,是为“双王”。
历史上,宋朝给功臣封王,几乎都是追封,如曹彬为济阳郡王、岳飞为鄂王。值得一说的是《水浒传》里与蔡京、高俅狼狈为奸的童贯,这厮作为一个宦官,生前就被封为广阳郡王,当真是风光一时。
小说里封王的极致是所谓“一字并肩王”,就是“齐、楚、燕、赵”等封建一省的王爵。在田连元的评书里,程咬金被李密封为一字并肩王;在单田芳那里,裴元庆又被程咬金封为一字并肩王。
真实历史中,一字王大都封给皇帝的子弟,如明朝的燕王朱棣、辽王朱植等。到了南明,处境岌岌可危的永历小朝廷才封了李定国晋王,这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举措而已。
一字并肩王看似荒诞,但评书影响所及,也尽人皆知。民国张勋复辟后,得了个忠勇亲王的爵位。张勋当了王爷自然很高兴,在家里得意洋洋。夫人曹氏一直都不赞成复辟,对丈夫说:“今虽封忠勇亲王,吾恐汝他日将为平肩王矣。”张勋问为什么,曹氏大声道:“汝将来首领必不保,一刀将尔头砍去,汝之颈不与两肩一字平么。”一字并肩王真的只是个笑话。
虚构的北伐辽金,天真的“YY”。
历史演义通常有一个相对真实的背景,如《三国演义》的汉末逐鹿、《说唐演义》的隋末大乱,不同作品的差别在于史实和虚构的比例。在一些民间作品中,甚至有一些凭空“YY”出的情节,如薛丁山之子薛刚起兵反唐,讨伐武则天;又如《说岳全传》里岳飞次子岳雷挂帅北伐,大败金国,收复失地。“YY”最过分的要算那本《反三国演义》,愣是让蜀国统一了天下,不正是如今盛行的“YY”穿越小说鼻祖吗?
这种艺术创作一方面寄寓了文人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也符合读者的心理要求。自五胡乱华以来,汉人时常被少数民族欺负。尤其在宋朝,辽、金、西夏无不对天朝吆五喝六,不免让汉人心里有气。
在真实历史中宋人打不过契丹人,后人就让杨家将、梁山好汉出场,帮老祖宗打他们一个落花流水。清朝统一全国后,汉族知识分子不甘被少数民族统治,就创作了大量这种驱逐鞑虏的“禁书”。
除了抗击外族,忠奸斗是明清小说“YY”的另一个重点。在历朝历代,皇帝身边都有奸臣当道、忠臣护国,比如明后期东林党和魏忠贤的斗争。斗争中得势的常常是奸臣一方,文人在现实中被打压,就在小说中将祸国奸臣绳之以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抗辽名将潘美成了大恶人潘仁美;在平灭东、西突厥中立下大功的苏定方,也成为陷害罗成、罗通父子的宵小之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54 , Processed in 0.06773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