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凌绝岭:不要摧毁底层知识青年的“中国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4 01:5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凌绝岭:不要摧毁底层知识青年的“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3-05-22
作者:凌绝岭

  底层知识青年,是社会学者于建嵘在2010年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他在介绍“社会新底层”的文章和专访中,多次呼吁政府和社会关注这个被边缘化了的群体,并且发出他们将改变中国的警告。他指出,所谓的底层知识青年群体,指的是那些“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见识,但没有被纳入国家体制,没有稳定工作,生活漂移的年轻人”。与新生代农民工不同,这一群体在居于弱势地位时,除了困扰自身的生存问题,他们还会从制度乃至政治层面思考自己遭遇的种种不公,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自嘲、冷漠、不满乃至对立等情绪。

  近几年来,受房价居高不下和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的影响,底层知识青年这一群体的规模与年俱增。今天的中国,谁要是再喊些“知识改变命运”之类的口号,就算不被挖苦嘲讽,也鲜少有人附和响应。残酷的现实早已告诉人们,就算一个家庭倾尽所有供养孩子读书,最后也未必换得来家族命运的改善。对那些家境一般又没有背景的大学生而言,要想找一份体面得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买房买车的工作,绝非易事;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甚至“毕业即失业”。

  底层知识青年的压力除了来自于客观上的高房价和难就业之外,整个社会金钱至上的成功判断标准,也是压在他们胸口上的巨石。“读了那么多年书,好歹也是一个大学生,挣得还不如一个农民工多”,相信不少人对这样的说辞不会陌生。对于这件事,笔者个人也是深有感触,几位年龄相仿但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发小,真的没比我少挣。过年回家,免不了要同他们说起工资,每次“比钱”时刻的来临,都会在我小小的自尊心上划一道伤口。

  正是在前边所描述的那些骨感的现实面前,不少底层知识青年低下了他们高傲的头颅。被边缘化的他们,从来不甘心居于社会末流,但苦于上升渠道的日益窄化,事业和爱情一时都难以找到突破口。面对现状,除了无奈就剩无力的他们,只好在自怨自艾中舔舐伤口,在自嘲乃至自贱的集体狂欢中,寻求片刻慰藉——在此背景下,“屌丝”一词横空出世。有观点认为,“屌丝”的出现,既消解了当下流行的成功学镀金的虚妄,又拒绝了来自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庶民的文化胜利”。是过度解读还是当真如此,每个“屌丝”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这里我不再赘述。

  如果说“屌丝”多少有点逃避现实的意思,或者说至少没有直面问题,那么底层知识青年中的另一类人,就显得更有反抗精神了,当然,这类中的不少人也会以“屌丝”自居。没错,我说的就是“政治控”,一类关心政治胜过一切的人,他们虽然遍布不同的年龄段,但在底层知识青年中应该比例会更大一些。就算自己是“吃地沟油的命”,也要“操中南海的心”,“政治控”们很少拘泥于具体的琐事,他们关心的大多是政治体制和社会思潮等关乎国族命运的宏观话题。举例而言,面对北上广严格限制外地人加入户口这一问题,“屌丝”们的态度可能是不入就不入吧,反正也买不起房,指不定哪天就逃离了;“政治控”则肯定会直指户籍制度的种种弊病,并发出废除这一制度的呼吁。

  30多年前的《中国青年》上,曾经刊登过一篇题为《人生的路呵,为何越走越窄》的大学生(潘晓)来信,这封信在当时引发了关于青年人出路的大讨论。而今,30多年过去,受改革开放之惠,潘晓当年遇到的不少问题和烦恼早已不复存在,但对青年们来说,时代变了,对人生的迷惘和未来的焦虑,却成了永恒的主题。如果说潘晓们的苦恼,更多来自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身份歧视,那么在打破了按出身和成分划分阶级的今天,青年人们的烦恼则主要来自于权力市场经济中的种种不公正。进一步说,这种不公正又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计划经济时代在不同阶层和地域之间设置的壁垒,至今尚未废除,给底层知识青年带来的“起点不平等”。于是,在现实中,生长在贫困山村孩子高考成绩明明要比大城市同龄人高的孩子,却不能像后者那样考进一所体面得大学的故事不断上演,对农村的孩子而言,他们“搬砖”的可能性要远大于那些城里娃。

  另一方面,不完全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尚未完全摆脱极权政治“控制术”的青年人,跌进了另一个泥潭,在这个泥潭里,他们不仅要直面信仰迷失的虚空,而且还要遭遇物质(金钱)至上的资本奴役。尽管不少青年人反感这种生活状态,但面对来自于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压力,他们还是屈从了,在争做极致利己主义者的路上越走越远。然而,对于那些没有背景的底层青年而言,“机会的不均等”自此至终都伴随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他们拼命想挤入体制时,权力阶层封闭式的“代际传递”,早早地向他们关上了大门。即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有幸凭个人能力顺利通过独木桥挤进去,也只能长期停留在体制的末端,用自己的青春去换取那未必能等得来的职位升迁和处境改善。

  杨继绳认为,决定一个人地位有两种因素,一个是“先赋性因素”,即靠家庭背景;一个是“后致性因素”,即靠个人努力。先赋性因素作用太大,这个社会的流动性就小,继承性就大,也就是世袭性强。显然,在今天的中国,一个年轻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来自于家庭方面的因素要远多于个人努力。“富者恒富,贫者恒贫,官员的子孙永远是官员,农民的后代除了做农民工别无出路”,一幅极致的阶层固化图正在现实中形成。无疑,这是一种身份时代的复归,是垄断机会、财富和资源的“集体世袭”。

  在这样的困境中,底层知识青年的痛感要远大于其他阶层,一方面,他们背负着整个家族改变命运的寄托,另一方面,整个体制却在他们通向成功的路上设置各种障碍,不断上演屡战屡败的人生悲剧。最近,有一家外媒观察到,高房价正在摧毁中国年轻人的梦想,其实,摧毁他们梦想的又岂止高房价呢?回到文章开头,于建嵘发出的那个警告,在长期遭遇不公而又没有改变现状的可能性时,底层知识青年的怨恨情绪只会越积越多,直至酝酿出难以预料和控制的结果。我想,执政者是时候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了,因为,当一个社会摧毁了青年人的梦想时,他们终究有一天会以报复式的行动来摧毁这个国家,这样的故事在古今中外发生的难道还不够多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11:58 , Processed in 0.1360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