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0后带领村民连办三年“村晚”轰动河北沧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5 07:4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0后带领村民连办三年“村晚”轰动河北沧县
来源:中国青年报 樊江涛 吕三龙  虽然连旗杆也没有,但是国旗还是由4个孩子各擎一角,出现在了“赵码头新农村公益村晚组委会成立暨2014年第三届村晚主题发布仪式”上。在2013年12月22日这天的仪式上,几位赵码头村村民正式受聘进入了“新农村公益村晚组委会”。生平第一次从县、乡干部手中接过的大红聘书,被他们郑重地摆在了家里最醒目的位置:一进屋就能看见的柜子上,一脱鞋上炕就能拿到的窗台儿上。
  如今,完全由村民自发举办的“村晚”,已经成为河北沧县黄递铺乡这个小村庄的新年俗。
  从初创时鲜有村民主动参与的尴尬,到如今十里八村争相“盗版”现场录像的疯狂,回顾“村晚”每一年的付出,发起者之一——集“村晚”策划、导演、主持人、演员等为一身的石家庄学院大四学生赵华却感觉:自己得到的远比付出的多。正是“村晚”,让他这个赵码头的90后,了解了出生的村庄、熟悉了乡里乡亲。
  “村晚”给赵码头村和附近村子带来的变化也显而易见。这次主动要求为发布仪式助兴的8个60岁以上的老人,就一改几十年的演奏习惯,模仿电视上时尚靓丽的“女子乐坊”,站着拉起了二胡。
  “村晚”打败“三俗”演出
  2012年正月十三那天,在乡里开婚庆店的赵码头村民赵国伟,想利用自己的婚庆设备,招呼乡亲们在正月十五这天一起“乐呵乐呵”。谁知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喊了一天,却一直无人应声。直到天擦黑,村里在石家庄上学的“大学生”——赵华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报名者。那时就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赵华正由于刚刚在校园男主持的PK战中意外落马而心有不甘,渴望一个可以证明自己的舞台。
  于是,赵华和赵国伟夫妇一拍即合——3人合力办一台“村晚”。赵国伟负责调音,赵国伟的妻子王凤双担任摄像,而赵华则如愿成了男主持。同时由于人手短缺,赵华还要兼任“催场”。为了给“害羞”的村民找个台阶,3个人在正月十四的一大早又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开始“点兵调将”。被选中的村民果然不再羞涩,一个不落乐乐呵呵赶来报到。由于一开始对参与热情心里没底,赵国伟和赵华对大家承诺:只要来了就让上!结果一上午就征集了50多个节目。而“零门槛”也成了后来赵码头“村晚”的传统。
  节目有了,可到时会有观众吗?就在“村晚”前一天,住在村西头的村民还按照一家50元的标准收齐了4000元,专门从沧州市请来了专业演出团队,又是灯光又是音响在村里演出了两个小时。但这场颇为“火爆”的演出,却由于家长们认为内容“三俗”、“少儿不宜”,禁止孩子们进场观看。
  与此不同,在正月十五下午的“村晚”中,第一个节目就是赵华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诗朗诵——《少年中国说》,而表演者也是赵码头的孩子。
  舞台上和赵华一同主持的其他3个村民,一改平日说话时的方言,讲起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虽然还不习惯鼓掌,但每到精彩处都有笑声。”赵华告诉记者,在零下10摄氏度的户外,1000多名观众将长达5个小时的“村晚”从头看到尾,也从头笑到了尾。
  这仓促打造的首届“村晚”火了,登上“村晚”舞台的村民也火了。刻录有“村晚”录像的光盘被要走了几十套,依然不断有人上门求取。没办法,赵国伟不得不每套光盘开收20元的“成本费”,但还是被“买”走了几十套。这套光盘不但村民在家看,居然也有商家为了招揽生意通过门脸前的电视和音响播放。而在“村晚”上精彩演出的村民也找到了当明星的感觉——赶集时常被看过光盘的邻村村民认出来。
  “最重要的是,”赵华对记者强调,“‘村晚’之后,‘三俗’演出在赵码头村的春节演出中再也没了市场!”
  “村晚”还要在“村”字上下功夫
  相比第一届“村晚”的仓促,2013年的赵码头“村晚”则做了精心的准备。经过一年的思考和分析,赵华和赵国伟一致认为,首届“村晚”之所以大受好评就在于接地气。而在各种节目中,“身边人演身边事”的小品无疑最受好评。
  赵码头“村晚”小品创作有两大特色:一是没剧本,二是集体创作。小品有了框架后,演员一边彩排,一边七嘴八舌,将身边的笑料和包袱植入其中。戏剧小品《韩琦杀庙》中,他们就将枣收成不好、自家的枣被邻家的羊吃了等村民们面对的头疼问题,植入了传统戏剧。
  在外打工的90后赵万强根据自己网恋找对象的经历编排的小品《网上结婚》,最受年轻观众喜欢。小品中,赵万强设计了讽刺网络炫富的桥段。主人公在互联网上吹嘘自己是“富二代”。“要说我爸,还得从我爷爷开始说。我爷爷是面粉厂董事长,我爸爸混了个总经理,我也就是个车间主任!”这时台下有对老赵家知根知底的观众忍不住笑着插嘴——“啥面粉厂?你家不就是开磨坊的吗!”顿时台上台下笑成一团。
  这一年的春晚,不仅赵码头的村民来了,临近村的村民也都赶来观看。舞台前的空地挤不下,于是有人爬上了舞台对面的房顶,甚至有人坐到了两米多高的水泥搅拌机上。外村开来的汽车更把村里的路堵了个严严实实。
  2013年10月,媒体报道了赵码头“村晚”的火爆后,石家庄一个城中村的村民专门给赵国伟和赵华打去了电话。与赵码头“村晚”简陋的露天舞台不同,这个城中村有着气派的剧场——1700多平方米的会场、数十盏舞台灯光、30平方米LED高清显示屏……但这样的剧场却很少有能吸引当地村民的演出。于是“城中村”的村民向赵码头“村晚”的骨干发出了邀请:帮我们也办场红红火火的晚会吧!
  然而当几位文艺骨干来到“城中村”后,对于这里能否复制赵码头“村晚”却一下变得不那么自信了。这里不仅有赵码头没有的剧场,这里的小学还有赵码头孩子没有的电脑,紧邻小区的集贸市场要比赵码头村5天才有一次的“集”货品丰富、洋气得多,更令人均不到9分地、没有任何实体企业的赵码头村民吃惊的是,“城中村”村民每人每年5000元的股份分红—— “不干活儿也能挣钱?!”
  当赵码头村的文艺骨干把他们的“拳头”小品——《老来难》展示给“城中村”的文艺爱好者时,不孝子对着亡母悠悠唱起“我的那个最亲的娘!”——这通常是赵码头村老人的“泪点”所在,而在场的“城中村”村民却全无感觉,甚至有人还尴尬地低笑两声。这些文艺骨干有所不知,与赵码头不同,在这个享受医保和退休金待遇的城中村,温饱和看病不再是养老的难事。
  “村晚”有了第一笔资金支持
  其实,早在2013年春节,同班同学宣雪也曾想在自己的家乡复制赵码头的经验,用打工积攒的2000元也组织村民办台“村晚”。但却在村干部、村民甚至父母那里碰了一鼻子灰。
  2013年5月,为了合作拍摄纪录片,她和赵华一同回了趟赵码头。拍摄过程中临时需要几位老人出镜,不到10分钟,赵华就领来了7位老人配合拍摄。“差距啊!”宣雪不禁感叹,“在我们村,这么短时间我一个也找不来!”宣雪明白,赵华能成功就因为他比自己更了解农村。
  赵码头“村晚”被媒体报道后,县乡有关部门询问:“村晚”亟须什么帮助?赵华二人的回答挺实在:看看“村晚”的录像就知道了!果然,看完录像,县乡有关部门给了5000元的资金支持。有了钱,赵国伟、赵华二人却发了愁。几年前赵码头闻名全乡的高跷队,就是在演出时因几盒烟与百十来块钱的分配起了争执,最终散了摊子。
  为了花这5000元,“赵码头新农村公益村晚组委会”成立了。“钱怎么花,我俩不管,大家说了算!”9个人中,除了赵国伟、赵华两人,5位文艺骨干和1位心灵手巧的“剧务”,还为这5000元专门聘请村民当“会计”。
  有了钱,赵码头第三届“村晚”立刻就上了“档次”:300元租了个一米高的舞台,添置了两个单价1000多元的话筒,花250元买了10对红灯笼,演员们更第一次用上了“300元一堆”的化妆品……
  虽然有了支持和关注,赵华们却感觉这届“村晚”反倒不好办了。为了配合媒体宣传,“村晚”的时间从往年的正月十五提前到了腊月廿四;盛产金丝小枣的赵码头,“村晚”第一次有了响亮的主题“金丝情中国梦”,但采访时赵华又颇有些不自信地问记者:“这个主题是不是有点大了?”已经大四的赵华正忙于找工作,而赵国伟的妻子又在不久前生病住院……
  “即便面对再大困难,赵码头的‘村晚’也要按时开演。”赵华知道:村民从上一年“村晚”落幕时就一直盼着这个舞台;而作为走出赵码头的90后,他更离不开这个给他归属感的舞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1:00 , Processed in 0.0638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