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4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职院学生写给本站管季超的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5 16:4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尊敬的管老师:
    一年了,整整一年了吧。
    记得以前(大一开学时),您到我校讲学时,我给您画了一张漫像,现在想想有点儿冒犯,而您却赞赏了我,实在不胜感激。

http://xnjyw.5d6d.com/thread-25414-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5414-1-1.html
    那次会议后,我开始努力在班里在系里表现自己,张老师、陈老师对我也十分栽培。我很荣幸地成为系学生会一员,成为一名学生会干部,在班里,也担任副班长一职。我们张老师每次上课也总提起我。我想,这与您对我的热情鼓励是分不开的!
    这一年里您过得还好吗?
    前几天我到广告公司玩了一下,发现我们现在的基础课和软件功底相比之下有欠缺。大学环境太温暖了,对外面的风雨感觉不到,甚至很多人都巴不得毕业(或者干脆辍学)跑到社会里找工作。
    我们大二了,发现大三的学兄学姐每次总是一脸疲惫的回校办证,我知道他们都累了,不然为什么“一脸疲惫”?
    管老师,经历了这一年,我也学到了许多。就如您所说每天读一会儿书,每天做一次小结。
        [下省300]
    突然发现我们有了很多不好的习惯,连写家书这等天经地义的事情几乎没人去做。大家总是拿着手机,没钱的时候给父母发个信息,出什么事情好像都和自己无关。
    想到这里,不免惭愧……
    此致
致敬


您的学生:张晓涛

湖北职院艺术与传媒学院070131

20081112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6:48:11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给湖北职院学生的回信

管季超给湖北职院学生的回信


小张同学:
    收到你的来信差不多两周了,一直未给你回信。一是因为近段我的本职工作太忙,累得够呛,没精力写,http://xnjyw.5d6d.com/thread-209-1-2.html另外,我还忙里偷闲办着一个公益网站,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10-1-1.html虽没有多少人看,也挺认真去做,于是乎更忙。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二是觉得我对你们学校,对你个人的了解不多,不便多说什么,准备不复信了。

http://xnjyw.5d6d.com/thread-16676-1-2.html
    今天看电视,有大风降温的天气预报,赶紧提醒读高中的儿子,催他及时加衣服,怕他冻着。想到你比我儿子大不了二、三岁,于是改变主意,还是给你写一封回信,并且很认真来写。
    时间确实整整过了一年加半个多月了。
    去年10月份,应邀到你们人文艺术系为四个专业的同学作的那次学术性的演讲,是我第一次与大学生作群体性交流。http://xnjyw.5d6d.com/thread-216-1-2.html讲题是和你们的系主任张勇先生共同商定的。并不是因为我对此讲题深有研究,恰恰是我对此问题虽有关注,但并不了然于胸。只是觉得“文化创意产业”是个新的学术研究动向,值得关注,又似乎与你们所学专业毕业后的谋职和人生发展关联度极高,于是乎“无知者无畏”,大着胆子“弄斧班门”,去为你们作了一个下午的演讲。是否对你们有一点点帮助呢?不敢确定。
    那次演讲活动过后的一年间,我仍关注着这方面的动态,例如最近几天我还看了10月11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举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四人谈”学术活动的相关资讯,这4位专家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解读,特别是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进行了全面分析。虽然我并不深懂,但看看这方面的学术信息,对开启我的本职工作的思路,似有好处。
    要感谢湖北职院人文艺术系领导和老师们的抬爱和信任,他们鼓励了我的文化观察的兴趣。那一天你们系系主任、书记,各位老师悉数到场,是我没想到的。
    我16岁高中毕业时参加高考,考得很不好!严重偏科,数学分极低,总分不够,没能进入高校,所以我的第一学历是中师。(当年的本科录取比例只占高中毕业生总数的1.3%,要上大学非得各科均衡,考分拔尖才行。)
    我没有全日制大学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参加工作之后几乎全靠无人指点的自修来“补课”,http://xnjyw.5d6d.com/thread-8032-1-1.html费劲儿不小,还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学生”,因为咱的文凭上有“函授”二字。http://xnjyw.5d6d.com/thread-749-1-2.html因此没有什么可供你参考的好经验提供给你。
    如果非要说几点建议的话,不妨就说几个细节性的,供你参考。有用如否,由你判断。如果说错了,权当忘年交之间的闲聊。
    ——去年10月份在你校学术报告厅,你给我画的那张漫像上的签名我认了半天,才认出是“张晓涛”仨字儿;今年收到的你的来信只有两页,但其中有差不多近十个字难以辩认,要靠前后文句来推断。
    所以我的第一个小建议是:
    趁现在大学还没毕业,有时间习练,找一本好的钢笔字帖来练练字,不是为了当“书法家”,而是将自己的手写体写得字迹端正,至少让人不费力就认得清,最好能够写得好看。
    我的书法界的朋友、咸宁邹慕白先生出的字帖到处都能买到,他的字儿不难学,也好看,挺适合你们小青年的。
    别认为现在进入了所谓“网络时代”就不必把字儿写好。你想想,如果动笔写一篇东西,让人如辩“天书”,哪个老板敢招?
    ——我忘了你是哪个专业的了。
    不管你学的是哪个专业,我都建议你“补一补”语言表达(口头的,书面的)的基本功。

http://xnjyw.5d6d.com/thread-8684-1-3.html
    坦率说,去年在你们系为同学们讲课时,我感到同学们的听、说能力明显低于我的预估。有几位同学在回答我的提问时,抓不住老师发问的要点,理解上是偏的;表述自己的意见时缺乏条理,缺少有一定深度的内容。
    我不知道你们学校是否开有《大学语文》课。如果有,你和你的同学们最好认真学好,这对将来求职与事业发展必有好处。如果没有,那你不妨把我的建议当作一个长辈的忠告。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第三个建议是,别把“大学生”这个身份看得太重(这些年,我见过太多的不会写文章的“中文系”大学生,不会创作的“美院”毕业生,不能当场作手绘设计的设计专业大学生),别以为自己十八、九岁、二十岁了,大二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瞧不起老师或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了。
    以我的并不全面的观察,咱们的高等教育总体上是一种“虚假的繁荣”,许多同学直到大学毕业,充其量是“半成品”,http://xnjyw.5d6d.com/thread-945-1-2.html要成为一个企业/机构招进去马上就用得上的“人才”,好像还有好大的距离。

http://xnjyw.5d6d.com/thread-698-1-5.html
    我已经工作二十几年了,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后悔当年读书太少,根底浅薄。http://xnjyw.5d6d.com/thread-920-1-1.html
    你和你的同学们似乎很需要更敬重自己的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静下心来踏实地学习
    我的这个建议也并非泛泛而谈,是与你们学校往届几位毕业生有过接触,心有所动,才说的。
    “专业”上的建议,还是听听直接教你的老师怎么说,好吗?他们比我水平高,更在行。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中有一门课是《职业生涯规划》,想来你们的学习课程也会有这一类内容。好好听听你的老师怎么说。

http://xnjyw.5d6d.com/thread-780-1-2.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780-1-2.html
    手边正好有昨天的《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复印给你,供你作参考,弥补我的复信言不及义的缺憾吧。
    祝你和你的同学们天天进步。
    见到张主任和吕老师他们,你我问声好!我佩服敬重他们。
    好长时间未与他们见面了,从你的来信信皮上才知道原“人文艺术系”改名为“艺术与传媒学院”了。
以我的体会,学校和系的“牌子”响一些,对你们将来求职作“敲门砖”似有好处。但如果是私企,入了门之后,什么“牌子”(甚至一本、二本之类)并不重要,能否干出漂亮的活儿来,更实在。







管季超

12.4 晨起




    再及:
    临发出这封信时,我又犹豫了,怕所言不当,伤害到你的情绪,怕因善意直言反有负效应。
    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几乎没有人会乐意听批评,哪怕是你掏心掏肝地想奉献好的建议,如果不包上“糖衣”,对方一定会心中不爽,乃至心生介蒂。http://xnjyw.5d6d.com/thread-1240-1-4.html
    我经常与小学语文等学科老师接触,他们中大部分人,比我年龄小,因职责要求,免不了会提些业务建议,指一些问题,加之我性情比较急直,常常是好心帮人反把对方得罪了。
    希望你看完这封信,不至于坏了心情。
    就此打住。


http://xnjyw.5d6d.com/thread-903-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903-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903-1-1.html


3#
发表于 2008-12-9 08:05:1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学生对老师的‘冒犯’,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也不会有老师的自省,当然还要看学生是怎么的冒犯老师,这种冒犯是不是合乎情理,合乎道德范畴,合乎情理和道德这两个最为基本的原则,多一点学生冒犯老师,就会多一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http://xnjyw.5d6d.com/thread-7400-1-2.html
4#
发表于 2010-11-1 18:00:26 | 只看该作者
美国80后的价值观
涂子沛信息技术经理人、现居美国)


近年来,关于80后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等问题频繁成为国内舆论的热点,各种新名词也层出不穷,如月光族、啃老族、蜗居族、麦兜族,反映了这一代人的尴尬境况。美国的80后是不是也在而立之年备受“买房”、“找工作”的烦恼?今年初,皮尤研究中心(Pew)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80后的调查报告,颇具参考意义。
调查中,美国80后被要求对“买房”、“成名”、“婚姻成功”、“做好父母”等人生的各大目标进行归类排序。结果表明,“做好父母”受到最多80后的追捧,有52%的80后认为它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婚姻成功”位居第二,30%认为“最重要”;排在第三的是“帮助他人”,21%认为“最重要”;“买房”以20%“最重要”的支持率屈居第四;接下来“宗教生活”和“高薪工作”并列第五,各自获得了15%“最重要”的认可率;排在最后的是“成名”,只有1%的80后认为“成名”是最重要的事情,另有3%的80后认为它“很重要”,86%的绝大多数认为这“不太重要”或“根本不重要”。
这些数据表明,美国80后首先追求的是家庭和责任,而不是金钱、名誉和地位。皮尤中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抽样调查,是一种定量分析,其样本是否有局限性,结果是否准确,难以百分之百断定。但是,如果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也不难从“定性”的层面感受到这些价值观在主流社会的涌动。
举个例子,美国人极其重视毕业典礼,一人毕业,常常是举家前往。毕业典礼的重头戏是嘉宾演讲,演讲人都是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不难想象,在这个场合传递的价值观,对年青人影响极大,一些名流人物在名牌大学的演讲辞也因此广为流传。
奥巴马可谓其中的代表人物。2008年5月,他受邀在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他说,他刚读大学时无所事事,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后来由于母亲和师长的影响,他开始关心公共事务。1985年,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选择去了芝加哥的一个草根社区工作,年薪只有12000美元(当年平均工资约为14500美元),奥巴马在那里工作了3年。他回忆说,没有别人为他提供的帮助,他走不到今天;但没有他自己试图去为别人和社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过程,他就不可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更不可能走到今天。他的结论是,个人的生活和公众的生活其实是不可分割的,个人的救赎取决于集体的救赎。一个国家需要改变,就需要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承担起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责任。
如果说奥巴马是政治人物,有“说教”之嫌,不妨把视线转移到商界和学界的领袖。2007年,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主题就是鼓励毕业生去帮助他人、帮助世界减少不公平的现象。他说:“我的母亲,从来没有停止过督促我去为别人做更多的事情,你的能力越大,别人的期望也越高”。同年,因为《最后一课》而名闻世界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兰迪·波许在该校的毕业典礼上说:“你必须找到自己的激情,不能放弃……如果说我这一生学到了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是你不可能从物质和金钱当中找到激情”。激情从何而来?2005年,苹果公司的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说:“你必须要有勇气去跟从你内心的呼唤,而不是别人的观点、外在的声音……只有找到你真正的激情和所爱,你才有可能做出伟大的工作”。就我自己经验来看,仍记得几年前我的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谆谆寄语:“事业的成功很重要,但你们要记住,不能把事业的成功置于家庭之上,人生需要的是一种平衡的成功”。
重视家庭、乐于助人,美国80后的这种价值观,其实和上几代美国人是一脉相承的。皮尤的调查表明,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做好父母”就一直名列榜首,是近4代美国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至于“帮助他人”,在3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重要性排序和80后只有微小的差别,以一个百分点之差排在第4位。此外,数据还表明,有57%的80后在最近一年内做过志愿者,在30岁到45岁的人群中,这个比例是54%,在46岁到65岁的人群中是52%,几近一致。
美国的80后还有什么其它特点呢?近几年来,美国经济跌到了1930年以来的谷底,一蹶不振,不少80后一毕业就失业,跟上两代人相比,他们就业率是最低的,只有41%拥有全职工作,但调查结果却表明,绝大部分80后对前景持乐观态度;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由于信息革命的深入和渗透,75%的80后都在使用FaceBook等社交网站,83%的80后即使睡觉也不关闭手机,这些比率,都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美国人。此外,和前几代人相比,80后更支持种族平等、跨种族通婚,对同性恋和移民的态度也更加开放。例如,有45%的80后认为“即使意味要给予黑人等少数民族优先权,也要大力推进种族平等”,而上两代人只有27%和30%的人持有相同观点。皮尤研究报告总结说,和上几代人相比,自信、通过信息技术紧密相连、乐于接受改变是美国80后最大的特点。
(本文来源:南方网 )
5#
发表于 2010-11-3 03:51:11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11-10 09:56:02 | 只看该作者
实实在在的对话,情真意切的交流。
7#
发表于 2010-11-11 15:57:46 | 只看该作者
超越知识的36种能力作者:顾雪林    文章来源:教育报   
苏明进老师教授学生的36种能力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培养这些能力,避免人生的短板,是教育之根本。
  编者按:
  苏明进老师教授学生的36种能力,涉及到能力、心态、习惯等重要方面,这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能力、培育心态、养成习惯。能力、习惯是渔,知识是鱼。有了能力、习惯还愁没有知识?  
  比知识更重要的教育
  在学校里,教师除了教学生书本知识以外,还需要教什么呢?
  一些人会说,还要教学生们生存能力。那么,我们认真想过吗,这些需要教的生存能力都包括哪些呢?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台湾优秀教师苏明进写的《希望教室》一书,苏明进在书中提出,学校教育应当教孩子一生中最受用的36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懂得感恩、拥有同情心、学会解压、扩展生活经验、学会帮助人、培养阅读习惯、练习礼貌、学会反省、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为自己读书、教别人功课、付出爱心、学习贴近父母的心、学会与人沟通、获得学习乐趣、通过付出收获快乐、为地球尽一份力、改变害羞的自我、热爱劳动、学会体贴、别小看自己、学会不放弃自己、学会微笑、善于积累不同的生活体验、学会赞美、学会保持积极的想法等,涉及能力心理,习惯等方面。
  在这洋洋洒洒的36种能力中,有的能力我们也许听起来比较陌生,至少在我们的素质教育中,很少提到或很少顾及这些能力的培养。比如:懂得感恩、学会解压、扩展生活经验、学习贴近父母的心、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体贴、别小看自己、通过付出收获快乐、为地球尽一份力、改变害羞的自我、带着快乐放学、学会不放弃自己、善于积累不同的生活体验、学会保持积极的想法、学会默默付出、体验成长、学会倾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互动等。
  不要小看这些我们听起来比较陌生或我们很少顾及的能力培养,如果你的学生缺少了这些能力,一旦进入社会,就会成为他们个人素质的“短板”,让他们长期甚至一辈子都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
  我们的一些学校也提倡感恩教育,但仔细观察,这些学校的感恩教育往往在走形式,而不是从培养学生素质的高度去做。从学生们的日后表现看,他们还是缺少感恩素质。真正的感恩教育应当从小开始,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真正的感恩教育应当是终身的。
  台湾教师苏明进提倡的学校教育的36种能力中,我认为,有几种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今天尤其应当重视的。
  学会解压
  苏明进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他给每个学生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每天“大笑三分钟”,并且要求每个家长要在学生完成这项作业后在联络簿上签名画押。
  学生家长杰的妈妈在联络簿签名画押时留言:“老苏,今天的‘大笑三分钟’令我惊讶不已!你真是位很有创意的老师啊!”
  一位女生写道:“今天,老苏在联络簿出了一项超怪功课:大笑三分钟。我,笑不出来,只是用微笑来代替大笑。如果老苏心情不好,也要大笑三分钟哦!这样才公平!”
  学生小雯这样记录了自己完成这项作业的情况:“我吃饱晚餐,就和家人宣布,‘我等一下要去玩具房,如果听到什么声音,不要吓一跳哦!’然后,我拿着定时器,按‘三分钟’,预备,开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全家人突然吓了一跳!爸爸说:‘她在做什么?’妈妈说:‘她在大笑三分钟!’哥哥说:‘她疯了!’我也怀疑,我是不是真的疯了?”
  学会与人沟通
  苏明进发现,与人沟通不好的学生看老师时,总是闪着无神的眼睛,眼神始终无法聚焦。苏明进把“学会与人沟通”的课叫做“人际关系课”。苏明进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像是相互在抛球,必须持续有人丢球,有人回应。他坚持让学生用真诚的眼睛望着对方,用心倾听,配合适当的肢体动作,适时回应。
  苏明进的具体做法是:“我请全班起立,彼此去找一个‘不太熟悉的同学’,这个人必须是跟他不在同一社团,很少坐在一起,没讲过几次话的同学,甚至是自己‘很讨厌’的人。全班配对完毕之后,我请他们找个舒服的地方,开始‘聊天’。”
  接下来,苏明进开始下猛药,他要求每一组要找异性来聊天,每组内只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苏明进写道:“这个规定让大家吓坏了,虽然大家都是同学,但男生与女生之间,还有段神秘的距离。”
  有些学生紧张地问:“老师,究竟要聊些什么呀?”
  苏明进说:“你要对方感到好奇,自然会有一大堆问题跑出来。”
  接下来,苏明进写道:“我让每组的男生起立,再和旁边的另一个男生交换组别!呵呵呵,又是一阵惨叫声传来。不过这次我发现,很快地他们就上手了,果然,‘练习’真的是‘学习’的好帮手。到了第三次练习时,连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能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
  别小看自己
  在训练学生“别小看自己”时,苏明进又出了一道稀奇古怪的家庭作业,让学生们“煮一道菜给家人吃”。
  当学生们看到“要自己煮菜给家人吃”的作业出现时,一时间全班群情激愤。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从来没有煮过菜,会把菜煮焦掉耶!”
  各种各样的苦苦哀求的话语,完全无法说服任性的老师。
  苏明进强调:“你们年纪也够大了,该学着如何做菜了。”
  星期一的联络簿一打开,荷包蛋、薯条、牛肉面和菜脯蛋,竟让人目不暇接。当然,这些菜的背后,都含有爸爸妈妈帮厨的辛劳。
  苏明进认为,在做菜的过程中,学生们收益的不只是做菜,还有在做菜过程中父母传承的爱。
  学会不放弃自己
  学生阿诚,上课总是望着前方发呆。问他问题,他也总是装没听见。苏明进没有简单地把阿诚看作是“问学生”。经过多次交谈,苏明进发现阿诚是个“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
  苏明进对阿诚说:“我不管你以前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不过我要告诉你,老师没有放弃你,所以你也不可以放弃自己。”
  苏明进请阿诚复诵一遍,只见阿诚喃喃自语地说:“老师没有放弃我,所以我也不可以放弃自己!”
  在以后的课上,苏明进总是用各种方法鼓励阿诚。终于,阿诚的社会科考试,破天荒地考了64分,全班为他拍手叫好。苏明进认为,用激励去取代责备,效果会好上千万倍。
  保持积极的想法
  那是一堂考试前的数学复习课,苏明进讲课讲得煞费苦心、口干舌燥。看看学生们认真练习的劲头,他心想,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应当好些了。
  考试结束,一些同学的成绩不理想。苏明进看到答错了的同学都在那里认真改错,他就对同学们说:“其实老师在乎的,并不是你们有没有答对,而是在乎你们的学习态度。”
  学生小柔在联络簿里写道:“今天数学又答错了,好难过喔!但听到老苏说的那些鼓励的话,觉得好感动啊!”
  苏明进认为,一些学生的数学答错了没关系,只要他们有面对自己的勇气,而且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想法,不要被自己打败,一天一天慢慢进步,总有一天,他们会感受到成长的喜悦的!
  读到这,我掩卷沉思,在台湾教师苏明进的《希望教室》一书中,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没有滔滔不绝的责难。有的,只是那些来自于他讲课一线的生动活泼的鲜活事例。经他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同身受,沉浸其中。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台湾教师的心,一颗善良的心。

8#
发表于 2010-11-13 15:28:34 | 只看该作者
向“80后”进言  作者:董阳   来源:人民日报
  去岁鲁迅文章“落榜”,今年《背影》又遭“非议”,如今白纸黑字,事实清楚:今年各版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本篇目没有变化。一些心急的同行们没有搞清事实就匆忙跟风,这不是做新闻,而是造流言,赚了眼球,坏了规矩,不打板子,于理不合。
  在这场舆论中,我们发现最活跃的不是学课文的学生,也不是教课文的老师,更不是教材编写者、教育专家,而是年轻的媒体记者和网络编辑,灌水拍砖的版主,田里偷菜的网友,大致而言,这些身份各异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80后”。
  今天的“80后”,或弱冠,或而立,他们告别校园,走上社会,开始发声,并且唤起同辈人的集体怀旧。这种味道从《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所有被他们熟读的课文中同样可以嗅到;也许是因为他们太怀念这种味道了,还没搞清楚事情的真相他们就奔走呼告:经典课文被换掉了!
  怀旧无罪,但干涉他人就不对了。如果“50后”、“60后”因为集体怀旧不愿意看到教材乃至时代的变化,“80后”也许就不仅仅是无法体验“李雷和韩梅梅”带来的美好回忆那么简单了。
  随着2004年新课改的推进,高中语文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以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为例,必修篇目更加多样,选修课更是设置了《先秦诸子选读》、《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等新鲜内容,更具探索性和灵活性,其内容的丰富足以羡煞“80后”。
  在学术研究和文化积累步入正常轨道30年后的今天,语文教材的这种进化是必然的。虽然目前使用的五六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但专业化的教材编写队伍正在壮大,只要保证公平的“入门”制度,将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参与其中,教材的优化何患无期?显然,如果我们在意的不是怀旧而是教育本身,“80后”诸君更应关注的,似乎并不是哪一篇课文的撤换,而是如何建立教材编写和评价的科学程序,让学生能接触到人类最优秀文学;如何吸引优秀的人才,带着孩子们领略文学的丰赡、崇高和美。
  想要提醒我的那些“80后”同行们,有思想,够活跃,固然十分美好,但是因为活跃而制造“冤假错案”,就大可不必!(董阳)




9#
发表于 2010-11-20 07:18:32 | 只看该作者
大四学生网上发帖求荐“好课”发布: 2010-11-17
明年就要毕业,自感收获不够——大四学生网上发帖求荐“好课”
  楚天金报讯 金报讯 记者梅莹 大学生记者叶文波报道:“明年6月就要走人了,在走之前想听几门好课,求推荐。”近日,一则名为《华中农业大学优秀课程推选(民间)》的帖子出现在华农南湖论坛。
  这个网名为“童言无忌”的大学生表示,他计划利用毕业前夕的时间去好好听几门大家公认的好课。“最好能鞭辟入里地讲出科学精髓或本质,让人恍然大悟,扎实地训练某种技能。”在帖子中,“童言无忌”除了详细列出荐课的标准外,还写明了直接“pass(剔除)”的课程:老师不负责,上课胡侃的;讲课节奏过于缓慢的;照本宣科的。
  在其后的跟帖中,分子生物学、环境文化与艺术鉴赏,甚至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都一一被学生们推荐。一名已毕业的学生留言表示“以上老师的课我都听过,确实挺不错”。但也有网友感叹,自己上过的课中确实有“老师教过几届学生,课件上的日期竟然写的还是2004年”。“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出现毕业前想补课的愿望,总的来说想学习总是好的。这对大学的课程设置和老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湖大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认为,大学生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有选择地学习。“多听些符合你职业理想要求的课,你就不会觉得茫茫然了。”
10#
发表于 2010-11-20 12:11:44 | 只看该作者
请让大学生学些“无用之学”
谢有顺呼吁不要一味以就业取代大学生应有的理想主义情怀

  本报讯 (记者王卫国  实习生张莹琦)“所有人都强调要就业,学校成了商场、战场,能不能让大学更纯粹一点,给点空间让学生学些‘无用之学’?”昨天,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做客岭南大讲坛,发表题为《大学人文教育的忧思——兼谈当代青年的精神成人》的演讲,痛陈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弊端,呼吁大学教育不要一味地用就业的托辞取代大学生应有的理想主义情怀。

大学实利之风泛滥

  对如今大学的人文教育之道,谢有顺忧心忡忡。“大学生没过几天不闻窗外事、静心读书的时光,人文精神被挤到一个角落。”他说,模仿主义、实利主义、科学主义、庸俗主义和滥情主义的症状在大学里比比皆是,是人文教育的五个危机。
  “我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先模仿苏联,现在又照搬美国。”谢有顺说,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我们模仿苏联,从大学一年级就分专业,以最经济快速的方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这在当时是符合国情的,但是如今已经呈现诸多弊端:专业太细,学生甚至不知自己的专业是做什么的。今天,我们又争先学习美国模式,注重科系、文章发表篇数等,却没有领会人家的精髓。
  他觉得特别不满的是实利之风在大学泛滥。他说,几乎所有学校都有国贸和新闻专业,新生报专业时都抱着“哪里热门就往哪里钻”的心态。“人文总是退守科学之后,但人生还有很多是科学所无法涵括和解释的方面,如果用科学主义的思想去理解,怎么可能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人比黄花瘦’不也是说谎吗?但处处这样对照和衡量,我们的生活真的是索然无味。”
  谢有顺还批判,大学的行政化、官僚化、过度市场化,使师道尊严残存无几,大学生普遍心理脆弱,也跟当前的教育氛围很有关系。


大学不应忽视通识教育

  未来的人文教育该如何发展?谢有顺认为,在传授技能、知识的时候,引导学生追问人生意义,是大学人文教育里最核心、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要储备两方面的知识,一是关于世界的知识,一是关于世界之于人必须有意义、人之于世界必须有意义的知识。他建议,大学的人文教育可以从三个方向着手——— 阅读经典,德性优先,全面教育,以探求人生意义,走向精神成人。”同时,他认为,在任何时候都要强调道德修养,进行通识教育。
  “无会生有,无用有时会成为大用。”谢有顺说,不要小看了文史哲,这些知识不仅在人生道路上起着重要精神指向的作用,如今文化产业也是大业,“罗琳女士写的《哈利·波特》,其小说和电影创造的利润已经达到了16亿美元,东莞要多少工人、多少厂、耗费多少资源才能达到这样的一个利润呢?”
  对于日前掀起争议的中大博雅学院,谢有顺认为需要社会各界的呵护,“如果全部人都为了挣钱,用实利去衡量一切,世界就会变得很荒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37 , Processed in 0.2031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