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惠敏:俺们不敢学启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 06:1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惠敏:俺们不敢学启功

  
  德高望重的启功先生,不辞劳苦陪咱玩儿了多少年,俺们高兴,他也开心。大家都觉得这位风趣的长者既可敬,又可亲。在他身边,大家受熏陶、启思辨、长知识、养精神,还能随时随处无偿无愧听他嘲己讽世“说相声”。
  按说,有这个福分,俺们也该学到些什么;但很多人都发现,那精神似乎又只能空仰无法及身。不要说人品、境界、见识、学问,就是启先生对待世事的态度,也与俺普通人想的说的不大相同。
  谓予不信,以下举些例证以求共鸣:
  
  (一)
  
  先说两件事。
  第一件,报刊辗转登载,大家耳熟能详:
  1995年11月,几十位语言学、文史学、文化学界的学者汇聚在北师大英东楼,研讨启功先生的新著《汉语现象论丛》。从由衷向往到心悦诚服,与会者自 是交口称赞颂德咏功,但你料启功先生听完之后说什么?只见正襟危坐的他恭敬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表情十分认真地讲了个故事:“我内侄的孩子小的时候,他的一 个同学常跟他一块上家里来玩。我嫌他们闹,就跟他们说,你们出去玩吧,乖,啊!如此几次。终于有一天,我听见他俩出去,边下楼边疑惑地问,那个老头儿老说 我们乖,我们哪儿乖啊?今天上午听了各位的发言,给我的感觉我就像那小孩,我不禁要问一声,我哪儿乖啊?”静静的会场里突然爆发出一阵欢笑,伴随着的是热 烈的掌声。
  第二件,事见《荣宝斋》双月刊2000年第4期王成纲文《启功趣录》,相信与启先生比较密切的人也曾听过他类似的议论:
  1991年前后,启功先生荣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但他告诉人的感觉却是:“书协主席这茅坑可不好蹲”,“谁蹲那儿谁拉屎费劲,有时还硬是拉不出屎 来”。几年后,幸得卸任,他特别高兴,对人说:“我这书协主席的帽子可以摘了”。当人家追问“谁是接班人”时,他又大幽其默:先问人,“你蹲茅坑拉完了屎干什么呀?”在得到“擦屁股走人”的回答后,他笑着说:“这不结了?您总不至于蹲完坑站在一边守着,看谁在您这坑位上再蹲下才走人吧?爱谁谁了,反正我不蹲了!”
  这两件事,给咱的印象有好几层:一,老人家特别坦诚;二,他视名利如粪土;三,即使自己不情愿,但为了世俗的需要也肯做出牺牲;四,但自己的立场还是要表明,而且说出来既好笑、又刺挠,还不伤人;五,顺便,还要考考你理解的水平。同样一句大白话,里边可藏着不同的“音儿”。
  所以,我说启功先生是“陪咱们玩儿”——因为,尽管都是“高兴”,但他的立足点和潜台词,与咱常常会有些差别,有时甚至完全不同。
  
  (二)
  
  俺等芸芸众生,看见、记住、传播的,多是启先生的幽默,但真正能解读启功者,我看还要数张中行先生:“他的幽默,什么都看似无所谓,是表面;表面之 下,至少我看,是悲天悯人之怀”(“《启功韵语》读后”)。“悲天”者,是真把一切都“看透了”:“古史从头看,几千年,兴亡成败,眼花缭乱。多少王侯多 少贼,早已全部完蛋。尽成了,灰尘一片。大本糊涂流水账,电子机,难得从头算。竟自有,若干卷。”所以,“偶尔弄些蹊跷”,可以“由人顶礼由人骂”,“如今渐老,幻想俱抛”。既如此,“身与名,一齐臭”就成了既率性又啜泣的君子自道。程颢有言,“万物静观皆自得”,而启先生即 使“忙观”,那“洞察”也多得淤出来铺天盖地。以其正直耿倔的本性,有话不说办不到;“直道行不通,所以出奇兵、行间道,……学庄子‘以天下之沉浊,不与 为庄语’”(张中行语),因此无论是聊天闲谈还是说理表态,都直似达观乐天的游戏和玩笑。
  俺们从他那里直接受益的,更多是他宽大为怀的“悯人”。大到助学义举,小到“允人作伪”,普度及众生,口碑在人心。在思想学问方面,启先生的“悯人” 表现得尤其彻底充分:若见年轻人受假象迷惑、被道学难倒,他必会想些简明的办法,叫你茅塞顿开、认识提高;对权威老爷拿架子唬人,他又会“一捅马蜂窝” (启功诗句),戳穿西洋景,而且针砭入髓、旗帜鲜明。我猜“坚净翁”的“坚“和“净”,是:越见“大牌”设局,就越不买账越显得骨头硬;越是深奥的道理, 就越是要把它解得清通见底、平实简净。启先生宁愿自己“找麻烦”,但见不得百姓和青年被“大学问”吓退、被“大人物”戏弄。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为节约篇幅,这里权借俺自作的俚句略事引领,比如:
  格律烦煞人,“长竿”释疑纷。原来不用背,仄仄接平平。——讲格律
  孤证各聘私,六籍皆注我。学得障眼法,黑白随便抹。——讽学问
  “虽然两个人,只有一条命”:诗到真化境,口语更传情。——诗风格
  垂教徒辛苦,圣人最糊涂。岸然说道义,比屋竟可诛。——说圣人
  何以坐轿人,显赫受称赞?皆因高且贵,破鞋也中看。——看本质
  老子骑青牛,并未徒步行。口号法自然,行为常落空。——破迷信
  书法论高下,德学空自夸。惟有启元白,敢说别理它!——论书法
  等等等等。……以上只是私人随感,既不全也不准——但读者见到某句,想必会明白是指哪件事情。启先生看问题敢于破除迷信、讲道理善于贴近大众,是社会共识。正如北师大的学生所说:“启先生讲课写文章,极注意做到深入浅出,化繁复为简明,化深奥为平易,从不板起面孔故弄玄虚地吓唬学生”。
  如此春晖雨露,不仅令众人得益、升华,而且还生出感激、感动,于是启先生的功德慈悲,愈加报载口传,光大昌明。
  
  (三)
  
  俺老听启先生讲,钟敬文先生批评他成天写字是“不务正业”。诚如钟先生赠启功诗之的评:“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先生自富千秋业,世论徒将墨法夸”。
  其实,启先生的贡献学说渊深海阔,岂止书法?无奈大众一看就懂、一提就夸的,唯有写字——于是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情、不管信访面谒邀游敦请,大家对他 的“追求”,就离不开“求写字”和“问写字”这两件事。我想老人家也实在没办法:以他骨子里的市井情结和平民意识,人家有问题有要求,就应该尽力解决、满足,平头百姓也是衣食父母不能不“孝顺”,于是他只好没日没夜为众人“铁画银钩”。这“捧心供捧腹”(启功诗句)的“听喝”的态度,是高耶低耶、对耶错耶?——真说不好——反正,要像他那样无私奉献,一般人真的做不到,特别是像俺这些一心想要靠书法“建功立业”的“大家”“小家”们。
  换一个角度:假如咱天天不拿写字去烦他,当然他就能腾出手来做更大的事情——但咱肯么?俺们人人有求于他,谁不盼着老先生也给咱那一亩三分地多撒点雨露?那怕稍微有点交往沾点光,说出去也是“我和启功如何如何”!
  不少人把书法说得特大、特深、特玄,而启先生从不。
  他老人家一肚子学问,但说到此事用得最多的却只有两个词儿——一是“写字”、二是“好看”。他不大空谈书法如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意境怎样高远宏阔古澹空灵;苦口婆心讲得最多的,是“字儿怎么写就好看了”。
  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写字”的水平,他写了一本只有二十几页的《启功论书札记》,还反复对人说,“我要说的,都在这里了”——实在,他看到多少人为了学 字上了好多当而心疼,所以特地针对普遍存在的误解,从浩繁的书法理论中,提炼出最紧要、最精粹的二十多条金针度人。看到这些一字千金的心血精华,真叫人感 叹、感动。用启先生自己的话说,叫做“鄙人也有驴肝肺,他日掏出一样红”!
  可惜,俺们多少人,见启先生把书法说得那么简明,反而将信将疑、觉得太不过瘾……,可见,要学启功,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其实,读书做学问要有出息,“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是个必经的过程,而薄薄的《启功论书札记》,正是那“由厚到薄”的可贵结晶。真可谓:“解惑掏心窝,浑汤捞干货。只须二十条,照办准没错”!
  历来,书法理论有无数的讼争迷误,而且玄奥深沉、门派多重;但被启先生用常理这么一比,就真相大白、豁然透明。再举俺“读启功”心得俚句数则,以表谢忱:
  碑帖方圆分,写时“一抹成”。落笔本流利,着刀便起棱。
  笔法惟求“神”,启功爱说“形”。假如形不对,敢问哪来神?
  寻碑吊古忙,越破越端详。不如看墨迹,诀窍其中藏。
  笔法万众逐,不过骨上肉;要想字形美,先求骨架熟。
  等等等等。
  
  (四)
    
  假如要说书法的“学术”或“学问”,启先生的论书诗,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他对历代法书、成说的态度和结论。
  用诗来写“论文”,虽不是启先生的发明,但要证据确凿、力排众议,同时又识高见卓、生动幽默,能超过他的恐怕鲜有高明。俺读他的诗,韵文如“谜面”, 题跋同“谜底”;粗观诗以为大意如此,细读跋文才发现恰恰是扣盘扪烛;如此一波三折悬针垂露,方能探得奥秘翻然顿悟。此中意味乐趣,真是难得的享受。
  以下试举数例。先说两则好懂的:
  江心水拓瘗鹤铭,坊间木刻黄庭经。
  翁何遞赞缘何故,同样模糊看不清。
  题记曰:“何子贞题汪退谷本曰:‘覃溪诗云,曾见黄庭肥拓本,憬然大字勒崖初,此语真知鹤铭,亦真知黄庭者。’按二者所同,在其模糊而已”(《启功絮语》“题瘗鹤铭”)。
  刻舟求剑翁北平,我所不解刘诸城。
  差喜天真铁梅叟,肯将淡宕易纵横。
  “……刘墉书……自饰之以娇揉偃蹇,竟成莫名其妙之书,此我之所以不解也……”(《论书绝句》第十九)。
  此类诗一看就懂,启先生态度鲜明。诗与题跋要告诉读者的是:“罗锅笔墨赛黄庭,作态糊涂浪得名。书法法书趟浑水,其中多少利格楞!”(高惠敏自攒诗)
  再举三例较“曲折”的:
  矜持有态苦难舒,颜告题名逐字摹。
  可笑东坡饶世故,也随坐主誉君谟。
  此诗本说蔡襄,但中间一拐,就绕到“东坡世故”上去了。原来,“……欧阳永叔于蔡书誉之于前,苏东坡继声于后,至称宋朝第一,未免阿好,然亦非绝无缘故者。文与艺俱不能逃乎风气,书家之名,尤以官爵世誉为凭藉。”接着,启功先生点明,这是一种“积习”,而“苏黄”跟着老师欧阳修夸蔡襄,“其意初不在书”,不过是顺着“积习”的一种过渡或“转移”而已,不这样就不能出名。所以,“世每见有刻意求名,凭空转移,以自矜创获者,则其所以不能及苏黄也”(《论书绝句》第六五)。
  原来如此!听名家说这好那好,没想到这里面还藏着不少玄机私心。见人迷信权威犯糊涂,启先生提醒凡事要多动脑筋。
  字中有笔意堪传,夜雨鸣廊到晓悬。
  要识涪翁无秘密,舞筵长袖柳公权。
  这首是评黄庭坚的。第一句,是夸奖;末句,讲黄字的出处。好玩儿的是第二句“夜雨鸣廊到晓悬”——表面看只是摘引山谷名作“松风阁诗”中的原文,作为节奏之过渡。但再一看启先生的解释,不对了:原来这是比喻黄书长枪大戟不仅“收不住脚”,而且还“放不下来”。“纵笔所致,不免伸延略过,譬如王濬下水楼船,风利不得泊”,想停都停不住哩!至此,山谷的优劣,启功的评价,才跃然纸上、得失分明(《论书绝句》第六七)。
  横扫千军笔一支,艺舟双楫妙文辞。
  无钱口数他家宝,得失安吴果自知。
  大家都知道包氏《安吴四种》中的《艺舟双楫》,但启先生却在跋语中介绍了扬州耿医师的话:“安吴晚岁寓扬州,以其好为大言,人称之曰包大话”。一个大人物能戴上这样一顶帽子,大话不成规模恐怕难以胜任,所以出口就“横扫千军”当不奇怪。就字论字,包世臣“每划曲折,有痕有迹,总归之于不化”,居然“家无一文钱”,也敢“口数他家宝”,“其论书之语,权奇可喜,以为文料观,实属斑斓有致……”。但文章妙与书法好实在是两回事,这对容易上当的青年来说特别值得警惕,所以启先生的结论是:“安吴之文词逾见其澜翻,而去书艺逾远也”(《论书绝句》第六七)。
  以上三例,都证明只有把诗与文结合起来读,才能长学问、明事理、见真趣。同时,启功的论书诗还告诉我们:仅靠学问之扎实、见识之广博和实际之体验,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乏独立思考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特别是敢于向权威和世俗挑战的胆量,这理论或诗词写出来,不是“积习”的追随,便是泡沫的复制。启功先生的与众不同,关键也就在这里。至此,对“俺们不敢学启功”的立意,又多了一份支撑和证明。
  类似这样根据确凿、只眼独具而且掷地有声的诗与文,在启功那里俯拾即是,例如:
  劲媚虚从笔正论,更将心正哄愚人;
  书碑试问心何在?谀阉谀僧颂禁军。
  集书辛苦倍书丹,内学何如外学宽。
  多智怀仁求护法,半求王字半求官。
  唐摹陆拓各酸咸,识小生涯在笔尖。
  只有牛皮看透处,贼毫一折万华严。
  惊呼马背肿巍峨,那识人间有橐驼。
  莫笑研经持论陋,六朝遗墨见无多。
  等等等等。鉴于报刊多有揭示,


2#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06:18:1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耳熟能详,这里不再解析说明。

  

  (五)

  

  季羡林先生讲自己的养身之道,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的“三不主义”——这对他来说是大实话。但在常人,却是学不来也做不到的。假如给启功先生 也来个“三不”,那么称他是“不欺世、不唬人、不信邪”,或许也不算过分。也同季先生的一样,启先生的“三不”,咱也只能说说,可不能当真照着做。何哉? 君不见,多少人,是拿书法当“生命”、当“事业”,或者当“产业”而“运营”的——这与启老“不要说我是书法家”的态度,有着根本的不同。俺们对启功,尊敬归尊敬,虔诚归虔诚,但他的说法、做法,却只能当作谦逊的表态或幽默的玩笑,断断乎不敢拿它跟自己“较劲”。充其量,只能把他老人家当个神灵高高供奉顶礼膜拜——倘若真当了镜子或样子,那一面就是泄气困窘、无地自容;另一面则是生计不保、与书法“同归于尽”也说不定。

  俺这个结论,前面虽多有涉及,但要正面摆开来论说,还真有些麻烦。不过,如果从反面看看客观现实,或者也可得到一些实证——只消问:现在的书法人中, 有几位敢把“写字”说得那么简明透彻?又有谁,能把笔画写得如此一尘不染、把结构提炼得那么精妙绝伦?——不多见吧?咱不敢玩火,不能把衣服脱尽了在X光机前直现原形——还是说点儿“个性”“趣味”“来头”、“内涵”比较保险,如果再有“人品”和“学问”垫底,就更显得深沉博大有背景有帮衬。当然,“不敢”之外还有“不屑”:不少人对启先生的“馆阁体”从来不大喜欢——这都不要紧——我只是惊异:不论咱的“艺术主张”如何千差万别各走一路,唯独在“不能照他那样做”这一点上,却是如此默契相投、步调齐整!天天拜佛总脱不了凡心,是俺的根性,古诗有云:“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实在是利益切身性命交关,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当真执行。

  再者,要做得像启功先生那样纯粹地道,不光要靠认识的深刻与实践的聪明,常常还有人性方面的原因。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第 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的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的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其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人们以为的程度”, 此话虽然不能直接用来比照启功,但用来检验自己的成绩和用心,却很容易明白咱为什么不敢、不能和不行。

  

  (六)

    

  还是回来说说“写字”罢——就事论事,比较好办比较轻松。

  假如大家还问:“怎样才能写好字”?抛开理论和技巧,只说态度,俺以为还是启先生的意思最值得重视和深思,俚曰:

  设法了事爬成字,①

  不矜学问不用力。②

  或问“好”从何处来?

  “没太拿它当个事”!③

  这俚语是俺编的。前两句,是启先生原话、原意,人谓其噱我认其实;末一句,是启功先生亲口告诉我和很多人的诀窍,人以其谬我信其真。下面所有的注释,都是启功先生的原话,字字珠玑、意味无穷,所以俺把它列入正文。不敢学不要紧,就算好玩儿,也是一种“收成”:

  ①A,“……学之不能及,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也”(《启功论书札记》)。

  B,“十年人海小沧桑,万幻全从坐后忘,身似沐猴冠愈丑,心同枯蝶死前忙。蛇来笔下爬成字,油入诗中打作腔。自愧才庸无善恶,兢兢岂为计流芳”(启功“失眠”诗“其二”)。

  ②A,“或问学书宜读何种论书著作,答以有钱可买帖,有暇可看帖,有纸笔可临帖。欲撰文时,再看论书著作,文稿中始不忧贫乏耳”(《启功论书札记》)。

  B,“轨道准确,行笔时理直气壮。观者常觉其有力,此非真用膂力也。执笔用笔,全部过程中,有一着意用力处,即有一僵死处。此仆自家之体验也。每有相难 者,敬以对曰,拳技之功,有软硬之别,何可强求一律。余之不能用力,以体弱多病耳。难者大悦”。(《启功论书札记》)

  ③“人以佳纸嘱余书,无一惬意者。有所珍惜,且有心求好耳。拙笔如斯,想高手或不例外。眼前无精粗纸,手下无乖合字,胸中无得失念,难矣哉”(《启功论书札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4:05 , Processed in 0.1170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