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书院中日记教学法的探讨和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 10:3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书院中日记教学法的探讨和实践
演讲稿·济南(2011年11月)
俞梓炜
各位老师:
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各位老师交流日记教学的课题,我的题目是《中国古代书院日记教学法的探讨和实验》。

一、缘起:我的教育困惑
步入正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谈谈,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课题。这里有一道网上热传的小学生语文考试题。题目的要求,把以下四句话用关联词连接:
1.小明瘫痪了。
2.小明顽强地学习。
3.小明学会了多门外语。
4.小明学会了针灸。
正确答案似乎很容易得出。然而,人们却热衷于另一种解答:小明不但学会了多门外语,还会了针灸,他那么顽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这是一个啼笑皆非的答案。
问题出在了哪里?
这一看似调侃的答案,恰恰道出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无论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意识到,我们的学校教育——瘫痪了。就我个人而言,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常就有溺水和活埋的感觉。
我认为,现今的教育过多得关注升学,忽略了师生的身心健康。所谓的教育产业化就是把人变成机器人,再到植物人的过程。第一步: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做题的工具,即机器人;第二步:把机器人变成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工作的工具,即植物人。
有人说,现今学生负担太重,教材理应减掉一半。减掉教材真能解决问题吗?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快乐学习》一书中指出,“从应试学习的重压下解放儿童”的说法是一种无稽之谈。日本文部省曾实施了对教科书内容的削减,结果归于失败。这是因为,削减内容之后,学校教授的内容和应试所要求的内容之间产生了落差,为了补上其间的落差,家长不得不让孩子课余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应对。应试产业应运而生,甚至导致了“应试”低龄化的结果。在高中入学考、大学升学考试的水准没有变化的前提下,教材削减非但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得应试产业的更为发达和应试竞争提前激化,这是必须正视的事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一段文字值得关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对应试教育的表述,这里不用“消除”,而用了“克服”。克服,是用意志和力量去战胜。这也意味着,应试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有着强盛的生命力。
应试不可避免,外部依然喧嚣。我们延长课时,从早忙到晚,我们一棵草上榨出二两油的做法,播下去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学生厌学,我们厌教,我们拿受苦受累、苦大仇深的生活怎么办?这正是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通过反思,我获得了这样一个认识,我们之所以苦大仇深、累死累活而学生毫不领情,关键是我们把别人的担子抢过来自己挑了。本来应该学生加班加点为自己的未来打拼,本来应该学生恳求我们教授给他们知识,而现在却是反过来我们苦苦哀求他们要好好学习。谁会珍惜送上门来的东西?白送上门来的东西向来不值钱。我们本来的任务只是指路,现实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不单指路,还领着、拖着学生走向觅食点,不但如此,还手拿筷子、调羹喂食。我们一边这么做还振振有词地说:这可都是为了你们好。这样绑架学生学习,难怪学生不领情。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在路上走,想找个吃饭的地方。有个家伙不由分说将你绑架到他认为最好的餐厅,不由分说点好菜,还硬要喂给你吃。你能愿意么!
救人者首先要自救。教师能不能让自己的工作拥有价值呢?教师有没有一条路把自己拯救出来?教师能不能将自己的兴趣成为改变现状的动力呢?我朔源而上,找到了古代书院这一课题,为自己的教学困惑和教学实践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二、关于书院
1.书院的定义
书院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始于唐,兴于宋,延至清末,有长达千年的办学历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书院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私学的传统,也吸取了宗教和官学的教学经验。书院中提倡读书与修养并重,教学与研究结合;书院以自学为主,辅以讲授、辅导、会讲、讲会等多种教学方式,书院曾一度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教育机构。

2.宋代著名的书院
在书院兴盛的宋代出现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书院,如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睢阳书院等。书院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一份宝贵的遗产,研究书院教学对承继传统、借鉴经验、考量现今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正因为如此,钱穆、唐君毅、马一浮、张君劢、牟宗三、徐复观、胡适等大家都对书院情有独钟,并对书院制度的复兴有过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3.济南的书院
山东是文化大省,仅《中国书院词典》收录的山东书院就有94所。
济南曾建有9所书院,分别为:历山书院、至道书院、闵子书院、尚志书院、泺源书院、蒿庵书院、济南书院、白鹤书院、白雪书院。在济南市平阴县还有书院村。

三、问题探讨
我想和大家探讨三个问题
  • 问题一:日记教学法的地位
  • 问题二:几所书院的日记教学法实践
  • 问题三:日记教学法的成果及展望

问题探讨一:日记教学法的地位
1.宋:吕祖谦拟定的书院学规
学规规定,学生需要记录课堂上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当做小组讨论的依据,还必须在笔记上签字显示哪些问题已经讨论过。这便是早期的日记教学内容。
2.明:汪可受《白鹭洲书院馆例》
规定:“诸生各立日课簿,每日将用过工夫登簿内,或看经书若干,或读论、策、表若干,或看《通鉴》、《性理》若干,或看程墨及时艺若干,或看古文若干,各随意见力量,但要日有日功,月不忘之。本府将不时抽签稽查。”
3.清:《致用书院精舍学规》
“诸生所读之书,或有发明,或有指驳,不论当否,无妨存入日记册中,山长考课得以就正。其平日师友讲论,亦宜注记,以备遗忘。至身心微过,笔之于书,尤资悚惕,不得以日记当呈师长,遂揜而不著也”。学生有感悟,或不同意前人观点看法的,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写在日记里。
黄彭年在《莲池书院日记序》明确提到了日记教学法的优点:“积日而求之,逐事而稽之,知其所亡,无忘所能,为者不畏其难,教者得考其实,途有程也,匠有矩也”。
4.结论:
(1)日记教学法至少在宋代已然成为书院常用的教学方法,受到广泛的重视。
(2)书院的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质疑问难、互相切磋成为师生共同遵循的学习方式。日记教学法便是书院具体运用的学习方法之一。
(3)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日记教学法在江南地区的书院被广泛运用。直至1906年,清政府颁布全面采用西化公立学校,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西方学校制度中并没有与要求学生记读书日记、老师定期检查这一书院学制相同的内容,在新式学校中应建立读书日记制度以作为教授法的基础。

问题探讨二:几所书院的日记教学法实践
1.上海龙门书院:
山长顾广誉所订规程
山长刘熙载日记教学活动
2.南菁书院:
论文检查(课试)与每天的日记相结合
3.苏州紫阳书院的日记教学法
读书日记分类

上海龙门书院的日记教学法
上海龙门书院是日记教学法实施的一个典型范例。清同治四年(1865年),书院山长顾广誉所订规程:“每日行事,按候记于行事册;读书有心得,有疑义,按日记于读书册。所记宜实,毋伪;宜要,毋泛;不得托故不记。逢月之五、十,呈于师前,以请业请益。”
每个学生每天必须要记两种日记:行事日记和读书日记。读书日记每五天连同行事日记一起呈交老师,请求老师的当面指导。有意思的是,当学生呈递日记时,山长要穿戴正式,而学生则按照一定的次序需站在老师面前,只有当老师示意时,学生才可以按照次序坐下,这种规定暗含着尊师重教的基本理念,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就濡染了道德礼仪。育德于行,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所在。
从1867年到1881年,龙门书院的山长刘熙载一直在龙门书院教书。他处理学生日记的方式就是自己先仔细阅读,然后让学生一个接着一个来面授指导,为此他经常忙到半夜。刘山长强调,个人成长过程中,真正的学问在于学习者的心得。
为了现身说法,刘熙载还将自己一生的读书笔记编成教材,这本书的名字叫《持志塾言》,旨在让学生领会更深刻的人生意义。

南菁书院的日记教学法试验
在许多书院中,每月的论文检查(课试)与每天的日记结合起来,用以形成基本的日记教学法。一般每学年要交8篇文章,这些文章有规定的题目,源自学生日记中的感悟或面询后的启发。这些文章会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为各个等第,并记入成绩。文章的质量好坏决定着学生的去留,或是否能够进入下个年度的学习。
上海附近的南菁书院就依此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该书院在1884年建立时就采用了龙门书院的日记教学法。除了规定的日记外,书院还要求学生每月交两篇文章,并对最好的文章给予重奖。学生被这些奖励所吸引,写作的热情很高。因此,1890年的时候,学生的文章数量增至每月三篇。但书院主持者随后发现,一个月要准备三篇文章,学生很可能忙于作文,没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到1898年,文章数量又减至一个月两篇。
这一试验在当时的上海媒体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人们认为,读书日记对于书院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课程。

苏州紫阳书院的日记教学法
苏州紫阳书院是晚清四大书院之一,作为乾嘉汉学的发源地和大本营,培养了大批饱学之士。
这所书院要求学生在听讲时,要求学生“各备日录一本,记日行何事,接何人,存何念,读何书,吐何论。须忠实记载……”以便“查实录,定赏罚,登记考核成绩”。
书院规定,读书日记分为四类:经、史、古今文、杂著。
1.读经书类。“诸生每日看某经某书,自某处起,至某处止,必潜思玩索,身体力行。凡有所得,即记于是日课程之内。”
2.读史类。“每日看史,自某处起,至某处止,有所发明论断,悉书于后。”
3.读古今文类。“每日所作古文、时文,其备记之。”
4.读杂著类。“诸生一日之中,如或遥情胜致,偶托诗歌,其裨于世教者,悉以志。”
为了便于指导学生写读书日记,书院还设有详细的读书日程。以《读经日程》为例,里面有很多具体的规定。如早晨诵读昨天所学某项内容,记录起止页;仔细阅读的文字用朱笔记录;夜间玩索搜看的书籍,记录起止页;记录老师面授的内容;凡遗忘处用朱笔补记,熟练的内容用黑笔勾销。
紫阳书院力主学生自学,又特别注重有效的监督。书院规定:“每逢月朔清晨,迎香毕,命诸生将程簿呈上,院长亲加翻阅,随抽默数行。”可见,日记教学法的施行并不放任自流,而呈现一种宽严相济的学习氛围。

问题探讨三:日记教学法的成果展示
  • 教学成果汇编成册:《莲池书院日记》《学古堂日记》
书院中日记教学就是要求学生独立记载每日读书心得,同时要求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记录,教师会定期一并进行批阅或解答。学生的阅读日记可以直接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在日记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还会受到奖励,“以日记考其课业,由院长稽其勤惰,优者送州核奖”。有的书院还把这种日记加以整理,刊印成书。
从光绪四年(1878)黄彭年主持莲池书院院时起,每日即令诸生写读书日记,每旬收呈,每月“论其得失高下”,优秀日记则汇集成册,每月刊印一卷,一年肄业八个月,计八卷。自光绪五年起,共刊出三十二卷。
1896年,苏州学古堂精选出版了由诸可宝编辑,吴履作跋的《学古堂日记》(六册)“这些学术文章是对经典中的重要论述所作的分析,是在对大量的资料进行研究后才完成的,并经老师修改、精选后才予以出版。”
现苏州图书馆藏《学古堂日记》两册,所刊内容是陆锦燧、王颂清、董瑞椿等几个学生读《尔雅》的心得日记,记录对《尔雅》字条详细的解读,还有对自己一些观点的具体阐述。
这些日记类丛书,把学生每日所记读书籍的心得、疑惑加以整理,汇编成册,以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自学自修过程加以肯定,显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和独立研究的治学能力,可以说,这是书院给予学生的一份终身受用的礼物。后来,这些书籍又都成为了具有阅读价值的工具书和参考书,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一系列的范本。
2.自修加面授的教育教学方式
在龙门书院,住院山长刘熙载作为老师兼学者,是一个潜心学问的典范。每隔五天,他就要聆听学生对人文经典深刻的解读。在面授的时间里,学生接受他关于如何超越当今最好学问的教导,并在日记中记下自己的学习收获,以等待下一次面授时的辅导。
这种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值得分析。如此著名的学者认真对待学生的日记,并当面对学生的思想作出评价,告诉他们哪些想法是最好的,以及为什么是最好的等,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是很有益处的。真正的学问需要老师的直接帮助,学生必须通过的自身努力与实践才能完成他们的学业。当学生结束3年的书院学习并步入新的生活阶段时,他们通过不断地运用与实践,在日记教学法中获得了受惠一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自信。
3.师生关系中的人性温情
书院中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现今教育难以企及的。这里面秘密何在?书院对老师的聘用条件是非常严格的,一个学者,必须具备“品学兼优,体用咸备,经师人师,足为士林矜式子”的条件才能担当人师。另外,老师还必须住在书院中,“与诸生旦夕讨讲论,日课、日记均获面命,庶几授受有源。”在书院中,学生读什么书、如何读书是老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师生间通过日记和其后的“一对一”面授的有效沟通,形成了情同父子的感情。

四、书院日记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1.东台日记教学研究
东台教研室的程韶荣老师研究日记教学30年,查阅了大量名人谈日记的言论,又先后阅读过中学生日记6000多万字,以一以贯之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行动进行日记教学的实践,并将他的一些独到见解写入《程老师教你写日记》一书。
根据学生日记的特点,程老师将学生日记重新划分为“要闻式”、“随笔式”、“系列式”, 在如何引导学生写日记方面,程老师的探索非常细化,颇有见地。例如对日记本的选择,取名,扉页设计,撰写序言,编写目录等初始阶段的日记教学实践,程老师均有详尽的解析和指导。体例方面,从第1集到第15集,通过访谈形式,以不同城市地点变迁,来象征性地展示日记教育的覆盖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书院中的日记教学和程老师推广的日记教学有比较大的差异。这首先由于书院的性质,它更注重学术研讨,从形式上说,书院中的日记更趋向于韩少华先生所说的“研讨式”。其次,书院教学内容主要是读经,这样书院的日记就更多地表现为读书日记。书院日记在形式和内容上因此都有了较大的局限,但其在研讨的深度和创建方面却不是现今的学生日记可比拟的。而通过读书来养德,古今意义是相通的。
2.我的实践和个人体会
我认为,日记教学至少有六个方面的作用。
(1)发现问题
学生日记举例:
昨天,我头一回认认真真地写作业,可得到的还是一个“良”。
其实这个男生认真写的作业和以前相比没啥明显的进步,我认为仍不能列入优秀行列。
我的回复:其实你的进步我看到了,老师给的“良”比往常的大,你没发现吗,加油啊!
(2)消解误会
学生日记举例:似曾相识燕归来。您怀疑我是抄袭吗?
我的回复:敏感,我批的“优”已经说明问题了。
(3)纠正疏漏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我在课堂上讲:洞庭山水指的是以君山为代表的洞庭山和洞庭湖。
学生在日记里指出:洞庭山指洞庭东山与洞庭西山,位于太湖东南部,君山则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这是个细心的女生,她说,老师用词不规范,容易引起概念的混淆。
(4)缓解心灵压力
学生常常把一些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写进日记,写作本身可以看做是一种宣泄,老师还能及时指导。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教师可以借此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5)促进良好互动
某学生学习成绩超常稳定,不管考卷难度如何,都考60多分。找优点,我在日记的批语中指出的他字工整美观,从此,他写的更起劲了,期末考70多分。
(6)提升写作水平
选读学生日记片段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王栋生老师在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每次的“周记”都写得很认真,虽然每次班主任都批上一个大大的“Ö”,或是一个“阅”;我一次又一次地希望老师能关注一下我的意见,可是我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我多么想能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把自己最担心的事告诉老师,把与老师之间所有的误会都消除……回忆少年时代,我有很多遗憾。
如果学生在人生最重要的时段没能遇上一位能作为他人生标杆的、有智慧的教师,可能会让他长期陷入苦闷难以自拔,他可能不得不在黑暗中徘徊,甚至苦熬多年。
王老师少年时代的苦闷,正是因为当时的教师没有对“周记”做出应有的反馈。现今的日记教学实践完全可以借鉴古代书院日记教学中自修加面授的教育教学方式。我在日记教学中正是这样做的,如果把体会归结得简单点,就是两个一定:一定要有评语,一定要花时间及时讲评,特别优秀的日记还需要当堂朗读。我具体操作的方式是这样的:日记每周一交,周二周三批改撰写评语,周三花一节课讲评,当面梳理学生日记的精华内容,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
此外,对于特殊的日记,要灵活处理。
比如今天五六月,苏州有一个向党献忠心的活动,要求每位同学写一篇歌颂党的文章。于是,学生的日记基本上写的是都是这个内容。问题来了,日记里有很多饱含激情的文字,不过,多数文字都是复制粘贴出来的,病句泛滥成灾。我的做法是:分小组,请同学把认为有问题的病句找出来。当堂修改,一节课完成。什么叫减负,就是把自己从庞杂繁琐的事物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方法罢了。
为了和一般的日记区别开来,我把学生每周一交的日记称为札记,可以摘抄,可以边摘边评,可以记录每天见闻,可以写单篇文章,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灵活。因为日记,我和学生的关系拉近了,很多学生都愿意写日记,并把真实的想法、做法告诉我,倾诉生活中的苦闷,总结考试中的得失。师生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仅今年九月初到十月初,我所主编的《田园校刊》就选用了学生札记内容数十篇,仍有很多稿件因版面的限定(八版)而忍痛割爱。将学生的日记通过报刊整理出版,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对学生今后的内心成长势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现今的应试的语境中推行日记教育,难度比较大。唯其难,才值得去做。江海不捐细流,故能成其大。我希望,能和在座的各位老师一道,借鉴古代书院的日记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模式,总结日记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如果因此能够消减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那将是功德无量又具有未来前景的事情。
钱穆在《文化与教育》一书中说:“近百年来之中国人,遂以其急功近利之浅薄观念,自促其传统旧文化之崩溃,而终亦未能接近西方新文化之真相。直至于今,前后几逾一百年之稗贩抄袭,非驴非马,不中不西,辗转反复,病痛百出……自今以后,中国人殆将一洗以往功利积留,回头重认中国传统文化之真价值,亦必同时认识西方文化之真精神。”我认为,用这段话来评述当今的教育现状和未来前景,仍是非常恰当的。
包括书院在内的中国传统教育,有不少值得当今教育借鉴的地方,如果说传统教育是千年古树,个人的教学实践就是青藤,青藤没有大树就无所附丽。
谢谢大家!

(演讲前,改稿于2011年11月8日星期二
演讲回苏后,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先后两次整理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21:27 , Processed in 0.1265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