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一堂“接地气”的公开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4 20:2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一堂“接地气”的公开课

陈永睿

开学已有两周,学校安排,本学期第一节公开课由我上。

公开课倒是上了不少,然不得不承认,“作秀”成分还是多了一些,因为有那么一些老师在听、在看,总不能上得跟常态课那样过于随意、甚至破绽百出吧?然,本学期是所带学生高中的最后一学期,天天在卷子、知识点上打转,可如果在公开课上讲卷子、讲知识点,岂不是过于沉闷、不尊重听课老师了?思来想去,忽然灵光一闪,刚刚为一报社写好几篇议论文模式方面的文章,讲讲高考作文模式方面的问题,岂不更有针对性?

题目就定为“高考作文‘稳’分谋略”。

为什么要用“‘稳’分”而不是“‘提’分”,这当然是由学情所决定。当然,由于现在高考作文阅卷情况极为复杂,除了极少数学生撞大运得高分之外,多数学生能“稳”分就不错了。

简单的问礼寒暄之后,便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我不太喜欢大段大段的开场白,原因也只有一个,那种方式,作秀的成分多一些。

模式就用考场上常见的“引议联结”式。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高考作文模式。此之前多次讲过练过,但学生的习作情况总是不尽如人心。有必要再“回放”一下。

切入口就用重庆的2013年作文材料,这是豆子经过盐囟一点就变成味美的豆腐的材料。很平常,估计学生审题没有大的难度。

第一环节,“引”。这个写作环节,许多学生掌握不好。现在高考作文题干提供的材料,往往很长。这就为一些懒汉学生提供了便利,他们有时直接把原材料复制在作文的首段中,甚至加点油,放点醋,再爆炒两下,一下了就弄出三五百字,搞得跟“棉花糖”似的。——于是指出流弊,要求学生记住三个字:短、平、快。

第二个环节,“议”。这个写作环节,实则是审题立意环节。一篇文章成功与否,关键就在这段能不能准确地写出材料的意旨。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原材料的主旨。于是学生动手,我来回巡视,等了至少五分钟(这在公开课课堂里抽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是不可想象的。有的听课老师都等得发急了)果然,情况很糟糕,有的学生抓耳挠腮,写不出一个字,有的学生搜索枯肠,写出的那句话,要么离题过远,要么打擦边球。于是讨论该材料的立意是什么,得出了几个观点。而我也介绍了我自己的“那一元解读”,即借用《劝学》中的一句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个“物”,就是“学习”——豆子通过“石膏”这一外物一“点”,就变成了豆腐,人通过学习,就提高了素质。这样,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似有所悟。

第三个环节,“联”。这个写作环节,是学生最失败的环节,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联”,不会“联”,肚子没有货,“空着的米袋是站不起来的”。于是介绍“联”的几种方式——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类联想,相以联想,因果联想……再让学生用五分种时间“联结”三个素材。巡视,等待,指点,几分钟之后,有的同学交了白卷。再启发,再点拨,终于有人能“联”出像样的材料来了。

第四个环节“结”就相对简单些了。

最后请学生来读高考优秀作文《以创造之斧打通扬利止弊的通道》,再对照学生自己的提纲,纠偏指正。学生似有所获。

严格地说,这节公开课是不成功的。因为我一没有精心准备,即没有充分预设,二没有合理把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相当的时间让学生去想、去写、去讨论了。三是没有精心组织教学语言,为了打破课堂的沉闷,便引用了几个方言俚语,以冲击学生的思维。当然,这节课,又是最“接地气”的一节课,因为,充分地暴露了学生存在的不足,有效地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不作秀的课,能解决问题的课,算是较好的常态课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3:46 , Processed in 0.1342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