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 ——课型重构的意义和流程 新课堂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学生充分暴露学情,教师深入了解学情。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江苏省昆山前景学校重构课堂流程,开设发现课、分享课、验收课3种新课型,并将这3种课型整合成一个整体的教学单元,让学生的学习更完整、更系统。 课型重构:让孩子获得不一样的成长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课堂上,如果将几十个孩子看成是一样的树叶,对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公平的。基于这样的思考,江苏省昆山前景学校深入研究中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尊重认知和成长规律出发,实施“发现课”、“分享课”、“验收课”的新课型重构工作。 发现课、分享课、验收课,这3种课型的实施目的,在于让不一样的孩子都获得不一样的成长,而且是持续不断的成长。在学生的儿童阶段,教育要关注对他们的“允许”,允许他们的知识有多有少,允许他们的能力有高有低,允许他们的情感有轻有重,允许他们的态度有好有坏。只有“允许”才能发展,只有“允许”才能成长。 在发现课、分享课、验收课上,学生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暴露学情,教师也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发现学情。 对于重构后的3种课型,其作用与意义,可以概括如下—— 发现课。教师首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注入能够达成目标的信心,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真正地预习知识,并在预习的过程中,由学生个体,到对子,再到小组,依次地暴露问题,形成“生成性”的学习目标,变成小组学习目标。之后,教师深入到学生、对子、小组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情,将学生大致分为3个层次。 分享课。在发现课的基础上,教师对班级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类,让每个小组认领自己的任务,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小组展示与学情暴露。各小组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后,教师在班级内给每个小组搭建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技巧方法、思维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在发现课上学习情况的一种检查和反馈。 验收课。验收课的目的是对学生个体、对子、小组,进行阶段学习情况的检测和总结。验收课上的检测,不仅针对知识,更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是对学习情况的一个综合反馈。 发现课、分享课、验收课,这3种课型之间的联系,其实就是发现问题、暴露问题、分享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总结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在一次次的学情了解中,看到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教师不应回避问题,而应深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细节,更好地关注他们、指导他们、帮助他们。当教师改变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后,才能真正发挥在课堂上的作用。 发现课:找寻学生需求 1. 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导入形式。比如,在语文学科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在数学学科上,教师可以利用知识内容的上下联系导入新课;英语学科,教师则可以采用情境设置等多种方法。 解读目标。教师要把一节课中要学习的具体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同时让学生使用双色笔,标注出重点内容。 评价先行。在上课前,教师要先将这节课对于学生个体、学生对子、学生小组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告诉学生,同时,还要提出对这节课的期望。 上述的3个环节,可以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的完成情况,再进行补充与提升。当然,刚一开始时,学生可能无法完成得很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承担一部分工作,然后通过对学科班长、小组长的培训与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最终实现“还权”与“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 2. 问题暴露 独学。首先,学生要利用导学案开展自学。如果遇到自己不会的题目,就在题目旁边,用红笔标记上“?”;如果遇到有疑惑或不能确定的内容,就在题目旁边用红笔标记上“△”。之后,教师深入小组,进行观察、记录,重点关注学生题目旁边的记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简单解答学生的问题,但应该以启发为主,着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找到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学。独学结束后,学生要将自己的问题暴露给对子。如果对子之间可以解决,则相互进行学习方法介绍、思维过程展示。接着,对子之间进行帮扶、讨论,在合作的力量下,进行二次学情暴露。如果对子讨论,能够把独学中暴露的问题全部解决,就在导学案的对应地方标记上“√”;如果有对子间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把问题的内容写在本组的黑板上。这个过程中,教师依然要深入小组,了解对子在讨论、帮扶的过程中,是否有错误的方法或者其他的不足,还要及时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进行点拨与启发。 群学。小组长在独学、对学的过程中,要对组员进行监督,还要观察大家是否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当对子的问题已经暴露在黑板上时,小组长要带领大家一起,对本组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找解决的方法。如果经过了小组讨论,问题还是不能解决,那么这些再次暴露的问题,就应该由小组长进行汇总、收集。教师要通过每个小组暴露出的问题,寻找到班级的共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要思考学生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并对比在备课过程中的预设情况,对设计思路、内容层次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时,学科班长要根据每个小组在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完成速度等方面的表现,给出对每个小组的评价,并确定接下来的学习指标和评价标准。 3. 聚焦归类 在学科班长的组织下,全体学生观察每个小组暴露的问题,做到“人人明确问题”;对子间相互提醒、共同参与;小组长负责问题的收集与分类;学科班长引导各组找到问题的原因,将问题呈现在“暴露区”,并将问题“超市化”;教师深入小组内,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帮助小组解决问题。 4. 解决分享 学科班长要让小组认领共性问题,激励小组做好分享课的准备,之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享。分享的内容,一是基础问题的解决方法,二是聚焦后的共性问题。此时,教师会对知识、方法上的问题进行点拨,并对拓展与延伸的方向,做出适合的引导。 5. 整理总结 这个环节是对上述阶段的总结与提炼,包括:学生在导学案上标注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对子间进行相互提醒;组长进行组织、督促;学科班长对小组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引导、总结经典的学习方法和展示方式等。 6. 检测评价 教师根据本节课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检测。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经历“独立完成—对子互批—组长反馈—班长评价”几个环节。最后,教师要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下节课提出自己的目标期望。 发现课案例:读音与错字 课堂目标: 能在读、写中,找到自己读错、写错的字或词语,并找到解决它们的方法。 学习内容: 1. 读 对子之间交换课本读,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帮助对子圈出读错的字或词语。要求:圈出读错的字或词语;对重点词语、精彩语句进行标记;相互检查所标注的自然段是否正确。 2. 注 把圈画的字或词语利用查字典或对子帮扶的方法,进行注音。要求:圈画出的字或词语,必须全部注音;对子找到共同的错误后,记录在本组的暴露区。 3. 写 在规定的时间内,默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要求:工整地默写词语;对子之间相互批改,统计默写词语过程中,正确与错误的数量;对子之间共同的错误记录在本组的暴露区。 4. 理 组长组织本组学生对组内标记出的易错音、易错字进行整理,找到出现错误频率最高的字词。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观察与记录,会对学生基础的字词过关程度,有更清楚的了解。同样,学生也会对自己的情况了解得更充分。对字词进行检测时,学生会掌握衡量自己进步的尺度。 分享课:利用集体智慧 1. 明确目标 重点告知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要着重评价每个小组是否能按照发现课中给出的指标进行展示准备。 2. 分享成果 小展示。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自愿领受展示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对子互帮互助,组内进行展示模拟,小组长监督组员完成质量,学科班长监督评价各小组的时间把握情况、参与投入状态,教师深入小组进行指导、激励。 大展示。学生在其他小组分享成果时,要做好倾听、记录、补充、质疑、纠错等准备;对子之间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小组长、学科班长随时对组员和小组给出评价。此时,教师也要发挥作用。教师的角色,不仅是课堂中的观察员,更是追问者、点拨者、引导者和敏锐的参与者。 3. 总结整理 分享成果结束后,教师要留给学生自我整理、总结导学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小组长要发挥作用,带动组员积极完成整理工作;学科班长要总结课堂分享的情况及质量;教师帮助学生完成提炼、拓展和升华。 4. 检测评价 分享课结束后,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对他们进行独立检测。学生完成检测后,首先进行相互批改,组长根据互批的情况,将检测中的问题暴露出来。之后,学科班长对小组暴露的问题进行集中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分享、检测情况给出评价,同时组织评选出榜样个人和榜样小组。 分享课案例:《神奇的克隆》 课堂目标: 1. 能结合课文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到克隆的“神奇”之处,并与大家分享。 2. 能把克隆技术的发展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介绍。 学习内容: 1. 初读 边读边思考:克隆是什么?克隆神奇在哪儿?克隆有什么作用? 2. 精读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你觉得克隆神奇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对克隆的感受表现出来。 3. 分享 关于“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你有哪些了解?请与大家共同分享。 4. 畅想 假如你现在是克隆技术专家,你想克隆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请发挥你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内容写下来吧。 根据发现课的问题暴露情况,学生尽量在小组内解决所有问题。如果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他们有不同的看法或见解,那么可以把问题作为分享课的目标,让各小组进行任务认领。同时,还要给小组展示提出要求,比如:谈自己对克隆技术的“神奇”感受时,可以用角色扮演、编写顺口溜等形式进行表演;分享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时,可以利用绘画、图片、情景剧等方法;想象自己是克隆技术专家时,可以搭配解说、制作模型等手段。 给了学生不拘一格的分享形式,就是给了他们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在不同的方式中,体验到独特的收获,在自己的感悟中,去创作、去领悟,在积极的准备过程中,学会团队协作、配合。这样,既增加了他们的团队荣誉感,也增强了他们完成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验收课:课堂知识再梳理 1. 明确目标 在前面两个课型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学情有一个基本了解,此时,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至少3个不同的层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每次检查、验收的不同目标。此外,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解释评价机制、评选优秀的对子和小组、表扬进步最大的学生。 2. 检测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独立认真完成测试的题目,教师则巡视全班,根据学生完成题目的情况,做好标记。 3. 批改 批改首先在对子间进行,之后,小组长和学科班长组织大家一起查缺补漏,最后,教师针对关键点、易错点进行必要的说明。 4. 暴露 对子之间相互讨论,将问题暴露出来,并集中写在本组的黑板上。之后,小组长组织组员到黑板前,共同寻找问题的错误原因。最后,学科班长对所有的共性问题,进行收集、归纳、整理。 5. 展示 根据学科班长归纳整理的共性问题,全班学生集体研究解决方案,并针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进行总结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展示情况,及时点拨和引导。如果学生的展示不到位,教师要补充和拓展。 6. 总结整理 在这个环节,学生整理订正、对子互查、小组长督促、学科班长总结、教师提炼总结易错点和重点难点。 7. 评价 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学生的常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激励性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情况、树立学习信心。 在验收课上,验收的题目应该从学生中来。学生在之前的两个课型中,通过独学、探究、展示,会标注一些重点难点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验收题目时,可以参考学生的标注。 验收题目除了由教师设计,也可以交给学生自主设计。让学生自主设计验收题目,正是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表现欲和展示欲,在寻找问题、设计题目时,就会特别认真。自主设计题目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一次梳理的过程。(作者欧阳海萍,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前景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