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带着疑问读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7 09:5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带着疑问读历史
作者:唐宝民 来源: 《温州读书报》2014年第一期


    对历史感兴趣的人,现在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大多数读者,在阅读史书时,只是一味地顺着作者的思路走,对于已经成为定论的观点,不敢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在读书时只用眼睛、不用脑子,却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只有带着疑问去阅读历史,才能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收获。
  提起张燧,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的确,在史料中,张燧这个人留下的资料特别少。张燧是明代的一个作家,说他是历史学家,也不为过。我在读他的《千年百眼》一书时,惊讶于他的独立思考精神,这本书,是他的一部史论随笔集,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史书上很多已成定论的东西,他都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而是勇于思考,大胆怀疑,客观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史记》这本书,当之无愧地在中国史界占着第一的位置,千年而下,这本书中的观点,已被史学研究者奉为圭臬,不可动摇。但张燧在通读了《史记》后,却认为《史记》中的部分内容,并不是司马迁的原作,而是后人添加上的,“我又考证了《后汉书·杨终传》,说是‘肃宗时期,杨终受诏《太史公书》后删了十几万字’,那么,可知现在的《史记》不是司马迁的原书,难怪它杂乱不一”;关于清谈一事,史家公认是始于晋朝,但张遂却认为清淡之风在汉末就已经出现了,他举例说:“仲长统《见志诗》上说:‘寄托愁闷在天上,埋葬忧愁在地上,反叛五经离开道,风雅一起消灭了。’郑泉喜欢喝酒,临死前对同伴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制造陶器的地方,差不多百年之后化为尘土,有可能被我取去做酒壶,这才符合我的心愿。’”张遂由此断定:“这二位原来是阮籍、刘伶的先行者。”类似这样的观点,他提出来很多,如:“曹操不是复姓”、“刘知几没有写史的才能”、“秦国的强大不在在于孟明”等,都颇有见地,发人深思。
  大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也是一个带着疑问读史的学者,近读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发现他对很多史料,都不轻信,而是要亲自考证一番,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来。例如,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字样,因此,历来研究者认为,桃花源的所在地,当在武陵;而先世所避的“秦时战乱”,应为秦朝末年的战乱。但陈寅恪先生经过考证,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认为,“真实的桃花源应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的武陵。”那么,陶渊明为什么把地点写成武陵呢?陈寅恪先生认为:“桃花源所以被移于武陵,则因为采入了刘驎之入衡山采药的故事。桃花源虽本在弘农或上洛,但因牵连混合刘驎之入衡山采药故事的缘故,不得不移之于南方的武陵”;寅恪先生同时用多种史书资料来考证“秦时乱”:“东晋末年戴祚(字延之)从刘裕入关灭后秦……刘裕以首夏四月进洛阳,他派戴延之等溯洛水至檀山坞而返,当即在此时,这是时间。按《陶渊明集》有《赠羊长史》诗,其序云:‘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则隐潜与征西将佐本有雅故,疑陶潜间接或直接得知戴延之等从刘裕入关途中的见闻。《桃花源记》之作,即取于此……戴延之所见,而被陶潜记入《桃花源记》中,然则《桃花源记》中的秦之为苻秦,亦可推知。”
  带着疑问读史,既是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开卷有疑”是一种治学态度,能让我们在比较和疑问中感受读书的乐趣与意义,收获到货真价实的知识。带着疑问读历史,是一种独立思考的阅读行为,能让我们在历史研究中走得更远、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41 , Processed in 0.0594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