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文化的文化产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1 22:0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没文化的文化产业老愚

:



摘要 : 学中文出身的,缺乏语感,平时阅读甚少,很难一眼发现稿件错误;学外语出身的,汉语就更涩了,译者强则一切好,译者拙则大走光。编辑,一个曾经高贵的职业,竟然一步步沦落为贱业,随便一个不敬重汉字、弄不懂文字意味的毕业生,都可以操此业为生。看看每日门户网站颠鸾倒凤的标题,你就明白文化被大革命之后的真正结局。 怎样才能觅到一个合格的编辑呢?天晓得。


回到家乡,弟弟带我们去参观杨凌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园。在平展展的渭北台地上,占地一千三百余亩的园林式建筑,让人眼前一亮。时间不巧,无法入园游览。就在门旁的超市里拿了一份介绍。
打开三折页的彩印介绍书,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语句不通,生造词语。这正是汉语使用的现状。比如“秦岭山,自诞生便将健康的精神理念予以完美传承”,语义混乱,浮夸、空洞,开篇这句“致力发展国际化农业科技公情思”,不知何意?“着产业的不断丰富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显然缺了一个“随”字,最滑稽的是,为了与“专供”“专业”“专注”配套成龙,刻意生造了“专新”“专限”“专诚”等词。不足千字的说明书,逻辑混乱,错误百出,连起码的校对都没有,可谓一份劣质推销广告。科技或许先进,但绝对没有文化。
小地方一份对外宣传的说明书如此,或许可以一笑了之,代表国家形象的央视又如何呢?字幕错误时见,主持人张嘴就露陷。激情主持朱军的“家父”笑话不必说了,名嘴张泉灵去年在讲述钱锺书杨绛书信拍卖一事时,将其女儿钱瑗的名字两次读成“瑷”,而且念的时候毫不迟疑。如果读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就一定会知道钱瑗的小名叫“圆圆”,那就自然不会把“瑗”误为“瑷”。这或许有点苛求了,忙碌的电视人干嘛非要读此类闲书?细究起来,出错的症结在于她不认字。这两个字其实不好混淆,右边分别是“爰”和“爱”,能把前者等同于后者,好像不能用粗心二字搪塞。
批评完别人,再说说出版物的品质吧。
编辑们的出错能力,令人诧异。
能想象的低级错误枚不胜举:比如,“坏人”变成了“怀人”,“小时候”错成了“小时侯”,“心路历程”变成“心路里程”,“临时性强奸”变成了“临时姓强奸”,“斯德哥尔摩”变成了“斯德格尔摩”,“中国科技大学”变成了“安徽科技大学”,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错误还能寻找到犯错的脉络,属于责任心欠佳,总是可以原谅。
他们犯下的另一类错误,只能用匪夷所思来形。在《合肥四姊妹》一书开篇的照片说明里,1988年辞世的沈从文先生,1993年还在与连襟共话沧桑。在《真话能走多远》一书里,季羡林老先生的“老年十诫”一文,在第八诫之后竟然是十诫,第九诫不翼而飞。此类错误就不免让人惶恐,作者或编者仓促交稿,里面少胳膊缺腿,情有可原,但经编辑之手,一审二审三审之后,一校二校三校之后,竟然一错到底,何故焉?我当然不好去那么阴险地揣度人家了:没有一个人仔细读过这篇文章?板子高高抡起来,恐怕还是要落到责任编辑屁股上,他已经严重失职了。
最可怕的是,他们连书名都会艺术性地处理错,在不该发明的地方,他们使用了孙悟空般的穿越术:美国人贝文·亚历山大撰写的朝鲜战争巨著《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封面和扉页活生生写成了《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提示性的词语升格为主标题,本应合在一起才能说明主旨的标题,活生生被撕裂成一主一副两个标题,好在精装版及时做了更正。揭露苏联劳改体制历史的《古拉格:一部历史》也被美编处理成一大一小两行标题《古拉格 一部历史》,以至于在传播过程中,该书被其他媒体想当然地简化为《古拉格》,让人联想到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古拉格群岛》。
本土作家的文字,若是文字平平,就极易出各种问题。编辑遇弱则更弱,几乎无法从泥潭里拔出脚来。一个可称之为奇葩的新锐评论家,正文里将成语“万劫不复”写成“万复不劫”,编辑未能发现,作者后记里将自己熟悉的某位官员的名字“大柏”写成了“大伯”,尽管书的第一部分就有此人名字的正确写法,但编辑仍不能觉察。即使从常情出发,编辑也应该怀疑此名字的写法,谁会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大伯”呢?
碰到文字出色的大家,一般不会出问题。但也有例外,一本长篇小说,不用改一字,自然不会发生问题。可偏偏在附录部分出了天大的笑话。编辑将答奖辞落款日期提前了十年,让颁奖词无地自容。
如果说这些错误都不能原谅的话,大批胡言乱语的翻译文字就会让你发疯。
“他用他的惊疑看着你”
“她将他的手推向他的膝盖所在的地方” ……
学中文出身的,缺乏语感,平时阅读甚少,很难一眼发现稿件错误;学外语出身的,汉语就更涩了,译者强则一切好,译者拙则大走光。编辑,一个曾经高贵的职业,竟然一步步沦落为贱业,随便一个不敬重汉字、弄不懂文字意味的毕业生,都可以操此业为生。看看每日门户网站颠鸾倒凤的标题,你就明白文化被大革命之后的真正结局。
怎样才能觅到一个合格的编辑呢?天晓得。
每到月底,总编室都会送来一批新书,让我挑错。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因为一打开,错别字便扑面而来,再庄严的一本书,也会在瞬间露出自己的私处。
每次讲评的时候,我都会说,下次请诸位犯些高级点的错误吧,让我也兴奋一下。拜托了!
但扑面而来的依旧是老相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2:16 , Processed in 0.07265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