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案编写与使用的误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1 03:1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引用】学案编写与使用的误区作者:秦唐随风

现在许多老师已经在进行尝试,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学案的使用,应该是一种教学思想的转变,即从考虑老师怎么教,转换为考虑学生怎么学,然后才是知识问题化。各班的学生不一样,学案也就不一样。但也有个别老师在操作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偏差,特别是有的用别人设计的学案的那种,可能就出现与自己的学生实际脱节,不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情况。

在设计学案时,一定要组内认真研讨,集思广益。也可以尝试设计好的电子文档传给同组的其他人,各人再加工后使用。同时,注意节约印刷成本,最好是全部整完后装订成册。下期要用的,可以在假期里面,大家分板块设计好,假期里面全部印出来装订好,下期开学学生统一使用。现在泸县二中基本就是采用这样的办法。第一轮是比较累,但后面就好多了。当然,学案导学是一种思想,并非一定要印制成题单或资料,可以用小黑板,可以就老师掌握一份也行。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把学案当成另类练习的做法。那样只会增加学生负担。

学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许多教师都认为这下好了,有了学案,课前轻松,上课也轻松了,课后更轻松,教师总算彻底解放了,免除了许多烦恼和不高兴。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种想法彻底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让教师不愿大胆去创新,扼杀教师进取的积极性,更会耽误学生的美好前程。

一、学案编写的误区

误区一:学案编写的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编写“学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它不是教案的翻版,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内容。它还要求教师有创新精神,提出的问题要从课程标准出发,但又不拘泥于标准,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学案”,试想,这样的学案,怎能在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误区二:学案编写的习题化

从性质上来看,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从内容上来看,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些教师认为“导学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所以学案决不是单纯的另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误区三:学案编写的共性化

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所以,我们在预设学案时必须基于全体学生,既要为全体学生的发展与提高而预设,又要能让全体中的每一位在通过他们的合作探究后都有所提高。我们应该依据“三维目标”分层而设,使班级中的每一类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张显出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决不能采取“一刀切”。

误区四:学案编写的“舍近求远”

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有的老师在编写时,往往不考虑“学情”,学习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长期这样下去,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所以编写学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注意各知识点的把握层次。

误区五:学案编写的“个人主义”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往往采用先分工后由部分教师个人编写。这种学案,针对性极强,但由于是个人行为,所以在使用上往往难以与教案区分。我们强调学案要由学科组集体编写,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在编制之前学科组所有成员集体讨论,每节由一人主笔,其他人提供意见和建议,使用时,由最早使用的教师再反馈意见。由于编制之前要经过集体讨论,所以这种方式既能发挥集体优势,又容易实现教学进度、内容的统一。

误区之六:把“教学目标”当“学习目标”:  

学案的首条内容应是“学习目标”,它设计的意图是告诉学生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及知识的把握层次,从而明确自主学习的最终结果。它不是“教学目标”,有些老师的“学习目标”就是照抄教参上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得学生一接触学案便成了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作为“学习目标”,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指南针,应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最好能将本节知识与各节、各章内容联系起来,构建起知识网络,明确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本节课的提纲挈领和核心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

二、学案运用的误区

误区一: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达成,而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注意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碰到问题要与学生商量着进行,并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从而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

误区二:重“讲评”,轻“探究”

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养成习惯,所以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根据学案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适时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并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误区三: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

有些人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学案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也就是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所以,动态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分”与“合”是学案运用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实施“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加以适时的引导,强化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误区四:重“传统评价”,轻“分层评价”

“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还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因为更多的是鉴别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后续的学习提供预测,所以不能反映出该同学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状况,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会影响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产生的错误认识。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与分层评价,例如,课堂提问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回答也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予以准确评价,看到学生的成长;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是否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是否增强,是否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教师教学是否发扬民主,教得是否轻松,师生间的关系是否更加融洽;等等。

误区五:“学案导学”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

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养成习惯,所以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  

误区六、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

有些人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学案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也就是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

三、如何走出学案导学的误区

1.教师要走出依靠学案的误区必须把握好课前学案地准备关。

由于学案使教师们共同智慧的结晶,很多教师就百分之百的、不折不扣的去用学案,总认为只要一人备课,大家就可享用,何况这个学案是教师们大家商讨的,我无须做任何改动,原文照用就可以了。是的,这确是无可厚非的,殊不知,教师们在一起备课时,是站在全体学生的层面去考虑的,并没有考虑到每个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的特殊性,这样的学案也许并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拿到学案后,还要充分考虑到如何使学案适合自己的学生,在学案的基础上略作改动,以便真正完全为我所用,成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个性化学案,这才是一个教师在课前处理学案的积极态度,所以说教师必须客服那种为学案是用、毫无变通、彻底依靠学案的消极思想。

2.教师要走出依靠学案的误区必须处理好课堂40分钟。

有些教师认为,过去上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听,教师讲得舌干口燥,声音嘶哑,学生确实无动于衷,昏昏欲睡,毫无配合教师的意思,最后是作业照抄,成绩根本没有进步可言。利用了学案之后,有的教师认为这下可以报一箭之仇了,你们按照学案自学就是了,我该轻松轻松了,于是有些教师就在教室里东走走,西看看,有时走到成绩好的学生身边站站,看看他们做题的进度如何,对于其他学生却是漠不关心,这些教师认为自学就必须彻底按照学案去做,至于自学能否弄懂,弄懂多少,还有哪些是疑难问题,那不需管它,因为教师给了学生绝对的自由,所有的问题教师都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是自由支配了40分钟,教师一分钟也没有挤占学生的时间,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得非常好,教师的“导”没有了一丝表现,学生的问题随着一声“下课”,而被教师带出了教室。其实有些学科让学生自学是行不通的,有些新知识还是要教师“导”学生才能明白的,因此课堂上既不希望教师灌满堂,更不希望教师撒手不管,还学生绝对自由,而是希望教师提高讲的效率,在精讲的基础上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

3.教师要走出依靠学案的误区必须抓住课后辅导不放松。

正是受了前面思路的影响,课后辅导也被放松了,学案在一节课下后没有被及时的收集起来,就算收集起来了教师批改时也是只在学案上批个日期了事,根本不去看学生是否做了,做对了多少,教师真在给自己减负,想让自己的工作量轻一些,与以往批改作业本时的圈圈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实在地,有了这种想法,真正会让教师变懒,会成为耽误培养培养祖国后代的最佳时机。所以说,课后辅导这一环节确实不能省,教师应在认真批改学案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疑问了如指掌,及时去为学生排疑解难,并且还要让学生及时更正,会举一反三,做到灵活变通,真正在弄清弄懂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构建。

应用学案确实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也能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还能够有效的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好,但若不能走出依靠学案的误区,同样会使教师和学生双败,不能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学案导学存在种种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是正视问题,避免或者解决问题。如何使学案导学真正高效地落实,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认真探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04:41 , Processed in 0.1157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