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教育信息化不是“装备竞赛”作者:启良春华
■邓海建 11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现场观摩会上,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钟绍春转达了部分一线教师的困惑:“对于教育信息化,是不是最近教育部门讲得多、抓得紧,就给我们搞培训?”钟绍春的发言引起了与会领导和代表的高度关注与思考:教育信息化到底要干什么,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什么问题?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教育要学会“云”中漫步——这已经是没有疑问的共识。在学生都已学会信息化生存的时候,教师如果还是固守三尺讲台、一寸粉笔,显然就不只是不合时宜的问题。没有人能拒绝得了信息化进程,教育教学工作自然也当主动融入其中,这是工具理性使然,也是教育辩证法的要求。 从《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已经纳入国家战略的议事日程。只是,信息化网络建设与教育信息化的理想效果,显然并不同步。眼下正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阶段,也是容易产生问题与困惑的“纠结期”。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中,当遵循三个维度: 一是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能本末倒置。投影或课件,网络或终端,不是迎检迎评的花活儿,而是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样式的工具。如果教学理念不刷新、教育方法不改进,只是把电子白板当黑板、把PPT当板书,一会儿上网查询,一会儿小组讨论——如此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不仅参与者索然无味,于教育教学效果而言,可能反倒是画蛇添足。 二是教育信息化是软硬件交互渗透的过程,而不只是架构基础网络的结果。声、光、电技术不是狗皮膏药,更不是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每堂课都要组合应用。尤其是强调主观思辨的课程或单元,抽象的教育过程一旦具象化,孩子的想象空间可能就要被填平。五颜六色的画面,代替不了个性而多元的联想。再说,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也不是电子技术的静态展示。 三是因地制宜,区别发展。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情况,每所学校有每所学校的特点,这就像当年的地方官网建设一样,总要循序渐进、有所区别。因学校制宜、因科目制宜,结合信息化的特点与利弊,选择性发展信息化教育,比一窝蜂地依葫芦画瓢更有意义。比如面对“100兆网速4万元/年、4兆网速1万元/年的资费套餐”,一些欠发达地区学校恐怕“压力山大”。如果一刀切地要求贯彻下去,结果只能使得捉襟见肘的教育资源配置更为失衡。 此外,教育信息化的本质仍在“教育”二字,服务于教育教学需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制度设计的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方面是教育信息化不能自说自话,什么时候推进到什么地步,当多听听基层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家长的声音;另一方面,其推进步骤与内容,还得与新课改、教改和谐共振。 教育信息化推进合适与否、稳妥与否、显效与否,不是看课堂上像不像激情澎湃的“大片”,也不是比谁家眼花缭乱的电子信息技术多,而是看知识、技能、素养等要素能不能借助信息表达,真正内化到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中去。今天,在教育信息化的大道上,还是少一点“装备竞赛”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