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美两国教师《瓦尔登湖》同课异构教学比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5 23:1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美两国教师《瓦尔登湖》同课异构教学比较



北京大学 温儒敏

一、杭州某中学教师的设计
教学目标有三:
欣赏精妙的景物描写;
通过研读典型例句,学习品味难句的方法;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掘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该教案步骤如下:
首先是“导入”,从陶渊明归隐和《桃花源记》说起。开场白很专业,按照建构主义的说法,学习就是原有的经验和新知建立联系的过程,所以从陶渊明说到梭罗,顺理成章,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其中不甚确切的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与陶渊明归隐区别很大。陶渊明以及不少中国古代隐士,多因官场失意,转而寄情山水,有消极、被动的特点,也基本上是“个人行为”。梭罗则不然,他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学成了并不“货与帝王家”,而是置辉煌前途于不顾,独自到康考德郊外的瓦尔登湖畔结茅而居,践行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哲学,主动积极地疏离现代文明,感受大自然的真善美,探索生命的本真意义。所以把《瓦尔登湖》和《桃花源记》相提并论,有降低《瓦尔登湖》思想价值之嫌。为教学需要,我们有些老师对材料进行断章取义,随意发挥,这样的现象比较常见。
第二部分是“整体感知”。
老师讲解:本文描写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表达了作者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对现代文明的憎恨。对“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等句子做重点讲解,照应目标中“学习品味难句的方法”的训练,最后提及写作特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状物)。
这样的讲解当然不错,但把文章简单化了,课文的内涵要比这更丰富、更细腻。《瓦尔登湖》中文版译者徐迟先生在《序言》中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瓦尔登湖》不是那种用眼、用口,而是应该用心灵来阅读的书。另外,梭罗并不简单地“憎恨”现代文明,他只是以为现代文明将人类异化了──人们宁可放弃面对面的交流,而改用电话来闲谈。人们建成了铁路,方便的同时却不去想铁轨枕着的是一个个爱尔兰工人。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同样值得仔细品味,例如“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并没有把它们更多地浪费在工场中,或教师的讲台上,这我也一点儿不后悔”,这段话务必与现代社会人们汲汲于名利的匆忙的生活方式对应起来,不然学生就容易误解。可惜有的老师功力有所不逮,在对一些经典进行解读的时候,总有“美景以粗游了之,佳肴以大嚼了之”的感觉。
第三部分是布置作业。一是完成教材上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和第二题。二是写一段写景的文章,反映观景时的真实心情。这个作业比较简单,也缺乏个性。
二、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某中学教师的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各州拥有教育自主权,可独立进行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直至考试评价、人才选拔,所以各州教学大纲、教材及教材设计往往大相径庭。
该教案由几个模块组成──
第一模块:导读(lead-in)
介绍梭罗的生平,一是指出他“离经叛道”的个性:学生时代别人穿黑校服,但他偏着异装;做老师时别人赞同体罚,但他反对,结果被迫辞职。二是简述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和写作,称他的作品“独特地将观察自然、抨击社会和哲学思考结合在一起”。介绍中,教师突出作者的“自由之人格、独立之思想”以及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为学生认识瓦尔登湖和该作品的独特性进行铺垫。
第二模块: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
介绍美国和墨西哥战争。教师明确指出,战争的起因是墨西哥不愿把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卖给美国。在关系到“国家利益”时,梭罗不但没有“爱国精神”,还以拒绝纳税来表明自己的立场,结果被捕入狱。
笔者以为,这一块作为“背景”来讲不太合适,它可以归到第一部分,作为梭罗“自由与独立”的例子。而作为《瓦尔登湖》的背景,应介绍他的导师爱默生和由霍桑、阿尔柯、玛格利特等人组成的“超验主义俱乐部”。这些人常在一起探讨神学、哲学和社会学问题,梭罗的思想是在这样的文化中形成的,他后来隐居的瓦尔登湖畔,即为爱默生所推荐──爱默生就是在瓦尔登湖附近的康考德村出生的。
第三模块:文学与生活(literature and life)
师生讨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A.梭罗为什么住在森林里,最后又为什么离开了森林?
B.梭罗对普通人提出了怎样的忠告?他如果活在今天,会对我们说什么?
C.根据你的经验,说说独自长时间地生活在森林中的利弊。
D.联系我们的生活,谈谈科技到底使生活方便了还是复杂了。作者提出的“简化生活,和自然建立密切联系”在今天可行吗?
这些问题既有针对课文的“语文问题”,也有拓展的“非语文问题”,教师把文本和当下社会、当代人的观念、作为阅读者个体的“我”结合起来,使历史的课本有了现代的意义,课文被教活了。这一点很重要,关系到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的问题,拿西方接受美学的话说是:不是作品告诉了我什么,而是我赋予了作品以意义。这些问题的设计也有梯度,后进生可以通过阅读在书上找到答案,尖子生也可以进一步钻研,符合“摘桃子”的教育理论。
第四模块:文学技巧关注(literary skills focus)
美国语文课关于文艺的知识基本都有“一课一得”,这一课介绍的是“强烈的艺术风格”。一是分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作品倡导人们简单地生活,所以行文简练(concise)平实(straightforward),重在观点(tothepoint),一反当时美国文坛的散漫、矫情和故弄玄虚的所谓“维多利亚散文”风格。二是强调作品文字虽然简单,但却有内在的力量,“某些句子产生的效果可以与把钉子钉进木头的锤子相提并论”。为异国文化和翻译所隔,我们一般人不能品读原文,当然就无法体味到这些。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常以为美国教育重创新及动手能力,轻视基础知识,其实不然,至少在语文教学领域不尽然。比如,美国教材非常重视文学体裁名称、语言风格、词源、文学术语等知识,它们都是整体安排的,教师在课堂中逐一讲解,以便学生有系统地掌握。
第五模块:延伸阅读(extension reading)
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
阅读时注意:
1.概括梭罗对于政府作用的看法,列出几件他以为政府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情。
2.什么样的政府能够赢得你的尊敬?
3.结合当今具体事例,论述梭罗的名言:“最好的政府是管理得最少的政府。”对政府的本质、作用等问题的讨论,对梭罗及其作品的理解非常重要,而《论公民的不服从》这样的材料被编进教科书,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知道公民权利和精神独立的重要,已经超越了语文陶冶性情的范畴,这对我们来说比较难以想象。
第六模块:作业
给报纸或杂志写一封信,提倡人们简单地生活。
第七模块:社会拓展(social further development)
1.社会调查:现在许多人都想在假期“回归自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然后为旅行社设计一条能受人欢迎的“回归自然”路线图。
2.考察今天瓦尔登湖的状况(或通过资料收集),说明从梭罗的年代到现在瓦尔登湖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个模块对我们特别有启发──在人文性的前提下,强调语文课的应用性,与当下社会结合,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借此锻炼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我们上面说了,美国各州可以独立选择教材、设置课程、考试评价,但这一精神是美国语文教学的共性。】
通过两个教案的对比,我们发现,两者都围绕阅读、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展开。中国语文的阅读教学向来是强项,美国以前不太注重阅读训练,导致公民的阅读能力下降,结果2001年出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法案,其中重要的一块是建立“阅读第一”项目,通过把“阅读放在第一位”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两者的区别是,杭州教案比较单薄,没有个性,在学习以生活为宗旨、语文服务于社会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都有欠缺。美国教案则信息量大,在“文道结合”方面少观念的灌输,多提供自由开放的选择和讨论,以使学生养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中,老师似乎尽量隐于后台,重在设计、引导、跟踪,随时提供帮助,把讨论和活动的机会都留给学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6:56 , Processed in 0.1059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