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国人到上海学习“怎么教数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6 10:5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国人到上海学习“怎么教数学”2014年02月28日   作者:王烨捷 周凯   来源:中国青年报
  英国广播公司记者的到来,多少令上海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有些紧张,整整两天,他全程陪同采访,“他们居然是来学上数学课的!我也很诧异。”与BBC专题片拍摄同步进行的,是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2月24日、25日带着一群英国校长在上海建平中学西校、福山外国语小学以及上海中学“听数学课”。
  事实上,早在去年,英国就组成过一个50人专家团来上海“学教数学”。特鲁斯透露,那次学习之后,英国方面做出了一些“小改进”,他们如今禁止11岁以下的学生使用计算器,着力培养孩子们的心算能力。种种迹象表明,更多的数学教育改革计划正在英国本土酝酿。
  英国人迫切想弄明白,究竟是什么让上海学生连续两次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全球排名中位列第一。来自上海市教委的消息称,继英国人之后,南非人也将在近期造访上海,以寻求经验提高学习成绩。而在此之前,美国人撰写的《超越上海》一书也在欧美地区引起强烈反响,其主题就是研究和学习“世界最好的教育系统的经验”。
  然而,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发现,英美等国“毫无压力”的数学教育方式,却正是中国孩子们所喜爱的。
  “毫无压力”的教学模式令学生“充分自信”但成绩欠佳
  带着孩子在英国学校上了3年学之后,张华(化名)用“毫无压力”四个字来形容女儿目前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多少令这个习惯了高压式教学的“上海爸爸”有些不习惯,“英国这里一周的数学作业才抵上国内一天的数学作业”。
  英国也有数学考试,不过将近一个月才考一次,题目也比较简单。每单元学完后学校会给学生进行考评,但不是统一测验,而是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考评。
  不论是张华,还是他的女儿,都对这种新鲜的教学方法颇为赞赏,“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不仅如此,英国的教师还鼓励学生们“选课”,英语水平高一些,可以选择去更高一级的英语班上课;数学水平高一些,可以去数学高级班上课。
  张华的女儿就因为地理拉开别人很多,在老师建议下“跳了两级”到高年级班去上课,“以前在上海,每次学校考试排名后,感觉孩子都灰头土脸的;现在,她明显自信了许多,英国没有排名,她常常觉得自己‘这方面很棒,那方面也很棒’。”
  在中国家长为英国教育折服的同时,英国教育大臣特鲁斯女士却不得不为提高英国孩子的数学能力焦虑。这种焦虑,在上海调研期间,被她的所见、所闻再一次放大。
  在上海的一堂观摩课上,她问一个学生,“你将来想做什么?”孩子的回答竟然是“科学家”。这样的回答,像重锤一样狠狠地敲打了特鲁斯一下,“在英国,很少有孩子会想做科学家。孩子们觉得这太乏味了”。
  特鲁斯说,英国是老牌的科技强国,但如今,“祖国花朵”们在数学方面的表现实在难以令人满意,“家长不重视,孩子也不重视”。特鲁斯了解到,中国的家长会在数学课堂学习之外,带孩子去上辅导班,她认为,这种“重视数学”的态度,应该让英国家长们好好学学。
  英国协和中学毕业生、上海青年企业家平凡相当推崇英国中学的教学方式。“他们的问题不是出在教学方式上,而是全员重视上。”平凡觉得,如果让“数学”变成英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英国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也会迅速提高;如果英国孩子放学后也去学“奥数”,他们的成绩没准提高得更快些。
  “他们是天生怕数学,就不想学。而他们的制度又允许他们不选修数学。”平凡说,英国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实并不简单,很多英国人都会放弃选修数学这门课,“他们中学就教微积分了,你说简单么?他们教的范围很广,但是不深,考试也没难题、怪题,目的就是传授给你一种思维能力”。
  听课、备课、教研组讨论这些事儿在英国不存在
  同英国人在一起待了两天,上海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对英国的中小学教育也大致有了些了解。在他看来,英国人数学成绩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许出在“教师”和“教学方式”身上。
  在张华口中颇具“因材施教”特点的“走班制”教学方法,在有20多年中学教学经验的张志敏眼中,却有着天然的弊端。最大的问题是——“走班制”过程中,教师无法固定自己的学生目标群,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了解。
  “中学生上课就像大学生一样,可以自己选课程、选阶段,这种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可能并不是很恰当。”张志敏认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现行的“班级制”较英国的“走班制”更有优势,老师与固定一群学生、学生与固定一群同学的沟通交往更顺畅些。
  BBC专题片拍摄过程中,英国记者对于中国校园里老师可以互相听课、课前共同备课的做法尤其惊讶。他告诉张志敏,在英国,一个老师上课期间,是绝对不允许其他老师或者校长坐在教室后排听课的,老师们更不可能坐到一起备课。
  这种做法,得到了张华的印证。张华说,英国的数学课没有统一的课堂教材,课堂上以老师讲述和放PPT为主,学生则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下自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张志敏说,由于老师工作年限不一样,教研组共同备课的方法有助于新老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沟通。在教材方面,中国的教材相比英国的教材,稳定性更高,“国外的教材变动太多,但实际上,在基础教育领域,主要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思维,不需要也不适宜过多变动”。
  中国学校的听课、备课、教研组制度,同样也给英国教育大臣特鲁斯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的老师花了大把的时间在一起探讨怎么教、怎么提起学生兴趣以及批改作业上,而在英国,老师们则花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聊天”。
  与近来媒体一边倒式地报道英国人来“学习”不同,在听课、备课、教研组问题上,特鲁斯并未使用“学习”二字,她较为中性地用了“关注”这个词。
  “我认为老师是应该多花些时间与学生沟通、关注他们的成长,但我们的学科老师目前来看,确实没那么多时间。不过,班主任们对学生的关心还是足够的。”近几年,张志敏注意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问题,聘请了专职心理教师为孩子们疏导心理问题,每两周一节课,另配学业焦虑、青春期问题、女生自我保护、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讲座,以期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
  张志敏下一步要研究的,是如何在孩子们学习成绩保持不错的情况下,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学什么?不学什么?
  在与国外学校的交流互动中,中国的教育学家们常常被“学什么?不学什么?”这样的问题困扰。他山之石纵然可以攻玉,但大多数时候,玉雕师们要学会将这块石头中成色一般的部分裁去。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成曾在美国访问交流,他在一年里走访了美国几十所中小学校,有的学校,他一待可能就是半个月。他告诉记者,中国的基础教育远非先前国人们所认为的那般一无是处,相反,在某些方面,老外要向我们学习。
  “美国人特别关心我们的教研室备课制度和班主任制度,这些制度保证了中国教师的专业水平,值得很多欧美学校学习。”李家成所在的研究所正与美国一所大学合作研究中美基础教学如何互相学习、改进的课题,最近得出的结论是,教研室备课制度、班主任管班制、教师“跟班上”制度以及学校领导竞聘制度都是值得美国人学习的好方法。
  尤其在“校长竞聘”上,李家成说,美国一个工作了三五年的老师就能去考“校长证”,有这张证,就具备了当校长的资格,“在我们国家,一个校长起码是工作十几年的老教师,没这点资质,你当校长,谁听你的话?”
  记者了解到,在很多欧美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进一度陷入僵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们对改革没信心、对校长没信心,不愿执行改革方案。
  李家成说,欧美教育体系中,教师的工作相对独立、封闭,一名教师只要备好自己的课,等着学生们来上课即可,“他一天都在这间教室里,一天四五节课,然后批改作业、备课,他没有时间去看看别的老师怎么上课”。
  但实际上,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必不可少。中国在这个方面做得相当好,或许唯一的缺憾就是,老师与学生的的交往方式以及课堂自由较少。
  美国教师的上课方式曾把李家成“吓了一跳”。一星期的数学课,每节课上,老师都让学生探讨数字在生活中的意义,每天都让学生做项目规划,比如让孩子们组成小组开一家店、开一个公司等。所有的实践联系,均在课堂上完成。
  “这在中国,估计是不可能实现的。”李家成颇为认同这种教学方式,尽管这有可能导致学生数学成绩提高缓慢,“锻炼的是学生逻辑思维、生活的能力,而不是考试的本领”。
  与项目式课堂学习相比,李家成认为“把课堂还给孩子”这一议题更有可能在我国尽早实现,“欢迎孩子们打断老师随时提问,每节课留下一段时间专门给孩子们提问。”(记者 王烨捷 周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0:18 , Processed in 0.0981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