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变一下更有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9 10: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改变一下更有效



重庆市开县赵家街道周都小学 向守万

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没有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但只要把某些细节改动一下,细节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一、改变一下导语内容

一位教师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时导入:“朋友是琴,演奏一生的美妙;朋友是茶,品味一生的清香;朋友是山,信赖一生的伟岸;朋友是水,荡漾一生的清澈。”以此来导入课文学习。这段话虽然很有诗意,但要理解朋友与琴、茶、山、水的关系,需要丰富的阅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实在太难理解了,更谈不上吸引。不如把导语改为“朋友是下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朋友是雪中送给你的火热的碳,朋友是病床前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朋友是做错事后鼓励你改正的老师。”来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用学生能产生情感共鸣的语言来表述,学生的心自然会荡起层层涟漪,学习兴趣在无形中被调动起来。

二、改变一下教学方式

某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一文,课文中有14个生字要求我会写,于是教师重视这14个生字的教学。其方法是:先教读音,一遍一遍拼读,一遍一遍地教读;其次教字形笔画,重在结构和笔画上;然后告诉字义,一般是让学生用字组词造句;最后让学生抄写生字,一字写一排。这样一个一个地教,学生一个一个地学,一排一排地写。这种方法教生字,不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和汉字的特点。教育发展到今天,尊重儿童主体是教育必然抉择。尊重儿童主体,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儿童主体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考虑。其实教师还没有教的生字,学生已经认识了其中超过70%的字,至少那些认识的汉字不需要教师再手把手地一个一个地教。有些字,乍一看笔画很多,难学,但儿童天天见,容易掌握;有些字,可能笔画较少,结构简单,但离儿童生活远,认识和记忆就很难。从儿童来说,他们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有双手,有聪明的脑袋,识字用不着多作指导;从汉字自身的特点优势来说,也为他们提供了能够识字的条件,如充分利用形声字的特点,采用“加、减、换、”等方法来识字,识字效率会大大提高。所以,教师面对这14个生字,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认读识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你认为这几个生字,最难识记的是哪些?你打算怎样来识记?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择其重点进行指导。生字教学用不着一个一个地教。

三、改变一下提问的内容

有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时,当学生初读一遍课文后,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心里有什么疑问?”学生再读课文后,教师又提问:“你读懂了什么?”课堂小结课文时教师又提出;“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以上教师的提问,表面上看,具有开放性,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可是仔细一想,便会发现,这些问题没有针对学生实际,问题提得太笼统,太宽泛了,让学生摸不着边际,只好泛泛而谈一些皮毛肤浅、答非所问、是似而非的问题。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出如“青蛙和小鸟看到的天有什么不同?”“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等问题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四、改变一下引导方式

如某教师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时,教师问学生:“武松打死了老虎,人们会这么说?”一个男生说:“我是店家,听说武松打死了老虎,我会说,武松要不是喝了本店的十八碗老酒,他能把老虎打死吗?武松打虎所得的奖金一半应该分给我。”全体学生大笑,该生得意地坐下。另一个男生说:“我是皇帝,听说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请他来京城当官嘛!奖他一幢别墅,四个美女!”学生又是一阵大笑,甚至有人鼓掌。老师说:“你这个皇帝也真是的!老百姓会怎么说?”一个女生说:“老百姓说,武松为我们除了大害,我们要谢谢他……”在教学实践中,只强调多元解读,无视教学目标,无视文本价值取向,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素质是有害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要求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小学语文课堂不是自由市场,教师应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得到实现。当第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反问提示:“店家是这样的人吗?”请再读读课文1-4自然段,想一想,议一议,店家会这么说吗?当学生再次品读课文,真正走进店家的内心世界时,他们会发现课文中的店家真挚诚实,关心他人安危,又对害人的大虫深恶痛绝。因此,他绝不可能说这番话,这样的引导,可使语言训练和人格塑造的双重任务更好地统一起来。

五、改变一下评价方式

有位教师上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教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会游泳就是聪明吗?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教师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一顶高帽子,戴在谁的头上都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味地夸奖学生真棒、真聪明,可学生到底聪明在哪儿?老师不明白,学生也不明白。其实,老师应这样评价:“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大家你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这样的评价才真正着眼于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引领学生学习。

【作者简介】向守万,男,39岁,大学本科毕业,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开县开竹中心小学副校长,有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16:28 , Processed in 0.06548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