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美第一夫人 折射新时代精英女性角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 14:4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美第一夫人 折射新时代精英女性角色
现任中美第一夫人的首次会面成了一场关于时装和造型的大讨论,这两个早已受时尚圈追捧的女性,在这一次的会面中一个干练而热情,一个端庄又温婉,最终获得了两个10分—双赢。
Time Weekly - 2014-03-27



编者按:
现任中美第一夫人的首次会面成了一场关于时装和造型的大讨论,这两个早已受时尚圈追捧的女性,在这一次的会面中一个干练而热情,一个端庄又温婉,最终获得了两个10分—双赢。连时下最热门的时尚毒舌gogoboi也忍不住加一张嘴来点评:两个都很棒!
不过事实上,更受好评的其实是紧随其后的彭丽媛随夫出访荷兰,一身藕粉色改良中式套装配裸色细高跟鞋衬得人到中年的她肤白胜雪绿鬓如云,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其“中国第一夫人”任上至今最惊为天人的一套着装。
比这还要雅致的是夫妇俩着装上近来一贯的细微呼应(俗称情侣装),先生的绿色领带呼应妻子的绿色裙子,先生的蓝色领带呼应妻子的蓝色围巾……据考证,这其实也是中国雅致的旧俗:“穿白色西装,爱哪位小姐,就请哪位小姐把缝旗袍剩下的料子,给他一点去做领带。”
中美第一夫人的会面以双赢闭幕,两位第一夫人与过往前辈们的不同之处,其实反映了在这一新时代里,两国社会对最精英阶层女性的要求和自我要求。
唐昊
过去几十年间,美国人对政坛女性的角色期待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转折。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是政坛“铁娘子”,对于位居政坛要职的美国女性,政治顾问通常都建议她们尽量像英国的撒切尔夫人一样,展示男性化的干练与果断,弱化女性温柔恋家的特质。而今天的情况恰恰相反,政坛女性必须注意维持“好妈妈”、“好妻子”的形象,其对家人的关爱甚至成为获取民众支持的重要政治资本。一位民主党政治顾问表示:“这已经是个完全不同的年代。随着年轻一代的不断成长,民众期待‘女强人’这一旧观念将进一步被削弱。”
不过,这种对于女性角色期待的转变,并非意味着女性要回归传统的家庭角色。即使对于第一夫人这种政坛角色,人们也希望她能够将职场强人和家庭主人的双重角色结合起来,在两个领域都发挥更多主导作用。至于那些成功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而不偏废者,则逐渐发现:在新的时代,通过对家庭价值的重建,政坛女性反而拥有了更多改变世界和更新自我的力量。
女人:保守低调,坚忍沉静
人们常常会成为别人希望他们成为的那种人,但希拉里是个例外。上世纪90年代,性格坚强的希拉里作为第一夫人入驻白宫,恰逢美国人对政坛女性的角色期待发生转变,这让她多少显得有点生不逢时。但她没有对大众的口味屈服,始终顽强地保持着80年代的铁娘子做派,这也是其在任内多受批评的主要原因。
在第一夫人任内,希拉里的单独出访达到创纪录的20次,风头一时无两。不过,这种过于积极的政治参与却没为克林顿争得多少美誉,反而引发美国人的疑虑。公平地说,希拉里自己就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不需仰赖任何人的光芒。但她却不是美国人所习惯的第一夫人。她挽回第一夫人声誉的契机反而是克林顿与莱温斯基事发之后,受伤害的妻子形象让她获得了空前的民众支持,甚至超过她刚刚成为第一夫人的时刻。人们对希拉里的前后态度已足够说明美国人对第一夫人的期待,并非政治女强人,而是保守低调但更坚忍沉静的女性形象。
相比之下,米歇尔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更加务实一些。在奥巴马决定竞选总统后,米歇尔辞去工作,回到家庭相夫教子。这种做法无论是出于何种考虑,都在客观上迎合了白人清教传统下对第一夫人的期待:人们反感第一夫人过度切入政治,不是因为对女性存在偏见,而是因为第一夫人并不具有正式的政治权力。但有趣的是,美国人也同样看不得第一夫人真的庸碌无为。米歇尔在不争取政治权力和政治风头的情况下,低调但有所作为,为自己赢得了高支持率。
其实,米歇尔所极力塑造的女性形象并不是完全出于想象,而是美国历史中女性形象的真实呈现。在南北战争之后,许多反映南北战争的作品,不约而同地把着眼点放在南方女子身上。《飘》也好,《冷山》也好,里面刻画的南方女子大多柔弱而坚毅,不怕苦难,在最关键的时候也最冷静可靠。这也许是由于女人不像男人那样全身心地投入过工业化进程,她们生活的环境相对简单和稳定,因而也易于成为某种精神气质的保存者,以及生活稳定延续的象征。南方母亲的温柔和坚强,被很多学者解读为南北战争后南方重新崛起并进入“镀金时代”的一大精神支柱—她们并不战斗,但她们的无言奋斗最终挽救了南方。
现在看来,米歇尔对自己的定位显然是力图将职业女性的精明能干与传统妇女的温柔保守融为一体。从出行前的宣传不难看出,此次米歇尔访华的最重要目的除了结识彭丽媛,从柔性环节丰富两国的交流细节,让国家间关系更有弹性外,也是要通过这种交往在美国人心目中树立重视家庭、重视教育、职业素养良好、但并不干政的第一夫人形象。
而在米歇尔的目的地中国,2013年以来彭丽媛女士一改以往以低调为主的中国第一夫人定位,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教育和慈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众对于国家和领导人的亲近感;在外交舞台上,她更利用各种时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商业文明,在国际上大受欢迎,其国际认可度甚至超过米歇尔。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来看,彭丽媛通过自身行为而对中国女性国际形象的改变,是对中国国际形象的一大贡献。
在政治实践中,并不拥有正式权力的第一夫人,却能通过对自己外在形象和内在价值的坚持,发挥对世界的独特影响。这种情形可用一句古话来形容:“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妻子:家庭幸福的重要性
中国人向来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早早地被赋予了政治价值。对家的想象,往往延伸为对祖国的想象。几年前,彭丽媛女士在丈夫担任国家要职后就淡出演艺圈,退居幕后。此种选择与美国第一夫人颇有相似。但也与后者一样,退居幕后并不是对自我价值的抹杀,而是通过对领导者妻子角色的塑造,以及“第一家庭”价值的重建而承担国家责任。这也是彭丽媛近年来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家庭价值和家庭幸福重要性的原因。在中国,这些关于“第一夫人”的定位正在获得广泛的认受。
相比之下,米歇尔就没那么幸运。奥巴马当选后,米歇尔把重点放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上,引发了诸多猜想。很多美国媒体将米歇尔的做法解释为迎合美国传统观念,即很多美国人骨子里对待女性的角色还是非常保守的。《沙龙》杂志就认为人们看到的米歇尔是一个“经过刻意修饰后”的形象,她已经被迫转变为一个更为传统和更无威胁性的角色。但实际上,这种解释多少有些想当然。美国传统并没有那么强大,米歇尔也并不是一个顺从的女性,这里面应有更宏大的政治意图和个人理念。
米歇尔从原有的职场女强人的角色后退,成为一个家庭主妇。表面上看起来是退出了自己的事业,但实际上是通过对“第一家庭”的经营,担负起了更大的责任—对其政治家丈夫所服务的人群的责任。
从家庭文化的角度,美国黑人妇女的离婚率比白人更高,这也成为某种符号和标签。而子女上学,丈夫工作,妻子忙于家庭和社区事务,形成稳定的婚姻关系,这却是典型的美国传统中产阶级家庭的形式。米歇尔在这些年所做的看起来简单—凸显一个幸福的黑人中产阶级家庭;但真正做起来绝对不简单—其实际目的是改变人们对于黑人家庭的偏见。当奥巴马夫妇进入白宫五年后,媒体和普通人不再特意强调他们家庭的颜色,种族色彩大为淡化,标志着不同种族家庭文化上的融合认同,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妻子角色的经营成功还体现于: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第一夫人,米歇尔所取得的成就和受欢迎程度在以往的美国第一夫人中名列前茅。事实上,在奥巴马第一次总统选举中,大量的支持邮件都是直接发给米歇尔的。也就是说,很多人事实上是出于对米歇尔的支持而投了奥巴马的票。而在奥巴马第二次当选后,米歇尔的支持率超过了她的丈夫。人们甚至通过给米歇尔寄狗粮等方式表达他们对第一家庭的喜爱—米歇尔非政治的政治策略成功了。中国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看起来正在成为这个美国女人现实中的政治选择。
母亲:和孩子在一起
2009年1月,我受美国国务院邀请参加奥巴马的就职典礼。本来按照惯例,候任总统在正式就职前是不应该来华盛顿的。但是在距典礼还有一星期的时候,我却在华盛顿街头遇到奥巴马的车队。原来那天是他女儿的开学日,为了女儿上学,两夫妇坚持打破惯例提前来到华盛顿。这种“先家庭后政治”的选择一再发生:2013年奥巴马和习近平“庄园会”中,米歇尔也是为留在华盛顿监督女儿的期末考试而没有去会见彭丽媛。
对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来说,教育上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和孩子在一起”,这比任何其他形式的家庭教育都更重要。家长们宁愿放弃许多经济利益,也要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和老师一起关注孩子成长。Vanderbilt大学教授Joni Hersch的研究揭示:在2010年度,接受过哈佛、普林斯顿等一流大学教育的已婚母亲,仅有70%参加工作。相比之下,那些受过一般大学教育的已婚母亲,有80%参加工作。也就是说,受教育越好的母亲,越倾向于当家庭主妇。
身处精英阶层,中国的许多母亲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美国:即使没有美国家庭那样的经济实力,父母还是愿意做出巨大的牺牲,以确保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与米歇尔年龄相仿的彭丽媛正是一个注重陪伴孩子的母亲—作为一个既要忙碌自己的学业和演艺生涯的名人,和照顾更加忙碌的丈夫的妻子,彭丽媛的女儿是由自己一手带大的,从来没有请过保姆。显然彭丽媛也明白陪伴的价值。
当然,精英母亲们并不是总将孩子拴在自己身边,该让他们独立成长的机会也不会错过。米歇尔在北大演讲中强调海外学习经历的作用;而彭丽媛的女儿也有海外留学的经历。美国的精英阶层(无论是经济精英还是政治精英)传统上都愿意将自己的小孩送去社会服务机构实习,甚至鼓励孩子们到非洲从事人道主义工作。因为他们相信,伟大的同情心会孕育伟大的责任感,而这是一个年轻人领导力和其他能力的来源。与此相类似,彭丽媛的女儿也曾经是汶川地震救灾中一名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她参与抢救伤者的工作,为地震灾区群众做心理辅导。
有记者曾经问过彭丽媛:“女儿去灾区放心吗?”彭丽媛说:“大地震给群众带来那么大的灾难,女儿应该到地震前线来工作,不仅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学到了很多知识,还与当地的灾区群众,尤其是同龄人交上了朋友。她工作很认真,没叫过苦。回家后不停地对我说,‘我发现四川人非常好,又坚强又善良。地震那么大的灾难,四川人没有倒下,他们对志愿者那么关心,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彭丽媛有理由为女儿自豪:在多年陪伴后,女儿学会了在责任中自我成长。这才应是作为一名“精英母亲”最大的成功吧。
作者系大学教授,美国富布莱特学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0:53 , Processed in 0.1107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