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尝试文学性写作,收获个性化快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3 11:2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尝试文学性写作,收获个性化快乐



浙江省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包兴桐

内容摘要: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最终指向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快乐生活,这在写作教学中的表现是提倡个性化写作。因为个性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笔者作文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让学生尝试文学性写作,可以突破并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写作,并进而让学生收获个性快乐。在具体写作训练上,可以以诗歌小说为抓手,以仿写改写为方法,以阅读交流为激发,并适当借鉴网络写作中一些好的东西。

关键词:个性快乐、个性化写作、文学性写作

如果说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受教育个体的幸福,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表示同意。但当我一遍又一遍地看《基础教育课程教改革纲要》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时候,我发现,新课程理念最终指向确是:人的全面发展。而通向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快乐(幸福)的学习过程。同时,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是:人幸福的生活。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人诗意地栖居。

现代教育目的论认为,对于任何个体来说,他的生活都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他自己的幸福的,另外一部分是有关他的道德责任的。”[①]

那么,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生活的人呢?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太多,甚至可以说多到没有了所谓的正确答案,没了定论。但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那还是有不少的共识,比如说:有个性的人,才是幸福的人。英国哲学家穆勒便认为,个性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

而事实上,很多学生(也包括成人)并不幸福。至少,很多人没有得到“个性”所赋予的那份幸福。的确,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上那个叫个性的东西,越来越羞怯,越来越抽象。也许是从做父母的“你看看你,人家小东多乖”那一声呵斥开始,也许是从做老师的“你啊,你看看你同桌的小西”的那一份关怀开始,但它最终变成了我们成长中的一份茫然: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他或她?!所以,我们大多数人缺少个性,少有幸福,和家庭有关,和学校有关,也和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关。

我们大多数的写作,不是代圣贤立言,就是套话、空话、废话和假话连篇,我们很少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这样的一种作文观念和训练,让我们学生不敢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同时,也不敢正视自我、回到自我,他们不敢疏理自己的人生经验,不敢抒写自己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生活体验、人生经验、情感世界不仅没有成为写作的源泉活水,反而成了写作的禁地。所以,渐渐地,他们学会了“写作文”,但同时,也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个性,进而失去快乐和幸福。

我常会给学生贩卖一种观点:一个人只要有一种执着的爱好,就会有一份长久的快乐。在我的理解里,这份执着的爱好,就是个性的一种表现和表达。这份执着的爱好,既可以让他从芸芸众人中走出来,又可以让他走进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果我们想找回那份遗失的快乐,那就从回归自我、展示个性,从个性化写作开始。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中提倡个性化写作,而且力求通过个性化写作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纠正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倾向。”[②]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这些关于个性化写作的表述,不少专家做了较好的疏理,他们认为“其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或者说从三个维度提出了个性化写作的目标要求:(一)从个性出发写作,强调写作教学回归生活,关注自我;(二)形成富有个性化的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准确而完美地呈现生活;(三)为了个性发展而写作。通过写作改善自己的生活,促进个性的成长与生活的完善。”[③]

那么,怎样才能进行个性化写作(教学),让学生通过写作回归生活,关注自我,发展个性,完善自我进而收获个性快乐呢?当然,教无定法,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有一个目标,有一种信念,我们的一切尝试都可以接近这份目标,都是在实践这份信念。就我个人的作文教学实践来说,我觉得不妨尝试文学性写作,以此实现个性化写作,并进而收获个性快乐。

对于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个性化写作的阐述,我个人觉得归结起来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有话要说(情感需要)、有话好说(体裁形式)。有话可说就是要回归生活关注自我;有话要说就是激发写作欲望,表达真情实感;有话好话则是找到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体裁,从而形成富有个性化的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而我们观照一下文学性写作,则不难发现,它正好可以满足个性化写作的这些要求。文学性写作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记录(像小说、散文),这让学生有话可说;文学写作是对自我情感交流需要的呼应(像诗歌、随笔以及童话、寓言),这让学生有话想说;此外,多年的对经典文学著作的学习也让中学生对文学体裁耳熟能详,可以模仿一些文学体裁,这让学生有话好说。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文学性写作,是指中学生尝试性的、比较简单的、带有模仿性质的文学写作,从体裁来说,主要有诗歌、小小说、童话、寓言、散文、随笔、话剧、故事新编(小说)等。

那么,在个性化写作的具体训练上,如何尝试文学性写作,进而让学生收获个性快乐呢?

一、诗歌·小说——最好的抓手

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有一种体会,那就是上好一篇课文,“切入好,挖掘深”是关键。而事实上,“切入好,挖掘深”是我们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只有抓住抓手,才能轻松将门打开,才能走进那美妙的世界。那么,在那么多的文学体裁中,哪些可以作为学生尝试文学性写作突破口即抓手呢?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诗歌和小小说是理想的选择。

从高考的角度来说,诗歌写作是基本被排除在外的一种文体,但从感情表达和写作的终极目标来说,诗歌写作训练又是最重要的形式。它不仅满足了学生表达强烈情感的需要,还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情感、语言的敏感性。所以,诗歌写作应该贯穿始终。笔者就每个学期让学生至少进行一次诗歌写作训练和班级诗歌朗诵会。此外,在作文学教学实践中,我个人特别偏爱小小说(含故事新编)。小小说(小说)写作,它不仅和高考最“接轨”,而且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和细节写作能力。而想象和细节,是文学写作也是作文的关键。同时,小小说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关注现实关注自我,并在大多数人熟视无睹的生活中提炼出自己的思想、主题,这同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所以,笔者每个学期让学生写一次小小说,并且,每个学期都把所写的优秀小小说以博客(Blog)的形式编成班级“小小说选集”。

当然,在让诗歌和小小说写作常规化的同时,也要注意训练的专题性和循序渐进。比如,每个学期的诗歌写作训练,笔者分别确立不同的专题,这些专题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也是为文学性写作、为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服务的。高中六个学期,笔者设计了六个诗歌写作训练专题:1,放飞情感;2,想象和比喻;3,放飞梦想;4,象征和哲思;5,放飞思想;6,温柔和感动。像小小说写作,在训练专题设计上也尽量体现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理念,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开始时先让学生作一些对现实生活中原型人物进行适当想象加工的练习。在情节的虚构上,先利用课文的情节作一些扩充性的练习(如改写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和诗人相见的故事)。然后再逐步放开,过渡到自己独立的想象和创造,过渡到对社会生活的挖掘和反映。

二、仿写·改写——最佳的方法

就尝试文学性写作而言,仿写和续写非常重要,也异常有效。学生的仿写能力常常会让我们吃惊。比如,这个学期(高中语文第四册)我曾经让学生模仿鲁迅《药》的文笔(语言),想象夏瑜和红眼睛阿义在牢里的对话,拟出题目,确定主题,写成一篇小小说。没想到,很多学生写出的小小说对话精练、含蓄,思想尖锐,主题深刻,像极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当然只能是形似)。再比如教了老舍的《茶馆》后,我让学生从下面的“话题”里自选一项,仿照《茶馆》的结构、语言,写一篇字数不限,人物个性、时代特征鲜明的话剧:1.《茶馆》续写;2.《药》里的茶馆;3.今天的茶馆;4.校园茶馆。结果学生们不仅写得像模像样,而且妙趣横生。尤其是校园茶馆,把当代高中生的思想情感、生存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彩纷呈。其中根据一个学生的《校园茶馆》编导的校园音乐剧不仅在学校的校园课本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还代表学校参加县里读书节比赛。

至于改写(含续写),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和细节写作能力,以及对主题的把握能力。比如,我曾经给许多届学生训练过《项链》结尾续写、《木兰诗》改写(将其改写成木兰从军的故事)、《孔雀东南飞》片段改写和《等待戈多》改写,结果,每一次都有令人惊喜的佳作出现。那真的是些很好的文学作品。

说到改写,故事新编实在是一种很重要训练方式,同时,它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且行之有效的小小说训练方式之一。所谓“故事新编”,是指写话题作文时,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中外文学名著或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主旨。它的好处在显示出文章有一种历史文化的底蕴,又能紧扣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特点,既翻了花样,出了新意,又幽默风趣、神思飞扬,令人耳目一新。就像大多数学生喜欢《大话西游》一样,他们一旦“故事新编”往往就会文思泉涌个性飞扬佳作迭出。

三、阅读·交流——最大的激发

学生尝试文学性写作,离不开一项重要的内容:阅读,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写作愿望和灵感,提高文学写作能力,更可以完善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并最大程度地体会到文学带来的快乐。美国出版的一本《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介绍过一个实验,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差不多,而又读又写则能使写作能力的提高事半功倍。其实我们古人早就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代大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阅读的首选是语文课本,那些经历各个时代检验而流传下来的经典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蕴含丰富,而且充满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与特色,对学生个性化写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不少教师出于高考时间的考虑,很多经典课文都匆匆带过,甚至把整个第六册课文弃之一边。孰不知,所有这些经典课文都是学习语文最好的“例子”,都能很好地为高考服务。当然,学生的阅读也少不了“时文”,所以,笔者坚持“每周一文”活动,即每个星期印发给学生一份文质兼美的“时文”,并要求学生读了之后再写出精短的读书笔记。三年坚持积累,效果显著。

此外,学生尝试文学性写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交流和发表。

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白费力气的无结果劳动也变成令人厌恶的,使人糊涂,没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孩子。假如孩子们看不见自己的劳动成绩,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他们的心上就会结冰。”

说到交流和发表,笔者觉得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好好借鉴一下网络写作中一些好的东西。在今天,像美国教育家韦斯特说的:在信息社会,写作包围着你我。而有些专家觉得更恰当的表述应该是:在信息社会,网络写作包围着你。[④]网络写作迅速的繁荣和发展,和网络写作自身的一些特点是分不开的。其最大的特征是:自由平等。在互联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在网络上,编辑死了。”正因为“编辑死了”,所有的写作者都变得自由平等了,大家的写作欲望也就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所以,在我们作文教学和作文批改中,也不妨经常让“编辑”(教师,教师的权威、话语霸权)“死”一回,让学生体会到真正自由平等的写作,真正做到想写就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以,同样重要的,我们也要借鉴网络写作的那份发表的自由、平等以及“天大”的机会。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Blog+QQ群”网络作文教学交流(发表)模式,把它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简单说,就是利用校园网,建立作文教学博客(Blog)《花花朵朵》(http://blog.pyzjzx.cn/blog.asp?name=665495),借助博客“平等、开放、共享”的发布机制,让师生把自己的文章、评论、想法等与大家分享,同时,借助QQ群的即时通讯和群功能(班级的、小组的、语文组的),随时进行交流。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匿名进行发表和评论,甚至学生可以模仿老师的语气匿名对其它学生的文章发现评论看法。同时,改变过去学生的优秀作品主要送到校刊发表的做法,尝试让学生把自己的小小说、诗歌、散文、随笔发到网上杂志去。

此外,笔者觉得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作文中的“名段”也是一种不错尝试。

教作文没有固定方法,只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有一个现代的作文教学理念,一切好的方法都要可以殊道同归,都可以达到理想的彼岸。在笔者这儿,让学生尝试文学性写作,也只是想把它作为个性化写作的突破口,其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进而收获个性快乐,走向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①]【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译,教育科学工作者出版社1997年版。

[②]《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月版

[③]刘正伟、王尊亚《语文新课程与个性化写作》,《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3期。

[④]叶黎明、陶本一《网络写作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新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05:54 , Processed in 0.1364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