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心情是人生最好的伴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3 12:1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好心情是人生最好的伴侣
作者:李华推荐
好心情是人生中最好的伴侣。

    好心情是自制的一剂良药。

    好心情能让自己妙手回春。

   谁都会有坏心情的时候。阳光灿烂的日子不会每天拥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的日子就是这样一段好一段坏串联起来的;上帝就象是个卖东西的,好赖非要一起搭配卖,并不那么和善、讲道理。这是客观,这是现实,这是规律,谁也奈何不得。

 都会有个病,甚至大病,都会有个灾,甚至大灾。失恋、失业、失学;缺钱花、少友谊、没爱情;儿子不孝、父母不公、婆媳不和;升级没指标、职称没希望、房子没盼头;领导不器重、孩子不争气、老婆不可心;要文凭没文凭、要年龄没年龄、要后台没后台.....阴郁的心情,就是这样随着阴郁的日子一起按下葫芦起了瓢,影子一样追随着你。可能刚碰着你的脑袋瓜,紧接着又砸着了你的脚后跟。这是没法子的事,谁也兴许得碰上。俗话说得好:看见狼吃肉的时候,你没看见狼挨打的时候;有人前笑的时候,就有背后自己偷偷哭的时候;所有的事情就是这样相辅相成,阴阳契合,枝头的苹果一样,有红的一面,就有青的一面;再好再甜的果子,也有有虫的果子。
    怎么办?愁眉哭脸?垂头丧气?悲观消沉?怨天尤人?骂天骂地?破罐破摔?咬到一个有虫的果子,就愤愤的把一棵树砍掉?……管用吗?能得到别人的同情吗?即使得到同情又管什么用?国际歌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靠我们自己什么?首先靠我们自己有个好心情。这是个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条件,才有可能迈出第二步,去创造一个未来。

    好心情,会让阴雨连绵的日子出现阳光;会让冰封的河流解冻;会让枯萎的花朵开放;会让没有路踏出一条新的道路来;会让没有希望燃起一簇火苗来。好心情,会让你骤然绽放一种新的面容,会像是点燃一根炮竹的捻儿,能响起你意想不到的声音、怒放出你意想不到的花朵。别不相信,好心情,有时能创造奇迹。

   就像虎豹为了抗寒需要一身漂亮而结实的皮毛;树木为了果实需要一树茂盛而芬芳的花叶;鸟儿为了飞翔需要一副拍天的翅膀;船儿为了航行需要一桅乘赴汤蹈火的风帆......好心情就是虎豹的皮毛、树木的花叶、鸟的翅膀、船的风帆。好心情可以伴你飞翔,帮你航行、助你御寒、鼓起你的勇气、树起你的信心,去努力结出命中本来就该属于你自己的那一份果实。

   好心情是人生中的最好伴侣。也许,你会失去别的心爱伴侣,包括你的钱财、你的珠宝、你的宠物、甚至你的爱人......这都是很可能的事情,但你千万别失去你的这个最好伴侣。

   愿好心情伴我们一生!



2如何做人

作者:王斐
   我们常听到有人感慨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其实做人并不难,难者难在肯吃亏,肯为人服务;如果凡事都能替别人设想,自己也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时时就教于人,与人做好互动关系,做人又有何难呢?因此,只要懂得做人的方法,人生之乐乐无穷。「如何做人」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要做与人为善的人:青年守则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但是有的人做事官僚,总喜欢刁难别人,他以磨人为乐,不给人方便,不肯真心为人服务,这样的人不但不得人缘,其实也显示自己无能。所以,凡是能干的人,当别人对他有所请求,大部份都是肯定的,都是OK!OK!凡是能力差的人,别人求助于他,大都是否定的,都是NO!NO!因此平常自己不妨自我检讨一下,究竟是能力强的人,还是能力弱的人。如果你常常否定的说 NO,必定是能力有问题,如果你总欢喜正面帮助别人,必定是愿意与人为善的能人。
    第二、要做和而不流的人: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成,做人孤芳自赏,就会处处孤掌难鸣,因此在团体中纵有不如己意,也要方便随喜随缘,才不会在大众中流失。但是随缘并非随波逐流,如果对方是一个坏人,所做皆坏事,我也不能跟他同流合污。所以做人应该随缘不变,我有随缘的性格,也有不变的原则,要同而不党,和而不流。
    第三、要做见贤思齐的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的一句好话、一件好事,我应该学习、效法;即使是不如法的,我也可以引为借镜,此即所谓「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一个人只要懂得学习,有时就是一个小孩子,甚至所谓「愚者也有一得」,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何况是贤能的人,我更应该不耻下问,应该见贤思齐。
    第四、做一个乐于忘忧的人:人到世间上来,不是为苦恼而来的,所以不能天天板着面孔,伤心、烦恼、失意,这样的人生没有乐趣可言。金代禅师说「不是为生气而种兰花」,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个乐观、积极、进取、欢笑、喜悦的个性。懂得快快乐乐的在人间做人,远离忧愁、悲伤、苦恼,这样的人生才有义意,才有价值。
    同样是人,有的人让人如沐春风,欢喜亲近;有的人令人退避三舍,敬而远之。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要做什么样的人?关键就在于要会懂得做人。

3无用之用
作者:张秀芹推荐
    我对充实这个概念有两种理解:一是时间上的充实,也就是用工作、活动把自己的时间填满,总让自己有事情可做,以免把时间浪费掉;二是精神上的充实,这样的充实是来自独处,“忘记欲望和工作,体验自己内心的东西,体验自己内心的坚强和所有奇妙的感受”,这样的充实不是来自外在的给予,而是你自己内心的生成,那是你活在这个世上获得的最真实的感受。但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看似充实的营营碌碌中把生命消解掉,闲下来,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对空荡的时间中的空荡的自己。有人说能独处的人,不是神明就是野兽,我达不到神明的境界,但在独处中我感受到了生的喜悦,获得了超越一切观念的自由。
??人长大了,对孩子就有一种由衷的爱怜,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未被社会的各种观念、各种潮流、各种追寻所俘虏的本真。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一天都为了寻找自己的快乐而活着,不受外界的影响,那是人最自我的一个时期,当然那是不自觉的自我。进入社会后,我们就开始被角色化,说着自己不想说的话,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开始逐渐的远离了“自我”。到最后甚至挂在我们身上的各种称号、各种观念各、各种思想慢慢嵌入了肉体,侵占了灵魂,人最自然的东西,这也是区别于你和他人不同的东西,逐渐被销蚀掉了。世界上最可怕的武器,不是坦克大炮,而是思想观念,是世俗舆论无形的力量,它们可以使人彻底失去自己彻底沦为奴隶沦为工具,而自己对此却毫无自知。我们有很多理由,去辩解这个改变的合理性或者无奈。但是,只有一次的生命,就这么被角色所腐蚀,是不是一种悲哀?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我喜欢把这话反过来理解“不知死,焉知生”。人生种种的际遇,都是有许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必然,所以我不信命这样的东西,不管那些偶然的因素造成了我的幸或者不幸的必然,那都是我的唯一一次的人生,所以都应当珍惜,都要鼓励自己享而受之。有个哲人说,在人生中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超越一切成败祸福的豁达心胸。死是人的唯一必然,知道了这个必然,我们才能更用明晰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得失,对待人生的取舍,而不是一味地在大众里寻找自己的回音,或者不负责的把自己交给了社会、世俗,任之揉搓。
??自小读书,父母就不断的叮嘱,要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现在的老师也是如此告戒学生。大概是我们的民族遭遇的苦难太多了,穷怕了饿怕了,读书最终的价值就是能否以此换来财富换来地位,如果不能,寒窗十几年也就毫无意义了,甚至会成为读书无用论的范例。这一价值标准决定了我们教育的功利性,我们只学有用的知识,能帮我们考得上大学,找到好工作的知识。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哪个老师跟我说过要享受生命的话。平时同事聊天,说谁谁很年轻就走了,就不由感叹人生短暂和无常,然后就会有人总结:所以有钱不要舍不得花,吃好穿好,别亏待自己。悲乎,我们的享受就只限于吃好穿好!!记得《论语》中有一段,一日,孔子问他的学生他们各自的理想,有几个说要成为国家的重臣,只有一个说,希望能在暮春时候,和三五好友在河里游水嬉闹,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回答说,我和你的理想一样。我们一直认为儒家的文化是代表出世,但孔子本人是个真性情的人,他个人理想也是为了享受生命。但生在乱世,他怀着对社会的责任,奔走在中原大地上。而我们后人却把他的责任当作了他对功名的追寻。我们现在的教育内容可能远比不上孔子时候丰富,音乐美术体育这些“杂科”基本上是名存实亡,但实际上,这些看是无用的东西,更能丰富美化人的心灵,也更能给心灵带来抚慰,给人带来比吃好穿好更广阔更自由更美妙的享受。如果,这些无用的知识重新被重视,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我们的人生和社会也会美好很多。
??无用之用,可能不能给我们带来珍馐美味,不能带来金银珠宝,但它们熏陶我们让另一种视角去感知世界,保持心灵的自由和敏锐的判断力,而使我们不至于被流俗被已成为公理的思想观念牵着走,它们也逐渐培养我们在独处中享受丰盛,引领我们在独处中接近神明的境界。

4思考是快乐的事
作者:胡大菊 推荐
   思考是快乐的事。就象搭积木是儿童热衷的游戏一样,思考也是一种复杂得多的搭语言积木游戏。思考的最好的境界就是游戏境界,充满激情的游戏境界就是它的顶点。最痛苦的事是你被强迫去思考,思考索然无味的事,那时,你对积木毫无感觉,完全缺乏兴趣,没有意思,却迫使自己爱上这手工活,思考就成了一种机械活动,你就象木偶一样。
  ?格言是没有废话的语言。真正的格言是智慧的种子,它的土壤是人心。格言有一种单纯的力量,简短有力,直击灵魂。格言体现深刻的理智洞察,穿透现象的表面,而开出心灵之花。它近于诗,却没有幻像,它不是哲学,却体现出它的某种精华,是一种直觉经验的升华。
    人们以为在网上可以以最快的效率做必要的事,甚至做某些不可能的事,做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其实,人们什么也没有做,网络生活不是生活,没有学习,也没有娱乐,就象音乐会不是收音机里的现场录音一样,网络其实是虚幻情景,是跛足者的散步,盲人的电影,聋者的音乐,是大众的鸦片和宗教。网络其实是整部的巨型玄幻小说,提供网络的人和上网的人都是作者和演员。
    我们在已逝的身影中寻找认同感。历史的书页被我们翻得打卷,可我们还在不断地搜寻历史,将历史理所当然地当成正餐来用。我们的历史从没有中断过,所以我们认为,它的延续是成功的,它的弊端是可以忽略的,成功就是证明,一切手头上的事都要和历史联系起来,才会生出价值,我们浸泡在历史中,我们因历史而浮肿,可我们觉得这可以光彩照人。
    人们不喜欢胡说八道和语无伦次的人,因为人们的脑子里每时每刻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本身就是胡说八道和语无伦次的,长期体会过的就会索然无味,第一次经历过的事,我们才愿意是它的情人,这才印象深刻。来到旷野,我们才觉得沉默是多么好的一项品质,而来到朋友当中,伶俐的口齿就会成为一种不自觉的炫耀,于是胡说八道和语无伦次就会成为周围人的恶梦,其实也别无其它新鲜的意思可谈了。
    反驳是一种心理能量,任何议论都会引起反驳,反驳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可人们的交流里,反驳却没有任何规则可言,只有意气用事。所以人们进化了他们的情感,而荒弃了他们的理智,内心的辩驳就象没有润滑油却想高速旋转的机器。
    要一个人谈出他对整个世界的感觉,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可我们做的文章都是靠感觉而不是一种事实调查。所以我们对写出的东西从来就不当真,就象我们靠感觉揣摩事物,可从不对这一感觉本身加以验证一样,我们从来不相信别人的感觉,却对自己安于感觉的判断十分自信,觉得自己的依据可靠得多。
    世界上有一种人是我喜欢的,他们有一种天然的屏闭现代科学所创造的那些无穷无尽的无聊玩意的本能,眼睛只盯着生活的基本价值和意义,他们关心单纯的人的需要,仿佛活在朴素诗人的境界中,对一切新怪奇无动于衷,他们也思考,纯朴地思考,就和他们直接感触的生活一样,一点也没有现代人的紧张和焦虑。
    个人的要求比一切社会的要求,组织的要求,公司的要求,别人的要求更重要。每个人都应更加强烈的暗示那些外在的要求不能忽视自己的要求,正常生活的要求。蔑视人的个性是一种渗透于我们灵魂里的现代病,这种病使世界上每个人都显得不重要和可有可无,使活着的意义消解,使人成为可以不断分解的统计数据和符号,使富人埋葬在财富里,使穷人没有人关心。
    事实是圆的,而思维和逻辑只能就事实的各个侧面分条缕析。没有缺陷的思维就象没有影子的阳光一样,完全就不可能。事实的发生是复杂的产物,而任何事实都是可以分类和分层的,而后者就是思维的一般本能。可只有在理解事实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谈论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否则,就是思维的空转。

5随意人生
   人只要活着就有梦想,只要有梦想就要去追寻。这就注定了人的难以满足。在生活中,人对自己的幸福往往是视而不见的,是谓“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喜欢用放大镜看待别人的幸福,就越发觉得自己真的不幸,所以对别人的幸福往往“心向往之”。因为不知道别人艰辛努力的细节,所以总是觉得别人的成功来得突兀而侥幸。觉得在自己默默无闻地排遣日子的间隙里,别人不经意的就又创造了奇迹。就经常为命运的不公、也为自己的不幸而扼腕叹息。
  总是这样寻思:为什么别人重载的轮船能劈波万里横跨大洋直达理想的彼岸,自己这块轻灵的舢板却趟不过小河使不出小港老是徘徊在起点?为什么别人的智慧树郁郁华盖绿意盎然得近乎张扬,自己的艺林园却如同撒哈拉沙漠一样荒凉死寂得近似夸张?就这么沉寂地走过了人生,这一趟就来得岂不是太过冤枉?于是,总想让自己的人生出现一点奇迹,闪现一些辉煌。于是,或效仿名家,落个画虎类犬;或心灰意冷,从此一蹶不振。
  静心一想,那是被泡沫和斑斓迷惑了眼睛,见着一点萤火,便以为是生命的灵光而趋之若鹜。其实,忙碌地穿梭于红尘中的我们,正如同一只触角过于敏感的蚂蚁,举足于千年古树之上,穿行于树皮的褶皱里,跌倒爬起爬起跌到一路踉跄,张惶失措中不知跌倒了多少次。折腾得筋疲力尽了,却仍是难以弄清该树的高度及其所覆盖的宽广,只一味以自认勇敢实乃莽撞的义无反顾作不倦的抗争。其实,生活的博大,使我们就如同被抛进了大海的小鼹鼠,偶尔被呛几口水是多么的不足为怪!
  人生不如意十八九。生活的多元,便决定了快乐幸福与遗憾凝重共存。所以,成功了不必欣喜若狂,失败了也别心灰意冷。人生,都是在失败与成功的更替中轮回。诗哲泰戈尔说过,如果因为失去太阳而流泪,便将连群星也失去。所以,没有必要为失败而过于痛苦,更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失败。如果连输都不敢承认,下一回合又怎么能够赢?人生不可以随便,但可以随意。随意人生就是真实地面对现实,只要我们不苛求生活,便拥有了生活。失去了太阳,还有月亮;失去了月亮,我们就欣赏满天繁星。即使失去了所有的一切,我们也还有脚下的路相陪。随意人生,成败得失不必放在心上。失意时,或“静对古书寻雅趣”,看看李白的寻仙词,想想陶潜的田园诗,品品戴望舒的雨巷。握一卷快意的书籍,不为黄金屋,不为颜如玉,只为耕耘心地,涵养性情,领略“闭门既是深山,读书处处净土”的境界,感悟培根“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的传世之喻。让知识和智慧浸润肌肤,融入骨血,使自己耳聪目明,让激情火热而理智水静,生命便日益丰实而充盈。或“闲观云扬会天机”,仰看旭日东升的磅礴,闲观蝶绕蜂飞的生趣,卧听山泉流涧的回声。春看清风扶细柳,冬赏淡月照梅花。用心去触摸和感悟,那么,春之明媚,夏之火热,秋之沉郁,冬之飘逸,无论哪一个季节也都一样美丽绝伦;用纯情的心灵去润泽美丽的世界,那么,老树碧叶,枯枝嫩蕊,古石灵草,长松黑禽,都能够给自己艺术的写意、创造的灵感和生命的启迪。随意人生,冷静地对待生命的过程,于恬然淡泊中感悟生命的充实。终会悟到:低沉的情绪也只不过是心中一时的困惑,只要在平凡的忙碌中不忘铸造坚强的性格,所有的无奈都必将变成能耐。那么,就随意一点吧,何必为一时的成败喜形于色耿耿于怀?
  随意人生,人生随意。人生这本厚书,一定会被我们读出味道来。


6鲁迅的思想短板
作者:朱学勤

70年后谈鲁迅———已经是争议而不是盲信,这一步来之不易。倘若鲁迅活到今天,他首先高兴的应该是争议,而不是磕头作揖。他留给后人的遗产是精神,不是商业或学术利润。满城鲁氏广告,以及为商业利润阻止人们对鲁迅的争论,只能证明鲁迅生前即开始疏离那座城市,确有几分远见。这个人也不会希望围绕一本书、一个人形成一个“学科”,养活那么多文学教授,这从他当时对“红学热”、“红学界”保持距离,大致可以推断。亦可见他如何嘱托后事:第一,后代不可做文学家,尤其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所谓“空头文学家”,倘不伤害文学,一个最浅表的解释是,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学家,以及通过文学评论做成的“思想家”。第二,希望他的文字“速朽”,“死后埋掉”,“拉倒”。大文豪留下如此遗言在文学史上十分罕见,几乎是一份反文学遗嘱,口气之绝决,显然反映他对一生从事的文学事业是如何绝望,此外,也是要堵死身后文学界对他各种方式之利用。前一点周海婴做到了,后一点许广平没有做到,形格势禁,她也做不到。如果鲁迅能看到自己的遗骸,上面爬满“鲁学家”而且是密密麻麻,由此产生与“红学界”紧邻的一个“鲁学界”,这个本身就活得不快乐的人,只会在死后增加一层痛苦,痛苦得抽搐。
  鲁迅精神不死,能够活到今天的遗产只有一项:对当权势力的不合作。胡适晚年曾回顾五四之后分手的两位同道,说他们倘若活得足够长,一定会殊途同归。说陈独秀的那一句很对,说鲁迅的那一句则靠不住。即使鲁迅与胡适齐寿,能证明“是我们的人吗”?这句话对一半,错一半。对的这一半,对应鲁迅这一份精神遗产。错的那一半,正好与当今“鲁学界”所回避者重合,大多可商可议,甚至是可歌可泣———
  经济学解释。读鲁迅日记,恰如读鲁迅遗嘱,满篇皆为“阿堵物”,令文学青年添堵。毛泽东对鲁迅赞不绝口,但他肯定不会有耐心读完鲁迅日记。尽管鲁迅和他一样忽视经济自由,尤其是制度层面的经济自由,但是鲁毕竟与他有一点不一样:毛个性张扬,支撑他的是天子特权,鲁迅个性独立,要依靠他自己小心打理财务,并没有“特别会计室”在身后伺候。于是我们看到毛泽东能攒下200万稿费,这在消灭私产的年代,几乎是中国最大一笔私有财产,而鲁迅每天晚上却要在灯下记录钱进钱出,一丝不苟。鲁迅反对当时的经济制度,但那样的制度在形而下层面却支撑他完成写作,他一刻也离不开那样的制度。他不避后人毁誉,认真记录“阿堵”,这一点做得很磊落,至少能证明他生前就没有死后可登祭坛的小九九。这些形而下记录是被一个经济学家揭示的,难以进入文学家的视野,他们还在悲愤地说:鲁迅吃的是“草”,吐出的是“奶”!这部日记却告诉后人,鲁迅吃的不是“草”,而是“奶”,而且是自由经济的“奶”,而不是统制经济的“草”,否则,我们就不会有“鲁迅”,只会有“鲁学界”。
  教育史解释。中国是在1905年废了科举,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科举制废墟上突然矗立起全新教育体系,这是本国教育史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的奇迹。这一现代教育体系,既有民国初年一代“海归”通体合作,也有英美派与日俄派的迅速分裂。分裂从属于更为宽广的世界史背景,但在当时却烙有很local的省籍情绪。鲁迅前半生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脱离教育界多年,还享受教育部300银元的“奶”,但就整体言,他是这一体系的出局者。他后来对大学体系的刻薄嘲讽,未必是文化批判的精品,但从教育史来读,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史料,可征可信。
  社会学解释。上述分裂与社会转型有关,昔日转型今日再次启动,因为有重演,反而能更清晰地看清前一幅画面。邓小平解决香港回归提出“一国两制”,但就大陆本身言,却是“一制三国”:沿海中国、内陆中国和边疆中国。社会转型无论是初次、再次,或者还有第三次,这“三国演义”都是渐次递进,从一个沿海“大外滩”扩及至内陆中国、边疆中国。“大外滩”无论发展快慢,或有无特区、租界,吸收能力总是落后于内陆与边疆失学、失业者的蜂拥而入,两者之落差,当年是革命源泉,今日成网络口水,“愤青”变着脸出现。只不过当年的“愤青”按照“政治正确”,是一定要称为“文学青年”或“进步青年”的,那时尚无“愤青”、“愤老”此雅号,也没有“北漂”、“南漂”之分途。胡适乃五四之父,只能满足“余永泽”,不能吸引“林道静”,跟不上五四之后越演越烈的“丘九”潮流(“丘八”之后有“丘九”),那是他活该倒霉,命中注定“暴得大名”者,必有社会学困境。鲁迅之不幸,是在上述争逐中出局,鲁迅之精敏,是他始终不离开沿海中国,就在“大外滩里”守一个小孤岛———租界“且介亭”,这就守住或开辟了沿海中国里的内陆中国。试看萧红、萧军之秉性,今日北大、复旦中文系的旁听生中并不乏见。“林道静们”今天是要受大学正途歧视的,于是就到网络上去泄愤,但在当时却有一个“且介亭”可以挤进去取暖。那时在上海发生报刊文人与教授集团之争吵,这一恩怨延伸到“文革”初期才有个了断。1966年是左翼文人从报刊上发难开始,讨伐大学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这一幕可解为百年棋枰,内陆中国对沿海中国终于从文学上“收官”,出局者回来收拾残局,确实是“笑”到了“最后”,“笑”得“最好”。那时当然有毛泽东更为深刻的政治谋略,以及1949年以后特有的意识形态话语,但就历史纵深言,“大批判”发端于报刊,教授集团在大学校园里戴高帽敲锣,这两幅画面皆可从1930年代那一个回合中找到遥远伏线。
  政治学解释。这方面说得最多、评价最高者,非毛泽东莫属。尽管他知道鲁迅生前在他诗词中读出过“山大王气”,但还是不吝笔墨,讴歌鲁迅为“空前的思想家”、“空前的民族英雄”。这么高的评价,今天连鲁迅的后人都不太好意思在70周年纪念中再次引用。但毛泽东也是坦率的,比所有的“鲁学家”都可爱。1957年在上海,他坦言如果鲁迅还活着,要么是保持沉默,要么是呆在监狱里,这句话能给毛泽东与鲁迅的政治关系盖棺定论。鲁学界现在很为难,为维护这两面,尽可能不损害其中一面而大费周章。鲁迅晚年一再声明他是要听“将令”,写“遵命文学”的,如此支持“左联”事业,为什么这一支持只能被利用,而不能贯穿始终?也许可以这样辩护,他们也确实这样辩护了:这能证明鲁迅追求的是民主,故而胜利后才有那样的困境。如此“民主”辩护,不符合鲁迅思想原貌———他生前信仰的“超人意志”而不是“愚民当家”;同时也损害毛泽东形象———既然称人为“空前的民族英雄”,为什么要让这样的“民族英雄”胜利后保持沉默?即使牺牲毛泽东形象,也还是回避不了对鲁迅的诘问:五四那一辈他有很多同道,为什么其他人的民主追求不可能被利用,惟独鲁迅能?这一问题已经出现,毛称鲁迅的骨头最硬,谢泳发问:为什么最硬的骨头会成为打人的棍子?辩护者说,这是鲁迅身后事,与鲁迅无关。若果我是谢泳,一定追着问:胡适未见得“软”,陈独秀则更“硬”,同样也有一个“身后”,为何他们没成为、也不可能成为打人之“棍”?
  思想史解释。作为“空前思想家”的鲁迅,短板恰在思想,而不在其他,他的杂文艺术确实是最好的。鲁迅之坦率不亚于毛泽东,曾坦言他的思想支撑是“个人的无治主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无政府主义”。这是思想史上很严肃的一个学派,19世纪曾与马克思主义同床共眠,虽同床异梦,却为后者争取到数不清的激进青年,尤其是文学青年。无政府主义席卷五四一代,是重演19世纪欧洲思想史的老版本,也是为马克思本人深恶痛绝的一幕。那时是马克思主义第二次进中国,并不是第一次,为什么能突破辛亥前第一进中国之困境?这就要感谢而不是憎恶无政府主义。这是落后国家转型期屡见不鲜的社会学现象,并不仅限于中国。无政府主义不仅与马克思主义同床异梦,也与这一类地区的民主追求同床异梦,甚至是以更决绝,因而也更具审美价值的方式,与后者貌合神离。这一块思想短板,存在于鲁迅,也存在于鲁迅生前身后诸多信徒和欣赏者。终其一生,鲁迅不屑于代议制民主,自然要与胡适决裂,也自然会被毛泽东激赏。至于毛泽东的浪漫无政府主义怎么会与气象森严的列宁主义相结合,则是思想史上比鲁迅较为烦杂的另一问题。但在这里可以先提一笔: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思想上的貌合神离,与列宁主义则是政治天敌,能把无政府主义者送入监狱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鲁迅信徒前期如萧军、后期如胡风皆遭整肃,秘密潜伏在这里;鲁迅本人活到1957年也只能进监狱,秘密也预设在这里。毛泽东进城前激赏鲁迅,缘于他们的共同气质———“个人的无治主义”,进城之后突然坦言鲁迅继续写,只能进监狱,那是出于他的列宁主义。鲁迅毕竟是文学家,弄不懂“个人的无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貌合神离,也因为他去世太早,看不到他与列宁主义只有1957式的政治关系。惟毛泽东一拍两响,既能激赏鲁迅,也不妨碍他坦言无忌,把心爱的鲁迅如何如何。马克思主义也好,列宁主义也罢,再加一个“个人的无治主义”,这三者亲密碰撞,会发生惨痛迸溢的光芒,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正是这种悲剧性美学效果,被各国“林道静们”误认为是民主悲剧,其实是哪里归哪里,俱不相干。
  这个“主义”不仅能解释鲁迅的思想结构,也能解释“鲁学界”新提出的一些观点:其一,鲁迅身前已经感觉此类革命一旦成功会对他不利,留有一些要“出走”的警告。其二,鲁迅晚年加入“左联”,是要在“左派内部造反,以激活左派政治”。要解释前一点并不难:这不正是继续革命、不断革命的心理起点?革命尚未结束,革命人已不耐烦,毛泽东恰恰是在“文革”前夜感到孤独,生平第二次达到怀念鲁迅的高潮,抄录迅翁诗曰:“万家墨面没藁莱,于无声处听惊雷”。后一点也不神秘: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性格就是如此,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这样干,可以说一贯使然,19世纪欧洲思想史不断上演这一版本,普鲁东在法国左翼中这么干,巴枯宁在俄国左翼中也曾这么干,都是在“左派政治中造反,以激活左派政治”。无政府主义是比“左”,比左还要左,要不然马克思面对这些思想盟友就不会那样烦躁不安。此外,这一“主义”还能部分解释“鲁迅的骨头硬”,这是因为他与民主不相干,聚焦于意图伦理,而不是责任伦理。民主与责任伦理相伴,顿失滔滔,与美学效果无缘,不可能让文学青年称心如意。一旦与鲁迅相比,胡适确实暗淡,这是他除了上述社会学困境外还要有第二宿命:美学宿命。此外,无政府主义调动的是反专制情绪,反专制未必是反过来的民主,很可能是专制之候补。专制者之来源,首推世袭,可惜血缘稀少,但它可以从对立面吸取候补,这就大大增加“造血细胞”,能突破数量限制。无政府主义在思想史上很长寿,通常是情绪偏强思维偏弱,因为是“闹情绪”,故而容易入门,生生不息。19世纪曾让马克思烦躁的东西,21世纪却绕到了他视野背后,成为他身后殿军,很可能是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无论是把格瓦拉、鲁迅搬进“剧场”恶搞,还是在书房里作“理论长考”,最底下一层还是当年的情绪。故而今天中国的左翼文人,对外拥抱后现代主义,对内拥有鲁迅后裔的悲痛神色,这两者在逻辑上恰好内洽,用不着羞羞答答。只是他们不敢像鲁迅当年那样坦率,坦言自己是“个人的无治主义”,在这方面又突然软了下去。
  国民性改造”。最后,应该谈谈文学家的最爱———“国民性改造”问题了。
  “国民性改造”在本国思想史上确有渊源,上承梁启超推卸戊戌变法失败之责,四亿同胞人人有份,故而提出”新民“说,今天上海《新民晚报》的报头,还能看到这块思想化石。下启毛泽东改造旧人的“文革”理想———”红雨随心翻作浪“,”六亿神州尽舜尧“。但就鲁迅当年留学日本言,那个岛国急于脱亚入欧,又不想彻底改造制度,才会将改造热情转移至人脑:在文化改造、人性改造上狠下功夫。当年与日本同享一个家族谱系的德意志则更早,落后于西欧,不服于西欧,故而提出德意志“文化”优越于西欧“文明”这一说。从费希特到尼采,从尼采到海德格尔,“文化决定论”开出的单子很长,中国士人接上去的单子则更长。希特勒之所以能上台,是得益于这一条思想脉络的,文化革命之所以能发生,也是得益于这一思想谱系。国家社会主义(简称纳粹)推行种族清洗,是有文化“理由“的:为净化国民性,不得不然!只不过德意志傲慢,日本人自卑,前者是净化,后者是改造,两家人在上下两端共同推进“国民性基因工程”。鲁迅留学国为日本,“国民性改造”流入他血脉,无须苛责。此前此后还曾多次表述对尼采哲学的向往,“个人的无治主义”是他的政治思想,若问哲学倾向,他肯定会坦承是尼采超人意志说,而不是“为人民服务”。经过反法西斯血浴,文明世界里若有提“国民性改造”,会把人吓个半死。经过1950年代“改造”高潮,中国的幸存者也会有类似感受。听者先会问:“谁来改造,谁有权力改造?凭什么改造?”
  鲁迅当年是没有见到“改造”后果的,应该为他庆幸。毛泽东说“鲁迅的心是与我相通的”,一点没说错,不仅“个人的无治主义”与“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息息相通,“国民性改造”也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一脉相承。历史上有机会实践此类主张者,也不仅仅是法西斯这一翼。法国革命、俄国革命、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乃至红色高棉改造金边的“四一七新人”,代代有其人。另一方面,二战后出现同一块“国民性”版图分裂:东、西德,南、北韩,南、北越。民主的养成在民主本身,宪政的训练也只能在宪政,这一点倒是胡适1930年代说得对。大陆同一块土地,没有“版图分裂”,但也有两个社会阶段可举例:“文革”与改革,还原为人性论差异,前者是摁着手坚持“改造”,后者手一松,社会大还俗,国民性立刻还原,还只是政策变异,就引起多么相反的社会后果,究竟是哪一面好,那一面劣?人不是神,也没有“超人”,“人改人”只能吓死人、改死人,如今还能迷惑人,只说明中国仅有“文革”之难还不够;灾难虽然在政治层面被否定,但在思想上还没有被反思,或者干脆说:连个像样的反思都还没有。
  鲁迅就没有任何精神可以继承了吗?当然不是。前面说过,他对当权势力的怀疑,以及由此发生的不合作,是可以继承的。但要用到左派一句老掉牙的话,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一精神是从他那块思想短板———“个人的无治主义”开始的。虽然,思想史上的歪打正着,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

7善待生命
作者:邱荣丽
   每当我面对生命,即使是面对一株小草,一棵小树,一只翩翩起舞的小蝴蝶,我都感到,我已经置身于一个多么强大而又繁杂的部落,一片灵魂之海,一曲来自天堂最终却要回归地狱或源于地狱必然回归天堂的音乐.没有人宣誓对这个命题已经大彻大悟,生命的博大精深只能使思想者感到惶恐,宛若人无法完整地了解自己,这实在是一种无奈。生命是道无解的方程,我所能做的,只是伸出手握紧生命之树上那枚离我最近的果子,倾其一生,永不放弃。

    黎明时分,在晨曦中凝视那只光明的鸟儿,谛听那些美丽的喧嚣,生命便会明白无误地告诉我:活着真好!是的,活着是生命的最高目标,只有活着,生命才能够存在,也才有可能活得好些,活出生命本质的意义。

    我相信我开始进入了一个更为巨大的精神迷宫.时常,我灵魂的花丛会冒出几缕奇异的香,几株屹立于悬崖绝壁上的苍松和灌木堆里一丛微不足道的草,一只威震四方,独霸山林的猛虎和一些在瞬间便来无影去无踪的微生物,拟或一位伟人与一介凡人之间,生命的赐予是否是公平的,而生命的之间的这种巨大的差异,是否构成了生命的一大缺憾,或者说,这正是生命力量的体现。

    我不敢回答,但是我却能够从人的身上找到有关生命的物质,自然、灵秀、顽强、脆弱、高大、卑琐、坚韧不拔、不堪一击,生命的对立与统一,终于激发了生命的欲望,激发了人与自然做斗争的勇气,人,方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成为世界的灵魂。

    现在,我们可以看着一朵花慢慢地凋谢而无动于衷,我们已经习惯了,花仅仅是一种供人们欣赏与消遣的玩物而已,我们可以无视于这种生命的终结,人是自私的,自私是生命的本质特征,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蚕食、相互歧视、相互对抗与排挤,从而我们周围多了一些貌似杂乱却又十分和谐的乐章。

    毕竟,生命是脆弱的。

    我曾经的女友,生得如花似玉,端庄典雅,如含苞欲放的蓓蕾,我们曾经一起为生命设计过无数色彩斑斓的梦,期待生命能给予我们吉祥和幸福。然而有一天,当已远离我而去的女友再次情场失意后,不顾一切的从五层楼顶一跃而下,像一朵飞翔的花,骤然消失于一片惊慌之中,我的心终于开始滴血了。生命如果得不到善待,一如小时候踩死的蚂蚁,折断的小树,生命的消失,其实只是一段过程,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生存的法则。

    但我宁肯相信生命是顽强的,顽强是生命的主流。我知道,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活着本身就是一个神话。如果肆意摧残这个奇迹,只能是一种犯罪。上帝告诉我,生命需要一种质量,小草活着,是为了给大地奉献一抹新绿;小树活着,是为了给生命留下一片荫凉;人活着是弘扬一种精神,一种可以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这种改造可以是生命之间,也可以是生命和自然之间,但必须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只有人,才有可能把提高生命质量作为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一种追求,一种梦想,并且不余遗力地去寻找她,拯救她,实现她,这种过程,是血与泪交织的过程,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过程。

    所以,我们热爱自己,当然热爱生命,这就使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背起灵魂的十字架,拼命地朝前走,朝远方走,虽然,我们仅仅只能够为生命增加一点亮色,一点稍纵即逝的亮色而已。

    除了低头赶路,我们别无选择。


8宽容是一种爱
作者:李华
  有一首小诗这样写到:“学会宽容/也学会爱/不要听信青蛙门的嘲笑/蝌蚪/那又黑又长的尾巴……/允许蝌蚪的存在/才会有夏夜的蛙声。”

  宽容是一种爱。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在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宽容和忠厚一样,都成了无用的别名,让位于针尖对麦芒的斤斤计较,最起码也成了你来我往的AA制的记帐方式。但是,我还是要说,宽容是一种爱。

  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关于定比这一定律争论了9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天功为己有。他真诚地对曾经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疑,我是很难把定比定律深入研究下去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让所有一切映在湖面上,天色云影、落花流水。这种宽容让人感动。

  我们的生活日益纷繁复杂,头顶的天空并不尽是凡.高涂抹的一片灿烂的金黄色,脚下的大地也不尽如天安门广场一样平坦。不尽如人意、烦恼、忧愁,甚至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可能天天会摩肩接踵而来——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抽刀断水水更流。我所说的宽容,并不是让你毫无原则地一味退让。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宽容的人或事,宽容的核心是爱。宽容不是去对付,去虚与委蛇,而是以心对心去包容,去化解,去让这个越发世故、物化和势利的粗糙世界变得温润一些。而不是什么都要剑拔弩张,什么都要斤斤计较,什么都要你死我活,什么都要勾心斗角。即使我们一时难以做到如普鲁斯特一样成为一泓深邃的湖,我们起码可以做到如一只青蛙去宽容蝌蚪一样,让温暖的夏夜充满嘹亮的蛙鸣。我们面前的世界不也会多一份美好,自己的心里不也多一些宽慰吗?要相信,斤斤计较的人、工于心计的人、心胸狭窄的人、心狠手辣的人……可能会一时占得许多便宜,或阴谋得逞,或飞黄腾达,或春光占尽,或独占鳌头……但不要对宽容的力量丧失信心。用宽容所付出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也许来自你的朋友,也许来自你的对手,也许来自你的上司,也许来自时间的检验。

  宽容,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9生命的空隙
作者:李华

  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了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生活的空间,须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打桥牌时,我们手中所握有的这副牌不论好坏,都要把它打到淋漓尽致;人生亦然,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处理它方法和态度。假如我们转身面向阳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阴影里。

  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手。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往别人身上洒香水,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因此,要时时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

  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闪亮的星辰。因此,即使是曾经一度使我们难以承受的痛苦磨难,也不会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它可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因此,当困难与挫折到来,应平静地面对、乐观地处理。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一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同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你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掌握自己;你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你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在生活中,一定要让自己豁达些,因为豁达的自己才不至于钻入牛角尖,也才能乐观进取。还要开朗些,因为开朗的自己才有可能把快乐带给别人,让生活中的气氛显得更加愉悦。

  心里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必须不把人与人之间的琐事当成是非;有些人常常在烦恼,就坚固耐用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地接受,并堆积在心中。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时时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不管外在的世界如何变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静的天地。清静不在热闹繁杂中,更不在一颗所求太多的心中,放下挂碍、开阔心胸,心里自然清静无忧。我们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清明开朗,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是美好而良善的

10轻轻拂去昨日的尘封
作者:邱荣丽推荐
一种生命,无论屹立,还是倒下;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能漠然它的存在。昨天的事,无论成,无论败,都是人生的一页。屹立的、倒下的。活着的、去了的。成了的、败了的,都会自然的积淀为一本丰厚的日记。让自己、让人们去浏览那往日的时光。

    仿佛也是个雪花飘零的日子,我轻轻拂去昨日的尘封,翻阅起那苍凉的时光:看着母亲的纺车,似乎还能听到父辈劳作的叹息声。我便不禁想到年迈的父母,不禁想到薄寒的衣食,不禁想到我的栖息之地。在度日如年的清贫和孤独中,我便萌生了渴望命运的改变、渴望新生活的开始,去牵手那春暖花开的绿意和生机。

    “自古人生多风浪,何须愁白少年头”此时,我便突然想到了胡杨。它活一千年不死,艰难的生存着,顽强的生长着,为人类抵御着风沙。它死一千年不倒,生命结束了,仍矗立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依然抵御着风沙,履行着原本生命的义务。倒下了一千年不朽,胡杨的倒下,是沙漠的悲哀,正在倒下的胡杨发出巨大的开烈声,倾倒着,苍老的根带出无数的沙粒,抛向空中,像是下起了流星雨,尘埃久久难以落定,这也许是胡杨在表白:倒于泥而不朽吧。沙漠里的胡杨曾引领着我,度过了长长一段艰辛的路。

    在那无数的长夜里,我曾这样想过,人类的生存大概都是依赖于希望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老师为他启蒙,拿出一张有黑点的白纸,问他看到了什么,安南说看到了黑点,老师摇了摇头。老师又拿出一张上面有一个亮点的纸,他说看到了光明,老师露出了笑容。这则启示给安南毕生从事光明及和平的事业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我想,一个人只有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才能在万物凋零的严冬里去体悟到生命的春日。

    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吧,后来,我在跋涉中进入了一个新的驿站,虽不知道在这里逗留多久,但我深知这里是美好的,我便在这里开始了新的艰辛及跋涉,在生活的道路上积淀着。回首昨天,似乎有了一些丰厚的感觉。

    一晃,向着知天命之年的台阶迈进了,当我翻阅那厚厚的昨天,便体悟到一路的艰辛。那年的中秋节前夕,我领着宣传战线的同事们,再一次光顾了南戴河,又拥入了那一往情深的大海的怀抱。中秋的海滩,比起夏日冷清了许多。面对海上寂寞的明月,我仿佛记着有人说过:大海可以开智。那么开智的季节也许就在中秋吧。我沐浴着有些寒冷的海风,不禁失声感叹:大海,永远的良师。你,永无倦意,终日起起落落,人们或许都会思考:我们是大海之子,我们具备劳作不倦的品质么!

    翻阅昨天,也许是对人生的一种回味;人生是在众多昨天的积累中丰厚起来的。我真的未留意过初秋的物变,只是到了中秋,那一片曾经生机盎然过的绿叶便渐渐枯黄,落地成泥。那曾经艳丽夺目过的花朵便一瓣瓣的凋谢,落地成尘,这物变大约就是昨天。而说到生命的昨天,有人简言为光明的过去。不,其实是一种苟意的追求和升华。水气抵达天空或许变成彩虹,蛹到了尽头或许变成了飞碟,这断言是抵达中的辉煌与美丽。然而,所有的抵达和终点并不都是辉煌的。花朵的终点通常是凋谢,道路的终点通常是转折,生命的终点通常是死亡。即便是水气因抵达天空而成为彩虹,即便是蛹因为蜕变而成为飞碟,他们也分别经历了艰辛的过程,才分别成为彩虹和飞碟的。是艰辛和漫长的过程成就了他们最终的美。不管是彩虹还是飞碟,都将成为昨天的物变,后又变成水和飞碟,周而复始,这就是生命,这就是过程。只要我们充满希冀,往前走,步子结实,身后那串深深的脚窝才是多彩的。每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光阴的单元里,再去轻轻的翻阅昨日,只要有所得,有所失,有所苦,有所甜,有所累,有所获,就是有所欣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1:18 , Processed in 0.0833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