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教案不再是备课的“重中之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4 08:2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教案不再是备课的“重中之重”



东方师

  写教案是教师的一项传统革命工作,已经无法查考它缘起何时。据我臆测,它也许跟“红领巾教学法”有关,讲授之风甚嚣尘上的时代,那么多知识要讲解要传授,“好脑筋不如烂笔头”,笔录在案可以备忘,上课照本宣科不亦快哉!不知何时,教案本大受领导的青睐,成为过程管理的热点,要求“每课必备(写教案)”,“超周备课(写好教案)”,检查时清点“应备课时、实备课时”有无出入,看教案是否详细、美观,甚而至于有学校每学期把教案收入保险柜进而惹出官司。

随着口传心授的教育“农耕时代”淡出视野,新课程的春风吹到身上,我们猛然发现,课堂不再属于教师独霸的天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是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田园。“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课堂立体而鲜活,课堂结构倾向于对话与互动。课堂教学的非预设性和不确定性日益鲜明。许多教师深有体会,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难以实施,常常不得不根据课堂情境临时改变教学设计──除非“高明之师”毅然地牵住学生的鼻子不放。昔日那种八股式的教案已经沦为昨日黄花,其看点和卖点实在难以与时俱进,教师“一案在手,万事无忧”的日子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日常工作中,一般教师能够用来备一节课的时间至多一小时左右。造就一篇“规范的教案”至少需要半小时。而钻研教材,确定课时目标,理清教路,了解学生情况,考虑学法,搜集资料,准备物件(仪器、投影片、课件等)等等是备课阶段必不可缺的工作。当“写教案”成为“重中之重”时只好淡化其他,舍本求末也无奈。我们不否认有乐于奉献的教师将工作向业余时间延伸,严谨执着地完成整个过程,并从中获益,但我们不可能对每个教师都提出这样不人道的要求。

因此,无论是教案还是后来的升级版──教学设计方案,将它生硬地晾在管理的案板上,所赢得的实际“功效”是:耗费了教师的宝贵时间与精力,强行注射给教师惰性备课的“疫苗”,钳制了教师创新的手脚,阉割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既然如此,不如丢弃那个僵死的框框,给教师以自治权──教案写与不写、写多写少随他的便,让备课更务实更多元化。

锤炼教学技能。譬如语文课,老师一次绘声绘色地范读或范背,作文课之前的“下水试航”,其功效远胜过写个千把字的教案。再如音乐老师的琴法与歌唱,数学老师随心所欲画标准图形等。这些不可或缺的教学技能不是靠写教案写出来的,得在课前反复揣摩、习练。

广搜相关资料。“深挖洞”似的破译、阐释教材已经被划人旧的时代,超越教材,发掘资源,广开“材路”正在成为必然趋势。课堂理应是资源的集散、处理、整合、吸纳的中心。课前,教师必须跑图书室,浏览报刊,漫游网络,观察调查……大量储备课堂教学的相关资源。这样,一堂语文课得似立足课内辐射课外,启动学生的读写实践。一堂数学课也许会让一个孩子产生当数学家的梦想。

探测学生“水位”。不以教师的一厢情愿为课堂航行的起点,而应该尽力弄清楚学生这个“码头”的现有“水位”,方能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实现课堂的事半功倍。学生的现有“水位”如何?哪些“弯子”无须再绕,哪些“障碍”必须逾越?哪些学生不教亦可,该给他们什么更高的选择?等等等等,课前不做深人细致的调查与分析,肯定无从知晓。

消化成功案例。信息时代为资源的共享共生提供了可能,若能获取优秀教学设计或案例、总结,对其进行本土化加工,使其适合本地本班本人,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些工作不一定比写教案轻松。倘若有些闲暇的话,让教师做些反思与总结,写写随笔、读读书,岂不是好事?

让我们的教师也追求“案”在心中的境界吧。当他们本身成为丰厚渊博的教材时,课堂教学必定气象万千。不信?您不妨试试。


2006-02-13  《中国教师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06 , Processed in 0.08517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