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际关系视角挤压专业视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4 12:1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晓春



           

人际关系视角挤压专业视角


一个13岁的小学生(估计应该6年级了)上操懒洋洋站着不动,班主任王老师两次提醒,不理不睬,视教师为空气一团。王老师拉他,他一下把老师的手甩开。在周围同学的注视下,王老师强行把他拉到一旁罚站。事后,有同事告诉王老师,一定要严肃处理,否则你将来无法在班里立足。王老师没有这样做,回班后没再提此事。晚上,学生在日记里写了这样的话:“如果我今天手里有刀,我一定劈了你!”“人如果没有尊严地活着,还不如死了好。”这是个留守儿童,父亲喜欢打架斗殴,班里也少有人敢惹他。他有个姐姐,智障。王老师说:“成长的环境塑造了他古怪的性格。我知道了原因,却无法改变他。”巧得很,当天放学时,这个学生的自行车坏了,无法回家。王老师先是自己帮他修,没弄好,又推着车子赶到吴老师家,拿到工具,帮他修好了。这孩子谢都没谢,骑车就走了。第二天,王老师在他的日记里看到了这样的话:“……你今天弯腰的背影让我想起了我的爸爸,老师,我想对您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后来,好师生之间再没发生过对抗。王老师的结论是:“除了温暖,没有什么能让冰冻消融。我更相信,只要时间足够,没有一颗心能不被温暖。”这是我在某教育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案例,题目是《等待冰融》,作者即是王老师。

我们来看看王老师的思路,这个思路很典型。事情是由学生不好好做操引起的。这是什么问题?纪律问题,规则意识问题。教师干预,学生不服,事情就变成了师生关系问题,而等到学生在日记里扬言拿刀劈老师,人际关系问题就更突出了。于是你会发现,教师脑子里装满了师生关系问题,学生本来的不守规则问题几乎已经被忘记了。教师在写这个案例的时候,整个文章主线是师生关系,而且文章给我们的感觉是,只要师生关系好,其他问题都可以解决。这是一种“人际关系挂帅”的教育思路,不是没有道理,也不是没有效果,但是如果这种思路过于强大,它就会使老师忽视专业问题的探究,教育就总是在人际关系的层面打转,“爱”的调门就会越唱越高,这对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

我说过,爱不是专业。像上面这个案例,其实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结梁子然后和好的故事,而且有偶然性,无巧不成书。这个故事的意义当然是积极的,但是我们在小说电视剧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这类正能量(爱),不一定要在教育专业杂志中学习之。教育专业杂志,最好能具有更专业的色彩。比如这个孩子,他为什么做操不动?他在想什么?他为什么说“人如果没有尊严地活着,还不如死了好”?说这话意味着他的尊严可能被伤害过,是什么伤害?谁伤害的他?他的主要问题是品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他是否情感缺失?这些都非常重要,远比改善他同某个老师的关系重要。这些问题,才是教师的专业问题。可是王老师的思路,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滑过去了。学生似乎教育好了,问题表面上解决了,其实连弄清楚都没做到,他的毛病完全可能复发,只不过可能朝着另一个人了。

环顾四周,你可以发现有大批的老师都是“人际关系挂帅”的思路,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大有关系。学生的问题经常被不知不觉偷换成师生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又会被简化为“师爱”问题,于是“爱”就成了万应灵药了。这么搞下去,教师的专业水平自然长期得不到提高。王老师运气好,一“爱”,学生就感动了。事实上“爱”不过来的学生更多,所以“爱”的无用功,就多了去了。


                      2014,4,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04 , Processed in 0.0874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