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泡小的教研 陈大伟 《唯一的听众》我观察过两节,一是2010年9月20日在成都市高新区庆安小学代碧玲老师上的,二是2011年7月3日在乌鲁木齐市观察53校盛莉老师上的。向他们学习,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很高兴他们能选我自己也很想上的课。 《唯一的听众》是落雪(郑振铎)写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记叙“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的帮助下成长和进步的故事。这位音乐教授的帮助不是方法和技巧上的指点,而是以聆听的方式和鼓励的方式让“我”有信心,有进步。这和我在观课议课中的主张“表达是一种实现,倾听是一种关怀”很是合拍,我希望在课堂上传递这样信念:用倾听和鼓励去传递关怀;给人信心与方法指点比较,帮助人树立信心更为重要。 现在和中小学教师交流,我在极力推荐前置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我在实践中也在尝试这样的教学结构:昨日我请带班的彭英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自学任务:“把不会认的字认一认,把不会写的字写一写;选择自己很喜欢的几个段落 出声朗读,读通顺、读流利;默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找一找,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计划的教学流程好教学活动就是从检查、分享和交流自学成果入手,围绕这几个环节实施教学。 我是主张课堂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内容要自洽一致的。既然这是一篇强调倾听和鼓励的文章,我在课堂上就不能指点太多,我要用倾听和鼓励的方式完成教学。但后来觉得在以文本解读和处理的教研活动中,这样处理对参与教师来说,意义打了折扣,而且倾听意味着可能慢节奏的教学(“教育是慢的艺术”,并不是慢不好,慢是教育的本质,但在不熟悉学生的情况下,不指点也就可能意味着没有收获)。后来还是决定不是一味的倾听,需要站出来指点一些。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学,也为了让老师们有一个文本解读的“靶子”,我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批注在网上下载的电子教材上。这样,自己在课堂上一节课讲不了多少也就没有多少关系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我对教材的解读获得更多的东西。 我同时也主张学生在语文课上不是学语文的,而是借助语文来学习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既然倾听传递了关怀,课堂上就要以关怀的方式倾听和鼓励(这实际上也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可以说倾听是学习的本来样式)。另外,我还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同学们对自己有信心,一方面我在课堂上尽可能树立同学们的信心,同时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爸爸妈妈是你们的听众吗?希望还是不希望你们爸爸妈妈成为理解和鼓励你们的听众?”同学们当然点头。我说:“那你们回到家要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讲一讲你的理解;另外,老师要送你们一首诗,你们先读一读,如果觉得有价值,就在老师这里把诗带回去。”我以为好的教育不仅仅影响学生,也影响教师、影响家长,进而影响社会的。 诗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集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于一身的谢尔•希尔弗斯坦写的《孩子和老人》: 孩子说:“有时我会把勺子掉到地上。” 老人说:“我也一样。” 孩子悄悄地说:“我尿裤子。” 老人笑了:“我也是。” 孩子又说:“我总是哭鼻子。” 老人点点头:“我也如此。” “最糟糕的是,”孩子说, “大人们对我从不注意。” 这时他感觉到那手又皱又暖。 老人说:“我明白你的意思。” 这首诗是我给学生讲“师德与教育法规”用的,我自己以为用在这里正好。 这学期学院给我安排的课在周三。我昨天才知道下周学生要见习,周三不上课了。干什么呢?上一学年,在电子科大附小我给他们上了一节小学数学课让他们观摩讨论,这一学期我也想给他们上一节。开始是想随便上一节。后来想,我准备的《唯一的听众》在泡桐树小学只有一节课的时间,无法体现出“倾听是一种关怀”的追求和特征,干脆再上一次,用两课时上。这样想过,早上就给学生下周要去见习的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小的黄彬校长打电话,问《唯一的听众》是否上过,如果还有班没有上是不是能留下来,我用两课时上(我在黄校长学校讲过几次课,黄校长很信任,下午打来电话,说有班没有上),下周三我要去上两课时的《唯一的听众》。 还是乘地铁到泡小,第一节观察陈静怡老师的《儿童和平条约》,第二节我上。应该说设想基本达成,从学生的交流中用板书(“成”字的笔顺错了,“老”字的笔顺也有问题——都是太快惹的祸)形成了清晰的线索,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能感受到明显的进步。 第三节、第四节交流,发言的老师都是溢美之词(十多个老师都发言,发言的内容还不一样,这很难得,我体会到这些老师的眼光厉害,水平也够高)。然后我说。我先说了教学追求,也说了自己的失误,比如中间安排学生读课文,一千多字的记叙文,让学生出声读实在是对学生的折磨;另外自己的倾听是不到位的,跳出来台着急,慢得不够。这些老师知道抓大放小,没有就我笔顺的失误批评我。 后面估计会有讨论记录,等他们给我的时候,再细细反省。 写于2012/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