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当代文化背景下的书法选择
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博士研究生 王雪峰
摘 要:在社会转型之中,传统书法艺术面对文化背景转换所产生的困境作出艰难选择,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和延续是现代社会书法发展的主流,但是,传统书法的各种书体在古代已经达到了高峰,在现代社会里很难有发展的空间,现代因素导致传统书法走向形式追求。西方现代绘画观念对传统书法的介入,产生现代书法,现代书法具有对传统书法解构与重建的意义。现代社会要以宽容的心态从文化的角度对书法的多样性做出判断,以期使中国书法做出最符合现代中国精神的选择。
关键词:生存语境 传统书法 现代书法 选择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是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载体的书法艺术由于其原先生存文化背景发生了变化,也必然面临着适应新的文化背景的转变。本文试图从社会转型中文化语境的转换,来考察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选择。
一、 传统书法的生存语境
中国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就是汉字,传统社会里只要认识汉字的人,都会用毛笔书写,任何需要用文字表达的内容,都离不开毛笔,以毛笔书写汉字就具有相当的普及性和广泛性。人具有追求美的天性,在书写过程中善于总结的智者归纳出一些如何书写美的方法,于是就有了书法一说了。由于书法的实用意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人们将字写好的本能追求就有可能使书法容易提升到艺术的层面。
在传统社会里,对于文人而言,书法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字的好坏相当于读书人的第二个面孔,对于读书人,写字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书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考核内容,书法史上馆阁体的出现,就源于康熙皇帝喜欢董其昌的书体,上有所好,下便效之,所有读书人在科举考试时争相模仿,一时董体风靡。可见,读书人在考试时书法的重要。文人阶层是传统社会里的特殊阶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阶层。书法作为传统文人的必修课,它以强大的实用性介入文人的文化系统,书写工具毛笔的毛质在书写过程中可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为书者在书写过程中尽可能的融入自己的情绪,并使之成为审美对象,这样,书法就上升为一种艺术形式。文人善于议论,当文人论述书法可以从实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书法艺术就走向了自觉,在文官治政的传统社会里,文人掌握话语权,文人的审美情趣就成为书法艺术的评价标准。文人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写诗作文,文化修养形成书法最重要的风格特征就是书卷气,所以文人在评价书法时,首要的是看书法中所流露出的气息,“气”从物质存在来说,是看不见的,但是他又确实存在的,“气”就是作者精神的流露,书家身上的气场是和书法作品中的气场完全一样。书法是以线条作为最基本的元素,线条的节奏、轻重、提按都是通过书写者运气贯之而达到美感。传统书法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人的精神载体相映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传统社会里,书法艺术由于具有广泛的普及性,成为每一个识字的人都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在文人眼里书法就不成为一门专业,所以许多朝代有负责绘画的机构,而没有负责书法的机构。古代文人很少为书法而书法,书法作品第一是为实用服务的,如《兰亭序》是一篇描写文人雅集的美文,其次它才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后人更看中了这篇文章是作为书法的意义反而忽略了文章的本身。相对于文人书法而言还存在着民间书法,在民间,亦有以写字刻字为生的专业匠人,他们的工作完全是生存的需要,如今存世的碑刻很多是一些民间艺人所为,敦煌写经中,就有许多专业的抄经人抄写的。当然,在传统社会里,文人书法是书法史的主流。
以上总结了传统社会里书法艺术的文化背景,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社会的转型使得传统书法的文化背景发生了转换,从而使书法艺术在某些方面背离了传统书法的价值约束,传统书法在困惑中寻求出路。
二、 文化背景的转换与书法困境
现代社会作为书写工具毛笔已经退出了实用书写的领域,取而代之的是钢笔、圆珠笔这些硬笔书写工具,在网络时代里,计算机的应用又将逐步代替硬笔书写工具,这是必然的趋势。在计算机上打字,由于录入汉字的打字法和手写汉字的字的成型方式不一样,网络时代甚至可以在无形之中改变我们对汉字的思维方式,实践证明,一个长期用计算机打字的人,重新用硬笔工具书写时,书写能力和汉字记忆居然会有些退化,需要一个恢复过程,另外,计算机打出来的汉字是一种机械模式,缺少了汉字书写过程中书写者对书写美感的培养,但是网络时代的效率追求使我们在正常情况下已经再也回不到毛笔书写的年代了。当然,几千年来的书法习惯已深入民心,尽管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民众对书法艺术的认同和趋进还是普遍存在的,书法艺术也成为广大民众最容易参与的艺术形式。毛笔书写实用价值的退化,是书法艺术不再具有普遍性的特点,退而成为一种专业的视觉艺术。
如果说社会发展造成传统社会的书法艺术的全面性到现代社会的专业性是一种书法艺术发展的无奈的话,那么书法教育模式转变和传统文化在现代书家身上的缺失则造成当代书法发展的困境。
文化背景的转换导致书法教育方式的转换,传统社会里书法教育是一种基本能力的教育,是每一个读书人必具的基本功,中国当代的教育从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的角度在许多高校建立了专门的书法专业,目前从书法本科教育一直到书法博士后教育都已经建立。形成了当代书法理论研究和创作的主要培养基地。可以肯定地说现代院校中的一些书法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对书法理论作为系统性的研究要超过古人,现代书法研究建立在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上的。但是,书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并不能给研究者带来创作上的的突破。这是因为现代书法研究者的角度是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出发的,不象古代文人从创作角度阐述感受与经验,理论的总结对书法创作很难起指导作用,再加上大量的研究占据了操练笔墨的时间,仅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许多理论层次高的人眼高手低,在创作上平平。当然,理论研究从长远来说对创作是益处多多的。当代的书法家除了院校培养之外,还有大批社会上靠自学成才在创作上取得成就的书法队伍。即使现代院校的许多高层次人才,由于他们所受教育的方式和生活环境不一样,在文化修养上还远远不及古代文人,而传统书法艺术是要靠传统文化修养滋润的,传统社会里凡是大书法家必是大学问家,而现在的书法家,这种知识背景差距,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贫血现象比较普遍,更多的是停留在“技”上,很少进入道的层面。所以当代书家的学养有可能造成在书法作品精神性的普遍缺乏,而走向形式化倾向。
现代书法的专业化,导致书家的功利化,在传统社会里,文人是无意于做一个书法家的,他们认为治国、平天下才是文人应该做的大事,书法只是小道,不能沉湎于此。而现代社会里,书法专业化之后,书家希望以书法艺术得到世人的认可,参加全国展览是最好功成名就的捷径,对展览的追逐催生书家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还会产生迎合评委口味的流行书风。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一些成名书家,作品给他们带来了经济效益,心态也随之浮躁起来,再也无法沉心研究,成了书法商品生产的作坊主。在中国对于传统书画艺术,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只要有条件的都要想取来赏玩,以示高雅,这种附庸风雅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样,在当今社会里书法作品又具有了礼品功能。而礼品功能又促进了书法事业的繁荣。这种建立在功利层面的书法艺术必然打上了浓重的消费烙印。在书法史上,书法艺术流传主要是书家在书法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的贡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社会里大多数书家都是官员,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有着表达自己审美情趣的话语权。
这两点,现在依然如此,现在在各级书法家协会任要职的人,无论书法水平高低,书法都会与名同贵,书法艺术与体制的联姻,影响了对当代书法家的正确定位。当然那已经是背离书法艺术本体的社会学的问题了,但是,这种现象确实使传统书法在当代文化背景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尴尬。
传统书法在社会转型中,面临传统文化教育的转变与消失,书写工具的转换,实用功能在淡化,书法专业化的出现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又该作如何选择呢?
三、 现代语境中的书法选择
现代语境中的书法艺术首要的是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和发展,虽然,传统书法艺术在教育、体制、包括参与者的热情上都为传统书法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从艺术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传统书法艺术几乎再也不可能达到古人所取得的成就,首先,书法艺术和绘画不一样,书法艺术直接切入抽象高度,在字的结体上无法突破,不象绘画,传统造型的不足在当代可以借鉴西画依然还有许多发展空间。其次,从书法史角度来看,真、草、篆、隶、行,在古代都达到了高峰,当代书法家从书体的选择角度,无论选择哪种书体,都无法跨越古代书家所达到的高峰,而且也很难跳出书体的限制。第三,如上文所述,文化背景转换过程中的种种困境,使消费时代的书家充满了功利色彩,这直接从书法作品中反映出来,形成了忽略了书法本身之美,重外在形式而轻内涵的风气。因此,传统书法很难在前有的基础上向前突进。
艺术的发展的规律是不断向前的,它的“喜新厌旧”的特性决定了现代书家必须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追求新的风格和新的表现,但是传统书法艺术的抽象性需要太多的书法之外的各种要素去支撑,而文化背景的转换又往往消弱了书法艺术赖以生存的外在因素。传统书法的精神性在当代面临失落的境地。从这个角度讲传统书法在当代的意义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和保留,让这个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物化形式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得以延续,并以此来作为研究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当然,艺术发展有个时风的问题,今天的书法家面对印刷业如此繁荣,很容易拥有传统的任何碑帖资源,并且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体加以发挥,更又可能将古往今来的碑和帖进行融合,从这一点上说,现代书家可以与古人拉开距离,这种现代优势也是造成书法创作形式风气的原因。现代书法展览形式,促使书法创作追求展览效果,书法作品的在形式上得以拓展,更注重视觉形式的表现。另外,生活于今天的书家在个性上有着独立性,有才气的书家将个性融于传统之中,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种个性化语言亦只是传统书法艺术在横向的量的扩充。从传统书法社会性角度来说,传统书法在现代市场经济下成为精神产品,由于精神产品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书法艺术已经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名利因子。
传统书法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很难在本体上做出突破,它只能迎合消费时代的特征做出无奈选择,传统书法在自身发展贫血的情况下,只得寻求其它艺术的营养,来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传统书法在形式上的拓展使一些书家(特别是绘画出生的)将视角转向绘画艺术,西方抽象绘画因素在传统书法中的引进,产生了现代书法。
四、 现代书法出现的意义:
傅京生在《中国现代书法的类型及其它》一文中这样论述现代书法:
“‘现代书法’是一个历史范畴概念,是对1985年以后突破传统书法样式的诸多新潮书法流派的概括性定名。现代书法在思想观念及表现形式上纷纭复杂,不过它们仍有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无边界创造的前卫性以及刺激直觉的奇异性。”
现代书法的形成是对传统书法的解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影响重新构建的新的书法形式。它是从书法图式角度进行的突破,现代书法更注重形式之美,寻求书法的绘画性,甚至打破了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现代书法的存在至少有这几个意义:第一,现代书法是对传统书法的解体与重建,它是一种颠覆性的继承,是部分有先锋意识的艺术家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西方现代艺术理念的对传统书法改造的一种实验。这是符合艺术史不断向前发展的规律的,我们可以通过西方文化的视角来反思中国传统书法发展的得失。第二,可以为传统书法在继承创新中做出有益的借鉴,这种借鉴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有益的吸收,一种是可以作为反面的教训,使传统书法健康的发展。第三,现代书法是具有先锋性质,他们的探索更多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带有一种为艺术殉道的精神,他们往往是游离于体制之外的,不为大众理解。这种精神要比那些体制之内的书法权威们可贵的多。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要对传统书法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多种选择要给与包容,对新生事物不要一棍打死,要学会从学理角度去分析它与评价它,对现代书法亦是如此。现代书法它源于传统书法,现代书法的作者的应该对传统书法有相当的研究和领悟,以及在中西美学知识的积累,否则,作为精神的载体书法艺术就会单薄,成为无源之水。书法界以社会形态的转变来命名“现代书法”,显然借鉴西方对现代艺术的称谓而来的。现代艺术之后,还有后现代艺术,我们见到的“现代书法”中有些作品已经具有后现代意味,所以“现代书法”将它称之为“实验书法”更为妥贴,这也和“实验水墨”对应起来。
五、 反思
现代书法的产生是以西方现代艺术思想作为指导的,它是在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中期美术运动的副产品,历时二十年,时间完全淡化了当时对新潮艺术的那份狂热,二十年历程中,现代书法家重新审视和反思这段艰难历程,现代书法变得更加理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民族自信的逐步加强,现代书法家出现了对传统的回归。这不是起点的回归,而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螺旋式上升。中国传统书法在社会转型中作出多样化的选择,这种选择对传统书法而言有损有益,这是传统书法在当代语境中寻找出路的一种阵痛,现代社会应以包容的心态,从文化高度做出最符合现代中国精神的书法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