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习字和作文训练 应对写作危机蔓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9日第508期 作者:栗洪武
【核心提示】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文字由机打代替手写以后,许多学生存在着不会写、写不对、写不好、不会用汉字的问题,这是计算机异化出的全球性写作危机。
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文字由机打代替手写以后,许多学生存在着不会写、写不对、写不好、不会用汉字的问题,这是计算机异化出的全球性写作危机。
2000年,我到香港中文大学访学,适逢该校教育学院的一位教师做一项香港大中小学生写作水平的调查,其结论是学生不仅不会写作文,而且也不会写信和打字据,有的甚至发展到不会写字的程度。写的文章和字据,要么错别字连篇,要么语句不通,原因是计算机在20世纪80年代普及后,香港学生逐渐养成了以机写代替手写的习惯,同时各级学校的语文教学又忽视对学生的笔写和作文训练,于是在十几年后就出现了写作危机。
这几年,我发现香港学生中曾出现的写作危机也已在内地学生身上出现,且状况日益严重。现在,我们的大中小学生普遍不会写作,而且写字也成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成年人写的字就像“甲骨文”一样。2008年3月25日,《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郑北京的《写作危机在逼近》的短文。郑先生对近2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发现有95%以上的人打个简单的字据都会犯写错别字或标点、格式不正确的错误。他还引用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对中国报刊上和社会其他宣传品中出现差错问题的一个评价:问题的严峻性到了“令人瞠目结舌、不可容忍的程度,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阶段,恐怕也不为过”!去年,我们教育学院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三笔字训练课程。备课时我就在想,在大学里开设这样的课程似乎有点“小儿科”,可结果却出人意料。我们在开讲前也做了一个测试,让每一位学生用碳素笔抄写一段文字,结果是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写的字像陕北老乡说的“毛楂楂”,惨不忍睹。
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写字首先是个态度问题。我们可以算一笔小账,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本科专职读书16年,常用汉字也就五六千个,如果一个人用16年时间也写不好这五六千字,那么他还能把什么事情做好呢?会写字、写好字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入门功课,只要态度端正、稍加用心,没有什么理由做不好。我国古代将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学段,其中习字是小学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所以古代的读书人对写字很重视,从一开始学习就会把字写好。现在的小学生尽管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首要任务之一还是写好字。从教育的长期效果来看,从小训练学生写字,不仅是一个会写字、写好字的问题,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良好态度和兴趣。从学习的顺序来讲,小学阶段用心写字,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并不是说大学阶段习字就不会有多大成效。去年我们开设的三笔字训练课,一学期下来,将开讲前抄写的文字与最后写的文字进行比较后发现,每一位同学都有了明显进步。课程不仅纠正了他们十多年来所形成的错误写字姿势,也使他们掌握了用不同的笔进行书写的方法和技巧。
一些学生不仅轻视习字,也不重视作文训练。我经常要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甚至一些年轻教师写的论文,发现问题真是不少,有选题问题,有语句问题,也有标点符号问题,还有格式规范问题。学生不会写作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纠正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我们必须正视写作问题,而这需要从师范院校抓起,无论校方、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写作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从古至今,我们的社会给教师的最基本定位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含义是说教师的学问和品德对学生起着指导和示范作用。事实上,一个写字好、作文好的教师同样能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影响作用。中国的师范院校在这方面有着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有许多老先生的写作功夫十分过硬,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启功、首都师范大学的欧阳中石、陕西师范大学的卫俊秀等,他们的书法和文章在社会上很有影响。面对目前写作危机蔓延的严重局面,师范院校的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除了安排相关的课程之外,在学生的作业和论文批改以及其他行文方面要多给予指导;师范院校的学生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更要重视写作问题,既要在师学、师德方面为人师表,又要在写作方面为人师表。
整个社会要正视计算机普及后异化出的这一全球性写作危机,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来应对。就学校而言,要重视写字和作文教学,应从中小学抓起。高考作文阅卷将写错别字也列入一项扣分标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写作开始予以更细微的关注。2011年,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就教师和家长来讲,要对学生的写字和作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要关注儿童开始习字时的姿势与方法。就学生来说,要进行专门的习字和作文训练,做作业时不要以机打代替手写,听课时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大学生也要在思想、态度和行动上重视写作问题,平时多用手写字、少用机打字,经常翻翻字典,查查不认识的字词,做到思不离脑、写不离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进步。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