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张文质给学生上的十堂课》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4 19:5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共同的文字里找到个性的自己
——读《张文质给学生上的十堂课》有感
文\泡桐花开
其实,知道文质老师这十堂课是语文学科,而我现在执教的是数学学科。但还是倔强地倔强地买来一读,或许,只因为“张文质”这三个字,也或许,为了追忆教学生涯里那段语文老师的时光。
文质老师在序——《写在前面》有这样几句话触动了我:“即便我现在经常给中小学生上课或开讲座,我仍然觉得上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似乎有时自己会冒出“上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的妄语,或许,说这句话的当时只觉得上课与老师有关,与学生无关,当课堂变成老师一手操纵,似乎上课就会变得简单。而现在,越来越觉得上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你无法完全预设学生的情况。“我并不怕自己‘献丑’,对课堂教学我始终心存敬畏,也一直在琢磨课堂的生成之道。”——说实话,对于公开课,我既怕又爱,怕“献丑”,怕课堂成了“蹩脚的表演”,爱“课堂与学生交融在一起的那份通透”,不得已的时候,还是会上公开课。而现在,我更喜欢在我的教学互助组内上课,当大家是“互助”心里的时候,“献不献丑”也就变得无所谓。“我并不相信自己的课堂能给你带来多少启迪,我所尝试的只是一些对教学的感悟,以及对教育中人性立场的坚守。”——前半句,是我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后半句是我阅读完本书的总体感受,尤其是“教育中人性立场的坚守”,这才是文质老师的风格所在吧。
十堂课,有三堂课的教学内容我曾经亲自“主刀”过。所以,阅读这三堂课的实录和评析,会不时将我拉回到那些年我上这堂课的情境,两相比较,我承认:我将这些课文教坏了!
文质老师的上课都有一种聊天似的氛围,只是他会在某个时间段抛出一个特定的问题,让聊天活动从广度开始,到达深度,用“共同的文字”教出“个性的学生”。
《放弃射门》这篇课文,文质老师从“感知文章内容”到“交流读文感受”,虽然只有两个环节,但每个环节里都有个性的发展。恍惚记得,曾经我只上到了“感知文章内容”里的“理解风范”,其实连这个环节里的复述课文很少有过,认为学生说到“风范”表现出福勒的高尚的“人性美”,整篇课文就可以画上句号了。而看文质老师第二环节里的两个大问题:“课文还有什么地方打动我们,吸引我们?”“课文里有没有很生动的词语?把它画下来。”这两个大问题都是基于学生的个性阅读发展而设计的,然那些年课文生动的词语是我“指定”给他们的,也没有让学生谈自己的读文感受。老师自己的视野狭窄了之后,课堂怎么会开阔呢?《小音乐家杨科》这篇课文对我来说,印象颇深,许是课文“悲情”色彩的原因。我在教的时候,仍然很老套地按照教参,学生谈到“……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热爱,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估计也是照着教辅书念)就会觉得火候到了,会喜不自胜,因为这正是教参的理解,也是考试的考点。且慢,看文质老师的回应:“哇!一下子就谈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同学们,我希望你们不要轻易用一个标签,其实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代的事情?”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多大的影响呢?我的教学中,丧失了个性,人云亦云,文质老师的教学中,努力寻找个性,让“小我”不断地延伸。《“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我也记忆深刻。现在能够回想当初在执教这节课的时候,带领孩子们寻找巴迪心情的语句以及后来作者的认识,通过不断地读的方式呈现,感觉尚可。可是,看看文质老师的教学过程,虽然是面对老师来上的,但是主要问题并没有变化。课文的问题串:“看完这篇课文的第一个感觉”“用叙述的方式复述课文”“分享类似的案例”,过程中与老师们的对话,是很有内涵的。关注文质老师的课堂设计,更关注老师在这个过程里的“作为”。文芳说:“跑题跑得这么远,怎么收回来啊?”是的,你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但是文质老师有他的功夫,万变不离其宗,总会将问题引到预定的轨道,与老师的回答进行对接、阐释、升华等,总能将你的视角不停地转换,而你却觉得轻松愉悦。
必须自愧不如,因为我当初的教学从未想过“教育中人性立场的坚守”,大多时候课堂只见“学生”不见“人”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只管教参,只管考试,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人”,哪管复述课文,嫌浪费时间;哪管读文感受,统一思想即可;哪管质疑教材,难道教材还有错?之前的课堂,几乎都是封闭型的,从一篇文章开始,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愣是将一门“激扬个性”的学科教成了“唯一个性”的学科,我教坏的岂止是语文?
不教语文已经五年,转战数学学科,道理也应该是相通的。“对课堂教学心存敬畏”,其实是对课堂里的学生“心存敬畏”,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表达,在互动中得到提升,才是硬道理吧!
如果有可能,选择做一次或n次文质老师的“学生”,丰富一下我的“个性”,再将这种“个性”带给孩子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3:13 , Processed in 0.06977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