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说家赵志明访谈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5 00:2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说家赵志明访谈录
《文学青年》周刊
【宗旨】
关心中国当代文学及青年作家命运
发掘中国文学未来中坚分子
为当代读者提供优秀文学作品
成为当代中国文学青年及文学创作核心推动者
【出刊周期】
每周六推出一位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及其作品
每周日推出一位国外青年作家或作家青年时期的作品
每期作品将同步在凤凰网读书频道、凤凰读书官方微博(http://weibo.com/ifeng001)、微信、凤凰网读书会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book.ifeng/room/3393580/)隆重推出。
【编辑部】
出品:凤凰网读书频道
主编:严彬(微信:niaasai)
责编:何可人(QQ:250865886)
欢迎优秀作者联系,来稿自荐(电邮:book@ifeng.com),或推荐你认为优秀的青年作家。






受访者:赵志明 2014/4/9
访问者:严彬 2014/4/9
访谈笔记,作于《文学青年》第一期之《小说家赵志明访谈录》文前:
赵志明,70后,南京人,小说家,坏蛋文学独立出版发起人,小饭局局主,“十九点”文学沙龙第一批成员。喜欢踢足球,打台球,看NBA;喝酒,吹牛,做白日梦。出版书籍《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1997年,我们买了螺蛳,却没有牙签》。
我知道赵志明这个名字是在去年,去年赵志明在豆瓣连续发表了小说集《I am Z》、《还钱的故事》,传阅一时,被我无意间撞见。《I am Z》作品封面上有一个大大的Z,背景是黑色的,让我想起同样是整版黑色封面、中间有一个太阳的《戈麦诗全编》。我试读了作品,当时没有购买,却对这个名字和他的作品有了印象。准确的说,是对大“Z”有了印象。
去年年末,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去拜访出版人楚尘。在楚尘不大而简朴的办公室里,我听说赵志明就在此地工作,心想,真是巧合。然而赵志明当时不在,我没有见成他,不知他是不是和他的头像一样,是个留小胡子的有福相的中年男人,有点知识分子气质且好喝茶的那种。我只是猜测,从楚尘处要了他的电话,第二天便联系上,约见面。我们以“兄”互,十分文雅。此时,赵志明已经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这本书在豆瓣上得分颇高,8.6。
又过了几天,赵志明单肩背着他的黑皮包,带着几本书来到郎园我的办公处。他的样子就定格下来了,不是先前设想的小胡子的中年男知识分子,富态倒是有点富态,但年纪和我相仿的样子,笑眯眯的,一个好人。我心里没有了压力,收下他赠我的书,请他签名,当天下班一路读着回家,当晚就成了他的粉丝。赵志明的小说写得实在太好,就像他的朋友曹寇说的那样——那段话我实在佩服,精准,相对于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来说,却又无比刻薄。我将它抄在这里:
“小平是中国最好的小说家。……把他和当代作家放一块的话,后者作品中普遍表现出来的矫饰、炫耀、做作、文艺腔、浅薄的深刻、肮脏的机心、鼓励里的谄媚,只能使小平越发纯净,让我们看到一个透明的赤子。”
我几乎完全同意,且不必一再转述曹寇的观点。赵志明就是这样的一个写作者,和他自己的简介一样,配得上“小说家”这三个字。如果你有时间,有必要读读他的作品,《I am Z》、《鲶鱼》、《还钱的故事》,以及其他,他在短篇小说中体现出来的纯正的文学,一定会感染到你。
现在,凤凰网读书频道推出新栏目“青年作家”,意在为中国当代一流青年作家鼓与呼,发掘潜在的一流作家。将小说家赵志明作为第一期、第一个作家推出,是“青年作家”成色的保证。赵志明是位有十多年创作经验的作者,从创作时间和周期,甚至包括他的作品厚度上,都不可称为文学新人。然而难以置信,直到现在,年近中年的他才正式出版第一本书,我们又完全可以从一名文学编辑的角度惊呼:发掘出一位一流的文学新人。
所幸的是,比如世界一流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他出版第一本书《底层的珍珠》时,已经四十九岁了。
相信小说家、我的朋友赵志明,会成为那位一流的作家,不断产出,在一个时代甚至数个时代的读者内心中打上纯真的文学印记,更多的人会爱上他的作品。他有足够的理由可以做到这点。
(严彬)
文学青年周刊:说说你的学生时代,以及你的朋友吧:曹寇,李黎,彭飞……你们之间的故事,如何相互建立一种写作上的关系。
赵志明:学生时代基本可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屌丝"。各种苦闷,各种无聊,就跟李亚伟在《中文系》里描述得差不多。当时精力很旺盛,去网吧包夜,打篮球,踢足球,不知疲倦。但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求甚解地啃了很多书。曹寇、李黎、彭飞(不限于他们,还可以补充),是我在南京的三个好朋友。按照曹寇的话说,是我们建立了写作之外生活之中的关系。另外还有江尾,那时他们住在八卦洲还是江心洲上,他们养了一条斑点狗,特别漂亮。周末我们一块去玩,钓龙虾,偷菜,在江边喝酒,听着水声入睡,很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0:22:59 | 只看该作者
文学青年周刊:据说,你的早年创作深受韩东等"他们"、"突围"作家的影响。你的好友曹寇说:小平出手,《疯女的故事》和《还债》等等,可谓"震惊文坛"、"蜚声中外"。说说当时这些"震惊文坛"的故事吧。
赵志明:韩东,还有朱文、顾前、刘立杆、外外等人,对我的帮助和影响很大。可以说我很幸运,在懵懵懂懂的时候认识了他们,得到了很多善意忠告与经验分享,足够我终身受益了。说到"震惊文坛""蜚声中外",那是夸张,武侠小说里才会有的。只是在朋友中产生了一点影响,因为我本人比较内向敏感,所以,在朋友间的这点影响恰到好处,既不会让我飘飘然,也不会让我妄自菲薄。有些小满意,也会心生警惕。
至于你所说的"震惊文坛"的故事,还真不多。生活中我比较木讷,也排斥故事。有些记忆吧。有一次,南京一帮人去楚尘的老家,有诗人,有小说家,有艺术家。当时广州的李苇也在,我们看到公路边田野里有所谓的"分界树",围绕这些我跟李苇聊了很多,好像还偶有争辩。事后李苇说,我的逻辑很奇怪,语言表述也很奇怪,但他挺喜欢的。可能受到了很多这样的鼓励,就坚定延续了这些风格。
文学青年周刊:是一种什么样奇怪的风格?
赵志明:就是说话颠三倒四,没有逻辑,喜欢绕,别人听起来就不知所云了。
文学青年周刊:你早年发起过坏蛋独立出版计划。当时都做了些什么?推出了哪些人和作品?
赵志明:坏蛋独立出版是好几年前,大概是08年,跟张羞等朋友一起搞的。我们当时没考虑那么多,只是想把身边写小说诗歌特别优秀的朋友的作品印出来,作为内部的交流资料。没想到喜欢他们的朋友那么多,都愿意支持我们,所以就做了几期,像曹寇的小说集(《操》),孙智正的长篇小说(《青少年》),张羞的诗集(《瀑布》),乌青的小说诗文集(《有一天》),竖的诗集(《和一个混蛋去埃及》)。
文学青年周刊:你们的出版取向是什么?这些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赵志明:我们其实没有取向,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写作才华,就是我们的取向,或者是它们起到了标杆的作用。坏蛋独立出版和坏蛋的作者之间,联系是相对松散的,我不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当然,有才华的写作者,我们总是乐于看到他们之间建立友谊的。
文学青年周刊:这些独立出版的书籍是否有渠道流通出去,如何流通,有数量统计吗?比如印数、读者量。
没有什么渠道,都是认识的朋友,通过手机啊、QQ啊、信箱啊,内部交流赠阅这样。印数很少,都是200本,读者量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数。
文学青年周刊:坏蛋计划有何影响?
赵志明:坏蛋独立出版在十年就暂时搁置了,目前我们也没有重新启动的计划,因为发现优秀作者且没有正式出版物的,太难了。说到影响,我是这样理解的,坏蛋出版只是月球反射了太阳光。真正的影响是作者们产生的。他们写作愈发精进,影响自然厚广。这也是我们确定作者名单之前就预见到的。
文学青年周刊:曹寇写了一篇文章,《一个货真价实的中国人》,放在你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书《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卷首。理解你作品的人,包括我,大概都会惊叹曹寇评价你之精准与刻薄(相对于其他作家而言)。他说:“小平是中国最好的小说家。……把他和当代作家放一块的话,后者作品中普遍表现出来的矫饰、炫耀、做作、文艺腔、浅薄的深刻、肮脏的机心、鼓励里的谄媚,只能使小平越发纯净,让我们看到一个透明的赤子。”
第一, 你如何看待这一评价?其中所言的你的纯净和透明,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第二, 你的这种"天下第一"的创作有何渊源?
赵志明:曹寇这么说,肯定有他这么说的理由。我没有就此跟他聊过。当做好朋友之间的抬爱,我是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的。不过,他的美誉也会鞭策我。曹寇既然这么说了,我怎么着也得努力靠近这个标准吧。
纯净和透明,怎么说呢?个人特质吧,比如像狗子的与世无争,像曹寇的客观真诚,能够驾驭住就行。也有不纯净不透明的时候,我心里龌龊的念头也时有发生,人之常情,刻意掩饰就矫情了。这些个人的东西和小说创作关系不大。这可能是"为人"的问题。人如其文、文如其人,这样的辩证法,有些人喜欢,我却从来不愿强行将关系不大的两者混为一谈。
至于说到创作渊源,那可能就是自己平时喜欢瞎捉摸吧。遇到一些人事,总喜欢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如果侥幸想通了,也想因此写个小说,那就老老实实写小说。
文学青年周刊:谈谈你的作品吧。你所认同的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产生于何时、何种环境?自己如何看?
赵志明:处女作是对作家的奖励吗?我的第一篇我比较认可的小说,是98年写的《另一种声音》,在南京炎热的夏天写的。敝帚自珍,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写完之后就向《芙蓉》投稿了,幸运的是,在《芙蓉》发表了。拿到了两本样书,李黎帮我保留了一本,我二姐帮我保留了一本。我二姐比较淳朴,她虽然不知道写小说在世俗生活中有什么用,但她一直支持我,以我为骄傲。当然这不是语言,这是感知。很多时候,我们过的恰恰是没有语言的生活。
文学青年周刊: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蜚声文坛的小说家为何到如今才正式出版第一本书?其中有隐情吗?
赵志明:"蜚声文坛",我建议还是把它当成一种朋友间随意的玩笑吧。曹寇这样说,我认可,也很喜欢。别人未必这样看,当然,他们这样说的话,我反而会更紧张谨慎,会被这顶帽子吓着。写小说是一种机缘,出书也是一种机缘。这里面没有什么隐情。因为我也要维持生计,要找份工作做。我又是比较认真的人,做工作不敢托大,很难有富余的时间去写小说,写费了的小说很多。这样说也许是对我懒惰的托词。鲁迅说过,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但怎么办呢?我拖延症还挺严重的,生计要全力以赴,写作就只能委屈一下相对搁置一旁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0:24:06 | 只看该作者
文学青年周刊:这个问题对你来说我感觉是比较重要的,但答案略有牵强,可否充实下,或者使逻辑性更强一点呢?是否有大器晚成的感觉?
赵志明:没有大器晚成的感觉。很多人到五十岁以后才写小说,出手不凡,辣还是老的辣。因为他们火眼金睛,心中有丘壑,所以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文学青年周刊:在你的一些作品里,如《I Am Z》、《鲶鱼》等,不大能看到作品的章法。它给人极深刻的文学阅读的快感,却有很难让人在当时当地想到"这是文学"--一种无招胜有招的作法,你是如何做到的?
赵志明:如果任由我自己选择,而且能够很快美梦成真,那么我愿意写一部特别酣畅淋漓的武侠小说,或者是写一部特别生活化的小说,类似于《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要么高蹈于白云之上,要么挣扎于生活彻底的污水中。我很希望我的小说能顺畅,让自己有耐心写下去,让看的人有耐心读下去,如果读完还感到愉悦,我就太知足了。如果我有很多钱的话,我甚至愿意为此向读者付酬。当然,那些读不下去,很生气的读者,我要给予更多的补偿。不知道我这种观点是不是太孩子气了?这也许恰恰证明写作者要对自己的作品,也要对读者负责吧。读者不应该成为阅读的试验品和牺牲品。
文学青年周刊:你如何看文学,尤其是所谓的"纯文学"写作?
赵志明:一个男人,如果纠结于"爷们"和"纯爷们",我估计他会有点小问题。同样,如果一个作家,动不动就将"文学"和"纯文学"作为口头禅,也会有点小危险。在物理世界中,好像纯质的物质也是非常罕见的吧。假设不存在什么"纯写作",倒可以追求"更高纯度的写作",这比较说得过去。
文学青年周刊:你的写作背景主要立足于乡村及小城镇。这是你的经验写作吗?如何看待写作经验,以及经验以外的写作?有人甚至认为,乡村题材小说已经过时了,没有读者了,太土 ,你如何看?
赵志明:我的一部分小说是以乡村为背景的,其他还有是以学校、工作为背景的。写作肯定有自己的经验在,但有所转化,改头换面了。我比较喜欢于坚老师说的"写作工匠"的观点。显然经验在小说创作中是很重要的。经验越丰富,题材、构思就会越充足,对小说创作应该是有所增益的吧。经验以外的写作,我没琢磨过,可能适用于某些人,没有经验,也能把小说写得超好看。我没有这个能力,还是需要有点经验作为底色或者润色的。乡村小说,如果仅仅是因为写到乡村,就这样归类,认为太土,有失偏颇。福克纳写了很多美国南方乡村小说,但好像没人说他的小说土吧。乡村只是一个切入点而已,归根结底还是和现代有关联的。
文学青年周刊:你的作品主要为中短篇小说,还包括诗歌。如何看待这类作品在当下文学中的位置。是否有尝试作长篇小说?
赵志明:诗歌是偶尔为之,我是不敢轻易写诗的,有些诗也都是很多年前写的。那时候胆子比较大。至于小说诗歌在文学中的位置,好像不是写作者应该关心的问题。至少我没想过这些。这个问题可能评论家来回答比较合适。我现在有写长篇小说,有三个长篇在下,但过程比较痛苦,写得也很缓慢。
文学青年周刊:如今你三十来岁,正是写作的黄金时期。问一句大话:你可有什么文学理想?对近期和长期的写作可有规划?
赵志明:我喜欢看《动物世界》,打个比方。我喜欢做慢节奏的树懒,不愿意做忙碌的蚂蚁。我对文学的理解是:能够缓慢地在自己的节奏中写自己想写的故事,或者是在中断很长时间之后,还能回归写作,并发现自己还能凑合写点什么。所谓的文学理想,应该不是费老鼻子劲爬上什么孤峰,然后又走下坡路,而是能够一直保持写的心态,享有愉悦感,不要有焦虑,不要失去自我。计划就是慢慢写。如果能够活到老写到老,也是一件赏心乐事啊。
文学青年周刊:推荐几位你喜欢的作家吧。说说你阅读他们的感受。
赵志明:我这两年比较喜欢的作家,像司屠、张楚、孙智正、魏思孝、何袜皮。孙智正的《南方》,让我很吃惊。我现在还在看,没看完,因为他通篇用的是浙江嵊县一带的方言,要连猜带蒙,才能读懂,有点像我大学时逐字逐句读《元曲》。读起来就很慢,但是阅读感受太独特了。撇开写作各种术语不说,强烈向存心找虐的人,推荐这本小说。


文学青年周刊:你对当今中国文学的阅读环境如何看?网络小说、轻阅读当道,文学如何突围?你可有危机感或者对抗性?

赵志明:忙的时候,我也很长时间不买书、不看书。置身这个环境里面,真不敢妄言。就好像雾霾天气一样,总是寻思自己也有问题和责任,不敢对他人指手画脚。我的看法是:文学没有陷入困境,也就不需要突围。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可能是因为某些写作者太急功近利了。文学要突破到哪里去吗?其实语言就是文学,人情练达,洞悉世事,街头巷尾,梦里梦外,长话短说,明人不说暗话,粗话、废话,都是文学。享受这些就好了。
说到危机感。我感受更多的是自身生存的危机感。我觉得文学不需要我去担心。我再怎么担心也无济于事。文学应该也不需要殉道者吧。至于对抗,我就更不知道怎么说了,因为也没见着什么压迫着我,要我必须奋起反抗的。
文学青年周刊:好了,最后,由你自由发挥,随意说点其他吧。
赵志明:说的已经够多了,就不说了吧。谢谢"青年作家"和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04:59 , Processed in 0.15357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