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赵志明访谈录
《文学青年》周刊 【宗旨】 关心中国当代文学及青年作家命运 发掘中国文学未来中坚分子 为当代读者提供优秀文学作品 成为当代中国文学青年及文学创作核心推动者 【出刊周期】 每周六推出一位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及其作品 每周日推出一位国外青年作家或作家青年时期的作品 【编辑部】 出品:凤凰网读书频道 主编:严彬(微信:niaasai) 责编:何可人(QQ:250865886)
受访者:赵志明 2014/4/9 访问者:严彬 2014/4/9 访谈笔记,作于《文学青年》第一期之《小说家赵志明访谈录》文前: 赵志明,70后,南京人,小说家,坏蛋文学独立出版发起人,小饭局局主,“十九点”文学沙龙第一批成员。喜欢踢足球,打台球,看NBA;喝酒,吹牛,做白日梦。出版书籍《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1997年,我们买了螺蛳,却没有牙签》。 我知道赵志明这个名字是在去年,去年赵志明在豆瓣连续发表了小说集《I am Z》、《还钱的故事》,传阅一时,被我无意间撞见。《I am Z》作品封面上有一个大大的Z,背景是黑色的,让我想起同样是整版黑色封面、中间有一个太阳的《戈麦诗全编》。我试读了作品,当时没有购买,却对这个名字和他的作品有了印象。准确的说,是对大“Z”有了印象。 去年年末,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去拜访出版人楚尘。在楚尘不大而简朴的办公室里,我听说赵志明就在此地工作,心想,真是巧合。然而赵志明当时不在,我没有见成他,不知他是不是和他的头像一样,是个留小胡子的有福相的中年男人,有点知识分子气质且好喝茶的那种。我只是猜测,从楚尘处要了他的电话,第二天便联系上,约见面。我们以“兄”互,十分文雅。此时,赵志明已经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这本书在豆瓣上得分颇高,8.6。 又过了几天,赵志明单肩背着他的黑皮包,带着几本书来到郎园我的办公处。他的样子就定格下来了,不是先前设想的小胡子的中年男知识分子,富态倒是有点富态,但年纪和我相仿的样子,笑眯眯的,一个好人。我心里没有了压力,收下他赠我的书,请他签名,当天下班一路读着回家,当晚就成了他的粉丝。赵志明的小说写得实在太好,就像他的朋友曹寇说的那样——那段话我实在佩服,精准,相对于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来说,却又无比刻薄。我将它抄在这里: “小平是中国最好的小说家。……把他和当代作家放一块的话,后者作品中普遍表现出来的矫饰、炫耀、做作、文艺腔、浅薄的深刻、肮脏的机心、鼓励里的谄媚,只能使小平越发纯净,让我们看到一个透明的赤子。” 我几乎完全同意,且不必一再转述曹寇的观点。赵志明就是这样的一个写作者,和他自己的简介一样,配得上“小说家”这三个字。如果你有时间,有必要读读他的作品,《I am Z》、《鲶鱼》、《还钱的故事》,以及其他,他在短篇小说中体现出来的纯正的文学,一定会感染到你。 现在,凤凰网读书频道推出新栏目“青年作家”,意在为中国当代一流青年作家鼓与呼,发掘潜在的一流作家。将小说家赵志明作为第一期、第一个作家推出,是“青年作家”成色的保证。赵志明是位有十多年创作经验的作者,从创作时间和周期,甚至包括他的作品厚度上,都不可称为文学新人。然而难以置信,直到现在,年近中年的他才正式出版第一本书,我们又完全可以从一名文学编辑的角度惊呼:发掘出一位一流的文学新人。 所幸的是,比如世界一流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他出版第一本书《底层的珍珠》时,已经四十九岁了。 相信小说家、我的朋友赵志明,会成为那位一流的作家,不断产出,在一个时代甚至数个时代的读者内心中打上纯真的文学印记,更多的人会爱上他的作品。他有足够的理由可以做到这点。 (严彬) 文学青年周刊:说说你的学生时代,以及你的朋友吧:曹寇,李黎,彭飞……你们之间的故事,如何相互建立一种写作上的关系。 赵志明:学生时代基本可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屌丝"。各种苦闷,各种无聊,就跟李亚伟在《中文系》里描述得差不多。当时精力很旺盛,去网吧包夜,打篮球,踢足球,不知疲倦。但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求甚解地啃了很多书。曹寇、李黎、彭飞(不限于他们,还可以补充),是我在南京的三个好朋友。按照曹寇的话说,是我们建立了写作之外生活之中的关系。另外还有江尾,那时他们住在八卦洲还是江心洲上,他们养了一条斑点狗,特别漂亮。周末我们一块去玩,钓龙虾,偷菜,在江边喝酒,听着水声入睡,很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