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基础教育低看了儿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6 01:4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基础教育低看了儿童


唐晓敏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就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主张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方面来,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主宰。同时,杜威也认为,儿童具有强大的潜在动力,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这种动力。杜威的思想传到中国的这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正在激烈地批评中国传统文化。人们认为,中国传统教育是完全不顾及儿童要求的教育,是死记硬背的教育。中国教育界的人士找到了杜威思想这一批评传统教育的武器。同时也急功近利地对待杜威的思想,把杜威的思想简单化。这对学校教育中的语文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人们认为,中国几千年的以阅读、背诵经典为主的儿童教育,都是错的。因为儿童不可能懂得经典的内容。于是,学校语文教育编的教材,就变得极其简单。如“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之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杜威不再时尚。而语文教育也承载了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但有一点没有变化,这就是,教材仍然是非常浅近的白话文字。我们仍然认为,儿童的学习能力有限,只能学习这些简单的东西。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不是。儿童并不像西化的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只能学习简单的东西。固然,有许多东西,特别是数理方面的,逻辑方面的儿童确实不如成人。但在另一些方面。儿童实际上比成人的学习能力更强。比如语言的学习。儿童能够很轻松地掌握一种语言,成人则很难做到。学习乐器也是这样,儿童能够很快地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成人做不到。儿童对某些现象有出色的观察能力。如有研究者发现儿童在六岁的时候,能够很容易地分辨出两个猴子的面孔,绝大部分的成人却分辨不出来。浙江大学前校长潘云鹤自己曾去分辨,觉得很困难。儿童的学习能力,并不简单地是随着他的成长而发展。他的某些能力是发展的,但另一些能力却是不断弱化、甚至是消退的。
    儿童对音乐常常有强烈的感受,对诗歌等文学形式,也是这样。明代王渔洋儿时读《诗经》而落泪,成人很难会落泪。朱光潜早就注意到,儿童的感受能力更强。他说:“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的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
    就说“理解”,儿童也不是没有理解的能力。只能说,他们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理解能力。金克木先生讲过,经验证明,儿童完全可以阅读《论语》、《孟子》、《诗经》这样的经典,他说五经等经典,除《易》、《老》,“大半是十来岁的孩子所能懂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枯燥部分可以滑过去。我国古人并不喜欢‘抽象思维’,说的道理常很切实,用语也往往有风趣,稍加注解即可阅读原文。一部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从前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读的。主要还是要引起兴趣。孩子有他们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别是不能抠字句,讲道理。大人难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 金克木在这里讲出了儿童的特点,儿童阅读经典的应该采取的方法,都是很对的。最后的一句话,更是非常重要。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确实是这样,我们不能按照成人自己的“程度”来设想儿童,在某些方面,儿童比成人有着更强的学习能力。这也包括经典阅读方面。儿童完全可以阅读经典,而且能够得到成人阅读所得不到的感受。我们片面地接受美国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想,似乎是重视了儿童,保护了儿童,但实际上却是忽视了儿童的巨大的学习能力,低看了儿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2:19 , Processed in 0.9573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