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年的文史大师怎样学语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6 02:2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年的文史大师怎样学语文?

 
  
唐晓敏


  二十世纪前期,虽然已经有了西式的学校教育,但当时的语文教育是“双轨”或“复调”的,特别是许多有文化的家庭,主要仍然是采用传统的语文教育方式。
  传统语文教育大致是这样:前一两年是识字教育;用一年或两年时间,让儿童认识两千左右汉字之后,就开始阅读经典。读的范围,包括儒家经典“五经”及《论语》、《孟子》等,到南宋朱熹将《论语》、《孟子》与《中庸》、《大学》编在一起之后,儿童往往先读《四书》,一般是先读《论语》,再读《中庸》或《大学》,最后读《孟子》。《四书》读完,再读“五经”。
  王运熙讲:“我五六岁时,他(父亲)即教我念一些唐代绝句,引起我对古诗的爱好。我在九岁时初小毕业,父亲叫我留在家里在他指导下学习,以读古书为重点。这样一直到15岁进高中前后五六年时间里,我先后读了“四书”、《诗经》、《尚书》、《左传句解》、《史记》(选本)、《楚辞》、《古文观止》、《六朝文挈》、《古文辞类纂》等文史古籍。父亲略做讲解,主要让我自己诵读,每篇诵读数十遍,达到能背诵或接近背诵的程度。这样学习,开始时囫囵吞枣,不懂的地方很多,感到枯燥,往后理解能力逐步提高,大体能懂,就深感兴趣了。”
  现代文学理论家敏泽曾这样讲过:“我从五,六岁进入私塾,一学就是五年。……进入私塾之后,首先要学的是《百家姓》和《千字文》,待这两种蒙童读物读烂、背熟之后,接着就进入了《四书》、《五经》的学习。依次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尚书》。对于古书的学习都是要求从头至尾背得烂熟之后,才可以丢掉不读,开始一种新古书的诵读的。”
  程千帆先生所接受的也是这样的教育。他跟伯父学习,后来回忆说:“我们伯父对我们要求很严,虽然我们只是十几岁的少年,但学习的起点很高。他认为当时一般私塾常读的书如《古文观止》等都是俗学,而教我们的则是为打好国学基础的一些经典著作。因此,我当时作为正课就读了《诗经》、《左传》、《论语》、《孟子》、《通鉴》、《文选》、《古文辞类纂》等书(显然不可能全然了解)。此外,还泛览了许多书籍,甚至像吕坤的《呻吟语》、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之类,也认真看过。每天写大小字、作日记,每周作文,也有严格规定。” 这是非常严格的正规的古典训练。
  不难看出,与当时的学校语文教育相比,私塾教育有其突出的优长之处,这就是高质高效。私塾教育所选的都是第一流的作品。程千帆的伯父教他的时候,所选的教材是《诗经》、《左传》、《论语》、《孟子》、《通鉴》、《文选》、《古文辞类纂》等书,这些著作,现在大学中文系学生也不是都读过。敏泽就说到:“五年私塾教育便是我最早接受的、并且给我终生留下的难以磨灭影响的语文和文化教育。这五年私塾所学到的东西,说实在的,比后来的正规大学中文系四年所学的东西都要多。” 这是符合实际的。
  从学习方法说,古人的做法是,先不求理解,而是利用儿童记忆力强、理解力差的特征入手,先强调背诵记忆;让孩子记忆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在读熟了许多篇章之后触类旁通,并随着自身的成长,对所学内容渐渐地自然理解。这是非常富有智慧的做法。对此,敏泽这样说:“童蒙时期的心灵,像一张纯净无尘的白纸。他在此时所习所学,常常永生刻在他的心灵上,与他的生命相始终。……尽管早年我所背诵过的东西,并不是我能够理解的;但由于儿时的记忆特强,这些背诵过的东西到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以往不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并且像刻在心上一样忘不了,可以烂熟于心地背诵,这对我后来的学术研究工作,真可以说是受用无穷。”
  应该承认,儿童接受这种教育的当初,并不一定都喜欢,但对将来确有重要意义。
  接受私塾教育并不意味着拒绝学校教育,许多家庭是将私塾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的。这又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先读私塾,后进学校。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童年时在家里接受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受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私塾先生,朱光潜从六岁到十四岁一直追随父亲学习。十五岁开始去读了小学,读了半年高小,便升上了桐城中学。程千帆在家学习数年之后,也考取南京金陵中学读书。霍松林四岁时,他的父亲即教他背熟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接着循序渐进,从《论语》开始,熟读群经诸子和历代诗文名篇,并作对联、诗、词、散文。在家中读书直到12岁,他父亲才送他到新阳小学接受现代教育。
  二是一边在学校就读,一边读私塾或家塾。如宋史专家徐规回忆说,他幼年入鹤浦小学学习,同时在父亲指导下,“课余熟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四书集注》《古文观止》等书;点读《御批通鉴辑览》,日写大字数纸,寒暑不辍;闲暇时,浏览《水浒》《三国》《红楼》《西游》《聊斋》等小说。” 再如,著名古代园林专家陈从周十岁进入一所美国人开的教会小学上学,但他母亲为了让他有中文功底,却将他托付了一位老先生,让他学习古文,他每天放学后要读古文,陈从周将这种学习生活叫做“洋学堂外加半私塾”。
  第三种情况比较特殊,是上“洋学堂”与读私塾交错。如王运熙五六岁时,他的父亲即教他读唐诗,后来上了小学,但小学毕业之后,父亲又让他留在家中,指导他重点学习古文。他用四五年时间先后读了《四书》、《史记》、《左传》、《诗经》、《楚辞》、《古文观止》、等古书。再后来他又上大学学习。历史学家蒙默的父亲是著名学家蒙文通,他为了让蒙默接受古典的训练,竟不时“打断”他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蒙默讲他接受教育的过程时说,他大学毕业已经25岁,原因是,他父亲接受的是清代书院的经验,以读经为主,强调自学,提倡抄书、点书、做札记。“因此,他总认为,在新学制下学生读不到应该读的基础书,所以他总是不时地要我辍学来补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19 , Processed in 0.0842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