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课文《自然之道》中的漏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6 03:5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课文《自然之道》中的漏洞
陈林森
我回到家来,外孙说,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他拿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让我把课文《自然之道》先看一遍。我看完后问,你的问题呢?他指着一句话:“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这里明明不是嘲鸫自己把幼龟丢掉的,而是被人抱走的,课文为什么用“丢掉”呢?我说,“丢掉”也是多义词,它除了扔掉、抛弃的意义外,还有失去、遗失的意义。比如“钱包被我丢掉了”,钱包显然不是被人主动扔掉的,而是丢失了。我把课文再看了一遍,对外孙说,这篇课文在情节、内容上是存在一些问题,但你没有发现。
故事的叙述,在时间上有一个问题。课文写到,一群孩子和他们的生物学向导,在海岛上发现一只幼龟从龟巢里探出头来,遭到一只食肉鸟的袭击。当时的情景是:嘲鸫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在这种情况下,九个观察者之间发生了争议。孩子们要作为成年人和专家的向导去救幼龟,向导却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孩子们与向导发生了争论。最后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幼龟,放入了大海。这里就有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嘲鸫袭击幼龟是说时迟那时快的事,容不得人们在旁边从容讨论,要么是幼龟挣脱返回龟巢,要么是嘲鸫叼走幼龟,幼龟的死活是一瞬间的事,不可能在千钧一发之时双方保持相持或平衡状态等待向导下手。在我看来,出于人的本能也好,出于向导的专业知识也好,当时向导在第一时间想得到的方法就是带领孩子们用大声呼喊或挥动衣服等物品的方式驱赶嘲鸫,营救幼龟。如果他们不是另有紧急任务,他们大可以暂时守在龟巢的附近,保护幼龟安全进入大海,而完全没有必要让一部分幼龟付出惨痛的牺牲。
从故事的真实性来看,当孩子们请求向导想办法去救幼龟时,向导也可以暂时要求孩子们保持安静,静待事情的发展,让事情按照他所想象的,幼龟中的“侦察兵”向巢中的其他幼龟传递正确的信息,保护整个巢里的幼龟,然后给孩子们讲授“自然之道”。而不应该明知故“犯”,迁就缺乏知识的孩子们,违心地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这和他的生物学家的身份是不相符的。
课文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这个句子说得很武断,“一旦……便……”,似乎不存在另一种可能。但课文中的描述告诉我们,另一种可能完全存在。不但那只嘲鸫已经啄住了幼龟的头,而且旁观者无一不认为幼龟处在极端危险之中,生命危在瞬息。而一旦幼龟被嘲鸫叼走,整个巢中的幼龟就会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幼龟被向导救起,和这只幼龟被嘲鸫叼走,二者都不能返回龟巢传递情报,其结局是一样的。
那么,这两种可能性,哪一种可能性大呢?我认为,幼龟命丧嘲鸫之嘴的可能性几乎百分之百。不但课文中的描述的情景是如此,而且幼龟发现空中的天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幼龟为了保护自己,它的头必然是低着的,不可能抬头张望。即使它抬头张望,它的视野也十分有限,发现在天空中盘旋的食肉鸟的概率几乎为零。双方的观察力、战斗力和活动范围是不可比的。这就像老鹰抓小鸡一样,只要老鹰发现了目标,小鸡绝对逃脱不了老鹰的魔爪。为了有效地保护自己,幼龟只能选择在黄昏之际出行,目的应该是趁夜色逃避各种食肉鸟的偷袭。但课文中对黄昏的描写也令人可疑:“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什么叫黄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日落以后天黑以前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去了,哪里来的阳光呢?更不可能有“明媚”的阳光。反过来,幼龟如果故意选择“阳光明媚”的时候出行,让自己暴露在“天兵天将”的打击范围,那就是自寻死亡,这才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哪有一种动物如此的“愚不可及”,心甘情愿地进行自我的“种族灭绝”或者“大屠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44 , Processed in 0.4545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