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6 15:3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1)作者:小小的我
编写目的:
    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赏析》中讲到了古代诗歌发展概况。我以课本为基础,又搜集整理了一部分例子,做成了课件,讲给了学生。感觉效果还可以,但是我不会上传课件,就变成了文章发了出来,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一、原始时代的歌谣
    劳动人民创作,口头相传。如一些劳动号子,他们是依照劳动节奏的声音和语言的结合体。原始时代的诗歌和音乐、舞蹈有密切关系,“音”重于“义”。节奏短促鲜明,诗句短小。
二、四言诗(诗经体)
    产生时间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代表作是《诗经》,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可分为“风、雅`、颂”,表现手法可概括为“赋、比、兴”
   《诗经》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光辉起点。如《氓》《无衣》《静女》等等
                硕鼠         诗经  魏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三、骚体诗(楚辞体)
    产生时间为战国时代,代表作是《楚辞》。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楚辞》开创了诗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大诗人屈原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这一新形式的歌谣。其句式参差错落,多带“兮”字,宜于自由地抒发不同的情感,适于表现更复杂的内容。
    其优秀篇章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山鬼       楚辞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四、乐府诗(杂言诗、五言诗)
    时间为汉代,代表作品是《乐府诗集》。这些民歌闪耀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汉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从不同层面,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真挚朴素的思想情感。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反映婚姻爱情于家庭矛盾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以五言杂言为主,形式灵活多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文人五言诗
    产生于东汉末年,代表作品是《古诗十九首》。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体的成熟,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优秀篇章:《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等
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兵祸不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一群佚名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五言古诗十九首,造诣极高,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它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擅长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蕴籍深挚的情思。尤其是那些写相思离情的作品,言短情长,更是后世难以超越的。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六、建安诗歌
    时间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也是第一次文人创作的高潮。这一时期的诗歌,以充实的内容,充沛的感情,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骨与藻饰恰当地结合,被后人尊为典范,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建安风骨
    三曹、七子、以及女诗人蔡琰的诗作,及时的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关注民生,充满激情,缘事而发,慷慨悲凉,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七、正始诗歌
     时间是从三国魏从公元223年到264年这段时期。原是当时的玄学家王弼和何晏共同倡导玄学清淡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这一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书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唱出的是这一时代里“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的主旋律。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前者有82首《咏怀诗》留下来,绝大多数是五言诗,在诗史中有一定的地位。
八、两晋诗歌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以“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太康体”诗风。当时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们抛弃了建安诗歌的慷慨悲凉与正始诗歌的深邃哲思,转而向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特点:内容上,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二是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艺术形式上,一是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二是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
    这时期尤值称道的诗人是陶渊明,他既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又是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继承者,其优秀篇章如《归园田居》。
    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则热衷山水。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
    陶渊明,其《归园田居》等作品,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社会现实的憎恶,给人以含蓄隽永的美感享受。
                   饮酒      东晋"陶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九、南北朝诗歌
    时间为南北朝时期,主要有乐府诗和文人诗两类。乐府诗又分为南朝乐府和北朝乐府,文人诗中代表人物有鲍照、谢朓,尤其是谢眺他诗风俊逸豪放,创制了七言歌行,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北朝代表人物是庾信。
    以上为古体诗部分,自唐以后,中国古代诗歌进入了近体诗的创作和繁荣时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5:33:3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2)作者:小小的我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十、黄金时代  ——唐代诗歌

    上官仪、沈诠期、宋之问促成了近体律诗的定型。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冲破绮靡诗风。
    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在诗歌理论上颇有建树,认为“诗歌应该有所寄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盛唐时期
    乐府、歌行、律诗、绝句,各体齐备;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辅传扬;边塞派、山水田园诗派,各呈异彩。
    李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世人尊称他为“诗仙”;诗风豪放飘逸,擅长五、七绝句。
    杜甫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世人称之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擅长七言律诗。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最高成就:李白、杜甫
    李白兼采“屈、庄”之精华,融会“儒、仙侠”之精神,进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雄奇壮丽的名山大川,这一切都在其诗作中得以体现。
    杜甫凭借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以诗歌的形式,真实的记录了唐代封建社会由极盛走向极衰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穷年忧黎元”是其主体创作精神,也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风格。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田园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水诗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边塞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中唐时期
    韩愈、孟郊诗歌多“不平之鸣”,意象壮伟瑰怪,诗境奇崛雄豪。
  元稹、白居易诗风平易,语言质朴,琅琅上口。
  刘禹锡擅长怀古诗和政治讽刺诗,语言平易,以为深远。
  李贺想象奇特,构思不拘常法,语言峭奇艳丽,诗境诡谲。被称为“诗鬼”。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此诗抒发了作者被贬的怨愤和对前途忧伤的感情,曲折地批评统治者的昏庸,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至死不渝的决心。 全诗感情深厚抑郁.境界宏大开阔。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晚唐时期
   社会的衰落使唐诗如夕阳残照。惟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诗为这一时期增添光彩。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5:34:0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3)作者:小小的我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3)
十一、宋代的诗歌
    在唐诗的高峰之后,宋人另辟蹊径,开启了好议论,重理趣的诗风。
  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范成大是宋代诗歌的中流砥柱。
    陆游是南宋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作品最多的诗人。为国雪耻,抗敌御侮,一直是最能激动诗人情感和不断得到表现的主题。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个时代最高亢的歌声。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著有《诚斋集》。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词”的产生
    晚唐五代时,词已成为与“诗”并行的新诗体。温庭筠、韦庄的词都有所成就。
    而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在艺术上造诣颇高,降宋以后的作品,脱去了游乐淫靡的宫廷生活气息,国破家亡的感慨和个人悲惨遭遇之隐痛充盈其间。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宋词    两大流派:婉约、豪放
    晏殊、欧阳修、范仲淹、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姜夔、辛弃疾。
                    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词。上片描绘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写离别依恋痛苦的心情。情感亦波澜叠起,层层深入,缠绵悱恻,淋漓尽致。此词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佳句为人所传诵。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十二、元曲
    正当南宋诗人在浅吟低唱祸慷慨悲歌的时候,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喜爱的胡乐与中原地区的里巷之歌相结合,形成了词以后的又一种变体诗歌形式-------“曲”。
    曲萌生于金,繁盛于元,故称“元曲”。
    元曲的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养浩、张可久等。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十三、明清诗词
    明代诗坛上曾经出现过“前后七子”但创作上成就不大。后来“江左三大家”中的吴伟业自创“梅村体”。
    清代的诗坛一龚自珍诗歌为最。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元、明时期词逐渐衰落,到清代才稍有好转。陈维松、朱彝尊、纳兰性德为清初三大家。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综上所述,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而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衍至清末,梁起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又预示着新的诗歌体式即将形成。五四新文学运动如星如日的光芒已经照亮了现代新诗的“诗国天空”。



4#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5:35:2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作者:空谷幽兰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转载自青青河边草网易博客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
一蓑烟雨的叶嘉莹——唐宋词讲座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出生于1924,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宋词间呼风唤雨。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诚如她所言: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兴于诗。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作者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
十七讲中简记:
  冯正中,冯延已,有执着的热情。“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舞。”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自号“六一”即为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逸文,一位老翁老于此五物之中。“笙歌散后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苏东坡: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王国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柳永:“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辛弃疾;‘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推崇他用生命写诗,用内心的意志理念流露,“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沙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苏辛不同之处,辛是英雄豪杰之气,苏是逸怀浩气之怀,是旷达的襟怀。苏:“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秦少游,“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轻柔叙写,无一重字。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先看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这个形象,在"花间集"的时代有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可以指山眉,说女子眉毛的形状象山。在这首词里面,它指的是不是眉呢?我以为不是的。词中说小山重叠,眉毛可以象小山,但如何重叠呢?还有,词中第三句有"懒起画蛾眉",又提到蛾眉。就文学的感动的情意上说来,这种重复显得凌乱,不能造成一种感发的效果。
  小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山枕。五代时"山"是可以形容"枕"的。顾?写的两首"甘州子"里,就有"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和"山枕上,几点泪痕新"的句子。但我以为,温词中的小山,不指山枕。因为他说小山重叠,现在软的枕头可以两个重叠,山枕是无法重叠的。
  剩下的一个可能,是山屏。小山的形状,指的是屏风,是折叠的屏风,有点像山的形状。有人以为这说法不对。说下边将"鬓云欲度香腮雪",是女子鬓边如云的头发要从脸上遮掩过去的样子。屏风离得老远,女子在床上,两者不能衔接。可是,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屏风来理解古人的词。古人所说的山屏或屏山,就是在床头的。我们可以用温庭筠自己的词来证明。他在一首"菩萨蛮"中写有"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把屏山和睡脸结合在一起来写。我们上面讲的"鬓云欲度香腮雪",指的是睡脸,小山指的正是屏山。
  "小山重叠金明灭","金明灭"是什么呢?他所写的应该是早晨,阳光从门窗的空隙照射进来,照在这个女子枕畔的屏山上,而屏山上是有一种金碧螺钿的美丽装饰的。所以当日光照在上面,就显出金光闪烁的样子。有了光线人就容易惊醒。"鬓云欲度香腮雪",晚上卸了妆,头发是披散的。鬓云欲度,度是度过的意思。当她在枕上一转头,那鬓云就欲度---流动过来,要掩过去没有掩过去的样子。腮就是指面颊,以"香腮雪"说明她的腮上有脂粉,是香的,皮肤是白的。他把"云 "放在前边,把"雪"放在后边,说香腮的雪白,鬓发的乌云,这是温飞卿的特色。
  到后来"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就跟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了。屈原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其中的"蛾眉"是指一种才德志意的美好。李商隐写的"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是代表一个有才学,有志意,有理想的人,对于自己的才能志意的珍重爱惜。可是温庭筠说的不只是画蛾眉,他说的是"懒起画蛾眉",这懒起有道理吗?欣赏诗词不能从表面上来看,我们读诗词要超出外表所说的情事,看出一种精神上的本质才行。你要从屈原的爱美要好,看出一种在精神品质上爱美要好的心情。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培养读者一种爱美要好的感情。
  下半首说"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女子戴上花是前后镜都照一照,从每一个角度看这花的位置是不是适合,是不是美好。"华严经"上曾经说过,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之间的关系,你不要以为你一个人是渺小的,是微弱的。每一个人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在众生界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不同的连锁反应。"众镜相照 ",就会重重现影,就"成其无尽复无尽"了。所以照花要前后镜,就看到花面交相映。花是美丽的,人也是美丽的。女子从起床梳妆到梳妆的完成,最后自己的这种衡量,写的是一个美好的完成的高峰。"交相"二字表现了一种重重无尽,精力饱满的样子。而且这种修容自饰的精神,也与屈原"离骚"之以衣饰之美为喻托的传统有相合之处,这正是张惠言说"照花"四句是"离骚"初服之意的缘故。
  最后两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帖"字通"贴"字。"帖"字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熨贴的意思。襦是短袄,罗是材料的质地,绣是罗上花纹。另外一个可能是"贴绣"的意思。贴绣和补花差不多,剪一块材料补贴上去,然后在剪贴的花样周围,把它用针线缝起来,缝绣上去。帖绣的是一对一对的金色鹧鸪鸟。中国常常用鱼鸟---比目鱼,鸳鸯鸟,代表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代表一个人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对象和归宿。而这一首词,是写一个孤独的女子没有人赏爱的寂寞的心情。所以最后一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是一个反衬,是点醒她所追求的,正是一个双双对对的理想,衣服上双双对对的鹧鸪,正是对她孤独寂寞的生活的反衬。用西方的话来说,是irony,是一个反讽。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温庭筠词的美,不仅是感官的形象,还有声音的美。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把中国的语言文字运用得最精致最美好的。枕,锦,都是上声的字,都是曲折而向上扬起的声音,有一种飘扬悠远的感觉,这都在词的声调中表现出来了。烟,天,两个非常轻快的韵,显得轻倩而空灵。还有个特色,就是前后用跳接的承接。前面是在有"水精帘","颇黎枕",而且还有"鸳鸯锦"的卧房,还有做梦,忽然间就到了"江上柳如烟"。这就是跳接。下半首"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都是齿头的声音,不用说出来人胜的形状是参差错落,而是在读的声音之中,就表现出来了。
  颇黎枕和水精帘两个形象是互相映衬的。都是玲珑的,都是晶莹的,都是皎洁的,都是寒冷的。在这样的境界中,该是什么样的人物?古人写美女的时候,往往先不说这个美女本身形象怎么美,而先写这个美女的环境的背景是怎么样美。如同李商隐的诗:"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她屋里焚香,屋里是暖的而且有香炉的香气,被褥上也有薰香,在这种温暖有香气的感官刺激之下,所引起的梦境那种香甜美好,是可以想见的。
  “江上柳如烟”写的是江边早春的景色。早春二月杨柳刚刚发芽,那个嫩绿的颜色,"草色遥看近却无"。柳色有时也遥看近却无,像一片烟霭的笼罩。在这样的情景之中,"雁飞残月天",春天了,鸿雁开始北飞了,天上有雁飞过时,一轮残月西斜了。俞平伯先生"诗词偶得"中说:"帘内之清穠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千载以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正如电影讲究蒙太奇的手法,把两个镜头一重叠,马上一个新的意义新的境界就出现了。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藕丝,指的是一种很纤细的丝织品,一种衣料,藕丝上染的是秋色,我以为是黄绿之间的一种颜色。藕丝是材料,秋色是颜色。这又是温庭筠的特色了。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裙了吗?没有。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裳了吗?也没有。它只是一个直接诉之于感官的叙述。人胜是什么呢?《荆楚岁时记》记载:“人日剪采为幡胜”。就是女子在人日剪了五彩的花样插戴在头上。
  后边说“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这两句是温庭筠常常被人讥讽,说他不通的句子。香红是花朵。红是花之颜色,香是花之气味。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句子。你可以把花插在头发中间,双鬓被花朵隔开了。另一可能,是把花插在两边,花被头发隔开了,两边都是鲜红的花朵。总而言之,是“花面交相映”的感觉。而下句 “玉钗头上风”,就是这“风”字,使整个形象活动起来了。玉钗头上有风丝的撩动,幡活起来了,花也活起来了。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韦庄  
  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过他虽然表现了主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词的本色。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爱情歌曲了。他往往用男子的口吻:我,写我所爱的女子。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对女子的感情,主观的感情。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他说跟一个女子离别了,还怀念她,梦见她了。“昨夜夜半”,我“枕上分明梦见.”。我跟这女子什么时候分别的呢?前一首《女冠子》说: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有月,有日,有年,我悲哀,我怀念,这是韦庄。梦见什么?梦见我所爱的那个女子回来跟我说话。“语多时”,谈了很长的时候,这个女子像从前一样美丽,“依旧桃花面”。而且说话时的表情比较羞怯,时常垂下眼,低下头来,“频低柳叶眉”。说“半羞还半喜”,她一方面见到所爱的人很欢喜,但一方面又很羞怯。“欲去又依依”,我梦中梦到我们再见面,也梦到分离,梦到你要走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肯分别的样子,然后一梦醒来,“觉来知是梦”,那桃花面柳叶眉都是梦,所以我有说不尽的悲哀。这是多么直接,多么真率的一种感情。
还有: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他还是用主观的男子怀念所爱的女子的口吻写的。他说我记得在一棵花树下,一个深沈安静的夜晚。在什么地点?是“水堂西面画帘垂”。我第一次跟谢娘见面(中国古代常常把欢爱的女子用“谢娘”当一个代称)“携手暗相期”,我们订了海誓山盟,可是,我们分别了,“惆怅晓莺残月”,在破晓的莺啼,而天上的落月西斜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相别了。“从此隔音尘”,连信都收不到了,踪迹形影更看不到了。“如今俱是异乡人”,我们现在都离开了原来的地方。“相见更无因”,再想见面,一个机会也没有了。因为我无从寻找你,你也无从寻找我了。
  你看韦庄所写的歌词,完全是主观的,直抒胸臆。这已经是把歌筵酒席之间的没有个性的歌词推进了一步了,是不是?而且韦庄这个人的个性,他用情的态度,那种真率,那种直接,他也站在女子的地位来写女子的爱情。下面的一首词,我们就可以作证明: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妄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一首爱情的歌词。这首词是写一女子,春天出去郊游,她要看一看有没有一个漂亮的年轻人是值得她许身的。怎样写呢?本来都是写一个女子的爱情,但每一个诗人他用情和用笔的态度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够只说仁义道德,就不能写男女的感情了。男女的感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我们应该承认它,不能否定它。只是男女的感情,也有感情品格和境界。如果你把男女感情的境界提高了,你做人的品格境界才能提高。所以,写爱情的,我们应该看他写的是什么样的品格,是什么样的境界。
  “春日游”,正是一个背景,一种气氛的培养。“春日”,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万物经过了寒冬的闭塞,感情有一种萌生。这是整个大背景的总写。而且说到游,是一种向外的,是一种寻觅。这三个字已隐约地推向了他全首词的一个指向。现象学说,当你的主体意识跟客观现象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带着一种指向的。“杏花吹满头”是把整个的春天的萌发,使它引进到更接近自身了。满树繁花,可是一阵风吹过,那花片飞舞下来,那杏花就吹满头了。这两句饱满的笔力,这两句的生发,表现了人赏花游春的内心感情的蓬勃萌发。
  所以,这女子就说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我当春心萌发的时候,我愿找一个理想的对象。当我在游春的路上走的时候,我就想看一看那陌上有哪一家的年轻人“足风流”,真是多情的,真是有才学的。如果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诗歌是诉之于人的感觉的。所以,它不但是形象,它整个的声音都结合了他所要传达的这种感情。“妾”、“将”、“嫁”,都是舌头跟牙齿的声音,是很有力量发出来的,给人很有决心的感觉。它的声音代表了一种坚决的意念。中国词的奇妙,使张惠言从韦庄的词里看到了比兴寄托。韦庄引起我们联想的是他感情的本质。杜甫说的“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屈原也说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个女子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许身感情。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谁道闲情抛掷久”,这是很妙的一句词。你要看他的转折。“闲情”是这句所写的主要内容。忧来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所以,我曾经挣扎,曾经努力,要把这闲情抛掷。这是第一层意思。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可是,你看他的开头两个字,“谁道”,是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这是第三层意思。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郁抑怆怳。”香港学者饶宗颐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就是说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
  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的那一份感情-惆怅还依旧。彼此呼应。“谁道闲情抛掷久”,是笔法的盘郁。“每到”,“依旧”,也是笔法的盘郁。他在主要内容上所写的,刚才是闲情,现在是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的事件。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
  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就是说他有一种在痛苦之前执着而且不放弃的精神。所以,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为什么呢?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是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就因为对花有这么珍重爱赏的感情,我不能够我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我在它有花的时候就要欣赏它。他说“不辞镜里朱颜瘦”。
  这样的词句有什么特色?它表现了几点特色。一个是“不辞”两个字。他是在艰苦困难之中,有一种奋斗有一种挣扎的努力。不甘心就失败下去。我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挣扎奋斗过了,这是“不辞”两个字所表现的这种执着的在苦难之中挣扎的精神。还有“镜里”两字,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是一种反省,他的悲剧性格是带着反省色彩的。有的人莫名其妙地就走上了一个悲哀的下场了,冯正中不是的。他说我花前常病酒,为它消瘦憔悴,难道我不知道?我知道,在镜里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有反省,有自觉。那你说你就放下好了,他说我“不辞”---那镜里的朱颜瘦,这是他的词在感情的意境上的特色。
  饶宗颐评这两句词说:“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联想呢?冯正中是一个命中注定了的悲剧人物。他年轻时因他父亲的关系,跟南唐的宫廷有了密切的交往。等到李璟即位,他就一步步官至宰相了。当时南唐国内有党争,在政党的攻击中,冯延巳被罢免了宰相,做了三年昭武军抚州节度使。冯煦《阳春集序》曾说:“翁俯仰身世,所怀万端,缪悠其辞,若显若晦,揆之六义,比兴为多。。。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抑怆怳之所为。”他的身世与南唐既结合了密切的关系,而南唐是一个必亡了的国家。所以“俯仰身世,所怀万端”,他内心无限感慨,但并不是说我是忧国忧民,我是鞠躬尽瘁,我是开济老臣。这是别人看出来这样的感情,冯正中说的是闲情,是惆怅。所以“缪悠其辞,若显若晦”。“郁抑”,是他感情这样深沉盘郁。“怆怳”,而内心这样迷茫悲怆,这是冯词的一种意境。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后片的词与前片是互相呼应的。“河畔青芜堤上柳。”是春天的景色,这句是呼应上片“每到春来”。何事使我惆怅,那河边的青草,那堤上的杨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他没有写感情事件,他只说一个愁。这个“新愁”,就是呼应了前半首。是以前就有的,我曾经努力想要抛弃,可是春天一来,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垂杨把我这一片忧伤又唤起来了,今春的新愁就是过去的旧愁。“河畔青芜堤上柳”既有比的意思,也有兴的意思。愁的不能断绝,正如青草之年年生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是抛弃不掉的“闲情”还依旧的“惆怅”。所以这句从他写的“闲情”“惆怅”来说这是比。可是对于下半首说呢,正是今年新的青草,新的杨柳唤起了我的新愁,也是兴。他说“何事”,为什么我要如此?他不但有反省,而且有疑问。这是他悲剧性格很明显的一点。我是挣扎过的,而我仍然不得解脱。
  所以,最后两句就说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我们欣赏词一定要用细微的感受去欣赏,如果不能如此,那么“独立小桥”不过写一个人在小桥上站着。他说“独立小桥风满袖”,因为没有遮蔽,没有屏障,风吹到我的衣袖之中,满袖都是寒风。“满”字是非常有力的。你为什么一个人孤独地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的侵袭?为什么要如此?饶宗颐先生说这一句词,可能暗示了他在朝廷里所受的各方面的攻击。可是我们不要确指,只是说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中,内心深处自然有这么一种悲哀的感受,甚至于他自己的Consciousness显意识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词的微妙的作用,就是王国维所说的: “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平林新月人归后”,远远地在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上来了,所有路上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归宿,每个人都有他的保护,每个人都有他的温暖。所有的人都回去了,我为什么立在这里呢?
  这首词直到结尾,也没有写明是什么感情,写得这么深沉感动的感情是什么?他没有说。他所写的是感情的一种意境。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冯正中写梅花的落就已经表现了他的特色。每个人写花落都不同的。李后主说“林花谢了春红”,简洁有力。可是冯正中说“梅落繁枝千万片”,多么曲折盘旋,沉痛悲哀。梅落还不够,“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正是冯正中用情的那种固执,那种在苦难悲哀走向灭亡之中都要挣扎的用情态度。所以饶宗颐说他是“开济老臣的怀抱”。
  前面三句是写眼前的风景,“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是写昨天晚上的情事。而这情景之间彼此是有呼应的。良辰美景的“梅花”不能够常有,赏心乐事的“笙歌”也不能常有。今天面对着梅落繁枝是我昨夜酒醒后的早晨之所见,所以学雪随风转的落花的飞舞,是他笙歌散去之后的惆怅哀伤的盘旋飞舞。“楼上春山寒四面”,如同上一首“独立小桥风满袖”。楼上是这么高,这么孤立,而且四面春山,表现出一种隔绝和寒冷的感觉。
  “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鸿雁是传书的,我有所期待,可是过尽征鸿,没有一封我的书信到来,而这个时候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这是等候之中的一种落空的感觉。在孤独寒冷之中,我所盼望的没有来,而四面一片迷茫。那种失望和西方的荒谬剧《等待戈多》传达的期待,盼望的落空是一样的。不过它们表达的形式不同,《等待戈多》完全是用没有意义的对话,你就觉得这么荒谬,枯燥和单调。可是中国词所写得怅惘哀伤,幽婉缠绵,你能感觉到情韵的绵长。
  “一晌凭栏人不见”,我长久地在楼头伫立。这时间感觉还曾在哪里暗示出来呢?前半首说“梅落繁枝千万片”,那是早晨。“昨夜笙歌容易散”,昨夜刚刚过去。 “过尽征鸿”在这四个字之中已经从早晨来到黄昏了,已经到了“暮景烟深浅”的时候。我长久地依靠在栏杆上,但我所盼望的那个人没有出现。但冯正中不放弃。后面接下来说“鲛绡掩泪思量遍”。鲛,传说海底有鲛人,可以织出绡,一种非常美丽柔软的材料。鲛人传说可以泣泪成珠。泪是这样悲哀,珠是这样美好。掩,是用手捺一捺,把眼泪拭干。温柔敦厚,诗教也。中国人一般不用那种决绝的痛哭哀号,流下泪来还用鲛绡把眼泪轻轻地擦去。但是,他放弃了吗?没有。“鲛绡掩泪”,还要千回百转“思量遍”。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杆。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评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南唐中主李璟传下来的词很少,现在一般认为值得相信的不过四首而已。我曾写过一首论李璟的绝句说:“凋残翠叶意如何,愁见西风起绿波。便有美人迟暮感,胜人少许不须多。”不须要多,有这么一首词就对得起我们了。“菡萏香销翠叶残”,就是说荷花的香气消减了,它已经开了很久,将要残败了。宇宙之间植物的凋零,不同的花种有不同的凋落方式,引起看的人有不同的感动。荷花是怎么凋零的?它本来是圆满的花瓣,它的凋落是残缺,是残破,一片片陆续凋落的。荷叶呢?本来那么大,那么碧绿,那么莹洁的,它也是慢慢干枯,残破了。
      这个景物我们知道了。可是,他是怎样写的呢?假如同样看见荷花的凋落,我说:“荷瓣凋零荷叶残”,意思一点都不改,平仄也完全合乎规律。这句话就不高明。为什么“菡萏香销翠叶残”就好呢?词人的好坏,成功与否,就在他创作时那一点点微妙的感觉。真正的一个伟大的词人,不只是有博大深厚的胸襟,感情,怀抱,而且他有敏锐感受的能力。那菡萏与荷瓣有何不同?荷瓣荷叶说得比较平庸。菡萏出于《尔雅释草》:“荷。。。其花菡萏。”给人以珍贵的感觉。“香销”,香是多么美好芬芳。“翠叶残”,翠是翡翠的碧绿的颜色,也给人珍贵美好的感受。所有的草木都会凋零,但越是珍贵越是美好的生命的凋零,就引起我们更深更大的悲哀。
      碧绿的水波是菡萏托身所在,是菡萏生长的整个大环境。他说“ 菡萏香销翠叶残”还不算,而且更是“西风愁起绿波间”,强有力地表现了一种生命摇落凋伤的悲哀,正是这种感发的力量引起王国维联想到“ 众芳芜秽”。屈原说:“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如果我种的花死去了,你们大家种的花却活着,那我一个人种的花都死掉有什么关系!他说我所悲哀的是“众芳”,是大家的花都死去了,这才是可悲的事情。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闺中思妇在期待着征夫,所以,她看到荷花的凋零憔悴,说:“还与容光共憔悴”。我如花的容光,也跟荷花一样逐渐凋零憔悴了。有的版本是 “容光”,有的版本是“韶光”,也未始不可以,但是韶光不必拘束来指春光。韶光就是指美好的年华。她说菡萏的香销跟美好的年华一同消逝了。所以“不堪看”。这是白天的景色。
      夜晚的时候,她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小楼是指思妇所住的楼,当夜晚细雨之中,她跟她所怀念的丈夫-征夫在梦中相见了。醒了,细雨梦回,才发现她所怀念的征夫,远在鸡塞之外。鸡塞者,是鸡鹿塞,乃中国西北边疆的一个关塞。而她梦醒后不能再一次的成眠,心中有这么多哀伤缭乱的感情,所以“小楼吹彻玉笙寒”。就在她孤独寂寞的小楼上,吹奏玉笙。以后“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杆”。我的泪是无穷的,滴不尽相思血泪。我的愁恨也是无穷的。长夜无眠,吹彻了玉笙,等天光破晓以后,她又来到栏杆旁边凝望了。看见的是什么?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生命衰残的悲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他以为别人不是解人,其实别人欣赏这两句是有道理的。冯延巳就说这两句好。《南唐书》记载说,有一天中主和冯延巳谈话,他问冯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冯延巳回答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南唐的词风是特别富于兴发感动作用的,就是眼前身旁微小的景色的变动,引起内心的活动。宋朝胡仔记了一个故事,说有一天王安石跟黄山谷谈论南唐的词,王安石就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最好。多少相思怀念,尽在不言之中。吹彻玉笙的相思梦醒的思妇,寒冷孤独的寂寞感觉才更强烈。
      可是,王国维作为一个读者,他却看出了另外的意思,按阐释学上说,读者可以有读者的衍生义。古典诗歌是有生命的,是一生二,二生三的。就主题而言虽是那两句好,只说主题就拘束了,思妇就是思妇,相思就是相思。“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我们尽管不是思妇,也没有梦到过征人,但是我们对此有一份生命的共感,感到此二句更富于兴发感动的意思。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
  李后主是一个重要的作者,所以我们要对他作一个整体的介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有人从表面上理解,批评王国维把李后主抬得太高了。但王国维所说的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本意是一个比喻和象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我们不是李后主,但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消逝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这大网罗之中。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人类共同的悲哀。这是他的词的成就。
  而李后主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成就呢?有一种人的内心有一个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它水波一延荡,一震动,也就是摇荡性情,性情摇荡的时候,自然就把它的境界推广了。李后主属于主观诗人,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他虽然没有到各种阶层去生活过,但他所经历的国破家亡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敏锐的诗人心灵中。他一下子就扩散出了这么深沉,悠远,把整个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还有,王国维说后主之词是”以血书者也“。于是有人就说这话不对,词里边很多只是写流泪,很少是写到血的。他说后主之词也只说泪,不说血。王国维说以血书不是你刺破手指写个血书,也不是说你写的词里边都是血,不是的。我们说话常常嘴皮子一碰就说出来了,而文字呢?大家也是千古文章一大抄,都抄来了。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情说出来自己的话。李后主一生中干了多少错误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作为一个词人,他唯一的一大长处,就是说自己的话,而且他有敏锐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这是所谓“以血书者”。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要欣赏批评一首词,每一句,每一个字,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织,一定都有它的作用。我们现在来看看他这六个字的作用。“林花”两个字表现了整个一片的凋零。林花是什么样的花?春,何等美好的季节。红,何等美好的颜色。满林这样美好的花朵都凋谢了,怎么这样好的春红竟然就谢了。“谢了”两字有无穷的哀伤,悼念。他的感情不假掩饰,不加思索,他说了,是“太匆匆”。是他感情内心最深处的流露。花,不只是仅有短暂的生命,还更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打击摧伤。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之中必不可免地会遇到一些艰辛苦难的遭遇。他说有朝来的寒雨,晚来的寒风。那风雨是整个生命所遭受的挫伤,是整个生命的无常和苦难。
  下面“胭脂泪,相留醉”两句,从花过渡到人。花红得像胭脂,风雨喷洒的雨点,是“胭脂泪”。“相留醉”,那将要凋零的花树,它红色花瓣上的泪点,就留我再为它沉醉一次。“几时重?”你什么时候再看见这样的花朵呢?你说明年春天来了,明年的花就开了。可是明年的花不是今年这朵花了。现在的时间消逝了,永远都不再回来了。因此他说我们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你看,李后主他从林花这么小的一个形象,写到整个人生,整个有生命的,包括草木在内,它的生命的短暂无常以及经受摧残和苦难的哀伤。
  有人说,李后主的词,亡国以后的作品意境才开阔博大了。他早年的作品内容空泛,所以,应该分别来看待。其实,我们认识一个词人,如果不是只从伦理道德的观点来衡量他,真的以一个词人,他的心灵,感情和感发的本质来看他的话,就会发现,一个人其实是不可以分割的。美国现象学家Hills Miller曾说,每一个作者,不管写出了多少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些作品探寻到一个作者的心灵感情的本质是怎么样的。他主体意识的根源,还基本上是一个。所以李后主的词,作为他的本质来说,就是以他的赤子之心,不管写什么,经历的是什么,他都把他最真纯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和感情全心全意地投注进去。所以,当他把心灵感情投注在破国亡家的苦痛以后,就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写出来我们人类有生生命的共同苦难。
  我们也要看被大家批评为不好的,内容空泛的他的淫靡的作品,要透过这个也找到他本质上的特色。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晚妆初了,“了”字表现了一个欣快的美好的完成。“明肌雪”是形容女子的美丽光彩照人。这是写南唐宫廷美丽的宫女。“嫔娥”,是宫中各种等级各种身份的宫女,何止一个!“鱼贯列”则是写宫女排成一个行列走出来。她们出来是要表演歌舞的,是李后主目中所见的享乐。“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他享乐的同时还有耳中所闻。“凤箫吹断”有的版本是“笙箫”,“声断”。对于诗词,我们要用感受来判断。个人以为“凤箫吹断”更好。凤箫是一种排箫,那些参差不齐不竹管像凤凰的翅膀张开一样。在诗词形象给人的感觉上,凤箫是更精美的形象。还有,“笙箫吹”三个字都是平声,“凤箫吹断”是仄平平仄,它就更增加了音调的抑扬。而且,笙箫并列,形象虽多,反而凌乱。说声断,它只是声音断而已。所谓“吹断”是说付出最大的劳力,演唱出最好的最长的歌曲。因此我认为吹字更有力量。
  “水云闲”有的版本是“水云间”。这也未始不好,是说箫声飘到天上云彩之中去了。可我以为“闲”更好。“间”是一个死板的字,是指明两者之间的空间。水云两个名词,加一个闲字的述语,是说水是悠闲的,云也是悠闲的。水之闲,是水的潺湲的流动。云之闲,是天上浮云柔缓而飘浮的姿态。所以,这形象就更加活泼了。这还不算,还要“重按霓裳歌遍彻”。《霓裳羽衣曲》的曲谱在五代战乱中散失了,据说南唐得到了残谱。大周后精通音乐,他们就把残谱重新整理完成。李后主是个没有节制的人,如果是悲哀,就一直沉溺于悲哀之中;如果是享乐,也就一直沉溺于享乐之中。霓裳不只要按,还要重按。一遍一遍无休止地弹奏。还有“歌唱”,是“歌遍彻”。“遍彻”有两层的暗示。一个是大曲曲调的名目,一个是这两个字的本义给读者直接的感觉。“遍”者,是普遍。周遍的,完全包笼的。“彻”呢?是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点漏失。和重按两字结合起来,表现了饱满的力量。
  李后主的享受只限于眼睛和耳朵吗?不只如此,所以他下半首又说了“临风谁更飘香屑?”当一阵微风吹过的时候,就迎风闻到了香气。根据书上的记载,他宫中有主香宫女,可以焚在香炉之中,也可以制成香粉飘撒在各处,所以,能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来源闻到香气。这是他鼻中的享受。“醉拍阑干情味切”,醉是什么?是他口中喝的酒,所以他还有口中的享受哪。当他微醺半醉的时候,就拍打着栏杆。这种感受和滋味,多么深切动人。“情味切”是内心之中最深的享受。就算是酒阑人散,他享乐的心都没有停止。他说:“归时休放烛花红”,我还要“待踏马蹄清夜月‘。他说我回去的时候,侍从不要点红蜡烛,我欣赏了人间所有的歌舞,还要欣赏大自然天地之间那一片皎洁的月色。
李后主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因为他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投注,才最富于感发的力量。他还不只是选择了语汇的意义,它的声音,待,踏,蹄都是舌尖音,把那种马蹄嘚嘚的声音都传入耳中了。他是最能够声情合一的作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很好的一首词,可是就是这样的好词,是非常难讲的。因为大家对它太熟悉了,就把那新鲜的感受给磨去了。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读词偶得》上曾说那是“奇语劈空而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两句把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悲哀都包括在里面了--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正因为春花秋月宇宙的这种春秋四季的循环,永远是无尽无休的。所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说得很好。东风是永恒的,年年吹来的,正是回应首句。可是李后主呢?破国亡家,他不能忍受这种回想,在明月的月光之中。
  他说不堪回首,但他毕竟还是不能够忘怀。而“月明中”,正是呼应那“春花秋月”的秋月,是一种参差的呼应。从词来看,他是从宇宙人类的悲哀集中到他自己的小楼昨夜的悲哀。事实上在作者心灵的感发活动来说,他正是从自己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才感发到头两句,这是一种反复感发的呼应。
  下半首他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凡是有生命的,有生必有死,一定是短暂的。无生的,相对而言比较永恒不变。后主亡国前曾经有那么好的享受,他说“醉拍阑干情味切”,现在回首他当年亲手拍过的雕栏,应该还留在那里,可是他李后主呢?却成为一个俘虏了。有的版本说犹然在,或依犹在,这个不太好,该是“应犹在”。为什么呢?“应”是假想之词。你说雕栏玉砌依然在,就是现在仍在眼前了,但他是回忆当年,所以是“应犹在”。可是,“只是朱颜改”,他李后主今天已这样憔悴衰老,不再是醉拍栏杆的时代了,这是永恒跟无常的又一个对比。这首小词,一共只有八句。从开头以来,都是两两相对,都是永恒和无常的对比。在三度的对比后,他才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你要知道,诗人词人说我非常忧愁,十分忧愁,我十二分的忧愁,我十二万分的忧愁,那我也不能被你感动。而后主是用这么强烈的三度对比,促成这感人的结尾。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人用情的态度不同,有人的感情像一团柴火,烧起来火苗挺高,可乌烟瘴气也都冒出来了。有人的感情像一片水晶,那么晶莹皎洁。晏殊的词表现的是一种圆融的观照。他是一个理性的诗人。我所说的理性,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理性,而是对于自己的感情有节制,有反省,有掌握的能力,这是理性的诗人。他所写的一样是无常的悲哀。他淡淡引出,从侧面来写,“一曲新词酒一杯”,有一种赏玩的性质。词,是歌词。杯,是酒杯。可是,他的感伤就正在这“一曲新词酒一杯”之中。
  本来酒就是容易引起人感情激动作用的根源,而饮酒时你再听歌,所以更容易引起你内心的感动。晏殊那种伤感是蕴藏在里边的。他没有用那么强烈的力量来打发打击你。年年有花开,年年有燕来,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没有改变。晏殊的词集叫《珠玉词》,词集的名字和他词的风格实在是很配合的,真是珠圆玉润的。他不用那些锋芒陪衬。下面的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却一下子写出了无常,这真是,今天的斜阳落了,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看他的那种表达,从那么闲淡的、不着力的、不留痕迹的感染之中,传达了他的感发。而他的感发是怎样的呢?后边他说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真是妙。
  花落,是无可奈何的。我们没有办法挽回光阴的消逝,可是年年有燕子飞回来了。而且是似曾相识,好像是去年的燕子又飞回来了,这是宇宙的循环,是宇宙的永恒。所以,我说他有圆融的观照。圆融者,就是有一个周遍的对于宇宙循环无尽的圆满的整体的认识。一方面虽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可另一方面却是“似曾相应燕归来”。
  后边的结尾就更妙了。“小园香径独徘徊”,也带着无常的哀感,也带着对春天的赏爱。在一个花园不用那样的“人生长恨水长东”,他说是“独徘徊”。我一个人徘徊在这个铺满落花的路上,这是什么样的感情?他没有说。他不用激言烈响的言词去打动你,而只用徘徊两个字,说我这时有一种圆融的观照,我体悟了宇宙的永恒无尽的循环,我知道在无常之中也有循环。这里边有感伤,也有思索;有哀悼,也有觉醒。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真是晏殊的妙处!
  “一向年光有限身”,“一晌”有两个意思,有时表示长久的意思,有时表示短暂的意思。晏殊用的一晌是短的。春光是短暂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这是非常悲哀的无常感慨。但是,如果你数十年的光阴都能够跟你相爱的人永远欢聚在一起,那也不错了。可是人生不但短暂,还有苦难。所以晏殊说“等闲离别易销魂”。等闲,就是那么随便来到了,那么轻易,在你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你眼前,真是使我们哀伤,真是使我们销魂。
  可是晏殊不是一往不返地沉溺在他的悲哀之中,他要找到一个安慰、排解的办法。有酒的时候,你不要推辞;能够听歌的时候,你也不要推辞:“酒筵歌席莫辞频”。你能够欢聚的时候,珍重眼前的欢聚。而且在你离别后,何尝不凭借着酒筵歌席为排解呢?晏殊是隐然有一种掌握自己和寻求安慰排解的办法的。
  他后边又说了,“满目山河空念远”。我们登高临远,就怀念远方的人了,可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怀念远人,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人类有很多现实的限制,使你不能与远人相见。所以他说是“空念远”。“空念远”者,是白白的念远。你要知道满目山河念远是感情,加个“空”字,说“空念远”是反省。念远是直接的感情,告诉你说这是“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这是反省。
     “落花风雨更伤春”。本来人生的离别,人世的悲哀,已经够你负担的了,何况大自然的这种落花风雨的伤春。下一句的“更”字,使得下一句的“伤春”与上一句的“念远”结合。上一句的“空”字,不但是对于念远的反省,也是对于伤春的反省。念远是空念远,伤春也是空伤春。你伤春,花就为你而不落了吗?不会的。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既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
  最后他说“不如怜取眼前人’。人总是怀念过去,又总是梦想将来,但你所能掌握的,你真正要做的,实在是你眼前所能够努力的事情。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山亭柳》赠歌者
  这首词写得比较激动,在晏殊的小词之中是个例外。一般词都没有题目,为什么这一首他要加上“赠歌者”的题目呢?我认为是他假借别人的情事,写自己内心的悲哀和感慨。
  晏殊十四岁以神童应试,皇帝赐他同进士出身,官做到宰相,平生算是顺利的。晚年反而遭到政治挫折。那就是宋朝相传的《狸猫换太子》。仁宗本来是李妃生的,刘后陷害李妃,说她生了怪胎,把这儿子据为己有了。而当李妃死了以后,因为晏殊的政治文学地位都很高,所以叫他写墓志铭。那时候刘后还专政,他敢说皇帝不是刘后生的吗?刘后死了,人家就跟皇帝说他对陛下不忠诚,陛下是李妃所生,他给李妃作墓志居然“没而不言”。还说他曾经用公家的劳役修治官舍。他受到攻击后被免除了宰相的职务,到州郡做地方官吏。他曾经到过永兴军,就是现在陕西咸阳一带。所以有人推测,“家住西秦”,“数年来往咸京道”,很可能是知永兴军时作的。那正是他衰老后,政治上失意时候的作品。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说的是歌者。西秦,指原来秦国所在。赌---博艺随身,不是赌博。赌是和人竞赛的意思。这个歌女有美好过人的才能,能唱,能吹,能跳,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花柳代表欢场歌席之间一切风流浪漫的事情。 “尖”,是出类拔萃;“新”是说她的歌喉舞艺都是当时最新颖的。“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极言其歌唱之好。因为她唱得好,听众们就赠她锦缎酬答。她每唱一首歌,得到这么多人的称颂赞美,送给她最好的蜀地锦缎的缠头,真是“不负辛勤”。
  上半首写从前,下半首写现在。“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可是,这些年,她衰老了,被冷落了,就来往在咸京道上。原来她家住在西秦,众人都到她这里来。现在没有人来听她了,她要到各处去。她所得的不再是蜀锦缠头,而是残杯冷炙。她当然为此悲哀,消魂。谩者,徒然的消魂。“衷肠事,托何人?”晏殊内心有这么多理想,就女子而言,则是内心有这么多感情,托付给什么人呢?中国传统读书人喜欢用美人来自比。因为在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之中,男子要想得到别人的知赏任用,正如同女子要依靠一个人一样。那时读书人唯一的道路,就是科举,出仕,做官,得到君主的任用。
  “若有知音见采”,假如有一个真正懂得我歌声的意义和价值的人,我就“不辞唱遍《阳春》”。《阳春》是最好的曲子,如果有人真的懂得我唱歌的意义和价值,我要把最好的歌曲唱遍,都唱给他听,绝不辞辛劳。有这样的人吗?没有。“一曲当筵落泪”,当我这么辛勤地唱的时候,听者的反应却如此冷落,当年那些封赏,是再也没有了。世上有一些人对于女性艺人,欣赏的常是她的容貌,不是她表演的才艺。她说现在是“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写得含蓄蕴藉。人家听歌是来买笑的,谁要看你流泪呢?当她不知不觉流下泪来的时候,只好用罗巾遮掩,擦掉泪痕。
  晏殊圆融观照的词,跟这个感慨激动的词,同出于一个心灵。并不因为写了这样的词就失去了理性诗人的特色。为什么呢?因为他是用《赠歌者》的题目做掩饰,他藏在歌者的后面,他不愿意像李后主那样把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展示给人观看,他是退后一步,才把自己的悲慨发泄出来的。所以,风格虽然不同,但不害于他是一个理性的诗人。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欧阳修是对于大自然,对于人生美好的东西非常懂得赏玩的诗人。他说“雪云乍变春云簇”,写得真是美。你不觉得下雪时候的阴云,跟夏天下雨时候的阴云是不一样的么?下雪的阴云阴得那么均匀,像铅一样凝成一片。夏天的雨云是忽然间就涌上一大片,带来一场暴雨。春天的云彩舒卷自如;秋天的云彩高远淡薄。四季的景色不同,连天上的云彩,四季都是不同的。凡是一个锐感的诗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渐觉年华堪送目”,我们逐渐觉得那一年的美好的日子,堪,是值得,值得你放眼去看了。
  “北枝梅蕊犯寒开”。花有南枝的,有北枝的。南枝的花向太阳先开,北枝的花背太阳。他说现在连北枝上的梅花都冒着寒风开始绽放了,有一种力量在里边。“南浦波纹如酒绿”,本于江淹《别赋》。南浦的春水有美丽的波纹。南浦啊,你不用考证它在哪一省哪一县,你只要联想。因为江淹说了“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你一用南浦这两个字,就把“春水绿波”想起来了。这是欣赏中国古典诗的一个微妙的反应。南浦的波纹怎么“如酒绿”呢?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此江若变作春酒,那南浦的波纹,春水的绿,就跟春酒的绿一样美。而且,你几乎感觉到,诗人对于这水有对酒一样的感情,使人沉醉了。
  “芳菲次第还相续”,一种花接着一种花连续不断地开。花信二十四番,从迎春花开起,一直开到荼蘼花事了。“不奈情多无处足”,我永远爱这些美丽的大自然的景物,我永远也不会满足。他说“尊前百计得春归”。当你在酒樽之前,有酒就应该赏花。我用了各种方法,千思万想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盼望春天的花开。今天,春天果然来了,你“莫为伤春歌黛蹙”。你就好好珍惜享受眼前美好的春天,不要再悲哀和忧伤了。
我还要举两首不大好的小词,跟欧阳修写的一首意思很相近的小词来比较。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他写的是江南采莲的女子。很多词人都曾写过美丽的女子,有些人是怎么写的呢?王国维说,词要有境界,品格才会高。有的词没有境界,内容空泛,确实是淫靡的。《花间集》欧阳炯的词:“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南乡子》)你可以写美丽的女子,你要从她的容貌衣饰里边写出她的品格。胸前如雪脸如莲的描写,没有品格在其中。还有个一薛昭蕴《浣溪沙》:“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璫,渚风江草又清香。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这首词写得有一点感情,是一个女子相思的感情。但是很肤浅,没有境界。同样写美女,同样写她的衣服首饰,怎么就有了境界了呢?怎么就有了高格了呢?
  欧阳修说“越女采莲溪水畔”,这个跟淘金的感觉是不大一样的,采莲是比较优美高雅的。我们中国全认为江南的女子很美。看越女采莲,那是多么美的动作,秋天的岸边是多么美丽的场所。“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这个奇妙的事情就是在这里分别的。欧阳炯不是也说霞衣窄吗?可他那首词只是说这个女子穿着紧身的衣服而已,没有联想,没有境界。可是“窄袖轻罗”,这四个字的结合,就产生了一种作用。----诗歌,真的是很微妙,它的好坏就是在这种很细微的地方分别的。 ----罗,是一种轻柔的丝织材料,轻罗裁成的衣服,轻盈,纤巧,精致,代表了一种品质。金钏,就是金手镯,是在她的窄袖之中,你隐隐地看见。薛昭蕴所写的女子是“步摇云鬓佩鸣璫”,有一种炫耀摇动的感觉。前者含蓄,后者炫耀。
  中国的诗词,予人的联想很丰富。欧阳修这两句词表现了含蓄,蕴藉之美。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他们炫耀,夸张,矫揉造作,不懂得欣赏高层次的美。陆机曾说过:“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有诸中而形于外,这才是有深度的美。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这真是神来之笔!灵光照耀的神来之笔!女孩低头采莲的时候,水中映出了她的影子。她忽然看到水中人面和花光的掩映,一片神光的闪烁,一种对于美的觉醒。这句传达出“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境界。一个人不应该骄傲,但也应该珍重自己美好的品质。当她一照影摘花花似面,想到这样的美好,愿意有一个奉献,愿意有一个交托,所以“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鸂鶒,是水鸟,比鸳鸯大,多为紫色,一双一对的。双双对对的鸂鶒,引起女子的情意。日暮黄昏,晚风吹起,与你何干?“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正是那些锐感的多情的诗人,就在风月之间,引起了他的感动。“不见来时伴”。我说他这句很妙。你要知道,一个人要完成自己的品格,修养,事业,要有一个孤独寂寞的反省思索的过程。你每天沉醉在纸醉金迷歌舞宴乐之中,永远不能完成你的事业和人格。
  下面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隐隐地远远地听到也许有别的采莲女子的歌声,她们都划回去了。而当芳心只共丝争乱,你有这样的兴发感动的时候,这个歌声就引起你多少内心的感动。离愁者,就是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当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的时候,这离愁就引着江南岸,从水上一直飘到岸边了。
  一般的选本,很少有人选这首词,未曾体会到它意境的深远。这首小词写一个美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而它自然产生了一种境界。这是中国小词的发展从南唐冯正中到北宋的欧阳修所完成的最高的境界。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
  北宋社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唱词写词。可是,专力写歌词的柳永,却是平生落拓不得志的。因为他生活浪漫,不检点,就被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所谓官场的社会所摈弃了。有一天柳永见晏殊,晏殊就说,贤俊作曲子吗?他的意思是说,你的品格不太好,怎么总作那些歌曲呢?柳永不服气说宰相先生你不是也写歌词吗?晏殊说某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呀。柳永所写的是勾栏瓦舍之中的阶级层次比较低的歌伎酒女。所以他的词,曾经被很多人讥讽诋毁。那些文人诗客不喜欢他,说是市井的人,不读书的人才喜欢他。说他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认为他写的是俗滥。这是大家共同看到的柳词的缺点。
一般看到柳词的长处在那里呢?因为他既然写的是长调,就不能够像冯延巳,李后主把感情凝聚在一起的,他要铺排叙述,不能够只以一个重点的感发为主。关于长调的铺叙,我们要看《夜半乐》这首词: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他有时间,有地点,出发了。因为他要铺排,一段一段地写下去。他是扁舟一叶,渡过了万壑千岩,经过了越溪深处。。。听到有商人旅客彼此在在船上相呼。片帆高举,乘着有画的船翩翩过南浦。从江水中经过,来到了一处村庄,看见岸边浣纱的游女。“到此因念。。”后边是他的感想。他说我怀念起我离别了的可爱的女子,像水面上的浮萍,没有办法留下来。我叹息临行时有一个以后见面的约言,叮咛嘱咐。可是,将来是不是真的能见面呢?
  以前一般词人所写的相思离别是从女子的角度写,柳永是从男子的角度写的;而且,因为是在外的游子,所以他看到高远的景物,结合了志意的追寻。柳永的词,往往前边写得很现实,平俗。但是他忽然间会出现一两句,就把全篇的气格都振起来了。
他常常写到帝都,这是带着双重感情的。一重感情是怀念他当初在汴京欢乐的生活,怀念他曾经爱过的女子。另外一层感情,就是他在帝都追寻仕宦的志意,希望有所成就。但他平生不得志,都是奔波在道途之上。所以他的词写羁旅行役也写得好。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凤归云》
  “向深秋。。闪闪隔林梢。”他写所见的景物,真正的眼中所见,真正的身体所感。不因袭陈言,这是柳永的成就。他走在小路上,黑夜将要过去了。凉风吹在衣襟两袖之中。飙,是狂风。抬头一看,天边有几点残星,明亮的流星的光线就在树林的那边沉没了。多么真切的形容和描写!他在路上奔走已不是一天,今天又是破晓的鸡声唱过。乌,是神话传说太阳里有一只三足乌,管它叫阳乌。太阳的光影慢慢透出来,在破晓的光影中,才逐渐地分辨出要走的崎岖的小路。迢迢,还有那么漫长的一条路。
  “驱驱行役。。漫相高。”这是柳永的悲哀。相传柳永死后连埋葬的费用都没有。他一生生活在这种贫穷困苦的奔波之中。年华消逝了,得到却只是蜗角功名。蜗角,比喻极微小的境地。我也希望将来功成名就,可以隐居,终老在林下。我有这样的资格吗?没有!当年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就这么随随便便地消磨殆尽了。然而会有一天,我不再奔走,归去终老过渔樵的生活。
  柳永平生都是不幸的,不得意的。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性情及他音乐的才能互相矛盾,而由于这样的原因,使中国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开阔的境界。把词里的感情从“春女善怀”变成“秋士易感”。中国有一个“秋士易感”的传统。悲秋是因为草木的摇落想到生命的短暂,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够有所完成。这是有才志的人共同的悲哀。柳永以一个男子写旅途,登山临水,登高望远,开阔博大。
  宋人笔记诗话记载:“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唐人诗的高处何在?唐诗最具特色的毫无疑问是盛唐的诗歌,而一般说起来,盛唐的诗歌是以气象取胜的。中国早期的诗写景的不多,《诗经》的草木鸟兽,是比兴的发端;《楚辞》的香草是喻托,都不是叙写的主体。诗开始写山水大自然,是在六朝时代。可是那些都是一个个图画,客观地刻画描写。把山水自然的感发和自己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是唐人的诗歌,特别是唐人近体诗歌。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眸! ---《八声甘州》
  读词时一定要注意音节顿挫,第一句八个字,“对”字要停顿,“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里有时要用一个领字,带出一个段落,一段一段向前铺展,才能敷衍成长篇慢词。“渐霜风凄紧”。“对”是一个领字。后边的“渐”也是一个领字,又贯串下来一大排的句子。柳永更妙的一点,是他写秋天,写日暮,写雨,写雨后。为什么呢?所谓兴象,兴是一种感发,什么引起你的感发呢?钟嵘《诗品》说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是阴阳之气感动了万物,而万物的变动感动了人的内心。“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的是景物的变化。因为是雨,好像是雨冲刷过了,是秋天了,所以是洗清秋。经过一番雨的冲洗,那秋天的景色就更加显得萧瑟凄凉了。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清霜以后的秋风,一天比一天强劲和寒冷了。于是诗人就引起了一种“关河冷落”的感受,山上的关塞,河中的流水,都冷落了。所有的草木,山巅水涯的花草都零落了。人站在高楼上,面对着落日,那种时节的消逝,苒苒光阴消逝的悲哀,都从“残照当楼”四个字表现出来了。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是每一个处所的意思。每一朵红色的花,每一片翠绿的叶子都凋零了。“苒苒”是慢慢地移动,慢慢万物的芳华都过去了。“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所有有生命的都改变了,不改变的惟有现在楼前的流水,默默地向东流去。柳永写得好,完全是景物,完全是形象,带着这么多的感发,而且兴象高远。
  接下来他说:“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他想的是他自己的男女间相思离别的悲哀,对家人妻子的怀念,“不忍登高临远”,一方面是我落拓无成,年华老大,生命落空的悲哀;一方是我为了蝇头利禄奔波在羁旅道途之上的悲哀。所以,不忍登在高处,望见远方的山水,我的故乡那么遥远,我想要回去的怀想真是难以收拾。为什么我一直漂泊在外边?
  “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想我的妻子在妆楼上举首遥望,盼着我坐船归来,每次看到天边有船出现,就希望船上有我。结果都错认了。“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眸!” 她以为我不思念家人,为什么不回来?可是,她怎么知道我,正是如此凝望远处,怀想家人。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周邦彦  
  在中国词史上,周邦彦是一个“结北开南”的人物。转变在哪里呢?以前的作者大多是以感发来写作的,周邦彦则是以思力为词的。他第二个特色是不平铺直叙,时间和空间常常是跳接。第三点就是开始在词里有心用意地写寄托。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色是单形体,单音节。我们说“花”,一个音节,就完了。英文说flowers,有一个抑扬的节奏。因此,吟诵在我们中国诗才是最重要的。吟诗,其实是适合于五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而像周邦彦所写的《玲珑四犯》,《六丑》之类的词,有的时候是拗折的。凡是这样的地方,写作的时候就自然不能脱口而出,自然要思索安排。所以他的词就形成了一个以思索安排取胜的特色。历史上记载周邦彦是钱塘人,元丰二年入京,在太学为太学生。不久以后,写了《汴都赋》,赞美京都的繁华富庶。那时正是神宗信用王安石实行新法的时候,赋中同时歌颂了新法。果然神宗欣赏了他,任命他为太学正。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哲宗年幼继位,高太皇太后用事,废除所有新法,起用旧党。周邦彦被朝廷赶出汴京。而经过这一次变故以后,他的为人作风就改变了。当他晚年,哲宗亲政,复用新党,周邦彦被召回汴京。可是他看尽了在政治斗争中多少人不幸的遭遇,就不再进取,委顺知命,望之如木鸡了。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夜飞鹊》
  周邦彦是环绕离别,写出来一个时间错综的故事。他说在一个河桥的旁边送别,一个秋天的夜晚,“良夜何其”。其,读基,出于《诗经》。西沉的斜月远远地向下沉落,月光的余晖慢慢地不见了。他们在离别的宴席上,曾经点燃了一支插在铜烛台上的蜡烛。当长夜慢慢过去,天将破晓的时候,蜡泪已流尽了。露水也沾湿了衣服,天要亮了,行人要走了,彼此道别,宴会就要散去了。我们顺风探听一下渡口开船的鼓有没有敲起来,再看一看树的枝梢上的参旗星到哪里了?什么时刻了?
  后边他就跳接了。他不再说船,反而说起马来,“花骢会意”,黑白花的马懂得人的意思,懂得离别的悲愁,纵然我扬起马鞭打它,它还是慢慢地走。“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这个人骑着马走了很远的路,走到一片凄清的旷野,那码头上送行的人声都听不见了。送行的人骑马回来了,“空带愁归”。这时已经是时地场所都变换了。
  你以为这就已经是写的现在了吗?不是,时间又跳了。“何意重经前地”。我没有想到今天我又来到送别的地点了,然而却是“遗钿不见,斜径都迷。”从这首词来看,他送别的是一位女子。当他再一次来到这里,想找一找有没有当时送别的痕迹。人不见了,遗钿也找不到了,当初我们走过的那些小路都迷失看不见了。他送别的时候,看他写的“霏霏凉露沾衣”,是秋天,现在好像是春夏之间,是“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现在我站在这里,周围是这么高的植物,残阳从西边照过来,“兔葵燕麦”的影子跟我孤单的影子拉得一样长。一大片植物的长长的影子,映衬着我孤单的身影在其中,表现得极为孤寂,而不直接说寂寞孤独。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这个离人早已分别了,经过不知多少天,甚至几个月,他又重经前地,徘徊在这里。古语说“班荆道故”,是说两个朋友路上遇见,马上又要分别,就把草铺一铺,分一分,坐在草上话旧。他说我就徘徊在当初我们分手时席地而坐的地点,叹息悲哀,拿着酒杯,然而没有对象可以敬酒,就把酒洒在草地上。极望天西,远人不再回来了。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渡江云》
  这首词过去的读者没有看到他有什么深意,评论这首词的人,以为他就是写春天,写在船上的一个宴会。但是,不是的。这个宴会是假的。
  “晴岚低楚甸”,岚,是山上的烟霭。天气晴朗的时候,远山有时笼罩着一层淡黄色的烟霭。“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温暖的季候又回来了,大雁都张开翅膀,排列成一字或人字的阵势,从一片平沙上飞起了。蓦然之间,惊喜地看到春天在眼中。柳树,慢慢转绿了;桃花,慢慢含苞了。“骤惊春在眼”,是外边的春色。“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他说春光是什么时候也委曲婉转地来到山中的人家,使山中人家也沾染了春色。这个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写的春光。可是看到后半首你才知道,这里所写的春天的回来,正是代表政局的转变,是新党的重新得势。山家不是泛指,而是暗喻他自己,说我一个不被注意的人居然也蒙召要回汴京去了。
  所有对于春天到来而欣喜的万物,“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那花就涂上了香气,染上了颜色,争着要开出美丽的花朵。大家都非常得意。“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当花开的时候,杨柳的枝条也绿了,那千万丝的陌头杨柳,已经有乌鸦可以藏身了。柳树里边为什么不藏莺?为什么要藏鸦?乌鸦一般认为是不祥的,就在这美好的事物中间,隐藏着一个危险的信号。你正在欢欣得意的时候,有了权势就作威作福,不幸的未来,也同时埋下了种子。“堪嗟!”真是值得慨叹。这么美丽的景色你叹息什么呢?他说我叹息“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我的船不是载我回到故乡,是指向了首都。而我还没回到首都,已经预先烦恼了。现在好像是开一个很好的宴会,大家都升上来了,回到首都做官去了。有一日安知这个党派不再倒下去吗?我就预先忧愁有一天宴阑、风翻旗尾。旗,一个党派的标志。“潮溅乌纱”,政海波澜的潮水就打湿了你的乌纱帽。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今天晚上我正对着初弦月,我的小船晚上停泊在蒹葭芦苇深处。所以,这里没有宴会,没有乌纱,是在被召回京的路上。 “沉恨处”,满心深沉的仇恨,“时时自剔灯花。”写得非常寂寞无聊。我内心怀着这么多仕宦不得意的悲慨,新旧党争,我看了多少政海波澜了。
他最好的一首词,把悲慨完全融进去,你找不着这样明显的痕迹,就是: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周邦彦客观地描绘了一幅图画,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北宋都城汴京城外汴河堤上的柳树,在烟霭迷濛之中,一丝丝柔软的柳条, 在风中摇摆。“隋堤上,曾见几番”,我看见了多少次“拂水飘绵送行色”。“拂水”是指柳条垂在水面上;“飘绵”是指柳絮被风吹落。“曾见几番”一直贯串全词。他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这不是一次的离别,不是一个人的离别。就是在这些年的政海波澜之中,我周邦彦看过多少次起伏盛衰的变化了。如果每个送行的人都折下一根柳条,折断的柳条该有千尺那么长了,这是包括了当时政治上整个的变化而言的。
  第二段“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一个“又”字,也表示是不止一次的意思。所以他不是直接写他的感慨,用“曾见几番”,用“年去岁来”,用 “又”来表示。他还在客观的描绘景色之中表现他的感情。他说在烟霭迷濛之中,那每一条柳条是那么绵长柔软,似一条条丝线一样在舞动。这种柔细绵长代表送别,离别的感情。而“飘绵”是什么?是柳絮的飘飞,代表的是长逝,是失落。那“拂水飘绵”的都是“送行色”,有多少诉不尽的柔情,有多少挽不回的离别。而他自己真正对于政治上的感慨都没有正面写,只是在后面点了一点,“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登临”就是登高临望,他望什么?望故国。一般古人说的故国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说都城,一个是说故乡。这里周邦彦指的很可能是自己的故乡。他说我对于盛衰起伏的变化,早已厌倦了,可是有谁认识我这个钱塘到首都来做官的“倦客”?这一句正是他那感慨的一点点透露。
  多少次的离别,都是这一番景象。所以我“闲寻旧踪迹”,自己仔细地寻思一下,我经历过多少次我送人,人也送我。又是和当年一样“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趁”是伴随着,伴随着离别悲哀的歌曲,彼此敬上一杯酒。同样宴席的灯火照着我们别离的酒席,同样的季节,是“梨花榆火催寒食”,白色的梨花又开了,又到从榆树上取火的季节了。一批人又从首都被贬走了。“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他说我们感到离别的忧愁,忧愁的是什么?你今天一走,一上船,一阵风吹到船帆上,船就像一支箭一样的走了。大家要注意周邦彦的用字,刚才他用了几个表示时间重复的字,而现在用的都是数目字。“一箭风快”是个“一”字,“半篙波暖”是个“半”字,“篙”是撑船的竹竿。竹竿没入一半的时候,船就走了。这两个都是表示少量的字,只要一阵风,只要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数”是一个表示多量的字,强调了船行的快和离别的远。用少数的字比喻别时的容易,而这一离开,你再想看一看首都,看一看送别你的朋友亲戚,你所怀念的人已在天的那一边了。
  再看第三段“凄恻。。。泪暗滴。”第一段送别从柳色来写,第二段是写正当离别的场所,第三段是写离别以后了。
  我满怀着离别凄恻的感情,随着越走越远,就越积越多。我走的是“别浦萦回”。“浦”是水边,而这水的河岸是曲折萦回的,我一路上经过很多码头。你要知道凡是码头车站,有一班车船来,那里就人山人海的,等车船一开走,车站码头马上就冷冷清清岑寂下来了。“津”是码头,“堠”是码头上一个专管船只来往的岗位。古时开船没有汽笛,而是击鼓开船,一般在破晓时分。所以送别是在后半夜的夜晚。从他的“一箭风快。。。”到“津堠岑寂”,已是走了一天的船了。到了傍晚的景色,是“斜阳冉冉春无极。”景色不是不美。斜阳由西天慢慢地沉没了,那岸上的草色,堤边的杨柳,江南的一片春色,就都在“斜阳冉冉”的背景之中了。前人特别赞美他这七个字写得好。“无极”就是无边,无边的春色,现在就都是我无边的离愁别恨了。
  下边更应注意什么?他写到儿女之情去了。这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一个特色。他不管写什么样的感情,都用男女之间相思离别的感情来做点染。“念月榭携手”,我就想到我跟所爱的人在照满了月光,有草木环绕的高台上携手散步。“露桥闻笛”,我们曾在一个露天的桥上吹笛子,曾听到过美好的音乐。那一段日子,是当时在首都的快乐生活,现在都过去了。“沈思前事”,“似梦里”,是对过去欢乐生活的总结。我今天离开了首都,不知哪一天还能回来,所以我就独自寂寞地流下了眼泪,“泪暗滴”。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悲哀,是感慨之中有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所有的古今才志之士,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无论是在顺达之时,无论是在朝廷之中,还是贬谪在外地州县之中,他处处为人民做了很多事情。可是,他也知道,我苏东坡毕竟是要过去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有四处:一个是周瑜破曹的赤壁,在湖北嘉鱼县;一个是苏东坡所游的“赤壁怀古”的赤壁,在黄冈。另两个,一在武昌,一在汉阳。“故垒西边”,有残余的战垒,“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我没有说这一定是破曹的赤壁,是当地这么流传。再看他的结构:“大江东去。。”,是个大的场景。“故垒西边。。”,收缩,像拍电影照一个故垒,不但集中到一个小的景物,而且有一个人物在里边出现了。然后,再放开镜头写景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大江波涛汹涌的样子。用字非常有力。“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么美的江山,当时有多少豪杰!苏东坡把江山与古今历史结合起来,突出了一个“三国周郎”。写周瑜当年风流的姿态是“羽扇纶巾”。就是说,指挥作战的带兵将军,不只是勇武将军而已,而且是读书的儒将。二三十岁的周公瑾拿着羽扇,戴着纶巾,在谈笑之中,就把强大的号称几十万的曹军,火烧战船,灰飞烟灭了。可是,你要体会苏词中的复杂情绪。周公瑾这么大的功业,也成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
  再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指谁?“多情”指谁?这首词题目是赤壁怀古。故国,呼应词题,应指赤壁,是三国时的孙吴。神游说的是周瑜的魂魄“故国神游”。我今天凭吊你周公瑾,假如周公瑾死而有知,回到你当年的赤壁来。多情,是说周瑜如果有情的话,他就会笑,笑我苏东坡早生华发。
    他词里面有他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但是苏东坡的悲哀,从来不像李后主那样沉溺在其中的。他写的背景这样开阔,写的历史这样悠久,融会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他里面有我一事无成跟周公瑾的对比。可是周公瑾又如何?不是也“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所以,人要有通达旷逸的襟怀,“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我就拿了一杯酒,把酒洒在江心之中,洒给江心之中的一轮明月。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逐书以遗之。)
  开端写得非常悲哀,我苏东坡想要回到故乡眉山去。可是一但仕宦了,而且贬官了,身不由己。那时他四十八岁了,已经是百年强半,未来还有多少日子?我谪居黄州五年,我的小孩子说了一口的黄州话。我怀念我的故乡,但黄州也有黄州可爱的地方。每当春社秋社的节日,山中的朋友杀了鸡,杀了猪,酿了酒,相劝老东坡和他们一起过节,我也心甘情愿在这里终老了。可是诏书下来要移往汝州。人生底事,来往如梭。我想汝州一定也有汝州的好处。这真的是苏东坡!他说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汝州的洛水一定也是很美的。但是我舍不得黄州,“好在堂前细柳”,你们怀念我的时候,就不要伤害我种的柳树。
  苏东坡曾通判杭州,获罪是在湖州,都是江南的地方。这首词是送给当时一个从江南来看他的朋友的,他说我怀念故乡,也爱黄州。我还没到汝州,我想我也会喜爱汝州。而我曾经在杭州,湖州生活过,我何尝不怀念。希望你带一个话到我曾经停留过的地方,告诉当地父老,旧日的亲友,旧日我治理过的人民百姓,希望他们生活安定快乐, “时与晒渔蓑”。
    苏东坡一方面对自己的苦难能够放达超脱,而一方面是如此的多情,他对所有经过的地方,所有来往的人物念念不忘。
  夏敬观以为苏东坡有一类词,是天风海涛之曲,而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那是他最好的词。至于豪放激荡的词,乃其第二乘也。
  苏东坡的词摆脱绸缪婉转之态,举首高歌,写了浩气逸怀,这对于词是很大的开拓。可是,在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风格,说他好像是教坊雷大使之舞,虽然跳得很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因为词自五代《花间集》以来,都是写闺房儿女的,而苏东坡所写的是“大江东去”之类的词,因此被认为不是本色。他的词是词的发展史上把词诗化的一个高峰。可是,词毕竟是词,不管他写了多少豪杰的壮志,他最好的词,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要把浩气逸怀结合了词的曲折幽微的特点,这才是他第一等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的地方比较多;《满庭芳》也使大家感动了,但都不是他最好的作品。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我们先看《定风波》,再返回来看《八声甘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苏东坡在新党当政时曾被迁贬,下过乌台狱,几乎被处死,被迁谪到黄州。后来,新党失败了,旧党上台,苏东坡被召回朝廷,他与旧党司马光虽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在论政之间,他不苟且随声附和。一个人一定应该如此,不是说不分黑白,不关痛痒,也不是什么都认真起来跟人家斤斤计较,该放过去的放过去,该持守住的持守住。
  这首词是在黄州作的。说得很好,用字很好。穿,打有力量。苏东坡说,如果你是有修养的人,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有些人不是被雨打败了,是自己把自己吓倒了。“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真是通达的看法。衣服打湿了,却没有东窜西跑,我唱着歌,吟着诗,慢慢向前走,没有停下来。有竹杖芒鞋比骑马还轻快,我不怕外边一切风雨的变化,我是准备着冲冒着风雨过我这一生。寒冷的春风把酒吹醒,雨后一阵风来,觉得有一点冷,山头西沉的斜日的光亮迎面照射过来。因为风雨没有改变我苏东坡,我回头看我走过的路,虽然经过一段风雨的萧瑟的遭遇,但是对我而言,“也无风雨也无晴”。再有打击我也不怕。
  他既然与旧党的人论政不合,于是出官到杭州。后来又被召回汴京,《八声甘州》就是离杭回汴京时写的。回到朝廷以后的结果如何,将来的得失祸福如何,不可逆知。你看他这首词: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写得真是很好,有超越的一面,也有悲慨的一面。那多情的风卷起钱塘江潮涌来,又无情地送潮归去,宇宙万物都是如此的。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有多少次的潮去潮回,有多少次的日升日落。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我们不用说今古的变化,就是宋朝党争之中,有多少人起来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现在我年岁已经老大了,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忘机”则是说把得失荣辱的机智巧诈之心都忘记了。
  后边你看他的转折。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他说我现在难以忘记的是,当春天在美丽的春山之中,当空濛的晴翠的山峦烟霭的霏微之中,我在西湖跟你在一起的生活。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在这么好的西湖,这么美的风景之中,我碰见你这样一个知音能诗的好朋友,像我跟你这段遇合,是千古难求的。可是现在我要离开你,我也要离开那春山好处的西湖,去到朝廷之中,是祸是福,不可逆知。“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谢公,晋朝的谢安,官至宰相,可是后来受到猜忌,出官到新城去。去的时候,谢安造了泛海之装,说将来要从海道回到故乡会稽东山去。可是,不久他生病了,被人从西州抬回。谢安死后,他的外甥羊昙非常哀痛,从此不从西州门经过。苏东坡这里写得很悲哀。他说我跟你订一个后约,有一天我要离开汴京,将从海道回杭,希望能如愿以偿。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希望我不要死在那边。送我走以后,我就死了,你再经过首都的西州路,为我流下泪来。我希望我们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可是,后来苏东坡被贬到惠州,被贬到海南,据说参寥子曾经不远千里追随寻访他。
    像这样的词,前边写得多么开阔,多么博大。“有情风万里卷潮来”,那真是天风!真是海涛!而中间写的政治上的斗争,多深刻悲哀。认识苏东坡,不要只看他浅显的豪放的词,你要看他天风海涛之曲与幽咽怨断之音两种风格相糅合的作品。这才是他真正最高成就的境界。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
  《浣溪沙》真是很妙!里边要说的究竟是什么?找不到比喻,找不到寄托,也没有具体的事情,就是一种感觉。他所用的字,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
  漠漠,一方面是四周广漠的感觉,一方面是漠然的,寒冷的,不相关的。上小楼,这句也有多义。因为在中国诗词里主词可以不出现。所以可以是词人在漠漠轻寒中登上了小楼。就本句的语序来说,主词是轻寒,是寒气来到了小楼之上。这两个意思都可以存在。“晓阴无赖似穷秋”。他说今天早晨是阴天,无赖,是对它无可奈何,阴沉沉的一点放晴的意思都没有。春天的阴天,这么阴沉,好像那萧索的秋天一样。“淡烟流水画屏幽”。屏风上画着淡烟流水的风景,而不是急流飞瀑,景色是这样的清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般人是把抽象的感情比作具体的景物,可是这首词他是把具体的形象,反而比作了抽象的感情。因为风也不大,雨也不大,一切都很轻柔,花片落下来在空中飞舞,像我的梦境一样轻柔地飞扬。丝雨,牛毛一样的细雨,无边的纤细的雨丝,好像是我轻柔纤细的哀愁。为什么而哀愁?是说不上来的一种闲愁。
  他说“宝帘闲挂小银钩。”宝帘,是有美丽装饰的帘子,闲闲地挂起来,在一个细小的银钩上。屋内有宝帘,有小银钩,有淡烟流水的画屏幽。外边是轻似梦的飞花,细如愁的丝雨,你不用说他有寄托,有比兴,他也没有破国亡家之痛,什么都没有,就是那纤细幽微的诗人的感觉,而特别是词人的感觉,才会体会得这么细致。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
  秦少游传记说他少年豪俊,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但是,很可惜,他的豪气只是一时的,经不住挫折和打击的。苏东坡读了他早年的策论所写的政治军事上的见解议论,非常欣赏他。而后来秦少游只因一次科考落第就颓废了,闭门在家中作了《掩关铭》,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死去。苏东坡鼓励他再次参加考试,考中了。恰好新党失败,旧党上台,苏东坡,黄庭坚这些个人在朝。就推荐秦少游到朝廷之中任职。他们几个好朋友一起在首都汴京,这是他们最美好的日子。可是,政海波澜,不久,这三个人都相继被贬谪。少游谪处州,作了这首《千秋岁》。
  处州,浙江的金华,有“花影乱,莺声碎”的美景。你看水边沙外,多么美好的地方,城郭的春寒刚刚消退,正是三春美景到来的时节。可是,他笔一转,就写了 “飘零疏酒盏,离别衣带宽”的句子。所以,自其可欣赏者而观之,万物莫不可欣赏;自其可悲哀者而观之,万物莫不可悲哀。他所想的是好朋友全分离了,没有人一起喝酒了。我所怀念的人都不在我身边,当那碧云的长空,苍然的暮色四合的时候,我白白地对着那天空的暮云。
  “忆昔西池会”,他怀念在汴京的聚会,“鹓鹭同飞盖”,鹓鸟和鹭鸟飞行有序,象征朝官的排列,指他和苏,黄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当年携手的地方,而今谁在?都被贬出来了。“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李白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是说当年伊尹做梦在日边经过,后来被商汤任用。所以,“日边清梦断”,是说他们仕宦的政治理想完全断灭了,而人也衰老憔悴了。“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那些美好的日子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当时这首词曾传诵一时,很多人和了这首词,说他写了“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句子,能长久地活下来吗?
  秦少游是三人中年岁最小的,却是最早死去的。这首词还不是最悲哀的,另有一首《踏莎行》才是他最悲哀的,也是在词里有所开拓的一首。从悲哀里开拓出去的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
  秦少游到处州后,本想学道自解,也曾与当地僧人往来。可是,周围环伺的敌党要抓住他的把柄,因此遭到第二次贬谪,罪名是谒告写佛书。他为了修养性情,病假中抄写佛经,因此被贬到更远的湖南郴州。他在郴州写了一首非常悲哀的小词《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楼台是一种崇高的,高大的,一种目标鲜明的建筑物。也许当他豪隽有大志,喜读兵家书之时,心目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楼台是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月迷津渡”,津渡,是一个出路,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濛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这两句里说雾,说月,与他后面写的“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这两句所写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他内心之中一种破灭的感觉。而把这种感觉用假想表现出来,就使得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
  可是,为什么秦少游要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形象表现他内心之中一切的理想和志意破灭的感觉呢?使他引起这样联想的,主要是“桃源”二字。因为他被贬在湖南郴州,而《桃花源记》说:“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也是在湖南,所以他由此联想到了桃源。故事里的渔人虽然在离开桃源回来的路上作了记号,可是,第二次去时,他找不到了。桃源是一个曾出现在理想中而终于幻灭了的象喻。
  下半首“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他说我想托驿使给我所怀念的人寄去一枝梅花。《太平御览》上记载说,江南有一个人叫陆凯,春天要寄一枝梅花给北方的朋友,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至于“鱼传尺素”则是出于一首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句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鱼之可以传书,据清代学者考证,说在还没有纸的时代,所谓信封就是用两片鱼形的木板,把帛书放在鱼腹之中,鱼尾可以打开。后边还说:“长跪读素书,书中竟如何?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多少月才能接到一封家书,家人劝我加餐食,家人对我诉说他们的长相忆。
  有的朋友问我,是否曾看到那些鄙薄中国古典诗歌的文章,问我有什么看法?那是浅薄的人只懂得浅薄的东西,他没有体会了解的能力。他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因为他不得其门而入。这个我觉得如果只是如此,还算是情有可原。可是,有些人是不可原谅的,他们不是因为自己的浅陋对于高深精美的不能了解,而是他要故意诽谤那些美好的东西。为了什么?为了哗众取宠,世界上是有这样的人的。(哈哈哈~~!@_@)你去看一看,那些诽谤我们中国美好的民族文化的人,我们先不用说怎样与他辩论,你只看一看他写的文字,那种庸俗,那种恶劣,那种浅薄。不管他说的是什么,你已经可以知道他心灵的品质是什么了。
  所以,不管秦少游写的是轻柔的词,或者是沉重的词,他的敏锐感受的能力是不改变的。他要说自在的飞花,就用“轻似梦”来叙写;要说沉重的悲恨,就用一个 “砌”字来叙写,这个砌字用得多么有力量!他说我的恨,是一块一块的坚固的砖石砌起来的---那真是沉重!“砌成此恨无重数”,是重重叠叠的悲恨,数不清说不尽的这种悲恨。
  王国维欣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说秦少游一般的词是凄婉的,可是当他写到这两句的时候,则变为凄厉了,是强烈而惨痛的悲哀。苏轼最欣赏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二句。他一把扇子上写了这两句词,而且叹息:“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一般人不大体会“郴江幸自绕郴山”这两句话有什么好处。
  有时候在诗词之中,“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我察考过郴江和郴山的关系,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果然是流到潇湘水中去的。少游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呢?这是无理的提问。这使我想到《天问》,对天地宇宙提出一系列问题。那是对于天地的一个终始的究诘,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折苦难的人,才会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究诘。所以,秦少游说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这样美好志意的人,应该成就他美好的志意。我们为什么不能挽回那水的东流呢?为什么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是非常沉痛的两句词,是非常好的两句词。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辛弃疾 

  辛弃疾本身是要进的,是忠义奋发的。可是他所处的环境,有一个相对的力量压下来。所以辛词的特色,常是这两种力量的激荡盘旋。讲别的作者,他们的生平不大重要。讲辛弃疾就要对他的生平做些简单的介绍。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十年了。祖父辛赞在他童年时常带着一群儿童去游览,指点山河,培育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当他二十二岁时,召集了二千多忠义之士。此时,山东有位农民叫耿京,也组织了义勇军,手下有数十万人之多。辛弃疾就带领他的人归附了耿京。他为耿京出谋划策,说在沦陷区起义,一时兴起来的热情很容易就消退了,真正要光复国土,就要与朝廷取得联系。耿京认为他说的话是对的,于是就命辛弃疾带一批人南渡,到了建康,即今日的南京。那时在建康巡幸的宋高宗召见了他,授予他们这些北方起义的人以官职,希望两边能够联合。而当辛弃疾从南方北归,听耿京被害的消息,就带领了一批人马冲入金营,活捉奸细张安国,连夜押到建康斩首。他相信,到南方之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去,我的故乡一定会光复。
  辛弃疾在南宋四十多年,有二十几年是被免官的,放废家居。可是只要一旦被起用,他总是要有所作为的。他到南宋之初,曾经知滁州,此地十分荒凉贫瘠。辛到后减免赋税,号召商贾,修养生息,不过一年的工夫,滁州就整个改观了。他又做过江西提点刑狱,安抚使,湖南安抚使。他的志意是收复失地,无论到哪里,想的都是备战,反攻。来到湖南后,组织了“飞虎军”,并花了不少钱盖军营。有人密告他用钱太浪费了,皇帝就下金牌诏令他停止训练。辛弃疾把金牌藏起来,此时军营即将完工,只是缺瓦,于是他下令所辖居民都要从自己的家里揭下两片瓦交来。他对皇帝汇报说你的金牌收到了,我的飞虎营已盖好了。还有一次江西大饥荒,辛弃疾把公家的钱拿出来到各地购买粮食,救济灾民。而且他说如果有人囤积粮食,搞投机倒把,我就斩。当他分配买回来的粮食时,信州太守说:我们也有饥荒,你们是否能分一部分给我们。很多人都反对,辛弃疾却说:他们也是百姓,我们吃饱了能眼看他们饿死吗?于是就分了十分之三的粮食给信州人民。可是不久后有人弹劾辛弃疾“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于是他被罢免了。
  十年以后,他第一次被起用,曾做过福建安抚使。辛弃疾来到福建一看,说福建是前枕大海,没有海防是危险的。于是马上筹备海防,修建了“备安库”,还要造铠甲一万副。他这么一干,人家弹劾上去说他“残酷贪饕”。他第三次被起用之时,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曾知镇江府。镇江是长江南北与敌人交界的前线,他来到前线,马上搜集了许多钱财,为军士置备盔甲军装。而且他有很好的谋略,花重金派间谍到北方金人那里探听虚实。这样,他又被弹劾“奸赃狼藉”而免职。等再被起用时,已经年老多病,给他官职都推辞了,六七十岁时“壮志未酬”而死去了。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是他当年在建康做通判时写的一首词。他的一片收复故国的志意,在落日的高楼上,在失去同伴孤独的鸿雁的叫声里,得不到共鸣和重视。辛弃疾是山东人,只要一日不能回到故乡,便只能是“江南游子”。千军万马中曾把奸细张安国捉来,他是真的有本领。吴钩是指他的宝刀宝剑。有这样的本领而不能去杀敌,压抑在胸中的满腔愤慨,把“栏杆拍遍”。“无人会”,无人懂得我的心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有一个典故。西晋人张翰字季鹰,他本是南方人,在洛阳为官,他怀念江南莼羹鲈鱼,就辞官回故乡了。现在我也怀念家乡,可是多少个秋天过去了,我的故乡沦陷在敌人手里,我在官场上不得意,也想辞官不做,可是我回到哪个老家去?
  他又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又是另外一个典故。刘郎指的是刘备。一天刘备与许汜谈论天下英雄豪杰,论及陈登。许汜就批评陈登没有礼法。刘备问:何以见得呢?许汜说:有一次我去拜访陈登,坐了半天,他不跟我讲话,我留在他家住宿,陈登是自上大床卧,令客卧下床。刘备就说了:方今天下大乱,有理想的人都是关心国家大事的,而你这人只为自己打算,“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刘备做主人,我就上百尺楼头去卧,而卧君于地。这表示刘备看不起像许汜这种自私自利的人。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回故乡,只好留在南方“求田问舍”,真是自觉可耻。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岁月不待人,一个英雄豪杰二十几岁就出入敌营,活捉汉奸,可惜流年似水,我的豪情壮志和英勇有为的青壮年时代,转眼就过去了。我所遭到的都是谗毁,打击,志意一直无法实现。树在风雨中也会凋零,不用说我们有感情的人更经不起这样的挫折。“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中国有一个传统,许多英雄在事功上不能完成理想,就希望有一个红颜知己。可是辛弃疾却说,我从哪里找到一位红颜知己,拿着红色手巾,为我擦干英雄的眼泪?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南剑,宋时称南剑州,今之福建南平县附近。南剑双溪楼,楼前有剑潭,剑溪。《晋书.张华传》记载:西晋人张华晚上常常看天上的星象,看斗宿和牛宿之间有一道光芒,可为什么会有这道光芒呢?当时还有一个叫雷焕的人,对星象很有研究,于是张华问他这光芒是什么意思,雷焕说是宝剑之气上冲于天。他认为这剑气是从丰城监狱里发出来的,于是“掘狱屋基”,果然挖出一对宝剑,并将其中一把给了张华,自己留下一把。后来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张华死于战乱,他的宝剑不知去向。雷焕的剑死后传给他儿子。一天他儿子佩带这把宝剑经过剑溪,宝剑自动跃入溪水中。他让会水的人下水去找,下水的人上岸报告说:“我们看不到宝剑,只见两条龙在游泳,须臾之间,风浪大作,剑和龙都不见了。”从此这两把宝剑都没有了。
  辛弃疾的词喜欢用典故,是因为他读书多,而且对所读的书都有真切的感受。词的一开头:“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这真是写得好。他不是直白地说我要收复失地,而是十分妙地用了大自然的景象为喻托。他想的是西北沦陷的国土,我们不应该收复吗?不应该扫除敌人吗?“倚天万里须长剑”,要有万里长的宝剑,把西北浮云扫除,把北方的国土收复。“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这里是龙泉,太阿两把宝剑落水的地方,人们传说到晚间还有宝剑的光芒上冲于天。辛弃疾这一句是把一句话断开来说的。“人言此地”,这个句子没有完成,“夜深长见”,也没有完成,到“牛斗光焰”才完成。这就使他的词增加了一份力量,读者没办法停下来。他的文气,他的语气是连贯下来的。内心的沉重和郁结都借这种气势表现出来了。
  宝剑难消的剑气正是辛弃疾难消的收复失地的壮志。可是宝剑出现了吗?西北的浮云扫除了吗?没有!这天晚上他见到的是什么?“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底下的潭水这么寒冷,没有回答;天上的星辰这么寒冷,也没有回答,我就是处在这样阻隔,冷漠的景色中。但辛弃疾是一位英雄豪杰,那宝剑不是没了吗?我要找一找,非要找到不可,“待燃犀下看”。《晋书.温峤传》中记载:有一次温峤经过牛渚矶,听人说水下有精怪。他叫人燃犀下看,因为普通的灯火蜡烛一遇水就灭,传说用犀牛角燃着在水中就不熄灭,火光一照,见水中有稀奇古怪的东西在游泳。他表面说是去找宝剑,实则是写不肯放弃他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我刚靠近栏杆往水中一看,就怕,怕什么?怕我真的把犀角点燃,进入水中,会引起水族的震怒,会刮起狂风,响起大雷,鱼龙惨变。我要收复失地,可是满朝那些偏安的人,不愿意放弃他们富贵享乐的生活,所以,只要辛弃疾一有作为,他们马上弹劾,立即罢免。上半阕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两种力量的激荡盘旋。“倚天长剑”是他的奋发,“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是外界的压抑,“待燃犀下看”是他不肯罢休,“风雷怒,鱼龙惨”是外在的迫害。
  “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写的是现实景物。汇合的水,从双溪楼下流过,波涛汹涌,遇到高峡的约束,只好又马上收回来。“过危楼、欲飞还敛”,他要奋飞,但总是遭到压抑,这里有多少挣扎和痛苦,是借用自然景物来表达的。“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三国时陈登,号元龙。现在辛弃疾反用典故,说纵然是青壮年时期有扶世济民之志的陈元龙,如今老了,也不妨过几天高卧的生活,夏日有一壶冷饮,一领凉席。“高卧”本是陈看不起求田问舍的许汜,辛弃疾是说我现在已经这把年纪了,是不是也应该不再管天下事,过两天舒服日子就是了。“千古兴亡”,三国过去了,晋朝过去了,许多朝代都过去了,南宋将来的命运如何?北宋的国土是否能收复?这么多的感慨在他的心中思念。“百年悲笑”,人生一世不过百年,我辛弃疾有多少悲哀和欢笑。“壮岁旌旗拥万夫”,而如今落到什么下场?“千古兴亡”的感慨,我个人“百年悲笑”的感慨,就在我登上双溪楼的时候,一时都涌现在我的胸中。
  这首词,他经过的压抑和挫折,一切都没有直接说出来。我的话都不用说了,古人的兴亡不用说了,个人的悲笑也不用说了。眼前的景物是什么?他说我从楼上向外一望,“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什么人在沙岸边卸下了帆,在日暮的斜阳之中,把船缆系在柱子上了。南宋初年还有一些人提出“主战”,“反攻”,现在连这样的人都没有了,把前进的船帆卸了下来,在斜阳中把船系上,再也不走了。“斜阳”,代表一个国家的衰败和没落。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每年春来春去,匆匆就走了,花开之后,有风雨,一次风雨,花就零落一些。已经是开了一半的残花,还能经得起几次风吹雨打?“更能消、几番风雨”,真是多情。好不容易盼来了今年的春天,可是“匆匆春又归去”,今年的春天也断送了。辛弃疾所有词的本质都是写他对故国不能忘怀的感情,词中的“风雨”不止是对花的“风雨”。一般人写对春天的哀悼,是等花谢了才哀悼。真正爱花的人,是在花还没有开之前,就已经惜花了。花开放得早,也零落得早,“惜春长怕花开早”。接着他说“何况落红无数”,我连花开早都预先哀悼了,何况今天是满地的残花狼藉。我希望春天能为我暂时留住,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实现我的理想,“春且住”。下一句“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是一语双关。一个意思是指春天归去。第二个意思我们可以联想到《楚辞》上“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游兮不归”的句子,说一个人走了,第二年的春天回来了,芳草长得那么茂盛,远行的人没有回来。他是北方来的游子,要回到故乡,可是故乡沦陷了;要收复故乡,可是理想还没达成,回到哪里去?“见说道,天涯芳草”就“无归路”。我没有回去的路,我内心的忧怨向谁去诉说?“怨春不语”,我怨春,春天没有回答。谁回答我?我看见的是什么?是“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柳花零落了,只有画檐的蛛网在那里尽日地想把飞扬的柳絮挽留在自己的网中。蜘蛛多么殷勤,多么多情,我辛弃疾何尝不是如此呢?我想留住春天,是由于我不忍心看到花的零落,不忍心看到南宋王朝这样沉迷,这样腐败,我多么想把它挽救过来。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长门”之典,出于汉朝。汉武帝小时,他姑母有一个女儿叫阿娇。一天他姑母就和他开玩笑说:等你长大了,就把阿娇嫁给你好不好?汉武帝说,如果阿娇嫁我,我当以“金屋藏之”。后来阿娇果然做了皇后。可是后宫佳丽三千,皇帝转眼间就宠爱别的女子,把当年要金屋藏之的阿娇冷落了,让她住在不能蒙受宠幸的长门宫。陈皇后就请当时颇有文学才能的司马相如为她写一篇赋(《长门赋》),希望以此打动皇帝。辛弃疾引用这个典故,意思是说,我也希望有一位像司马相如一样的人,在皇帝面前替我说几句话,感动朝廷,任用我,让我能够实践收复祖国失地理想。可是“准拟佳期又误”,我美好的期望又一次落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蛾眉曾有人妒”。“蛾眉”出自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屈原说那些女子嫉恨我,谗毁我,就是因为我比她们美丽。“蛾眉”借指自己才干,品德的美好。辛弃疾的时代也一样,天下凡庸的人总是嫉恨有才能的人。“千金纵买相如赋”就算我用千金求得像相如这样的人为我写一篇《长门赋》来感动皇帝,可是“脉脉此情谁诉?”我这份感情向谁去诉说?“脉脉”是多情的样子,那情思像水一样要流出来的是“脉脉”。
  在第二首《水龙吟》中他也写了这种感情,他说此地有两把宝剑,可以扫除西北浮云,我要点燃犀牛角下去寻找。我要挣扎,希望“千金”能够买得“相如赋”,实现我的理想。可是“风雷怒,鱼龙惨”,象征着迫害。你们不是得意吗?不是猜忌吗?“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皇帝也不一定真的就是爱美女,如果杨玉环天天给唐明皇进忠告,说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那样唐玄宗可能不喜欢她了。在仕宦中,在上位的人一般喜欢下边的人听话,逢迎。辛弃疾对那些小人说: “君莫舞”,你们不要那么得意,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都化为尘土了吗?而且都不得善终的。政党的风波,政海的波澜,总是有反复的,说不定哪一天你们也会倒下去的。但我关心的是在你们这种作威作福之中,我们的国家怎么样了。我所感慨的是一段说不出的哀愁,是那“闲愁”。无法断绝的闲愁才是最苦的,为什么?他说“休去倚危栏”,不要靠着那高楼危险的栏杆向外看,因为你所看见的,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三首辛词的外表都不同。第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得比较直接。第二首《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是两种力量冲击回旋,说得比较含蓄。第三首说得更加含蓄了,用美女伤春,寂寞哀伤来表现。辛弃疾的豪放不单是写两句空洞的口号,他是真的用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生活实践他的诗篇的,这正表现了他感情的深挚。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吴文英

  周济《宋四家词选》说:“梦窗立意高,取径远,皆非余子所及。”我个人以为吴词不是姜白石所能赶上的。张炎《词源》贬吴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这是张炎的偏见。他又说吴词“质实”,“质实”的结果是凝滯。可我以为吴词能从质实之中跳出来,他的空灵是在高处的变化。周济还说他能“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穠挚”。他一方面有南宋的安排勾勒,时间与空间错综的跳接;另一方面又保存了北宋强大的感发力量。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成就。吴晚年是亲眼见到南宋逐渐消亡的。从他词里可以看出感慨故国残山剩水的亡国之音。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三千年事残鸦外”。从吴文英所生的时代推回到夏禹王的时代,已经有三千年之久了。多么远的往事啊!“残鸦外”三个字,用空间的苍茫表现时间的历史的苍茫。“残鸦外”是说鸟的消失,“外”字表现远。三千年事,残鸦是消逝了,而万古的消沉更在残鸦的影外。“无言倦凭秋树”。在他的时代,距离南宋的败亡已是不久了,他觉得满心的悲慨,感到这么疲倦。这个“倦”,一方面是登上禹陵身体上的疲倦,一方面是心灵感到疲倦,即他觉得对于国家没有办法挽回这种局面。 “秋树”是秋天凋零的树木,也正如南宋衰亡的国势。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千年万世,禹王开凿治水的功业,流到今天。人世间经过多少次的盛衰,山川都变了,你从哪里认识夏禹王的功业?什么是“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呢?“萍”,吴文英当年写的是不被人认识的“蓱”。这就是人们讥讽他用字晦涩的缘故。可是你要知道写诗要浅白或晦涩,是在于你要传达什么样的感发,这才是最重要的。吴文英要传达的是什么?会稽禹陵的旁边是禹庙,南宋时庙里边有一个木屋梁。相传南北朝时建庙,有一天大风雨冲下一段最好的楠木,就用它做了屋梁。传说每当有风雨的时候,这个屋梁就变成一条龙,跳到会稽镜湖与湖里的一条真龙相斗。斗完后它还飞回来变成梁,梁上带来很多水草。吴文英所要表现的是禹王的英灵不泯。他说“幽云怪雨”,一个真正的像禹王这样的英灵,死后在庙里边自然留有一些神迹。“翠萍湿空梁”,它变成龙跟镜湖的龙打斗,回来带的萍草还是湿的。为什么么?因为这个梁曾经“夜深飞去”。你如果不知道这个故事和他用字的险怪,句法的倒装,就会说吴文英的词不通。其实不是他不通,而是我们不懂。
  不仅如此,禹陵不远地方有一座山叫宛委山,别名石匮山。这里有两个传说:一个说这是禹王藏书的地方;还有就是这里曾经发现了金简玉字的天书。吴文英说我今天来到这里,不见藏书,只见“雁起青天”。远方有一行鸿雁飞起来了,排成一个“人”字,或者“一” 字。雁所写的那几行字,“数行书似旧藏处”,让我们想像那边的山头上,是果然有古代的藏书之所的。
  他还有时间,空间的跳接。“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这是回到家里,在西窗之下,我们寂寞地坐在一起。他跟冯深居是老朋友,故人相见应该是很欢喜的事情,可是吴文英所写的是一种复杂的感情,因为他们白天凭吊了禹陵,而他们所生的时代是南宋衰亡的时代,所以他们带着这种寂寥的心情在西窗下久坐。想到我们这些老朋友,“悭” 是短少的意思,“会遇”是说我们见面,我们的见面是如此之少,很难得相见,今天见面就“同剪灯语”,一同剪灯谈话。剪灯相对语,有一种亲切的情意。
  谈话就谈话好了,他又跳出来“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上面长满苔藓的那个残余的碑。碑有可能是那里果然有碑;还有就是禹陵那里有一个窆石,相传是埋葬禹王时,把他的棺材縋下去的一块大石头。“零圭断璧”,相传是当地人在禹庙地里发掘出来的。圭、璧都是古代表示礼节、祭祀用的玉器。他们的谈话,有千年古史的兴亡,也有他们生平经历的悲欢离合。“积藓残碑,零圭断璧”,是他们白天看到的古物,也是他们的生平。他们就“重拂人间尘土”,把几十年的尘土擦掉,重新温习往事。他是把个人经历跟千年的古史打成了一片。
  “霜红罢舞”,周济说吴词可以“腾天潜渊”,高远的地方是果然高远,幽深曲折的地方是果然幽深曲折。“霜红”回到了他开头的“秋树”。秋树经过霜,树叶变红了,红叶飘舞地落下来,等掉光的那一天,它就不舞了。这是自其变者而观之,树叶有凋零,人间有寒暑。可是下面的“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二句,写的却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景象。满山青青的山色是不变的,早晨的雾霭,晚上的烟岚是变的也是不变的。“岸锁春船”,春天是怎么出来的,是从“雾朝烟暮”之中出来的,朝朝暮暮,雾霭烟岚。春天来了怎么样,在嘉泰的会稽县志上记载每年春天三月初相传是禹王的生日,当地人都用一年积存的钱财来庆祝。有的人是陆路来的,有的是坐船来的。“画旗喧赛鼓”,五彩缤纷赛会的旗帜,配合着祭神的赛鼓。每个村庄组织一队表演,看哪一队的表演最好,所以叫赛会。吴文英把“喧”字结合在画旗跟赛鼓之间了,一方面写鼓的喧哗,一方面写旗在风中的招展。那么他的感慨呢?
  周济评吴词:“意思甚感慨,而寄情闲散,使人不易测其中所有”。他可以包含很深的感慨,而写的却只是外面的景物,感慨都是在言外传达的。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
  灵岩就是苏州的灵岩山,山上最有名的建筑是馆娃宫,这是吴王为西施所建的宫殿。“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是说你一望灵岩山,就会看到渺茫的天空,一片烟霭的笼罩,四望这么广远。“是何年”,是哪一年,“青天坠长星”,从那高远的青天之上,坠下来一个流星。他说灵岩山是流星的陨石化成的。“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这是大自然,有了流星,有了山和草木,然后就有了人世。有了这吴越的兴亡,于是就有了美丽的西施,就有了吴王给她盖的馆娃宫。“残霸”的宫城,他盖了宫不久,吴国就灭亡了。
  周济说吴文英是“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残霸”放在“宫城”之上写出了宇宙,人类,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沧桑。现在剩下的是什么?是“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相传馆娃宫附近有一条小溪叫箭径(一作箭泾),说当我今天来到灵岩山游馆娃宫经过叫箭径的小溪,我所感觉到的是“酸风射眼”。他不是用思力,而是用锐感来修辞。风无所谓酸,但人的感觉有相通之处,所以你会感觉到风吹过来,眼睛有一种被风吹刺伤的感觉。而且吴文英的感觉是有出处的。唐朝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说汉武帝求仙,在宫中铸了一个铜人像,手捧铜盘接天上的露水拌药吃,据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汉朝灭亡后,曹魏就把这个金铜仙人给推倒了。李贺说它被移走的时候是“东关酸风射眸子”,铜人怀念汉朝,就“忆君清泪如铅水”。“酸风”有感慨兴亡之意。
  “腻水染花腥”出自杜牧《阿房宫赋》。秦朝有阿房宫,宫中住的都是美女,每天早晨这些美女一洗脸是“渭流涨腻”,渭水飘起一层油来。为什么呢?是“弃脂水也”。而且这水溅到两边的花草上,花发出的气味,他不说香,而说腥。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草木本有一种草腥气;还有是暗示经历了战乱兴亡,结合了吴王盛衰,败亡的悲慨。“时靸双鸳响”,“靸”是拖鞋。馆娃宫里面有一条长廊,叫“响靸廊”。这里的木板都是空的,西施穿着步屧在上面一走,就发出声音。他说我今天经过馆娃宫,仿佛时时地听到有拖着鞋走过的声响,好像西施穿着双鸳鞋走在当年“响靸廊”上的声音。是西施吗?不是,是“廊叶秋声”,是长廊上枯枝败叶随风卷扫的声音。
  下阕“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是说当年吴国灭亡就因为吴王沉醉在歌舞宴乐之中,不重视国家的政治。词中的“倦客”指当时越国辅佐越王灭吴的大夫范蠡,他在灭吴以后就辞了官职,泛舟游于五湖。范蠡能够帮助越王打败吴王,但他也能洁身自退,保全自己。这里吴文英所感慨的,是说现在还有这样一个清醒的,有谋划的,能够为国家深谋远虑的人吗?有,可是没人用。
  “问苍天无语”,他说我问苍天为什么有这些变化,为什么有盛衰,为什么吴王这样地沉醉?可是苍天无语。我一个词人连科第功名都没有,是“华发奈山青”。我的头发已经都花白了,对着那美丽的江山,无可奈何。这是非常深刻的感慨。他能为南宋做些什么?吴文英是感慨的时候写得很高远,使人不觉,所以他后边的感慨也写不下去,反而再跳出来写风景,说“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我在灵岩山上四面一望,底下的水,里面有倒映的天空。站在栏杆高处,向远处一望,所见的是乱鸦斜日。“连呼酒”,我只好用酒来消愁,“上琴台去”,我要上到最高的琴台上去。往下一望,是“秋与云平”,大地上的一片秋色,一直接到天上的白云。写衰亡的悲慨,写的却是那秋色直接到天边,表现了高远的境界。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姜夔  
  姜夔是得到过很多人赞美的。张炎在《词源》中说:“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还有人说他的短处,词学批评家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姜白石清劲知音,亦未免有生硬处。”这是因为姜夔早年学过江西诗派作诗,有所谓“脱胎换骨”,把别人说的话,变一个方法说出来,让它新奇,不庸俗,不平凡,他也用这种方法来写词。姜白石词的好处在于他的不庸俗,只是他有心要出奇制胜的意思太多了,直接的感发的生命反而受了损伤。我在南京大学讲课,有些同学问我:“老师你讲课用中国传统的理论还是用西方的理论?”我告诉他们:“你先不要存有这一点成见,要好好去学习,深深地沉潜到中国的传统里边,而且一定要有所得,得到你自己的受用,这才可以。对西方也是如此,你真的能够有所得了,不要先存心说我要用西方还是东方,自然而然说你自己的感受体会。你若先存了一个见解,说现在我可是得用点新学说了,我现在说出的话一定要与众不同,一有此心,便要落到第二乘,一定是第二流,一定是第二等。人惟有真诚,这才是最重要的。”
  白石的词当然是写得很好的,其中也有对政治,对国家的关怀。他的一首比较流行的词上半片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慢》)宋高宗建炎初年,金人一度占领扬州,焚杀掳掠,扬州经过战争变得十分荒凉。除此以外,在他的词里表现得更多更鲜明更强烈的是他的一段爱情往事。姜白石早岁孤贫,平生没有仕宦的踪迹可寻。但他洁身自好,以诗文词采得到诗人萧德藻的欣赏。萧德藻把侄女嫁给他,为他安排一个安居地。还介绍他认识杨万里,由杨万里认识了范成大,然后又跟张镃,张鑑两位词人来往,而当这些人相继死去后,他贫困得无以为生。
  姜夔二十几岁在合肥遇到一位女子,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一直没有忘记。就在他马上要去结婚的路途上,他写的还是怀念这个女子的词。对国事的悲慨和对过去爱情的怀念,是他词里主要的两种感情。要掌握了这两种感情,才能懂他的词,否则便不知所云了。先看他的四首《鹧鸪天》,都是在正月十五前后写的。因为他跟合肥女子最后的分别是在灯节前后,分开后多少年他都不能忘怀这一份感情。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因为那个女子住在合肥,他对她的相思就像肥水的东流,永远不断。“当初不合种相思”,“不合”就是不该,说他当初不应留下这段爱情。为什么叫“种相思”呢?南国有一种植物叫红豆,也叫相思子,是鲜红的颜色,而且完全是人心的形状。种下一颗相思,生根在那里,永远存在。词题是“元夕有所梦”。他正月十五做了一个梦,梦见了那个女子。他说如果一个人只有一张画像在,已经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了。而梦中的见面比图画更可悲,因为图画还可以长久地悬挂在那里,可是梦呢?转眼就消失了。在魂梦之中,鸟声把我的梦给惊醒了。“春未绿,鬓先丝”,正月十五春天还没有来,草木还没有绿,我的两鬓已有了像丝线一样的白发。我和这女子刚分别的时候,有强烈悲哀的感情,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激动的感情都被消磨了,人间是“别久”就“不成悲”。然而悲哀是更深,更久远了。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谁想到,每年点着红色莲花灯的元宵节的时候,我在怀念她,我相信她必然也怀念我,“两处沉吟”。“沉吟”,是怀想,是沉思吟想,当你寂寞,你就沉思,有时人在集中精神想的时候,就不知不觉地念念有词,这是一种很深切的怀想。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花满市,月侵衣”,装点元宵的花彩满街都是;十一的月亮也相当亮了,照在我的衣服上,浸透了我的衣服。“少年情事老来悲”,我少年时的爱情往事,留给我的是老年这样的悲哀。“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早春正月还有浅浅的春寒,我看了别的游人,那些少年男女,他们歌舞欢笑的游赏,我一个人孤独寂寞地回来了。这是正月十一的晚上,等到十五那天晚上他没有出去,他写了: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鹧鸪天》元夕不出
  “而今正是欢游夕”,我“却怕春寒自掩扉”,今天晚上是那些少年男女欢笑游乐的时候,我已经衰老了,害怕春天的寒冷,所以关起门来没有出去。推说是寒冷,他十一就出去了岂不寒冷?他是不愿意看到别人男女相爱的欢乐的对比。帘子垂下来,月亮低低地斜照过来,旧日的一段感情只留在歌词的记载中。等街上的人都把自己的莲花灯带回去了,街灯暗淡下来,三更天以后,我躺在床上听见隔壁的女孩子欢乐地回家了。他没有去逛花灯,当天晚上做了一个梦,他说我“当初不合种相思”。
等到正月十六晚上,他又出去了,他说:
  辇路珠帘两行垂,千枝银烛舞僛僛。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欢正好,夜何其?明朝春过小桃枝。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
           ----《鹧鸪天》十六夜出
  两边的珠帘垂下来,蜡烛的光焰飞舞。一样的春风,一样的元宵节日,还是这么清楚地记得跟那个女子在一起游赏的情景。东风历历,在一个红楼之下,有谁知道我就像当年的杜牧一样。往事像三生以前一样了,而我却不能忘怀。明天,春天会把桃花的花枝染成红色,游人都散去了,敲锣打鼓的声音也渐渐远去了,只有天上的月亮知道我感情的寂寞。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暗香》
  《暗香》,《疏影》是姜白石自创的曲调,这两首词是咏梅的,得名于北宋诗人林和靖两句有名的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辛亥之冬”,辛亥这一年是南宋光宗的绍熙二年,即1191年。当时姜夔大概四十上下。“石湖”就是诗人范成大。姜夔在这些风雅富贵的达官显宦之中做门客。大家对他也很敬重,因为白石相貌清奇,诗词,音乐,书法都好。范石湖让他写新的曲调,于是他就“作此两曲”。石湖拿着不断地欣赏,使家妓学习演唱他的歌曲。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今天晚上的月亮像当年一样美,我算一算这样美丽的月亮曾经多少次照见我在梅花树边吹起笛子。“唤起玉人”,我叫唤那如玉的美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不怕外边的寒冷,为我折下一枝梅花来。“何逊而今渐老”,何逊是南北朝时候的人,写过一首《早梅》诗。此处白石是说,我现在老了,当年浪漫风流的事,跟我所爱的人赏梅花吹玉笛时写词的才情没有了。“但怪得”,因为我的感情跟当年不一样了,我所爱的人也不在这里了,所以我就怪梅花。“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那竹外开得稀疏的梅花,在我这样孤独寂寞的时候,把它那种寒冷凄凉的香气,吹到我的坐席上面。 
  “江国,正寂寂”,隔着江水,怀念远方的人,“寂寂”,没有消息,没有踪迹。“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要折一枝梅花寄给我所爱的女子,我就叹息了,因为相隔 “路遥”,只有徒然的怀念。半夜下雪,满树的梅花上都是白雪。“翠尊易泣”,每当我在梅花前饮酒的时候,一端起翠绿的酒杯,就很容易地流下泪来。“红萼无言耿相忆”,红色的花瓣寂寞无言,引起我心里永远不能熄灭的相忆怀念的感情。“长记曾携手处”,我永远记得我们携手同游的地点。“千树压,西湖寒碧”,在西湖的旁边有多少的梅花树,我们当年有多少欢乐,现在只剩下忆念了。“又片片吹尽也”,今年的梅花又一片片地吹落了。“几时见得?”,我所怀念的那个女子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呢?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疏影》
  一般人赞美姜夔的词,说他是“清空”的。“清空”是什么呢?是要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苔枝缀玉”,写得真是好。有一种梅叫苔梅,它的枝干上都长着绿色青苔,青苔的美丽就好像是翠玉的颜色。梅花树上有一对翠色的鸟,是“翠禽小小,枝上同宿”。这句词有一个典故,隋代赵师雄曾于天寒日暮中与一美人相遇欢饮,有一绿衣童子歌舞助兴。师雄醉卧至破晓,起视梅花树上有翠羽刺嘈相顾,盖美人即梅花所化,绿衣童子则翠禽所化也。这不必是完全写实,而是写他怀念的往事,一段爱情故事。“客里相逢”,他现在是住在范成大家里,又看到梅花了。在一个篱笆的墙角,黄昏的时候,“无言自倚修竹”。他用了杜诗《佳人》的典故,“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说一个女子在战乱中父母都死了,丈夫另结新欢,把她遗弃了。在寒冷的日暮,她穿着一件翠色的衣服,衣袖是那样单薄。一般翠色是代表寂寞寒冷的。词人心里的梅花树,就像诗里的女子,寂寞孤独地靠在竹子旁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他仍然不是写直接的感发,而是思索有关梅花的事典。他联想到了唐朝王建写的《塞上咏梅》:“天山路边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江南的梅花,流落到北方黄沙黄云的地带了,美丽的昭君,流落到北方的胡地了。后来的人说这首词是慨叹随徽钦二宗被俘虏北去的那些后妃,这不是不可能的。但事实上白石只是在用一个典故。昭君是汉地的女子,她应该不习惯北方胡沙这么远的地方。她心中应该永远地怀念江南江北的大好河山。现在姜夔看见的是江南的梅花,所以他说沦落到北方的那个昭君,是梅花象征的那个昭君回到江南来了。“想佩环、月夜归来”,想这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浑身戴着环佩的装饰,在半夜的时候魂魄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变成了今天我在这里看到的梅花树。它显得这样的幽雅和孤独。“佩环夜月归来”用的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中一首怀念昭君的诗“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他说当权的人就知道看看画本,把谁画得好就选择谁,所以有才的最美的女子昭君因为没有贿赂画工就流落到胡地。这是千古怀才不遇之人的悲剧,是坚持不走后门之人的悲剧。现在姜夔用这两句诗只是写一个美女。他是说天山的梅花应该常常怀念它的故乡江南江北,所以魂魄就装饰着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了。这是借用昭君的故事暗喻梅花的美丽。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梅花应该还记得在深宫之中的往事。是什么往事呢?“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南北朝的寿阳公主有一天睡在梅花树下的时候,有一朵梅花落在她的前额上,留下了花印,怎么洗都洗不去了。“蛾绿”就是青绿色的蛾眉。“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是说你应该爱惜花,不要像春风那样不懂珍爱花朵。春风不管美丽的花,花就零落了。怎样爱惜?“早与安排金屋”。从表面看来他是写爱惜花,但他也可能是说当年我所爱的合肥女子,居然没有得到她,现在后悔我当时没有把她保存下来。就“还教一片随波去”,于是落花就随水流去了。“又却怨玉龙哀曲”,等到花落了,我们听到“落梅花”的曲子,就满心的哀怨,等到花都落完了,“等恁时”,等那时,你“重觅幽香”,再想找芬芳幽香的梅花,哪里去了?“已入小窗横幅”,只剩下画幅上画的梅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4:26 , Processed in 0.14621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