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装·正装·休闲装——一次教研活动的随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8 14:5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装·正装·休闲装
——一次教研活动的随想
安徽巢湖市柘皋中学 唐金龙 238062
参加一个区域的教研活动,主题是“古典诗歌选修专题研讨”首先是听两位老师的示范课,然后是座谈。在座谈中,我提出了我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服饰为例来谈,这样也许生动一点。
一、时装
时装是T台上的华丽表演,时装给人的感觉是唯美,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穿着走上大街的。这就是时装与服装的本质区别。就属性而言,时装的内涵是引领性,代表着时尚前沿元素,是一切服装设计的风向标。时装的价值不在时装本身,而在于它的引领。
在这样的语境下来看示范课。许多老师认为,示范课太花哨,不实用,自己的课堂根本用不上。其实不是这样的。就我听的两节示范课来说,切入点巧妙,内容取舍得当,多媒体运用恰到好处。这些家常课不会这样上,这也是事实,但示范课中的理念、方式、程序以及对现实社会生活的适度外延,都能给我们足够的借鉴,哪怕是借鉴一点,也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完善我们的课堂格局的。这又何尝不可呢?
二、正装
就服装样式,正装代表着严肃、规则、评价、反馈、考核等等的要素。某些特种行业的职业着装,甚至包括学生的校服,都可以纳入此框架下来表述。
相对于选修课程的必修课程,就如同服装参照下的正装。课程标准的有效性,反馈考核的功能性都必须有落点。
正装的守正法则是应该充分考虑的。正装不随便跟着感觉走,规范的格式就代表着品质与内在涵养,甚至是威严与法度。必修课程亦然,国家意志的体现,主流价值观的渗透,社会风潮的指向,都需要在必修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
必修内容的考核是刚性的,它是某种认知的量化底线,也是选拔功能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一门课程的存在价值就没有了,更不要谈什么标准了。而就标准而言,中国传统文学浩如烟海,而且见仁见智,没有标准那就肯定没有方圆。说到底,杂乱的标准,越是开放放反而越会走向铺花的歧路。
三、休闲装
相对于正装,休闲装的最大特征表现在随意,就个性彰显来说,最大化的外现就是休闲风格了。就服饰而言,如果没有悠闲系列,那么服饰必须是灰色的,没有生命的。
这会儿说到正题了,就是古典诗歌的选修课程该如何处理。
第一,要考虑到序列
必修也罢,选修也好,那是有序列层次的。中国古典诗歌,也是整个古典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如同休闲装的季节特征一样,有T恤衫,也有羽绒服,有短袖也有长袖。
作为选修课程,教师有更大的处理权,新课程赋予教师的空间,就是让教师有自由处理教材的权利。那么,教师在教授古典诗歌选修课程时,就可以区别于必修而灵活机动。
要我说,让学生喜欢这个序列是重中之重,有兴趣才会有内驱力,这是衡量效果的终极要素。就汉语表达来说,是世界各大语种中最低碳最环保的表达载体。在联合国法定语言的文本中,汉语文本最节约。对汉语本身也是,古典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变得长了多了,在一定程度上,表达意蕴反而降低了。
当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第一次邂逅的时候,就产生了诗。在这个层面上说,古典诗歌的简约之美、意蕴之美是巨大的宝藏,有待我们挖掘。
就古典诗歌本身序列来说,无论以意逆志、缘景明情、因声求气,都是有特定指向的。
第二,要考虑到教师的个性化特征
既然是休闲风格的随意,就可以充分考虑教师自身的优势。犹如服装设计师,是对哪个系列的服饰有优势就开发那个系列的产品一样。李白、屈原的浪漫,李清照、纳兰性德的唯美,王维、孟浩然的自然,李贺、阮籍的怪异,苏轼、陆游的愤青,教师要有取舍。对哪个风格有把握,就可以集中火力,冲锋陷阵。如果把握不大,就完全可以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毕竟选修就是选修。
就我个人风格,我喜欢李白,那我在选修中就向学生充分讲透李白,让学生对李白有较深的了解,甚至是可以引导他们将来对李白的深层次研究,这于我就达到目的了。
李白一生五入安徽,他生不是安徽人,而死却是安徽鬼。作为文化名人的李白,晚年投奔当涂县令、族叔李冰阳,依然每日以酒为寄。一天,在江畔饮酒,因醉跳入江中捉月而溺水身亡。这与李白个性非常吻合,李白恃才傲物,漂泊一生,在怀才不遇,百感交集之下,玩月翻船,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李白也知道自己的才华,他想在更大的空间里施展自己的才华。中国官本位不知从什么时候有市场的,姑且不考证了。那时的李白也俗套地认为,只有披个官衫,哪怕只是水红的也好。于是,他也按规则出牌,说白了就是打通关节呗。李白有个好友叫丹丘生,是当时道家名流,而时任皇帝的妹妹,也出家进了道观。于是,李白通过这曲折关系,得以有机会见到当时皇上。
李白的确是有才,皇上也没埋没他,让他进了翰林院。遗憾的是李白在翰林院不是翰林学士,也就是不是公务员系列,而是事业单位编制。他当时只是文学待诏,在翰林院还有音乐待诏,还有绘画待诏。所谓待诏,就是皇上一高兴了,要听音乐就让音乐待诏来,要留影了就让绘画待诏来。相对来说,文学待诏事算少的。所以当时翰林院虽然有李白办公桌,但他去不喜欢坐班,而是常常跑到小酒馆去自顾自喝酒了。
李白的确是天才,哪怕喝的大醉。只要皇上找到他,一盆凉水迎面浇过他头顶,清醒过来的他,依然为皇上做出好诗。
这样的高度,虽千万人仰视,但与李白的标杆差之太远。他要的是官职,而皇上是人尽其才,这样的达成度显然是有距离的。于是,李白拂袖而去了。这就是李白,超然潇洒,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他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粗口,自放于山水之间了。
让学生了解了李白之后,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李白,走进文本,进而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心得感悟。我觉得,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第三,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比如当下流行的韩式服饰,这个季节看到的都是里面的毛衣长过臀紧紧包裹,外面的套衫短至腰上部,下面是紧身裤再配以高统靴。这样的行头,如果是苗条的女孩子自然是合适的,而是要一个胖丫头,也认为别人穿着好看,自己穿着也一定好看,那就有问题了。
对学生选修中国古典诗歌来说,毕竟选文是专家敲定的,共性大于个性。那么,针对自己学生的学情与认知层次,也同样有一个取舍的问题。艰涩的学生兴趣不大的,教师完全可以放胆舍弃。学生不喜欢的不愿意学的,你老师再讲的天花乱坠也是对牛弹琴。
可以先在学生中做个民意调查,弄清学生的需求,然后再结合自身优势,师生共同寻求契合点的最大化。这样的教学才会是相长的。
一旦学生在古典诗歌的氛围里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那就可以独立的去看待一些现象的了。比如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像《东风破》、《青花瓷》,虽时尚却透着浓浓古典气息,让人沉醉其中。
再去发现问题就更有味道了。前几年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歌曲中有一句“轻轻的一个吻,让我思念到如今”,其中一个量词“个”。吻,轻盈纯洁浪漫温馨,而“个”则是硬绑绑的僵死的,如果把“个”换成“朵”,说“轻轻的一朵吻”,那美感与想像都升华了呀。
就古典诗歌的选修课该怎么上,我想说清了时装、正装与休闲装的关系,大概选修与必修的区别也就讲清楚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0:20 , Processed in 0.0677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