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作家温新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2 11:5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散文作家温新阶
http://www.cnhubei.com/200412/ca634546.htm
(2004-12-15 )

初见温新阶,一身简约、大方的衣着,看不出文人的气息。只是,从他朴实的话语中感受到淡淡的书生气,以及对写作的执着,“我是农民的儿子,父母不能选择;我是教师,身份不能自己改变,但我有一枝笔,这是不需要求任何人的,这或许可以给我的人生增加一点亮色。”

从清江山坳坳里走出来的

人物提示:温新阶,男,土家族,大学文化程度,湖北长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中语会会员,现任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长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1983年开始创作,已发表散文、小说近300篇。2002年,散文集《他乡故乡》获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这是少数民族文学的最高奖项。

1993年,他的散文集《小雨中的回忆》获湖北省宜昌市首届屈原文艺创作奖。

1994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日本萨蒂亚斯组织联合举办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人的价值”征文,有近5万名教师参赛,温新阶的散文《豆芽菜》以他所在班级的学生为原型,反映当时学生上学离家较远,吃饭时常常无菜可吃,于是在河边埋下黄豆长豆芽当菜吃的事情,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校园生活,此文获得了征文一等奖。同年2月,温新阶应邀赴日本访问,1995年的1月又赴深圳领奖……

1989年,他加入了湖北省作协,1997年加入了中国作协,工作单位也从乡镇调进了城。相继主编出版了一些专业书籍:《教师下水文评析》,《应用写作二十讲》,《宜昌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语文教学与生活》等,发表业务论文多篇。

现在,他已出版了散文集《小雨中的回忆》、《红磨房》、《他乡故乡》、《昨日的风铃》,小说集《黑巷》,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多家刊物选载。



教书之余始创作 十年磨砺成一剑

温新阶出生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乐园镇,一个普普通通的土家族农民的家庭。幼小时候,他已经开始做农活了,早上要割猪草、晚上要舂米、做晚饭,暑假要采葛叶、寒假要拾梧桐树叶,生活的苦难让他在书海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和快乐:“我觉得自己读中学时有这个爱好,上学时作文成绩不错,虽然那时书很少,我就到处找书看。”东家借完借西家,乡里都知道他爱看书,有书都愿意借给他,看完了书温新阶就试着写写心得、体会,买不起本子,他只好把正面写完再写反面,“看书、写作是我惟一的乐趣,我喜欢写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再给县里发一些稿件。”

1975年,温新阶高中毕业,因其读书时成绩好,他在乡里当了两年民办教师,其后他又上了师范,先后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区乐园镇教了11年书。教书之余,他有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发表在县刊物《清江战歌》的《一副草药》,是他第一个带有文学色彩的故事,也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此后,温新阶一发不可收拾,写作水平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他下定决心要混出个人样来。

讨媳妇的艰难也激发了他的斗志。当时,一些吃商品粮的姑娘一个个把他拒之门外,要命也不愿意嫁给老师,温新阶在寝室里自书了一副条幅“愿效勾践忍辱垢,文不惊人死不休。”他专注于写作,心想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改写命运。“那些日子,除了上课以外,我拼命地写,稿子退了,再寄。”这样坚持了几年,他终于崭露头角,以他和学生为主题的一篇散文《我和三虎》在《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并获得了该报举办的《我和我的学生》征文一等奖,还被收入多种散文选本出版。“我没想到会获奖,获奖不是我的主观追求,只是觉得参赛作品会被编辑看,意外的获奖让我觉得很激动,很兴奋,有一点成功感,更有写作热情和创作的激情。”获奖让温新阶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作品还很幼稚。”



“我的故乡出产散文”

成功和失败总是相辅相成,有了更高的要求,挫折也在磨砺他,“当时,退稿有一抽屉,我觉得有些稿子还有机会,这些退稿能激励我的斗志,我走到哪就把这些退稿带到哪。”温新阶为自己树下了更高的努力方向:“我把出版一本书,加入中国作协、评上高级教师作为了我的人生目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的作品表现的是现实主义的生活,我喜欢沈从文的语言,贾平凹的散文。”温新阶把自己的作品定格在家乡的乡土人情上,要用手中的笔来书写家乡,“我热爱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出产散文。”他的作品大部分以乡土、校园为主,写他熟悉的地方生活,写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现生活的种种矛盾,各种人物的命运。受土家族文化的影响,他的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些民族化、个性化的特点,受“庄子”的影响,他的作品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人对自然的依赖,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

从《我和三虎》开始,温新阶相继在《湖北日报》、《文学报》、《长江文艺》、《芳草》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几百篇散文和小说,其中有20多篇作品在各种竞赛中获奖。

他因此收到全国各地不少读者的来信,大部分读者是发来贺电向他祝贺的,一个北京姑娘还向他发来了求爱信,他认为人间真情是很美好的东西,已经娶妻的他把这封信当作了对自己的激励。

这些成绩他更愿意和妻子一起分享,自1985年结婚以来,他的妻子秦娥就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他。当时,他们在相隔十几公里的两个学校教书,一有时间,秦娥就会守候在他的身边。长期分居两地,秦娥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经常抱着女儿,给女儿讲爸爸的故事,讲他如何从一个农村青年奋斗到现在,讲他吃过怎样的苦,受过怎样的罪,眼神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女儿远离父亲,对父亲的写作一直保持着一种无法理解的淡漠关系,认为父亲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直到女儿也开始写作,开始和温新阶聊天,才不免对带有书呆子气的父亲有了一种深深的理解,毅然发奋考上了北京大学。上学之前,女儿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和我的父亲》来送给他。



笑对人生超越自我

面对取得的成绩,温新阶认为自己只是在文学领域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当我筹备出版第三本散文集时,翻检了我过去所有的作品,我发现那些作品大多是那样单薄、幼稚、缺少分量。而我走上文学这条路,就必须去完成艰难而痛苦的蜕变,以期使创作更具分量。”

他也曾当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锦绣学校的校长,走上了领导岗位的他,觉得今天要去争取领导,明天要去说服群众,到处充满矛盾,他毅然辞去了校长职务。亲戚朋友都说他傻,“这年月,当官总比不当好。”他笑问:“是真的吗?”朋友们不再较劲了,“你这一举动,倒没有农民儿子的特点了。”

温新阶认为业余作者达到一定的高度很难,他对城市生活持排斥的态度,从思想上没有进入城市生活,他的创作来源于他在基层的生活。“我是教育和文学的两栖动物!”他认为自己需要学习理论,系统地读一些书来超越自我,于是,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读书计划。城市的生活多了一些喧嚣,少了一份宁静,始终不变的却是温新阶手中的笔。

现在,他正在搜集资料,想以长阳资坵为背景,写一部长篇小说。他觉得那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鄂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他会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去体验那里的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40 , Processed in 0.09554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