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涩的风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2 23:5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涩的风景
                                                               乔忠延
   
    承蒙薛勇先生的抬爱,发来了《华夏散文》三、四、五期的文章。那几日紧着为电视台搞讲座,我还是挤时间通读了一遍。多年来已形成了一种习惯,读文章就像是出去旅游,只要打开书卷,便走进了风光里头。也许是写散文的缘故,光顾散文这风景区相对的就多了些。多了,就熟了,山呀水呀树呀石呀花呀草呀都不陌生,甚而就连操持管护这风景的主人也有点脸熟。这一回却有点儿意外,看到的是生涩的风景。
    我这么说,是不是在贬损《华夏散文》?
    且慢,绝无此意。生涩,用于人的学习、工作,或许有些贬损的意思,然而用于风景却别有洞天。更何况我这里的生涩是分开生和涩来说的。所谓生,是生面孔多,也有名人、熟人,少了些。除了《名家力作》中两个老外,还看到了林非先生的大作《车声隆隆》,再就是聂尔那充满思辨的文字。这些虽然不在陌生之列,却是万绿“生”中一点红,增添了风景的亮色。有这一点儿也就够了,引人春色何须多?
    可是,大凡刊物的编辑都想攀扯有点名望的人,一来可借助名家提高自己的身价,二来他们的作品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发起稿来好编。一来二去,不少刊物成了名人充斥的天地,也就没了新人崭露头角的机遇。看惯了这熟识的风景,再看《华夏散文》当然就是一种生疏,因为这里集聚了众多生疏的面孔。无疑,这给编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过,敢于迎难而上才见出气象博大的风度。如此下去,生人就会变成熟人,一个个新人就会成长起来。我从这里眺望到了散文天地未来的景象——新人辈出,生机盎然。《华夏散文》正孕育着这生机勃勃的未来。
    所谓涩,是青涩。青涩不是成熟,却潜在着成熟,却预示着成熟。散文写作不怕青涩,最怕成熟,成熟了就可能钻进一个套子,在原地重复自己。或说,像树梢头红透的硕果,如不及时采摘就会坠地腐烂。因而,一个明智的作家总是不断地追求青涩,由青涩走向成熟,又赶紧逃脱成熟寻觅青涩。勾长吉的《草原风月无边》、敏奇才的《乡官工作手记》、王妃的《与一只鸟对峙》、胡杨的《阳关四叠》都给我这样的感觉,还有张国太的《走老了一条路》,仅题目便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努力摆脱轻车熟路地束缚。说穿了,青涩标志着创新,创新标志着发展。《华夏散文》规避成熟,扶掖青涩,正是标新立异,戮力推进散文的发展。  
    因之,我对这生涩的风景充满了喜爱,禁不住说了出来。当然,也还有点希望,期待这风景成为风格。
                                                                   2009年4月22日    尘泥村
       乔忠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协委员、临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尧都区作家协会主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2:27 , Processed in 0.0677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