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在文字里“另立故乡”
陈大超
十五年前,谷未黄的诗名,就在我们这一带生根了,以至到现在,许多人以为他还是一个诗人。当然,现在的他仍然还是一个诗人,只不过是,他现在又迷上了写散文。没想到,他的散文写得还是像诗。里面弥漫着太多的诗意,诗情,诗味。光看那些题目——解开花的衣裳、到花瓣上去、两只蚂蚁坐在荷叶上洗脚……你的眼睛就仿佛触摸到了美丽的诗的女神。但未黄却说,他的散文是“新城市散文”,不是诗的散文,更不是散文诗。哦,那么他的“新城市散文”到底是个什么散文呢?
都说诗人是不适合在大城市生存的,不知道作为诗人的谷未黄,在身为特大城市的大武汉到底生存得怎么样。无论如何,这样一个爱诗爱得入骨的家伙,能在大武汉扎下根生存这么多年,说明他从枯燥的城市吸取养份的能力,是比很多诗人都强得多的。哦,到处都是水泥方块的城市,确实是非常容易地让那些拥有一颗诗心的人,迅速地枯萎掉自己的诗情诗思的。谷未黄的散文里,既然有着那么饱满丰沛的诗情,说明他的那一颗诗心保养很是不错。从他的那些特别爱写植物和动物的新城市散文看,他一直在努力地让自己的那一颗诗心,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寻找泥土,寻找开阔,寻找生根的缝隙自由奔跑的快乐。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泥土的痴情。“我乞讨泥土的经历,罄竹难书。城市的土地大多被水泥地面封存着,这些进入仓库的泥土,暗无天日。我只能从枯树的树蔸上,收集泥土,这个时候我才体会到鹭鸶腿上剥肉的滋味。有一次,我在一个月夜带着狗潜入附近的菜地偷土,被一位大嫂抓到了,我摊开手掌,把早就准备好的硬币给她,我说买一袋土养花。大嫂看见我作案的工具不过是一只狗,一把锅铲,一个手提袋,仅仅丢下一句话‘没把我吓死就行了’。”他若不是如此地热爱泥土痴情泥土,他也不可能把自己的那一颗诗心养活,当然,他也不可能把他喜欢的有着诗之灵性的植物养活。他也因此能够成为一个“解开花的衣裳”的人——在城市人的浮躁中享受到一种有花有朵有枝有叶还有根的生活。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生活中,他有了“另立故乡的野心”。他在“哪里是故乡”的短文中说:“人不能没有故乡,故乡是上一辈人的尘埃,我们不知道它会飘落在哪里,止于哪里,沉淀于故乡的梦,总有山的鸣啭,水的缠绕。故乡有时候就在候鸟的翅膀上,北漂,或者南漂,其实故乡是不能移动的,不能搬迁的,故乡安葬着我的外婆,我的母亲,我的父亲,我的姐姐,这些都是不能移动的,这些打在泥土深处的楔子,把握着故乡的根基。”虽然他意识到故乡是不能搬迁的,但这并不妨碍他要在城市里“另立故乡”。
作为一个诗人,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另立故乡的最擅长的手法,当然还是从文字那里借助魔力。很多时候,他其实就是在文字里另立自己的故乡。是把他的诗性的生活往文字里搬迁。是让他的那一颗诗心的根须在文字里延伸。他希望让那些远离故土的城市人,通过阅读他的文字的方式,在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故乡。他也因此非常固执地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被他称为新城市散文的文字。
在我看来,谷未黄的城市新散文,就是一种在文字里另立故乡的散文。这种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尽可能地把乡村生活的诗意感觉,带到城市生活中来。哪怕是通过“牵着蚂蚁的小手进城”的方式,也行。
2009年3月25日于孝感
陈大超简介:
祖籍湖北谷城,1958年7月出生于湖北省南漳县,在南漳县城关镇红旗小学读小学,在湖北省安陆县城关镇第一中学读完中学,1976年夏成为下放知青,在1978年春入伍到青海省天峻县当铁道兵3年,退伍后当过修理工和图书馆副馆长,取得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专科文凭,1998年元月成为完全以写作为生的自由写作人,现居湖北孝感。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千件,微型小说《下毒手》、《贼》、《想吃人胆的豹子》、《坐着发言》分别获“春兰.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三等奖、天津日报飞鹰杯全国微型小说大赛一等奖、微型小说选刊杂志社举办的全国幽默微型小说大赛二等奖,微型小说选刊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校园微型小说大赛二等奖,短篇小说《街头小店》获“人民文学.贝塔斯曼”文学新秀杯征文三等奖。有诗作入选《诗歌报10精华》、《全国报刊诗歌集萃》和《中国诗歌选》(台湾版),微型小说《出奇制胜》被选入《世界微型小说经典丛书-中国卷》和《微型小说鉴赏辞典》,《奇特的话友》被选入《英译中国小小说选集》。诗歌《写在电脑瘫痪的日子里/钻进家里的线路》获“作家在线网”“中华文学选刊杯”三等奖。近年来杂文和微型小说作品连续被收入相关出版社出版的年度精品本。多次在《大公报》、《文汇报》、《联合报》、《澳门日报》、《世界日报》、《新中原报》、《皇冠》、《讲义》、《原乡》、《中外文学》、《星岛周刊》、《中文导报》等海外报刊发表诗文。2004年起诉新浪网侵犯本人著作权获得胜诉,在全国引起反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