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柯蓝与中国散文诗运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3 15:3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柯蓝与中国散文诗运动
王幅明
在北京世界公园


在柯蓝北京寓所
    三十年前,中国出现了散文诗热潮,进而引发一场文学运动,成为当代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这种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中青年读者中不胫而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形成散文诗热潮和运动有多种因素,其中的重要原因:它有一个强有力的推手一一柯蓝。
1937年10月,17岁的湖南青年唐一正与三姐夫向隅一起,经西安投奔延安。小提琴手向隅顺利得到去延安的许可。唐一正却不够幸运,他被安排去了山西前线一一八路军五师学兵队。一次他被派往护送负伤的大队长到前方医院就医。在医院,他认识了女卫生员柯蓝。在医院一个多月,两个有着共同文学爱好的青年,双双坠入爱河。离开医院时,柯蓝随唐一正去了前线。不久,柯蓝在一次掩护伤病员转移时遭到日军伏击壮烈牺牲。唐一正为了纪念刻骨铭心的初恋,1939年向组织正式申请改名为柯蓝,一直延用到2006年他生命的终点。
柯蓝先后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任延安群众报社记者、主编。发表小说《洋铁桶的故事》、《红旗呼啦啦飘》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任《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等职。1963年回湖南深入生活,从事专业创作。1979年调北京《红旗》杂志社,任文艺部副主任。生前任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等职。柯蓝一生出版多种文学体裁作品五十余部。六卷本的《柯蓝文集》选收了他的主要作品。中国现代文学馆开设了"柯蓝文秋文库",收集了夫妻作家的全部著作和手稿。
柯蓝晚年倾注心血最多的文学体裁是散文诗,献身文学活动最多的也是散文诗。他是中国散文诗学会主要创建人和举旗人。研究中国当代散文诗,柯蓝的名字是绕不过去的。深圳仙湖植物园建有柯蓝散文诗碑廊,镌刻柯蓝散文诗36首,内蒙古开鲁古榆园也建有柯蓝散文诗碑廊,镌刻柯蓝散文诗18首。柯蓝出版过的散文诗集有《早霞短笛》、《果园集》、《迟开的玫瑰》、《拾到的纪念册》、《爱情哲理散文诗》、《踏着星光远行》、《爱情·人生·命运》、《柯蓝朗诵散文诗选》等八本。由谢冕、李磊主编的大型文学辞典《中国文学之最》把柯蓝列入了词条:“中国当代最早而且一直热衷于散文诗创作的作家柯蓝”(758条),“中国当代最早出版的散文诗集《早霞短笛》(831条)”。
《早霞短笛》1958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最早出版的散文诗集之一。收入作者写于1956一1957年间的200多章散文诗。作者在“后记”中说:“我虽然不是写诗的,我却固执地希望这种被冷落了十多年的散文诗,在今天百花繁盛的时代,不至再冷落下去。”《早霞短笛》出版后,受到读者好评。不少读者把喜欢的章节当作格言,抄在笔记本上。但好景不长,由于当时左的思潮影响,“百花齐放”的文艺政策仅仅是昙花一现。到了“文革”时期,不少优秀作品竟被当作毒草批判,《早霞短笛》也难逃厄运。直到1978年之后,中国文艺再次迎来春天。散文诗创作如雨后春笋。《早霞短笛》(增订版)在23年后的198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多次重印。《早霞短笛》是一部影响了两代人的书,影响了两代读者,也影响了两代散文诗作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从事散文诗写作的两代作家的早期作品里,或多或少都可找到《早霞短笛》的影子。与柯蓝的革命经历一脉相承,柯蓝的艺术风格一直是明朗的、向上的,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晚年的作品多了一些沉思,但明朗和哲理是不变的主旋律。
柯蓝不仅仅是开时代新风的散文诗作家,他还是一位热情的散文诗编辑家和卓有成效的散文诗活动家。1981年,由柯蓝和郭风联合主编的一套7本《黎明散文诗》丛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套包括郭风、柯蓝、刘湛秋、王中才、耿林莽、徐成淼等9位作家的散文诗作品集,像一丛迎春花,令散文诗爱好者们如获至宝,进而引发仿效的冲动。接着,丛书的后续几辑,分别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出版。1984年是中国散文诗发展史的一座里程碑,其标志是中国散文诗学会在北京成立。它显示了中国散文诗的繁荣和作家队伍的壮大和团结。柯蓝、郭风出任会长。由于郭风身在福建,柯蓝实际担任常务会长的角色。1990年换届后,柯蓝任会长,郭风改任名誉会长。中国散文诗学会成立后,柯蓝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推动全国的散文诗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工作是创办“黎明散文诗函授中心”,历经3年。组织编写教材《散文诗写作讲稿》和《当代散文诗创作论》,内部发行。举行多次改稿笔会。对于普及散文诗、培养散文诗新秀,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另一个工作是创办散文诗报刊。柯蓝1986年首先在广州创办《散文诗报》,1992年又创办《散文诗世界》杂志(后交四川散文诗学会主办),1993年创办《中国散文诗》杂志,为散文诗作家提供发表园地。其次是举办各种活动。从1985年起,中国散文诗学会陆续在哈尔滨、乐山、朔州、湛江东海岛、珠海等地举办全国性的笔会,为散文诗作家提供相互交流、研讨、体验生活的机会,每一次笔会之后,都会收获一批新作。1985年的年会还组织作家到煤矿采访,这批作品后来编选成一部散文诗集《永远的燃烧》出版。其他活动还有多次举办散文诗大奖赛、散文诗朗诵会等。这些活动均有一定的社会反响,对普及、宣传散文诗,扩大散文诗的社会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于国内办刊物受刊号限制,柯蓝于1998年在香港创办了《香港·中国散文诗》季刊。刊物直到柯篮逝世一年后终止,整整办了10年。柯蓝依托刊物,举办了多次散文诗大奖赛活动,有力促进了中国散文诗,特别粤港两地散文诗的发展。
柯篮还对散文诗的理论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貢献。《柯蓝文集》第六卷收入他19篇散文诗理论文章。2006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柯篮长达35万字的散文诗理论专著《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这是作者几十年创作经验和不懈探索的理论结晶。柯蓝坚持认为散文诗是一种独立文体,并对它的美学特征作出阐述。书中举例除他自已的作品外,还录入了多次散文诗大赛的获奖作品。他提出报告体、旅游体散文诗,探索无疑是可贵的,但其中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他对朦胧散文诗的看法亦失之武断,不利于艺术风格的百花齐放。


附22年前的一篇旧作:
唯一的财富是真诚
一一柯蓝印象
他是一个真诚的作家。
他真诚地生活,真诚地写作。在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里,他为读者奉献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在读者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散文诗。他是新中国第一个出版散文诗集的作家,又是这一文体最热情的倡导者,他是公认的当代中国散文诗坛当之无愧的旗手。
他以自己的真诚赢得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1987年,《陕西日报》举办50周年社庆活动,邀请他参加。《陕西日报》的前身是延安时代的《劳动日报》,柯蓝于1941-1948年期间曾在这个报社工作,做过记者、编辑和主编。他是1937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期间投奔延安参加八路军的。当时经过西安到延安。半个世纪过去了。50年后又一次来到西安。他躺在宾馆舒适的床铺上久久不能入睡,他为主人热情的安排所感动。旧地重游,他又为半个个世纪来人世问的沧桑变化而浮想联翩。人生能有一个世纪吗?不可能!半个世纪基本上就是人的一生。半个世纪来,自己都追求了一些什么?也许只有两个字“真诚”。共产党人追求真、善、美,真是基调,离开了真,善和美就无法存在。联想到当前的世相和一些人的心态,他又不禁黯然……
他失眠了。经历了两个夜晚痛苦的失眠之后,他写下了散文诗《真诚》:
我非常贫困,一无所有。
我唯一的财富是我的真诚,我唯一的满足是我的真诚。我唯一的骄傲是我的真诚。因为我有了它,我的头从不低下,因为我有了它,我的眼光从不躲闪。
我的真诚使我一生没有悲哀,没有痛苦,没有悔恨。
愿我真诚的生命永远闪光。
写下这个短章,他的心境才渐渐平息下来。它凝聚了他半个世纪的追求,毕生的爱与憎。
1990年9月24日,在大同雁北宾馆举行的中国散文诗学会朔州年会的闭幕式上,柯蓝向与会代表朗诵了这首作品。
顿时,全场掌声雷动。
它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很少有人象他的文学活动如此的多而杂。
几十年来,他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为大众而写。
他写小说,写电影剧本,写特写、散文、儿童文学、传记文学。……凡是在他耕耘过的文学园地里,都有坚实的足迹和闪光的硕果。无论是散文诗《早霞短笛》,或是长篇小说《风满潇湘》、电影《铁窗烈火》、传记文学《命运之谜——徐特立传》,都燃烧着火一般的理想和信念,感染着你,激励着你,催你奋起。
除此,他还写过故事、歌剧、评弹、连环画的说明文字……只要这些形式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能走进广大读者的心灵,他都乐意尝试。
早在40年代,他写的反映抗日斗争的章回体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曾以多种版本印行,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后被译成外文,介绍到国外。
他追求更多的读者能读懂他的书,接受他的书,从他的书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为发泄个人感情而写作,或者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信条,永远都与他无缘。
他告诉我,在延安时期,他还出版过4本信天游民歌集。那是用八路军自己生产的马兰纸印刷的,由延安新华书店发行。这使我想起电影《黄土地》。我的耳边顿时响起黄土高原上那个年轻的农家少女的悠长而悲凉的歌声。这部电影是根据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的。用散文改编电影,而又取很得这么大的成功,建国以来这是第一部,大概也是唯一的一部。柯蓝说,整个故事的背景,完全是真实的。可在延安时期,他并没有写,而是在记忆里沉淀了几十年后,直到70年代后期,才以散文的形式将它写出。我已猜到了那个到陕北民间采集民歌的八路军文化战士的原形,对于我的猜测,柯蓝微微一笑,颔首默许。
他是在延安开始他的文学之路的。淳朴的陕北人民哺育了他。延安,铸造了他的人生观,也铸造了他的文学观。
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入。
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已到了古稀之年。
一个劳累了大半生的人,到了晚年,离休之后,应该过几天清静的日子。
他并不这样想。离休之后,他更加繁忙。
他关心迅速发展着的散文诗事业,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
1984年10月,中国散文诗学会在北京成立,他和老作家郭风出任会长。6年来,全国各地已相继成立了21个省、市分会,有近2000会员,出版散文诗集200余部,涌现了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散文诗作家。散文诗,这个历来冷僻不受社会关注的文学样式,日益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青睐。
1987年,经多方奔走,柯蓝在广州创办了有史以来第一张《散文诗报》。在近3年的时间内,发表了1000多位散文诗人的作品,推出了数十位散文诗坛的新秀。他深情地说:“这些散文诗人,是一支非常有潜力的生力军。他们有着执著的追求,是中国散文诗的希望所在!”
所有这一切,凝聚了老作家多少心血啊!
他依然在不停地写作。
满头银发并不说明他已衰老,他的心理依然年轻。他的新著在不断地问世。他的创造力,越到暮年越发闪射出异彩。
他写道:“我心中有一盏不灭的灯。照亮我自己也照亮我的四周。”自他17岁投奔延安时这盏灯被点燃以后,就从未熄灭过。即使在十年动乱时期,他受到错误批判,失去人身自由的日子里,这盏灯也一直在燃烧。
他的作品全都回荡着高昂的、炽热的旋律,但在风格和艺术表现上,他却不断地在求变,求新。把他50年代的《早霞短笛》和80年代的散文诗作品作一对比,这种变化就显而易见,前者多是热情的赞美,后者则多于冷静的沉思。
如果说50年代他的一些作品由于过于明朗而失之直露的话,80年代的作品在艺术上更显成熟,题材也更加开阔。他已不满足过去的写法,他在超越自己。他由过去的以艺术形象为主更多地转向意象,由实写转为虚写,带给人更大的审美空间。
他在不懈地探索,不懈地追求。
柯蓝告诉我,他正在写一部200万字的长篇巨著。这部巨著结构恢宏,力图表现当代生活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分三大部分组成:①好的共产党和被腐蚀的共产党;②国民党中的优秀分子及其反动派;⑧黑社会势力。
从他那充满自信的表情上我深深地感觉到,他一定会完成这部巨著。广大的柯蓝爱好者们也会翘首以待,企望着这部巨著。
生活,永远不会只有阳光。
在朔州年会期间,柯蓝朗诵了一首无题散文诗:
我从众多的人生道路上,走过来。我只是这个伟大的群体中的一个影子。我不扰乱任何平静,我不引起任何不安。
我只是走过。
我如同一个远方的星星悄悄地出现。如同一朵白云从天空飘过。从人生的海洋飘过……
我不想增加人世的负担,人生的重荷。
听过之后,许多人都沉默良久。我的心中也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几分悲凉。
人们大概都会听出这篇作品的弦外之音,
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并没有压垮柯蓝。他毕竟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挫折和困难只会使他更加坚强。
理解他的人何止千万!
他并不孤独。他拥有世界上最普通而又最贵重的财富,这件财富使他变得异常富有,
他所有的足迹和所有的作品上都清晰地镂刻着一句话:一个真诚的作家,柯蓝。
(1990年)
(该文曾被柯蓝先生选作他的散文诗自选集《人生命运爱情》的代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1:34 , Processed in 0.10969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