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研究专著、文章、回忆录篇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3 16:1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青研究专著、文章、回忆录篇目
以发表时间为序
  一、专著:  
  1,(美国)Bernstein,Thomas  p.,Up  to  the  mountains  anddown  to  the  villages:the  transfer  of  youth  from  urban  to  rural
china.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  中译本:托马斯•伯恩斯坦,  
  《上山下乡》,李枫等译(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2,袁伯平,《中共青年下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大陆问题研究所,1977。  
  3,(美国)Rosen,Stanley,  The  role  of  sent-down  youth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the  case  of  guangzhou.Berkeley: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1(  斯坦利•罗森:《下放青年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角色:广州个案研究》)。  
  4,(德国)Scharping,Thomas,  umsiedlungsprogramme  fur chinas  jugend  1955-1980  :probleme  der  stadt-land-beziehungen  in  der  chinesischen  entwicklungspolitik.Hamburg:institut  fur  asienkunde,1981(  托玛斯•沙平:《中国的青年安置计划,1955-1980:政治演进中的城乡矛盾》)。  
  5,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66-197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6,火木:《光荣与梦想-中国知青25年史》,成都出版社,1992。  
  7,费声:《热血冷泪:世纪回顾中的中国知青运动》,成都出版社,1993。  
  8,杜鸿林:《风潮荡落,1955-1979: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 。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9,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济南:朝华出版社,1993。  
  10,梁丽芳:《从红卫兵到作家:觉醒一代的声音》。台北市:万象图书公司,1993。  
  11,(美国)Leung,Laifong,  morning  sun:interviews  with      chinese  writers  of  the  lost  generation.Armonk,new  york:m.e.sharpe,1994(
  梁丽芳:《早晨的太阳:失落的一代里中国作家访谈录》)。  
  12,何岚、史卫民:《漠南情: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写真》。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4。  
  13,金大陆编:《苦难与风流:老三届人的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14,李向前、李丹慧:《理想与现实-外国学者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长 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15,刘小萌、定宜庄、史卫民、何岚:《中国知青事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1995。  
  16,王江主编:《劫后辉煌:在磨难中崛起的知青老三届,共和国第三代人》。  北京: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95。  
  17,史卫民主编:《知青书信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知青日记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8,方正等:《青春的浩劫-来自东方神坛的档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9,顾洪章主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  
  997);《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  )。  
  20,张凯、纪元:《又说老三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21,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2,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3,金大陆:《世运与命运:关于老三届人的生存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24,王洪江:《激情年代》。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25,王鸣剑:《上山下乡:一场决定3,000万中国人命运的运动之谜》。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26,任毅:《生死悲歌-“知青之歌”冤狱始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7,吴洵主编:《中国知青总纪实》。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8,丁晓禾:《狂飙:红卫兵童话》、《尘劫:知青诗话》、《涅磐:老三届新话》(《老三届朝歌》三部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29,华铭、沈杨主编:《忠诚-今日老三届》。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  8。  
  30,王增如、李向东:《上山下乡:中国1968》。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31,晓剑、郭小东:《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32,姚新勇:《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年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33,(美国)Jiang,Yarong,  and  davis  ashley,eds.,Mao\'schildren  in  the  new  china:voices  from  the  red  guard  generation.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0.(  姜雅容、戴维斯•阿史利合编:《毛的孩子们在新  
  的中国:发自红卫兵一代的声音》)  
  34,(美国)Shapiro,Judith,  Mao\'s  war  against nature.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朱迪•夏皮若:《毛对抗自然的战争》,专节“知青运动”(  the  educated  youth  movement)).
  35,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36,(美国)Pan,Yihong,  Tempered  in  the  revolutionary furnace:china\'s  youth  in  the  rustication  movement.lanham,maryland,lexington  books,2003(  潘以红:《锤炼在革命熔炉中: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中国青 年》)。  
  37,(美国)Cao,Zuoya,  out  of  the  crucible:literary  worksabout  the  rusticated  youth.Lanham,maryland:lexington  books,2003(  曹左雅:《出自苦难:关于知青的文学作品》)。  
  38,刘小萌:《中国知青口述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二、文章:  
  1,崔武年、阎淮,“谈谈‘老三届’”,《青年研究》,1986/4,1-4页。  
  2,史镜、李明启、邢宝玉,“赴内蒙古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社会学研究》1986/6,36-43页。  
  3,张化,“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载《十年后的评说——“文化大革命”史论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135-147页。此文亦载于《党史资料通讯》,1987/4,9-16页。  
  4,(法国)潘鸣啸,“‘改造一代人’战略的兴亡:上山下乡运动(二十周年)的分析与总结”,《争鸣》,1991.2,      5,黄金平,“文革前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回顾”,《当代青年研究》,1991/1-2,85-88页。  
  6,柳建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兴起原因初探”,《中国青年研究》,  1991/4,30-33页  
  7,杜鸿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理论与现代化》   ,1991/6,34-36页。  
  8,王一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劳动就业”,《青年研究》,1991/11 。  
  9,刘小萌,“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青年研究》, 1994/3,29-32页。  
  10,王东成,“‘老三届’的文化历史命运”,《中国青年研究》,1994/3,22-24页。  
  11,余秋雨,“老三届”,载《文明的碎片》。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4。  
  12,刘小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婚姻问题”,《青年研究》,1994/8   。  
  13,李家珉,“人生与历史的一种沉思方式——读《苦难与风流》”(书评).《中国青年研究》,1995/1,33页。  
  14,李华松,“黄土回声——原北京知青回延安考察侧记”,《中国青年研究》   ,1995/1,38-40页。  
  15,陈小雅,“‘老三届文化热’透视”,《东方》,1995/2,45-4  9页。  
  16,刘小萌,“‘血统论’与‘青上山下乡运动’”,《青年研究》,1995  /2,33-37页。  
  17,方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及其争论”,《青年论丛》,1995/2,28-32页。  
  18,方奕,“知青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中国青年研究》,1995/2,32-35页。  
  19,李新华,“时代的见证:接班人与‘第三代人’”,《中国青年研究》,1995/3,4-16页。  
  20,贾彦长,“‘劫后辉煌’:口述实录的魅力”,《中国青年研究》,1995/3,22页(《劫后辉煌》的书评)。  
  21,李辉,“走出历史的影子”,《读书》,1995/4,65-70页(《苦难与风流》的书评)。  
  22,关海庭,“‘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述论”,《当代中国  史研究》,19945/5,66-74页。  
  23,“我看‘老三届’笔会”(《中国青年研究》,1995/3、4、6):李永辉,“制造浪漫:老三届人的几个误区”, 1995/3,17-19页;  张卫民,“叩问良心:走出代与代的纠缠”,1995/3,20-21页;彭泗  
  清,“‘老三届’的代际意识:从‘大我崇拜’到‘小我崇拜’”,1995/4,4-7页;张祥平,“在第二代与第四代之间”,1995/6,29-30页  ;王小波,“以平常心看‘老三届’”,1995/6,26-27页;杨帆,“第五种分化:代际分化”,1995/6,27-28页。  
  24,江迅,“老三届文化热扫描”,《明报月刊》,1995/7,49-53   页。  
  25,孔捷生,“这一代人的得与失——‘老三届’之文化断想”,《明报月刊》   ,1995/7,54-56页。  
  26,梁晓声,“沉淀在个人命运中的话题”,《明报月刊》,1995/7,57-59页。  
  27,高新,“北京政坛的明日之星——老三届”,《明报月刊》,1995/7,60-63页。  
  28,刘小萌,“下乡女知识青年婚姻剖析”,《二十一世纪》,1995/8,  
  57-65页。亦收入《文化大革命:史实与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29,曹兴,“历史的宿命:关于‘老三届’及其时代的哲学透视”,《青年研究  》,1995/10,14-17页。  
  30,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读书》,1995/10,55-63  页。  
  31,柳建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前前后后”,《中共党史资料》,1995。  
  32,方奕,“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分期”,《中国青年研究》,1995/7,22-25页。  
  33,柳建辉,“也谈中国知青史的历史分期”,《中国青年研究》,1996/ 1,30-33页。  
  34,史卫民,“‘知青日记选编’、‘知青书信选编’的史料价值”,《中共党史资料》,1996,189-199页。  
  35,“‘追寻六八年人’笔会”(《中国青年研究》,1996/2):徐友渔,“一群思想者的风貌和踪迹”,5-6页;雷颐,“难忘的1968年”,6-7页;王东成,“人生的‘诺曼底’ :‘民间思想村落’咏叹调”,8-9页;  
  印红标,“坚冰下的潜流:文革中的知识青年思潮”,10-11页;张卫民,“和‘六八年人’对话”,12-13页。
  36,常京凤,“生命历程:‘文革’对‘老三届’学业和家庭的影响”,《中国 青年研究》,1996/1,34-37页。  
  37,常京凤,“生命历程:‘文革’对‘老三届’婚姻的影响”,《中国青年研究》,1996/3,9-13页。  
  38,王江,“近年知青题材图书、影视作品的思想局限”,《中国青年研究》,1996/2,21-23页。  
  39,王江,“关于‘老三届’人研究的方法论”,《中国青年研究》,1996/4,13-15页。  
  40,艾晓明,“失踪与幸存”,《中国青年研究》,1996/4,17-18页。  
  41,郑承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评价”,《同舟共进》,1996/6,16-22页。  
  42,郭栋、金大陆、杨长征,“城市苦娃:关于京津沪知青‘回城子女’问题的对话”,《中国青年研究》,1996/6,31-33页。  
  43,李玉琦,“‘知青与社会转型’研讨会综述”,《中国青年研究》,1996/6,34-35页。  
  44,李以建,“老三届之青春祭”,《明报月刊》,1996/6,96页(《东方10日谈》的书评)。  
  45,王立仁,“从文化角度看知青运动”,《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9,58-59页。  
  46,邬思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综述”,《党史文汇》,1996/9,31-33页。  
  47,仲维光,“极权文化下的‘老三届文化热’”,《北京之春》,1996/11,63-70页。  
  48,李银河,“‘老三届’女性的青春期”,《二十一世纪》,1997/2,65-69页。  
  49,吴丽萍,“家庭出身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国青年研究》,97/5 ,34-35页。  
  50,金大陆,“义利之辩:‘老三届’人与青年人道德观念之比较”,《中国青 年研究》,1997/4,22-25页。  
  51,金大陆,“老三届人:面对青年人的指责”,《中国青年研究》,1997/6,28-30页。  
  52,刘小萌,“文革中下乡知青受迫害问题”,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社会与 历史》专刊,1997。  
  53,刘小萌,“文革中在血统论重压下的知青”,《党史春秋》,1997/11,50-54页。  
  54,徐浩渊,“见证与反思:一个老三届人的自述”,《中国青年研究》,1997/6;1998/1,35-37页。  
  55,彭希哲、任远,“从‘知青一代’的职业流动看社会变迁”,《社会学研究》,1998/1,76-83页。  
  56,金大陆,“中国‘老三届’研究之兴起”,《中国青年研究》,1998/2,28-33页。  
  57,金大陆,“我为什么执著于‘老三届’研究”,《中国青年研究》,1998/3,35-36页。  
  58,李君如,“老三届,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中国青年研究》,1998/3,34页(《世运与命运》的书评)。
  59,缪珍南,“巴蜀女知青”,《四川党史》,1998/3,46-53页。  
  60,定宜庄、刘小萌,“关于中国知青史”,《团结报》,1998/4/7。  
  61,杨久梅,“上山下乡运动评价”,《党史纵览》,1998/4,17-19页。  
  62,刘小萌,“文革中知识青年的迷惘与觉醒”,《今日名流》,1998/4,24-27页。  
  63,张抗抗,“无法抚慰的岁月”,《文汇报》,1998/4/13。  
  64,李玉琦、方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专辑笔会:让历史在此聚焦”(《中国青年研究》,1998/5,27-32页):印红标,“不要遗忘知青的思想探索”, 27-28页;刘小萌,“为什么要研究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28-29页;定宜庄,“关于《中国知青史》的初澜”,30页;雷颐,“直面历史”,31页;李玉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研究需要深化”,32页。  
  65,金一虹,“知青运动与文化冲撞”,《学海》(南京),1998/5,70-74页。  
  66,梁晓声,“我看知青”,《北京文学》,1998/6,11页。  
  67,徐友渔,“知青经历和下乡运动——个体经验与集体意识的对话”,《北京文学》,1998/6,29-32页。
  68,王彬彬,“‘知青’的话语霸权”,《文艺报》,1998/6/4。  
  69,刘小萌,“老三届学生上山下乡的缘起”,《文史精华》(石家庄),1998/9,25-30页。  
  70,刘文杰,“知青政策大调整纪实”,《党史天地》,1998/9,12-17页。  
  71,高晓晖,“热心冷眼看知青——关于知青问题的对话”,《今日名流》,1998/10,4-7页。  
  72,王彬彬,“‘知青运动’:被忽视的与被掩盖的”,《今日名流》,199 8/10,13页。  
  73,彭中杰,“忏悔吧,老三届!”,《甘肃广播电视报》,1998/11/15。  
  74,丁力,“‘老三届’究竟应该反思什么?”,《读书》,1998/11,145-148页。  
  75,蔡毅,“知青当自强”,《读书》,99/1,62-64页(《走过青春》的书评)。  
  76,礼露,“反省知青史:访史学博士刘小萌”,《华声月报》,1998/12,72-77页。  
  77,晓剑,“关于知青的非正式思考”,《新东方》,1999/1,30-34页。  
  78,“感谢苦难与拒绝忏悔”,《上海文学》,1999/1。  
  79,米鹤都,“青春的祭献:析上山下乡运动的起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2, 95-97页。  
  80,刘双,“丑陋的老三届”,《黄河》,1999/2。  
  81,郭天和,“上山下乡新评说”,《探索与争鸣》,1999/3,43-44页。  
  82,姚勇、刘云,“浅析上海知识青年推动新疆文明进程的历史作用”,《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9/4,35-38页。  
  83,王江,“中国知青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青年研究》,1999/6,45-49页。  
  84,王彬彬,“岂好辩哉:一个乡下人对‘知青’的记忆”,《书屋》,1999/5。  
  85,陈意新,“从下放到下岗,1968-1998”,《二十一世纪》,1999/12。  
  86,倪乐雄,“知青——‘东方的十字军’” ,《中国国情国力》,2000/2。  
  87,李平,“放弃‘知青情结’,走向澄明境界——中国文化消极沉积层的当代个案分析”,《世纪中国/公共平台》,2001/  5D.
  88,黎学文,“冷眼看知青”,《书屋》,2002/2,16-18页。  
  89,王力坚,“有关知青文学话语质疑的思考——为知青文学一辩”,《二十一 世纪》网络版,2002/8,总第5期。  
  90,吕一平,“风雨人生最多情”,《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1期(1999/1),2-3页。  
  91,思明,“知青协会成立以后”,《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1期(1999/1),7-8页。  
  92,丁曙,“一曲雄浑的历史悲歌”,《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1期(1999/1),15-17页。  
  93,吕一平,“璀璨的北极光”,《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2期(2000/1),1-3页。  
  94,施明,“老三届之前的拓荒者”,《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2期(2000/1),4-7页。  
  95,邱新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综述”,《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 》,第3期(2001/2),6-13页。  
  96,宋永毅,“知青地下读书运动之一瞥”,《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3期(2001/1),14-17页。  
  97,王新华,“一点苦难一点光荣”,《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3期(2001/1),54-56页。  
  98,饶玲(译),“有家归不得”,《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3期(2001/1),57-59页(原文载英文《洛杉矶时报》)。  
  99,  Thomas  bernstein,"  我是如何进行《上山下乡》的研究和写作的”,《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4期(2002/1),5-7页。(以下98-107同此网址)  
  100,曹左雅,“知青文学的沿革及意义”,《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4期(2002/1),8-9页。  
  101,  dorothy  j.Solinger,"  ‘昨日下乡,今天下岗’——我对‘下岗职工 ’问题的研究”,《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4期(2002/1)   ,10-15页。  
  102,印红标,“知青思潮——上山下乡运动期间知识青年对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探索”,《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4期(2002/1),16-20页。  
  103,郜正同,“也谈‘青春无悔’”,《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4期(2002/1),21-22页。  
   104,乃枫,“跨越民族界限,从人文主义立场看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4期(2002/1),23-24页。  
  105,吕一平,“人生潮汐三十年”,《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 4期(2002/1),25-27页。  
  106,陆幸生、胡群耘,“何时长向别时圆——赴美老知青写真”,《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4期(2002/1),30-32页。  
  107,号子,“海内外知青武汉聚会”,《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4期(2002/1),33-36页。  
  108,许昭辉,“成长与建树——写在澳洲中国知青联谊会成立之际”,《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4期(2002/1),37-38页。  
  109,胡发云,“蓦然回首:历史依然活着——关于一本书和一台晚会”,《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4期(2002/1),39-40页。  
  110,杨健,“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写作《中国知青文学史》的背景及其它”,《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5期(2003/1),4-6页   。  
  111,刘小萌,“当代研究个案——知青中的女性”,载《历史、史学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12,刘小萌,“女知青——当代性别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5期(2003/1),7-10页。  
  113,张亢,“漫议集体化农业的幻灭”,《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5期(2003/1),11-14页。  
  114,谢春池,“我们忠实于时间和历史——中国知青文化论坛纪要”,《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5期(2003/1),18-20页。  
  115,王力坚,“有关知青文学忏悔意识的思考——为知青文学一辩”,《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5期(2003/1),21-24页。  
  116,刘小萌,“关于知青口述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3。  
  117,刘小萌,“我与知青口述史”,《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6期(2004/1)。  
  118,潘以红,“谈谈我的知青史新着”,《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6期(2004/1)。  
  119,曹左雅,“知青文学二十年:1979-1999”,《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6期(2004/1)。  
  120,张亢,“漫议‘溶入主流社会’”,《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6期(2004/1)。  
  121,张宝璇、赵令如、徐达,“知青运动究竟该不该否定”《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6期(2004/1)。  
  122,刘雁,“风云初聚——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成立前后”,《知青:南加州  
  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6期(2004/1)。  
  123,谢春池,“‘厦门老三届知青现象’简论”,《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 会会刊》,第6期(2004/1)。  
  124,郑梦彪,“安海知青和安海(永福)知青联谊会”,《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6期(2004)。  
  125,张天润,“城市里的村庄——休斯敦知青联谊会成立5周年”,《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6期(2004/1)。  
  126,许昭辉,“风雨路遥——澳洲中国知青协会的历程”,《知青: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会刊》,第6期(2004/1)。  
  127,秋枫,“忍辱负重命运多艰的老三届不容否定”。  
  128,袁相南,“剖析‘丑陋的老三届’”。  
  129,峰凌,“强者不畏人言-兼驳‘丑陋的老三届’”。  
  130,方进玉,“批判文革,需要尖锐也需要理性——我们与‘丑陋的老三届’的分歧究竟在哪里”。  
  131,嵇立群,“文化人该有什么样的心灵品格?
  132,辛平,“知青插队,中国惨痛的代价”,http://  Www.hxzq.net/lish/zq238.htm.
  133,唐龙潜,“毛泽东和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134,刘晓航,“中国厦门老三届知青文化周会议纪要”,http://  Www.hxzq.net/weihua/w002.htm.
  135,“知青作家刘晓航赴京专访原农林部副部长赵凡”,《信息服务》(春泽信息服务部办)。
  三、其他外国学者的文章(英文):  
  (澳)White,D.Gordon.1974。“  The  politics  of  hsia-hsiang  youth."The  china  quarterly,v.59,P.491-517.
  (美)White,  Lynn  t.Iii.1979."The  road  to  urumqi:approved institutions  in  search  of  attainable  goals  during  pre-1968  rustication
  from  shanghai."The  china  quarterly,v.79,P.481-510. (美)Gold,  Thomas  b.1980."Report  from  china:back  to  the  city:the  return  of  shanghai\'s  educated  youth."The  china  quarterly,v.84,P.355-370.
  (德)Sausmikat,Nora.1996。“  Can  western  academics penetrate  the  scars  of  chinese  history?Western  zhiqing  research: collection  of  bibligraphies  from  female  zhiqing  in  china."China studies,no.2(Hongkong),fall  1996,p.111-124. Sausmikat,nora.1998."Female  autobiographies  from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eturned  xiaxiang  educated  women  in  the  1990s."In  f.Pieke  ed.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chinese  perspectives.Richmond,surrey:curzon press,1998.Pp.297-314.Sausmikat,nora.1998."Resisting  current  stereotypes:former  rusticated  women  between  divergent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memories  and  identities."
Paper  at  the  14th  world  congress  of  sociology,montreal,canada,26  july--1  august  1998.
  四、回忆录:  
  1,安知:《知青沉浮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徐军:《中国知青敢死队》。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3,石肖言编:《北大荒风云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4,草原启示录编委会:《草原启示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5,何世平:《蹉跎与崛起——五十五位知青的人生道路》。成都出版社,1992。  
  6,杨智云等:《知青档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纪实,1962-1979》。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  
  7,《回首黄土地:北京知青延安插队纪实》。沈阳出版社,1992。  
  8,红土热血编辑组:《红土热血:云南支边生活实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9,余夫、汪卫华编:《悲怆青春:中国知青泪》。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 。  
  10,晓剑:《中国知青在海外》。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  
  11,李广平编:《中国知青悲欢录》。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  
  12,白描:《陕北:北京知青情爱录》。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  
  13,丁芳芳、金鑫荣编:《难忘额尔多斯》。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4,闵文森主编:《咱们老三届》。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  
  15,群众:《命运列车:知青返城沉浮录》。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4  。  
  16,刘中陆主编,臧健、田小野副主编:《青春方程式:五十个北京女知青的自 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7,杨昭平、朱同同主编:《这里曾是胡杨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8,金永华主编,金大陆、戴逸如、季永桂副主编:《东方十日谈:老三届人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9,姜昆等编:《中国知青回忆录》。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20,董宏猷主编:《我们曾经年轻:武汉知青回忆录》。武汉出版社,1996  。  
  21,章德宁、岳建一主编:《中国知青情恋报告》。北京:光明日报社出版社, 1998。  
  22,曹淳亮主编,副主编左多夫、肖建国:《知青故事》。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8。  
  23,孔慧云主编:《知青生活回忆》。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24,王大闻主编:《客树回望成故乡——北大荒知青30年后的回忆与思考》。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  
  25,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哈尔滨知青联谊会编:《昨日风雨路:哈尔滨知青大写真》。哈尔滨出版社,1998。  
  26,信群主编:《无悔年华:百名知青话当年》。沈阳出版社,1998。  
  27,胡发云、刘晓航、何帆主编:《沧桑人生:中国特殊群体写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28,张永平主编:《中国知青人生感悟录》。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  
  29,沈殿忠:《思想沉浮录:一位知青尘封30年的日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0,裴雨林、黄洪基、金大陆、田大卫编:《老知青写真》。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31,成江编着:《老知青——图文追忆中国三代知青》。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32,韩少功等:《我们一起走过——百名知青写知青》。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8。  
  33,陈广生:《一个老知青的自述》。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34,《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系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陈建功,《十八岁面对侏罗纪》;高洪波,《也是一段歌》;赵丽宏,《在岁月的荒滩上》;肖复兴,《触摸往事》;陆星儿,《生是真实的》;叶辛,《往日的情书  
  》;贾平凹,《我是农民——在乡下的五年记忆》;张抗抗,《大荒冰河》;王小鹰,《可怜无数山》;毕淑敏,《在印度河上游》;范小青,《走不远的昨天》;叶广芩,《没有日记的罗敷河》。  
  35,观沧海编,《超越坎坷:“老五届”三十年风云录》。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36,观沧海编,《酸甜苦辣自己说:“老五届”三十年风云录》。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37,戴明康主编,《寻梦北美:洋插队交响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8,黄尧、蒋巍等:《辉煌的青春梦——知青生活纪实》。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39,谢春池主编:《告诉后代——厦门老三届知青人生纪实》。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9。  
  40,肖复兴:《绝唱:老三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41,朱晓军:《大荒羁旅:留在北大荒的知青》。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42,休斯敦知青联谊会主编:《三色土:旅美知青的故事》。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1。
  五、其它:  
  1,黑明(摄影):《走过青春》。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2,陆小弟文:《农场岁月》(连环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3,信群主编:《岁月留痕:照片诗词日记书信选》。沈阳出版社,1998。  
  4,《知青老照片》。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5,《共和国第三代人》(6集大型电视系列片),西安电视台、团中央电视节目制作中心。西安陕西音像出版社,1999.
  6,《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20集大型电视专题片)。华文影视中心、江苏海外集团新业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南京音像出版社,1999。  
  7,《命定——厦门老三届知青人生记实影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邱新睦整理 2003年12月)
  说明:  
  1、本书目未包括知青文学作品,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影视剧剧本等均未列入。  
  2、因资料来源所限,恐有遗漏,欢迎增补。  
  3、专著和回忆录之划分,仅为便于分类查用。如有划分不当,欢迎指正。
                                                   原载《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第4期(总第8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7:42 , Processed in 0.0789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