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楷书—书之楷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7 19:0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楷书—书之楷模


章 回   楷书产生于汉末,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至唐代中期最终定型,并一直沿用至今。从唐代开始,写得一手工整漂亮的楷书成为考学为官的基本条件。而在儒家看来,方正庄严、齐整大度的楷书更是被赋予了“温柔敦厚”的人格象征和教化意义。
  书之楷模: 通行最久的标准字体
  楷书对于大家来说,是最为熟悉的一种字体。我们手边书籍、报刊上的汉字,在古籍中见到的繁体字,电脑字体里的宋体、楷体、黑体、仿宋等等,都属于楷书的范畴。楷书又叫正书、真书,产生于汉末,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至唐代中期最终定型,并一直沿用到今天,是使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楷书的“楷”是楷模的意思。唐代张怀瓘《书断》说:“楷者,法也,式也,范也。”楷书的本义无非就是指可以作为楷模的字,并非特指某种字体,所以有过一段指称相当混乱的时期。例如魏晋时有人把工整的八分书体叫“八分楷法”或“楷法”,却把今天所说的楷书叫做“隶书”,甚至到了唐代还有人这么叫。直至宋代以后,“楷书”才正式用来指现在的楷书。
  楷书是从汉隶直接演变而来的。汉隶虽然奠定了汉字笔画系统的基础,但是笔势多波磔,日常使用中难免影响书写速度;而楷书没有了汉隶的波势,笔画平直,更便于书写。
  一般认为,楷书是从汉末到晋这一时期逐渐形成的。一些汉代石刻和出土汉简已接近楷书的形式。北魏时的钟繇被认为是最早的楷书书法家,今传他的《宣示表》拓本就是楷书风格。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楷书,在钟繇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更加美观,代表作有《寒霜帖》《洛神赋》等。进入南北朝之后,楷书终于成为主流的字体。到唐代开成年间,楷书的笔画和结构规范就已定型。唐代楷书主要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三人为代表,他们的字体是现代规范汉字的前身。唐代楷书字体为现代规范汉字奠定了基础,为标准的印刷字体提供了范本。到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又在典范楷体字的基础上形成宋体字,而宋体也是我们现在使用最广的一种印刷字体。
  楷法遒美: 古代官员的基本条件
  楷书作为一种标准字体沿用了一千多年,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跟政府的文化政策以及社会风气有着直接关系。
  唐代近三百年间,涌现出众多擅长楷书的书法家,即便是流传下来的一些非名家手迹,也往往堪称精品。唐代书法整体水平如此之高,不得不归功于当时的科举制度。唐代科举,不论贡举还是铨选,书法都被列为重要科目或作为官员任用的必要条件。《新唐书》讲到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项基本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楷法遒美”,即写得一手漂亮的楷书。这就使得想要通过科考做官的读书人必须苦练楷书,楷书书法在全社会得到空前的普及和提高。正如洪迈《容斋随笔》说的:“既以书为艺,故唐人无不工楷法。”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愈加完备,相继在各级科考中推行糊名和誊录制度。所谓糊名,就是把考生卷子上的籍贯、姓名等资料糊起来,以防止考官徇私舞弊。但是即便如此,有些人书写的笔迹还是能被认出来,所以又建立了誊录制度。考生的卷子由专人先誊录一遍,再交给考官阅卷,此举使得考生的书法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有所弱化。虽然如此,很多人还是觉得,模仿主试官或官场权贵的书体,对进入官场总是有好处的。如主考李宗谔、参考宋绶、新相王安石的书体,都成为考生一时追捧的对象,形成了“朝体书”。朝体书是对书法艺术创造性的严重扼杀,北宋欧阳修曾感叹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元代赵孟頫以“匀净平顺”的书风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书坛领袖。他的楷书严整秀媚,很适合经生胥吏使用,追随者无数。在赵氏小楷的基础上遂形成一种用于雕版印刷的楷字(元体),普遍用于印刷科举用书。因科举制度强调规范的书法,为求功名的学子在读书的同时又勤习这种书体,久而久之形成千人一面的书体,明代叫“台阁体”,清代叫“馆阁体”。同宋代的朝体书一样,台阁体、馆阁体虽在艺术上乏善可陈,不过对楷书书法在社会上的大面积普及并非毫无意义。我们今天印刷体里的楷体字便是由此发展来的。
  心正笔正: 楷书的教化意义
  楷书又叫正书,正就是端正、规矩,与草书相对。在儒家看来,方正庄严、齐整大度的楷书显然已超出了书法本身的意义,而是被赋予了“温柔敦厚”的人格象征和教化意义。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巅峰,而颜(真卿)体和柳(公权)体正是其巅峰水平的标志,被誉为“颜筋柳骨”。颜真卿的楷书丰腴强健,宽博大度,“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阮元语),被视为千余年来书学典范。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认为颜(真卿)字和杜(甫)诗、韩(愈)文同为“集大成者”。颜真卿的楷书代表作有《中兴颂》《颜勤礼碑》等,横画较细,竖画多用悬针法,起笔重而且顿挫有力,字形方正平稳。
  柳公权的楷书则偏重骨力,顿挫转折明确,均匀瘦劲,法度谨严,同样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当时,同朝为官者均以得不到柳公权的墨迹为憾事。他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字体端正严谨,方圆并重,意气完足,是其楷书的代表作。
  颜、柳在书坛享有盛誉,除了书法造诣的原因外,与两人的精神境界不无关系。颜真卿一生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在朝廷中从不阿谀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闻名于官场。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已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得到附近十七郡的响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三十万,致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后来肃宗即位,拜颜真卿为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因此人称“颜鲁公”。德宗建中四年,淮西李希烈兵叛,攻陷汝州,宰相卢杞因嫉恨颜真卿,故意派颜真卿前往招抚李希烈。颜真卿到了汝州后,被贼兵包围。李希烈软硬兼施,逼颜真卿投降,颜真卿大义凛然地说:“生死已定,何必如此多端相辱侮!”最终,颜真卿被缢死在龙兴寺柏树下,终年七十六岁。半年后,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下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颜真卿的忠烈事迹,更加提高了其书法的地位。如果说这就是“字如其人”的写照,那么柳公权更是在穆宗皇帝问及他写字的秘诀时,直言“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道理,穆宗听后深受触动,为之变色。
  楷书作为书法艺术,在唐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高峰,但是历代知识分子都把楷书作为练习书法的基础,甚至作为修养品德的途径。从这一点来说,虽然今天人们已经不用毛笔做日常书写工具了,但是中小学生练一练软笔楷书还是有益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1:08 , Processed in 0.0682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